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下列有关“一定”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光合作用一定要在叶绿体中
②生长素对植物生长一定起促进作用
③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一定是原核生物
④酶催化作用的最适温度一定是37℃
⑤有氧呼吸一定在线粒体中
⑥两个种群间的隔离一旦形成,这两个不同种群的个体之间一定不能进行交配
⑦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的物质一定是蛋白质
⑧用斐林试剂检验某植物组织样液,水浴加热后出现砖红色,说明该样液中一定含有葡萄糖


  1. A.
    全部正确
  2. B.
    有一个正确
  3. C.
    有三个正确
  4. D.
    全都不对
B
解析:
试题
分析:①原核生物蓝藻可进行光合作用,无叶绿体,错误;
②高浓度生长素对植物生长起促抑制作用,错误;
③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是病毒,错误;
④人体内的酶催化作用的最适温度一般是37℃,错误;
⑤原核生物有氧呼吸不在线粒体中进行,因为无线粒体,错误;
⑥两个种群间的隔离一旦形成,这两个不同种群的个体之间不能进行交配或交配后子代不活或不孕,错误;
⑦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的物质一定是蛋白质,正确;
⑧用斐林试剂检验某植物组织样液,水浴加热后出现砖红色,也可能加热促进物质分解产生还原性糖,但不一定是葡萄糖,错误。所以B选项正确。考点: 考查有关代谢的相关知识。
点评: 对每一个生理过程需要特别熟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1-2012学年福建省罗源一中高二期末考试生物试卷 题型:综合题

阅读下面两个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1年10月3日,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美国科学家布鲁斯·巴特勒、卢森堡科学家朱尔斯·霍夫曼和加拿大科学家拉尔夫·斯坦曼获得2011年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人体具备两种免疫机能:一是“固有免疫”,二是“获得性免疫”。布鲁斯·巴特勒、朱尔斯·霍夫曼的获奖领域在前者;而拉尔夫·斯坦曼的工作主要在后者。
布鲁斯·巴特勒、朱尔斯·霍夫曼发现了由“Toll”基因编码的关键受体蛋白,该受体蛋白能识别病原微生物,并激活“固有免疫”,打开免疫反应的第一步;拉尔夫·斯坦曼发现的树突状细胞在免疫应答中作用,树突状细胞在体内游弋,发现并摄取病原体的特异性抗原,并报告给T淋巴细胞,T细胞将调动其他免疫细胞发生级联反应,最终消灭病原体。
(1)材料中所描述的“固有免疫”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免疫,这种免疫对所有的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1分)
(2)下列有关“Toll”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单选)(1分)
A.Toll基因只存在于免疫细胞中
B.Toll基因编码受体蛋白,体现基因对性状的直接控制
C.Toll基因编码的受体蛋白能识别病原微生物,体现了免疫细胞的特异性识别
D.效应T细胞能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就是该受体功能体现
(3)下列有关树突状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定项)
A.树突状细胞在免疫中发挥作用,说明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功能密切相关
B.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树突状细胞所起的作用没有明显差别
C.树突状细胞能够处理和呈递病原体的抗原特异性
D.树突状细胞可触发T细胞发生免疫反应
E.树突状细胞可能是一种吞噬细胞
【材料二】(根据南方周末《乔布斯的错误与诺奖得主的试验》整理)就在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本年度诺贝尔医学奖的前3天,斯坦曼因胰腺癌不幸离世,他没能亲耳听到自己获奖的喜讯,令人惋惜。就在他离世死后的第6天“改变世界”的IT精英乔布斯也因胰腺癌英年早逝。
两人所患的胰腺癌都是死亡率极高的恶性肿瘤。乔布斯患的是“胰腺内分泌型肿瘤”,该病症病情发展缓慢,能存活数年的患者不在少数。但这位著名的素食主义者曾一度拒绝手术治疗,导致肿瘤细胞转移,病情迅速恶化。
而斯坦曼所患的病症为“胰腺外分泌型肿瘤”,该病患者的存活期往往只有数月。斯坦曼在2007年确诊胰腺癌后,就积极尝试基于树突状细胞的治疗性疫苗(DC疫苗)。借助这种“细胞免疫疗法”,他的生命从预期的数月延长至4年。
(4)乔布斯癌变的细胞可能是_____________细胞,该细胞的分泌物与_________________。系统消灭癌细胞的过程是_____________(填一种特异性免疫)发挥作用。
(5)斯坦曼所注射的DC疫苗是由其体内的树突状细胞和肿瘤细胞中提取的一种短肽(即治疗性疫苗),该短肽在免疫中作为_____________引起人体发生免疫反应。除树突状细胞外,斯坦曼体能够特异性识别这种短肽的细胞还有(至少写出3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有人认为DC疫苗对防治癌症有一定的疗效,原因是:通过免疫反应斯坦曼体内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抗体与该短肽特异性结合,使短肽失效。你认为这个解释对吗,____________,请说出你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2分)
(7)斯坦曼生前尝试注射过三种DC疫苗,却还是未能逃出死神的魔掌,请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导致他死亡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3-2014学年广东清远普通高中毕业班调研考试生物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若致病基因在Y染色体上,发病男孩的祖父、外祖父一定发病

B.胚芽鞘+单侧光→向光弯曲生长的实验,说明了生长素的横向运输

C.生长素促进器官生长,脱落酸促进器官脱落,正在生长的植株中也有脱落酸

D.通过改造T4溶菌酶的基因提高耐热性属于基因工程技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3届福建省高二期末考试生物试卷 题型:综合题

