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3.人体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目前认为维持内环墙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网络调节机制.
(2)若在甲图3处施加一电刺激,则电流表指针偏转情况为两次相反方向的偏转;此时兴奋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反(相同/相反).
(3)某髙三学生想探究药物对神经传导的影响,已知某种药物能够抑制神经递质的分解,若将此药物放在甲图局部放大图中的10处,在1处予以刺激,则突触后膜的电位是持续保持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
(4)人体进行体温调节时,产热与散热处于动态平衡.乙图中,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时,下丘脑中的一些细胞能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最终促使甲状腺合成并分泌C激素.若C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可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填“腺体名称”)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调节.从乙图中的调节过程可以看出机体对体温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中,1是神经元的胞体,2是树突,3是轴突,4是树突,5是突触小体,6是线粒体,7是突触小泡,8、9、10构成突触结构.乙图中,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C是甲状腺激素,a、b是促进作用,c、d是抑制作用.

解答 解:(1)目前认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2)当刺激3处时,电流表左侧接头处先兴奋,右侧接头处后兴奋,故电流表共发生两次相反方向的偏转.此时兴奋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反.
(3)由于该药物能够抑制神经递质的分解,故导致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一直结合,因此突触后膜持续保持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
(4)在寒冷环境条件下,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使其释放甲状腺激素,维持体温恒定.若C激素即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可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方式称为负反馈调节.从乙图中的调节过程可以看出机体对体温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
故答案为:
(1)神经-体液-免疫网络调节机制
(2)两次相反方向的偏转     相反
(3)持续保持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
(4)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     下丘脑和垂体   反馈调节     神经体液

点评 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兴奋的产生与传递及体温调节的过程,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与运用,题目难度中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将某植物置于密闭玻璃罩内,在25℃恒温条件下,测定该植物对某气体的吸收量或释放量随光照强度的变化,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所测的气体应为O2
(2)b点时罩内该气体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其叶肉细胞中该气体的产生量大于(大于/等于/小于)消耗量.
(3)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若将温度从25℃提高到30℃时,b点将右移.
(4)光照条件下若玻璃罩内低O2、高CO2时,细胞内的Rubisco酶催化C5与CO2反应,完成光合作用;当高O2、低CO2情况下,该酶却催化C5与O2反应,经一系列变化后生成CO2,这种植物在光下吸收O2、产生CO2的现象称为光呼吸.
①在低氧高二氧化碳条件下,Rubisco酶所催化反应的具体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②在北方夏季晴朗的中午,细胞内O2/CO2值升高(升高/降低),此时有利于光呼吸(光呼吸/光合作用)过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有关动物细胞培养技术,说法正确的是(  )
A.动物细胞培养液中通常含有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生长素和动物血清等
B.取自胚胎或幼龄动物的器官和组织,主要原因是细胞的全能性高
C.细胞癌变发生于原代培养向传代培养的过渡过程中
D.培养过程中加入CO2是为了维持培养液pH的相对稳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急性肾小球肾炎多见于儿童和少年,大多数由A族12型链球菌引起.临床表现为蛋白尿等症状.链球菌与肾小球机底膜有相似抗原,机体针对链球菌所产生的抗体与肾小球基底膜发生反应,属第Ⅱ型变态反应.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该病患者尿液,可呈现出紫色
B.患者一般有组织水肿的现象
C.注射相关疫苗药物,可降低该病的发病率
D.使用免疫抑制剂类药物,是治疗此病的途径之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为了研究微生物的抗药性突变是自发产生的还是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产生的,1952年Lederberg夫妇利用大肠杆菌设计了一个影印培养法实验.
影印培养法的实验原理是:把长有数百个菌落的细菌母种培养皿倒置于包有一层灭菌丝绒布的木质圆柱体(直径略小于培养皿平板)上,使其均匀地沾满来自母种培养皿平板上的菌落,然后通过这一“印章”把母板上的菌落“忠实地”一一接种到不同的其他培养基上.
如图就是利用影印培养技术证明大肠杆菌产生抗链霉素突变基因的实验.具体方法是:

①首先把大量对链霉素敏感的大肠杆菌涂布在不含链霉素的培养基的平板1的表面,待其长出密集的小菌落后,用影印法接种到不含链霉素的培养基平板2上,随即再影印到含有链霉素的培养基平板3上.经培养后,在平板3上出现了个别抗链霉素的菌落.
②对培养皿2和3进行比较,在平板2上找到与平板3上那几个抗性菌落的“孪生兄弟”.
③把平板2上与平板3上菌落相应的一个部位上的菌落挑至不含链霉素的培养液4中,经培养后,再涂布在平板5上.
④重复以上各步骤,最后在试管12中获得了较纯的抗性菌落.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若要仅获得抗链霉素的大肠杆菌,则该如何操作:将原始菌种涂布到含有链霉素的培养基中进行选择培养,生长出的菌落即为抗链霉素的大肠杆菌.
(2)大肠杆菌抗链霉素基因存在于细胞的质粒结构上,在基因工程中,该结构常作运载体.
(3)3号、7号、11号培养皿中加入链霉素的作用是选择作用,3号培养皿中的菌落比1号、2号中的菌落少很多,这说明了通过链霉素的选择作用,具有抗药性的大肠杆菌保留下来,数量较少.
(4)该实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对照实验.你认为该实验设计的巧妙之处是最终获得的抗药性细菌一直没有接触链霉素.
(5)你认为该实验得到的结论是微生物的抗药性突变是自发产生的,而不是在链霉素的作用下产生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下列示意图分别表示马蛔虫体内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某种物质含量的变化幽线以及细胞分裂图象.据图回答:
(1)图A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核的DNA(染色体/DNA)数量变化曲线.
(2)图B中细胞甲的名称是初级卵母细胞(初级精母/初级卵母)细胞.
(3)图B中细胞乙含有2条染色体.
(4)图A曲线AB段细胞核中发生的分子的变化是DNA的复制.
(5)图B中的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有乙.
(6)图A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曲线的BC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神十飞天承担着许多科研任务,将萌发的种子带入太空,利用太空中的强辐射进行太空育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太空育种产生的突变总是有益的
B.太空育种产生的性状是定向的
C.太空育种培育的植物是地球上原本不存在的
D.太空育种与其他诱变方法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基因型为AABBccDDeeffGGHH的生物(不考虑突变),通常产生的配子种类是(  )
A.1种B.4种C.8种D.16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如表是某同学列出的分离土壤中微生物培养基的配方数据表,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培养基配方含量
KH2PO41.4g
Na2HPO42.1g
MgSO4•7H2O0.2g
葡萄糖10.0g
尿素1.0g
琼脂15.0g
将上述物质溶解后,用蒸馏水定容到1000mL
(1)培养微生物的培养基中,一般都含有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等营养物质.若用于培养乳酸菌,培养基中除上述营养物质外,还需要添加维生素.细菌能利用尿素作为氮源,是由于其能合成脲酶.
(2)在对分离的能分解尿素的细菌进行鉴定时,还需在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接种前一般采取高压蒸汽法对培养基进行灭菌.
(3)某同学在4个培养基上分别接种稀释倍数为105的土壤样液0.1mL,培养后菌落数分别为161、155、158、170个,则每毫升原土壤样液中尿素分解菌的数量为1.61×108.某同学在纯化土壤中的尿素分解菌时,培养基上的菌落连成一片,最可能的原因是菌液浓度过高(土壤溶液稀释不够).
(4)常采用甘油管藏法将纯化得到的目的菌长期保存.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