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回答下列实验与探究的相关问题。
(1)质壁分离实验:制作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的临时装片,从盖玻片一侧滴入胭脂红溶液(植物细胞不吸收的红色染料),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几次,使材料浸润在胭脂红溶液中。显微镜观察结果如图。

A、B处的颜色分别是            。将上述玻片放在80℃下处理一段时间后观察,发现B处颜色发生变化,原因可能是高温下使生物膜失去               
(2)做“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时,所看到的细胞大多数处于       期;某同学绘制了细胞分裂期的三个时期模式图(甲、乙、丙),请你在丁图上画出细胞分裂期中所缺时期的模式图。

(3)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完成了著名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实验包括4个步骤:①利用细菌培养噬菌体;②用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③放射性检测;④离心分离。该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           
A.①②④③    B.④②①③    C.②①④③    D.②①③④

(1)红色  紫色   选择透过性
(2)分裂间        图形为有丝分裂中期图(3分,略)
(3)   C

解析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0年吉林一中高三冲刺(理科综合)生物部分 题型:综合题

(20分)分析回答下列代谢与调节的相关问题:
Ⅰ、(11分)下图表示在25℃时,A、B两种植物随着光照强度的变化,CO2吸收量或CO2释放量的变化曲线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                      。
(2)比较A、B植物呼吸作用,其中呼吸作用较强的是           植物。当二氧化碳净吸收为0时,植物细胞中可以产生ATP的细胞器有                            
(3)当光照强度在达到Z点之前,限制A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主要是         。如B是C4植物,其完成光合作用的细胞依次是                     。
(4)当平均光照强度在X和Y之间(不包括X、Y),假设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各为12h,A植物一昼夜中有机物积累量的变化是           (减少或增加)。  
(5)对B植物而言,假如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各为12h,平均光照强度在      klux以上才能使CO2的吸收量超过CO2的释放量。
(6)若已知A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是25℃和30℃,若将温度提高到30℃(其它条件不变),理论上图中P、M的位置如何变化?                  
(7)某同学想探究温度对A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则应选择图中M点对应的光照强度,在该实验中,自变量是            ,观察测量因变量的指标是                 
Ⅱ、(9分)给动物注射促甲状腺激素后最终导致下丘脑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减少。对此问题的解释有两种观点:
①促甲状腺激素直接对下丘脑进行的反馈调节;
②通过促进                           对下丘脑进行的反馈调节。
这两种观点是否成立?为此,某生物兴趣小组做了以下的实验进行探究。
(一)材料用具:实验动物、可能用到的试剂、药品、手术器械、测量仪等。
(二)实验思路:
(1)将实验动物平均分为A、B两组;A为实验组,B为对照组。并测定两组动物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
(2)用手术器械将A组动物的       器官切除,B组做切除手术,但不摘除此器官。
(3)对A、B两组动物注射                                        
(4)一段时间后,再测量A、B两组动物血液中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含量。
(三)实验结果及结论(支持的观点):
(1)若A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不减少(或增加),B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则             
(2)若A组和B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的量相等,则        
(3)若A组和B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的量不相等,且B组减少得要多,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0年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高三考前模拟考试(理科综合)生物部分 题型:综合题

