相关习题
 0  162181  162189  162195  162199  162205  162207  162211  162217  162219  162225  162231  162235  162237  162241  162247  162249  162255  162259  162261  162265  162267  162271  162273  162275  162276  162277  162279  162280  162281  162283  162285  162289  162291  162295  162297  162301  162307  162309  162315  162319  162321  162325  162331  162337  162339  162345  162349  162351  162357  162361  162367  162375  203614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主族元素镓(Ga)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是:,下列关系不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K>Ga>AlB.碱性:KOH>Ga(OH)3>Al(OH)3
C.离子的氧化性:K+>Ga3+>Al3+D.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K>Ga>A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实验题

9.某学生探究如下实验(A):
 实验A条件现象

加热ⅰ.加热后蓝色褪去
ⅱ.冷却过程中,溶液恢复蓝色
ⅲ.一段时间后,蓝色重又褪去
(1)使淀粉变蓝的物质是I2
(2)分析现象ⅰ、ⅱ认为:在酸性条件下,加热促进淀粉水解,冷却后平衡逆向移动.设计实验如图1,“现象a”证实该分析不合理:“现象a”是溶液不变蓝.
(3)再次分析:加热后单质碘发生了变化,实验如下:
Ⅰ:取少量碘水,加热至褪色,用淀粉溶液检验挥发出的物质,变蓝.
Ⅱ:向褪色后的溶液中滴加淀粉溶液,冷却过程中一直未变蓝;加入稀H2SO4,瞬间变蓝.
对步骤Ⅱ中稀H2SO4的作用,结合离子方程式,提出一种合理的解释解释1:6H++5I-+IO3-═3I2+3H2O,解释2:4H++4I-+O2═2I2+2H2O,解释3:2H++2I-+IO-═I2+H2O.
(4)探究碘水褪色后溶液的成分:
实验1:测得溶液的pH≈5
实验2:取褪色后的溶液,完成如图2实验:
①产生黄色沉淀的离子方程式是2H++2I-+Ag2O═2AgI↓+H2O.
②Ag2O的作用是证明上层溶液中存在I-,沉淀I-,排除向滤液中加入稀H2SO4后,因I-被氧化生成I2的可能.
③依据上述实验,推测滤液中含有的物质(或离子)可能是HIO(或IO-)、HIO3(或IO3-)、H+
(5)结合化学反应速率解释实验A中现象ⅰ、现象ⅲ蓝色褪去的原因现象ⅰ:部分I2挥发,部分I2与H2O发生反应;现象ⅲ:淀粉完全水解.加热时,I2与H2O的反应速率大于淀粉水解的速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实验题

8.草酸(乙二酸)存在于自然界的植物中,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草酸晶体(H2C2O4•2H2O)易溶于水,其熔点为101℃,易升华,在175℃时受热分解.草酸钙是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
I. 用硝酸氧化法制备草酸,装置如图1所示(加热、搅拌和仪器固定装置均已略去).

