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根据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特点,分析简答下列问题

(1)1985年,Overton 研究各种未受精卵细胞的膜透性时,发现脂溶性物质容易透过细胞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透过细胞膜十分困难,这表明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中有__________________。

(2)1925年,德国科学家Gorter Grended用丙酮酸抽提红细胞的类脂后,将它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发现这个单分子层的面积相当于原红细膜表面积的2倍。科学家们抽提出的类脂主要是_________,在空气和水的界面上,类脂分子排列成单分子层时,组成分子层的分子的排列方向是_________。Gorter Grended的实验说明_________。科学家们发现,成熟的人的红细胞即使在人工诱导的条件下,不能恢复分裂能力,原因是_________。这说明细胞能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

(3)1970年,科学家用不同荧光染料标记抗体,分别与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膜上的一种抗原(蛋白质)结合,使他们分别产生绿色和红色荧光。将这两种细胞融合为一个细胞时,开始时一半呈绿色,另一半呈红色,但在37℃保温40分钟后,在融合细胞上两种颜色的荧光点状均匀分布。这个实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1)脂质(磷脂)

(2)磷脂,亲水头部向下浸在水中,疏水性尾部向上暴露于空气中;磷脂分子在细胞膜上呈双分子层;没有细胞核;细胞保持其完整性。

(3)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构成细胞膜的蛋白质分子(抗原)是可以运动的。


解析:

本题考察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属于资料信息题,题干介绍了在细胞研究过程中科学家做的一些经典试验,请同学们分析试验结果,获得结论,该题同时考察了同学们获得生物信息的能力。为了研究细胞膜的结构组成,用红细胞做试验材料很科学、很巧妙,因为成熟的红细胞内的各种细胞器和细胞核解体,所以提取的膜就是细胞膜,试验结果能更好的说明问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江西省白鹭洲中学2010-201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题 题型:071

阅读以下资料,根据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特点,分析回答问题

(1)1895年,Overton研究各种未受精卵细胞的透性时,发现胆固醇、甘油等脂溶性物质容易透过细胞膜,不溶于脂的物质透过细胞膜相对困难;另外有人发现细胞膜会被蛋白酶水解,这些事实表明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中有__________。

(2)科学家在进行细胞膜化学成分的分析时,需制备较纯净的细胞膜。从真核细胞分离出纯的细胞膜较为困难,因为会有细胞内其它的膜混杂。哺乳动物细胞内的其它膜有__________(要写全)。而人或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没有内膜系统,将其用__________处理后,造成红细胞破裂发生溶血现象,再将溶出细胞外的物质冲洗掉,剩下的结构就是较纯净的细胞膜。

1925年,德国科学家Gorter Grended用丙酮酸将红细胞膜的骨架物质抽提后,将它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发现这个单分子层的面积相当于原红细胞膜表面积的2倍。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__。在空气和水的界面上,该分子排列成单分子层时,组成分子层的分子的排列方向是__________。

(3)有人将小鼠肝细胞间期细胞核破坏,在电镜下观察染色质,发现染色质呈串球状的细丝,其粗度为10 nm。而用同样的方法处理分裂期的细胞,电镜下观察到染色单体由粗度为30 nm的细线螺旋折叠而成的,这个事实说明: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根据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分析回答一步下列问题:

(1)1925年科学家用丙酮提取细胞膜的脂,并将它在空气—水界面上展开时,这个单层分子的面积相当于原来细胞表面积的两倍,由此可以认为细胞膜由        组成。

(2)1970年,科学家用不同荧光染料标记的抗体,分别与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膜上的种抗体相结合,使它们分别产生绿色和红色荧光。将这两种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时,开始时一半呈绿色,另一半呈红色,但在37℃保温40min后,在融合细胞上两种颜色的荧光就均匀分布。这个实验说明                       ,其原因是                   

(3)科学家在研究钠通过细胞膜的运输方式时,做了下述实验:先向枪乌贼神经纤维内注入微量的放射性同位素24Na,不久可测得神经纤维周围溶液中存在24Na,如果在神经纤维膜外溶液中加入抑制酶活性的药物,则24Na外流迅速停止,当向中毒的神经纤维内注射新鲜的ATP时,24Na又重新透出,直到ATP用完为止,以上实验证明:24Na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             ,原因是                                     ,被抑制的酶是催化                的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下面是关于动植物生理活动调节方面的材料,根据题目要求回答回答问题。

材料1:20世纪20年代起,温特等人通过实验方法测得玉米胚芽鞘生长素的侧向再分配如下图所示。

材料2: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学者利用气相一质谱等物理化学法测得向日葵下胚轴、萝卜下胚轴和黄化燕麦芽鞘的生长素分布如下表所示。

表:向日葵、萝卜和燕麦向光性器官的IAA分布:

器官

实验数

IAA分布%

测定方法

向光一侧

背光一侧

黑暗处理

黄化燕麦芽鞘

3

49.5

50.5

50

分光荧光法

3

51

49

48

免疫法

绿色向日葵下胚轴

5

50.5

49.5

50

电子俘获检测法

绿色萝卜下胚轴

3

5l

49

45

电子俘获检测法

(1)材料l说明,生长素受到单侧光照射后的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由于生长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所以胚芽鞘向光性生长。

(2)材料2的黑暗处理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    。

材料2是否支持材料l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同样方法还测得萝卜下胚轴的萝卜宁、向日葵下胚轴的黄质醛等物质向光侧多于背光侧。材料2的学者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应该是                                        

材料3:下图是神经元网络结构示意简图,图中神经元①、②、③都是兴奋性神经元,且这些神经元兴奋时都可以引起下一级神经元或肌细胞的兴奋。和神经细胞一样,肌肉细胞在受到适宜的刺激后,也能引起细胞膜电位的变化。图中B处表示神经肌肉接头,其结构和功能与突触类似。请回答:

(4)给神经元①一个适宜刺激,在A处能记录到膜电位的变化。

这是因为刺激使神经元①兴奋,引起其神经末梢释放的            进入          ,随后与突触后膜上的                结合,导致神经元②产生兴奋。

(5)若给骨骼肌一个适宜刺激,在A处          (能、不能)记录到膜电位的变化,原因是          

(6)若在A处给予一个适宜刺激,在C处          (能、不能)记录到膜电位的变化,原因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根据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特点,分析简答下列问题

(1)1985年,Overton研究各种未受精卵细胞的膜透性时,发现脂溶性物质容易透过细胞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透过细胞膜十分困难,这表明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中有_________。

(2)1925年,德国科学家GorterGrended用丙酮酸抽提红细胞的类脂后,将它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发现这个单分子层的面积相当于原红细膜表面积的2倍。科学家们抽提出的类脂主要是_________,在空气和水的界面上,类脂分子排列成单分子层时,组成分子层的分子的排列方向是_________。GorterGrended的实验说明_________。科学家们发现,成熟的人的红细胞即使在人工诱导的条件下,不能恢复分裂能力,原因是_________。这说明细胞能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

(3)1970年,科学家用不同荧光染料标记抗体,分别与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膜上的一种抗原(蛋白质)结合,使他们分别产生绿色和红色荧光。将这两种细胞融合为一个细胞时,开始时一半呈绿色,另一半呈红色,但在37℃保温40分钟后,在融合细胞上两种颜色的荧光点状均匀分布。这个实验说明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