阅读下面两个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1年10月3日,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美国科学家布鲁斯·巴特勒、卢森堡科学家朱尔斯·霍夫曼和加拿大科学家拉尔夫·斯坦曼获得2011年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人体具备两种免疫机能:一是“固有免疫”,二是“获得性免疫”。布鲁斯·巴特勒、朱尔斯·霍夫曼的获奖领域在前者;而拉尔夫·斯坦曼的工作主要在后者。

布鲁斯·巴特勒、朱尔斯·霍夫曼发现了由“Toll”基因编码的关键受体蛋白,该受体蛋白能识别病原微生物,并激活“固有免疫”,打开免疫反应的第一步;拉尔夫·斯坦曼发现的树突状细胞在免疫应答中作用,树突状细胞在体内游弋,发现并摄取病原体的特异性抗原,并报告给T淋巴细胞,T细胞将调动其他免疫细胞发生级联反应,最终消灭病原体。

(1)材料中所描述的“固有免疫”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免疫,这种免疫对所有的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1分)

(2)下列有关“Toll”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单选)(1分)

A.Toll基因只存在于免疫细胞中

B.Toll基因编码受体蛋白,体现基因对性状的直接控制

C.Toll基因编码的受体蛋白能识别病原微生物,体现了免疫细胞的特异性识别

D.效应T细胞能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就是该受体功能体现

(3)下列有关树突状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定项)

A.树突状细胞在免疫中发挥作用,说明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功能密切相关

B.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树突状细胞所起的作用没有明显差别

C.树突状细胞能够处理和呈递病原体的抗原特异性

D.树突状细胞可触发T细胞发生免疫反应

E.树突状细胞可能是一种吞噬细胞

【材料二】(根据南方周末《乔布斯的错误与诺奖得主的试验》整理)就在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本年度诺贝尔医学奖的前3天,斯坦曼因胰腺癌不幸离世,他没能亲耳听到自己获奖的喜讯,令人惋惜。就在他离世死后的第6天“改变世界”的IT精英乔布斯也因胰腺癌英年早逝。

两人所患的胰腺癌都是死亡率极高的恶性肿瘤。乔布斯患的是“胰腺内分泌型肿瘤”,该病症病情发展缓慢,能存活数年的患者不在少数。但这位著名的素食主义者曾一度拒绝手术治疗,导致肿瘤细胞转移,病情迅速恶化。

而斯坦曼所患的病症为“胰腺外分泌型肿瘤”,该病患者的存活期往往只有数月。斯坦曼在2007年确诊胰腺癌后,就积极尝试基于树突状细胞的治疗性疫苗(DC疫苗)。借助这种“细胞免疫疗法”,他的生命从预期的数月延长至4年。

(4)乔布斯癌变的细胞可能是_____________细胞,该细胞的分泌物与_________________。系统消灭癌细胞的过程是_____________(填一种特异性免疫)发挥作用。

(5)斯坦曼所注射的DC疫苗是由其体内的树突状细胞和肿瘤细胞中提取的一种短肽(即治疗性疫苗),该短肽在免疫中作为_____________引起人体发生免疫反应。除树突状细胞外,斯坦曼体能够特异性识别这种短肽的细胞还有(至少写出3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有人认为DC疫苗对防治癌症有一定的疗效,原因是:通过免疫反应斯坦曼体内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抗体与该短肽特异性结合,使短肽失效。你认为这个解释对吗,____________,请说出你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2分)

(7)斯坦曼生前尝试注射过三种DC疫苗,却还是未能逃出死神的魔掌,请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导致他死亡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3届浙江省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文)试卷 题型:选择题

下列有关“一定”的说正确的是

①光合作用一定在叶绿体中进行②有氧呼吸一定在线粒体中进行③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一定是原核生物④酶催化作用的最适温度一定是37℃

A.全部正确               B.只有一种说法正确

C.有两种说法正确                  D.全都不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0-2011学年广东省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生物试卷 题型:综合题

美国《美国医学会杂志》周刊2007年10月16日刊登一份政府调查报告说,被称为“超级病菌”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在美国国内正呈蔓延趋势,每年预计有超过9万人严重感染这一病菌。请回答下列有关“超级细菌”的问题:?

(1)从细胞结构来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属于              生物,其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是               

(2)抗生素在超级细菌进化过程中起到了               作用,使细菌的            发生定向改变。刘文迁

(3)请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抗生素诱导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了适应性的变异”的观点是错误的。?

材料和器具:青霉素、培养皿以及对青霉素敏感的普通金黄色葡萄球菌。将实验完善:

①实验步骤:?

步骤1:取培养皿A若干个(A1、A2、A3……  ),加入普通细菌培养基;取培养皿B若干(B1、B2、B3…… )加入            的细菌培养基。

步骤2:将适量细菌培养液涂在培养皿A1的培养基表面,放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培养基表面会出现一些细菌菌落。?

步骤3:用灭菌后的丝绒包上棉花制成一枚“印章”,在A1上轻盖一下,再在B1上轻盖一下,这样A1中的细胞就按一定的位置正确地“复制”到B1之中,将B1培养一段时间后,B1中一定部位出现了少量菌落。?步骤4:根据B1中菌落出现的方位,将A1中对应位置的菌落取出,均匀涂抹在A2表面,培养一段时间后,培养基表面又会出现许多菌落。反复重复步骤3、4。?

②预期结果:在B2、B3中保留下来的菌落越来越多,直到最后,所有复制到B中的菌落全部保留下来,都具有了对青霉素的抗药性。

③本实验的原理:                                                              ,说明细菌抗药性变异的产生与抗生素无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