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题目】某自然保护区地震后,据不完全统计,植被毁损达到30%以上。图1为该地区人为干预下恢复过程的能量流动图(单位为103kJ/m2·y),图2表示恢复过程中某种群的种群密度对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请回答:

(1)图1中,A表示___________,其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假若该地区的人将从植物性食物获得的能量与从植食性动物获得的能量的比例由1:1调整为5: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地区可供养的人口数是原来的___________倍。

(2)若图2所示种群为田鼠种群,在C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___________。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査田鼠种群密度,若调査过程中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会___________(偏高、偏低或不变)。

(3)由于食性不同,植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等生物具有分层现象,群落的这种空间结构称为___________。随着时间的推移,地震毁损的自然保护区内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恢复的过程属于___________演替。

(4)其中一种植食性鱼类色彩绚丽,形状怪异,在观赏鱼市场非常名贵,这体现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价值。

【答案】呼吸作用 15.6% 2.2 增长型 偏高 垂直 次生 直接

【解析】

分析图1可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能量去路:①自身呼吸消耗、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和热能;②流向下一营养级;③遗体、残骸、粪便等被分解者分解;④未被利用,即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分析图2,种群增长速率为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先增加后减少,说明种群增长是S型曲线。

(1)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能量的去向包括: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利用和未被利用(未利用部分的能量在生物体内以有机物中化学能的形式存在),图1中A表示呼吸作用;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为(23+70+14+3×103kJ/m2y=110×103kJ/m2y,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14+2)×103kJ/m2y,输入第三营养级肉食动物的能量=(14+2﹣4﹣9﹣0.5)×103kJ/m2y=2.5×103kJ/m2y,故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14+2=15.6%;. 人的食物来源有两种,即:①植物→(植食性)动物→人与②植物-→人,设现在人口数量需要能量为a,食物来源为1:1时,需植物为:0.5a/0.1×0.1+0.5a/0.1=55a,将(草食)动物性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由1:1调整为1:5,现人口所需数量为b,则现在人口需植物为:5/6b/ 0.1+1/6b/0.1 ×0.1=25b,调整前后生产者不变,故55a=25b,则调整食物结构后,该地区人口数量是原来的b/a=55/25=2.2倍;

(2)由图2可知,种群密度在C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即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在E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再增加,表示该种群数量已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符合S型种群增长曲线的规律,故C点为增长型;根据种群密度中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可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会偏高;

(3)分层现象是由于植物本身高低不同或喜阴、喜阳的不同造成的,而动物的分层则是由于植物为它们提供了相应的食物和栖息空间,故这种结构为垂直结构;地震后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地震毁损的自然保护区内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恢复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4)这种植食性鱼类色彩绚丽,具有观赏价值,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
A.种群密度
B.出生率和死亡率
C.迁入率和迁出率
D.种群的增长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在生物化学反应中,当底物与酶的活性位点形成互补结构时(如甲图A所示),可催化底物发生变化。酶抑制剂可降低酶的催化效率,其中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位点,从而降低酶对底物的催化效应;非竞争性抑制剂和酶活性位点以外的其他位点结合,能改变酶的结构,使酶不能与底物结合,从而使酶失去催化活性。酶的抑制剂的作用机理如下图甲所示,图乙表示在不同条件下底物浓度与反应速度的关系。

1)乙图是不同种类抑制剂对相同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曲线。其中曲线_______表示对照组的实验结果。

2)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的催化功能有三个特性,即高效性、专一性和__________________

3)乙图中曲线________表示非竞争性抑制剂和酶结合后的反应速率变化曲线,这是由于这种抑制剂与酶结合后,能改变酶的构型,使酶不能再与底物结合,所以增加底物浓度不能提高反应速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以下甲、乙两图都表示某植物的非绿色器官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甲图中氧浓度为a时的情况对应的是乙图中的A

B. 甲图中氧浓度为b时的情况对应的是乙图中的CD

C. 甲图的abcd四个浓度中c是最适合贮藏的

D. 甲图中氧浓度为d时没有酒精产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②导致①改变的内因是生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它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2)图中③指__________,③的观点没有提出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是指不同种群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也就是物种形成必须要有__________隔离。

(3)④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植物种群中基因型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 aa的个体占50%。倘若人为舍弃隐性性状类型仅保留显性性状的基因型,令其自交,则自交一代中AA基因型的个体占__________,aa基因型的个体占__________,此时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__,经这种人工选择作用,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有关种群增长“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形成条件是资源空间有限

B.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最大

C.建立自然保护区有利于提高大熊猫环境容纳量

D.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种群呈“S”型增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缬氨霉素是一种含有12个氨基酸的环状多肽.若以20种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为128来计算,则缬氨霉素的分子量大约是(
A.1536
B.1338
C.1320
D.130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表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关系的部分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下丘脑通过垂体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

B. 当细胞外液渗透压过高时,激素X的含量增加

C. 图中表明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中存在反馈调节机制

D. 促甲状腺激素与甲状腺激素有拮抗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科学家为了预防某岛屿发生鼠害,需调查岛上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最适宜采用的方法是(

A.目测估计法B.标志重捕法C.逐个计数法D.样方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