实验具体流程如下:
①糖化:先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
②氧化:在淀粉水解液中加入混酸(质量比为3:2的65%HNO3与 98%H2SO4的混合物),55~60℃水浴加热,发生的主要反应为:C6H12O6+12HNO3→3H2C2O4+9NO2↑+3NO↑+9H2O.
③结晶、蒸发、干燥:反应液经冷却,减压过滤后再重结晶、干燥即得草酸晶体.
(1)装混酸的仪器名称为分液漏斗,冷凝水的进口为a(填a或b),装置B的作用为作安全瓶,防止倒吸.
(2)流程①中,检验淀粉是否水解完全的方法是取少量水解液于试管中,滴加少量碘水(碘酒),若溶液不变蓝,则淀粉已完全水解;若溶液变蓝,则淀粉未完全水解.
(3)流程②中,水浴加热的优点为受热均匀,便于控制温度.
II. 如图2,证明草酸晶体受热分解得到的产物中有 CO2
(1)甲同学选择图2中装置A和B组合完成验证实验,装置A应选II(“I”或“II”).
(2)甲同学依据图2装置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产物中含CO2,乙同学认为此结论不正确,理由是升华的草酸会随着CO2进入澄清石灰水中,生成草酸钙白色沉淀,干扰CO2的检验,改进方案是在A、B之间增加一个盛有足量水的洗气瓶或在A、B之间增加冷凝装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锌是一种应用广泛的金属,目前工业上主要采用“湿法”工艺冶炼锌,某硫化锌精矿的主要成分是ZnS (还含有少量FeS等其它成分),以其为原料冶炼锌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硫化锌精矿的焙烧在氧气气氛的沸腾炉中进行,所产生焙砂的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ZnO.
浸出液净化过程中加入的主要物质是锌粉,其作用是除去Fe3+
(2)电解沉积过程中的阴极采用铝板,阳极采用情性电极,阳极的电极反应式是2H2O-4e-=O2↑+4H+
(3)在该流程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是Zn和H2SO4
(4)改逬的锌冶炼工艺,采用了“氧压酸浸”的全湿法流程,既省略了易导致空气污染的焙烧过程,又可获得一种有工业价值的非金属单质,“氧压酸浸”中发生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ZnS+4H++O2=2Zn2++2S↓+2H2O.
(5)硫化锌精矿(ZnS )遇到硫酸铜溶液可慢慢的转化为铜蓝(CuS).请解释该反应发生的原理在一定条件下,溶解度小的矿物可以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矿物.
(6)我国古代曾采用“火法”工艺冶炼锌.明代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中有关于“升炼倭铅”的记载:“炉甘石十斤,装载入一尼罐内,…,然后逐层用煤炭饼垫盛,其底铺薪,发火锻红,….,冷淀,毀罐取出,…即倭铅也.”该炼锌工艺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CO3+2C$\frac{\underline{\;高温\;}}{\;}$Zn+3CO↑(注:炉甘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锌,倭铅是指金属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如图用石墨电极电解CuCl2溶液.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a端是直流电源的负极
B.通电使CuCl2发生电离
C.阴极上发生的反应:Cu2++2e-=Cu
D.通电后,在阳极附近可观察到黄绿色气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2NO2(g)?N2O4(g)+Q(Q>0)达到平衡后,若增大压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混合气体颜色变浅B.逆反应速率加快
C.NO2转化率增大D.气体平均分子量变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从防止污染和减少用酸量的角度分析,下列制取Cu(NO32的方法中最好的是(  )
A.Cu$\stackrel{浓硝酸}{→}$Cu(NO32
B.Cu$\stackrel{稀硝酸}{→}$Cu(NO32
C.Cu$→_{△}^{O_{2}}$CuO$\stackrel{硝酸}{→}$Cu(NO32
D.Cu$→_{△}^{浓硫酸}$CuSO4$\stackrel{Ba(NO_{3})_{2}}{→}$Cu(NO3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25℃时Kw=1.0×10-14,将稀硫酸加热至90℃(忽略溶液体积变化)其pH不变
B.pH与体积都相同的醋酸和硝酸溶液分别用0.1mol•L-1氢氧化钠溶液恰好中和,所需的氢氧化钠溶液体积前者一定大于后者
C.0.2 mol•L-1CH3COONa溶液和0.1mol•L-1盐酸等体积混合所得碱性溶液中:c(Na+)+c(H+)=c(CH3COO-)+c(Cl-
D.向少量AgNO3溶液中滴加适量NaCl溶液,再滴加适量KI溶液,若开始有白色沉淀生成,后逐渐变为黄色沉淀,即说明Ksp(AgI)<Ksp(AgC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100mL 某混合液中HNO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2mol/L,H2SO4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mol/L,向其中加入1.92g Cu,微热,完全反应后溶液中Cu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0.3 mol/LB.0.15 mol/LC.0.25 mol/LD.无法计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下列关于铜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铜长期放置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生成Cu(OH)2
B.铜丝在氯气中燃烧生成CuCl2而与硫反应生成Cu2S,说明氧化性Cl2>S
C.CuO不及Cu2O稳定,高温条件下CuO可以分解生成Cu2O和氧气
D.蓝色的CuSO4•5H2O可以受热分解转化为白色的CuSO4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