(20分)分析回答下列代谢与调节的相关问题:
Ⅰ、(11分)下图表示在25℃时,A、B两种植物随着光照强度的变化,CO2吸收量或CO2释放量的变化曲线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                      。
(2)比较A、B植物呼吸作用,其中呼吸作用较强的是           植物。当二氧化碳净吸收为0时,植物细胞中可以产生ATP的细胞器有                            
(3)当光照强度在达到Z点之前,限制A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主要是         。如B是C4植物,其完成光合作用的细胞依次是                     。
(4)当平均光照强度在X和Y之间(不包括X、Y),假设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各为12h,A植物一昼夜中有机物积累量的变化是           (减少或增加)。
(5)对B植物而言,假如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各为12h,平均光照强度在      klux以上才能使CO2的吸收量超过CO2的释放量。
(6)若已知A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是25℃和30℃,若将温度提高到30℃(其它条件不变),理论上图中P、M的位置如何变化?                  
(7)某同学想探究温度对A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则应选择图中M点对应的光照强度,在该实验中,自变量是            ,观察测量因变量的指标是                 
Ⅱ、(9分)给动物注射促甲状腺激素后最终导致下丘脑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减少。对此问题的解释有两种观点:
①促甲状腺激素直接对下丘脑进行的反馈调节;
②通过促进                           对下丘脑进行的反馈调节。这两种观点是否成立?为此,某生物兴趣小组做了以下的实验进行探究。
(一)材料用具:实验动物、可能用到的试剂、药品、手术器械、测量仪等。
(二)实验思路:
(1)将实验动物平均分为A、B两组;A为实验组,B为对照组。并测定两组动物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
(2)用手术器械将A组动物的       器官切除,B组做切除手术,但不摘除此器官。
(3)对A、B两组动物注射                                        
(4)一段时间后,再测量A、B两组动物血液中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含量。
(三)实验结果及结论(支持的观点):
(1)若A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不减少(或增加),B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则             
(2)若A组和B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的量相等,则        
(3)若A组和B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的量不相等,且B组减少得要多,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0-2011学年黑龙江省高三高考仿真训练题(理综)生物部分 题型:选择题

回答下列实验与探究的相关问题。

(1)质壁分离实验:制作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的临时装片,从盖玻片一侧滴入胭脂红溶液(植物细胞不吸收的红色染料),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几次,使材料浸润在胭脂红溶液中。显微镜观察结果如图。

A、B处的颜色分别是              。将上述玻片放在80℃下处理一段时间后观察,发现B处颜色发生变化,原因可能是高温下使生物膜失去               

(2)做“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时,所看到的细胞大多数处于        期;某同学绘制了细胞分裂期的三个时期模式图(甲、乙、丙),请你在丁图上画出细胞分裂期中所缺时期的模式图。

 (3)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完成了著名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实验包括4个步骤:①利用细菌培养噬菌体;②用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③放射性检测;④离心分离。该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           

      A.①②④③    B.④②①③    C.②①④③    D.②①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0年四川省绵阳市高三考前模拟考试(理科综合)生物部分 题型:综合题

(20分)分析回答下列代谢与调节的相关问题:

Ⅰ、(11分)下图表示在25℃时,A、B两种植物随着光照强度的变化,CO2吸收量或CO2释放量的变化曲线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                       。

(2)比较A、B植物呼吸作用,其中呼吸作用较强的是            植物。当二氧化碳净吸收为0时,植物细胞中可以产生ATP的细胞器有                            

(3)当光照强度在达到Z点之前,限制A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主要是          。如B是C4植物,其完成光合作用的细胞依次是                      。

(4)当平均光照强度在X和Y之间(不包括X、Y),假设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各为12h,A植物一昼夜中有机物积累量的变化是            (减少或增加)。

(5)对B植物而言,假如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各为12h,平均光照强度在       klux以上才能使CO2的吸收量超过CO2的释放量。

(6)若已知A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是25℃和30℃,若将温度提高到30℃(其它条件不变),理论上图中P、M的位置如何变化?                  

(7)某同学想探究温度对A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则应选择图中M点对应的光照强度,在该实验中,自变量是             ,观察测量因变量的指标是                 

Ⅱ、(9分)给动物注射促甲状腺激素后最终导致下丘脑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减少。对此问题的解释有两种观点:

①促甲状腺激素直接对下丘脑进行的反馈调节;

②通过促进                            对下丘脑进行的反馈调节。这两种观点是否成立?为此,某生物兴趣小组做了以下的实验进行探究。

(一)材料用具:实验动物、可能用到的试剂、药品、手术器械、测量仪等。

(二)实验思路:

(1)将实验动物平均分为A、B两组;A为实验组,B为对照组。并测定两组动物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

(2)用手术器械将A组动物的        器官切除,B组做切除手术,但不摘除此器官。

(3)对A、B两组动物注射                                        

(4)一段时间后,再测量A、B两组动物血液中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含量。

(三)实验结果及结论(支持的观点):

(1)若A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不减少(或增加),B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则             

(2)若A组和B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的量相等,则        

(3)若A组和B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的量不相等,且B组减少得要多,则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