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对下列生命现象及生物学意义表述不正确的是

A.细胞分化使细胞趋向专门化,提高了机体生理功能效率

B.细胞凋亡使细胞自主死亡,有利于生物体内部环境稳定

C.生物都有独立合成和利用ATP的能力

D.光合作用推动碳循环和促进群落中的能量流动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细胞分化使细胞形态功能都趋向专门化,提高了机体 功能效率,故A正确。细胞凋亡是程序性死亡,有利于维持生物体内环境稳定,故B正确。生物有细胞生物和非细胞生物的病毒,病毒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存活,故C错误。光合作用推动碳循环,促进群落中能量的流动,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命现象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知识点间的联系综合运用的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名师3轮点击新高考 生物 题型:022

有毒物质的污染

  有毒物质是指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有毒害作用的物质,排放到生态环境之中而引起危害.这些物质主要是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农药化肥和放射性物质等.

  人类每年向环境排放大约几千至上万吨汞,大部分进入海洋,工业废渣中还有如锌、铜、铅和镉重金属等,而废水中更有氰化物、氟化物和酚等有毒物质.水俣湾事件是有名的海洋污染事件.1953~1968年日本熊县水俣湾遭到含汞污水的污染,原来一家日本的工厂把含汞废水、废渣排入水俣湾,汞进入鱼虾体内,猫鸟等动物和人因吃鱼虾而引起甲基汞的慢性中毒,因而得病.病人手脚麻木、听觉失灵、运动失调、严重时呈疯癫状态甚至死亡,人称水俣病.

  人们为防治病虫害和消灭杂草,在农业生产上广泛应用杀虫剂(如DDT、六六六等)和除草剂,同时又大量使用化肥来提高土壤肥力,这在一定条件下能达到目的,但从长远利益看,却给人类自身带来危害.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随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复杂的生态系统中不断地迁移、积累和富集.杀虫剂DDT就是其中一个实例.

  DDT是有机氯类农药,其特点是化学性能较稳定,易溶于脂肪,难分解而残留性强,我国在1983年起已禁用.由于DDT的化学物质与脂肪相类似,因而很容易积累于生物体内,特别是水域,通过食物链而逐级浓缩,因分解缓慢,常可积累到毒害的程度.如有的国家牛肉中DDT的残留量达0.88×,有的国家人体脂肪细胞中DDT的含量达到30..这些DDT就是通过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而进行全球性扩散并沿着不同的途径进入动物和人体的.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还有一个积累和富集的过程.有机氯农药在水中的溶解度虽然很低,但通过食物链可以成千上万倍地在生物体内浓集起来.如美国旧金山北部休养圣地明湖,由于使用DDT,使湖中的鱼类和鸟类大量死亡.经分析证明,湖中浮游生物体内含DDT是湖水的265倍,小鱼脂肪中含DDT是湖水的500倍,食肉鱼的脂肪中含DDT是湖水的8.5万倍,这就是DDT沿“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鱼→食肉鱼(或水鸟)”的食物链逐级积累的结果,在生态学上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作用.

  1999年上半年,在比利时一些养鸡场,突然出现母鸡不生蛋、肉鸡生长异常等现象.4月下旬,该国农业部长经调查研究发现,某大型饲料公司生产的饲料中,竟含有高浓度的致癌物质——二噁(dioxin).由于使用受了污染的饲料,结果发现鸡脂肪中二噁的含量超过允许量的140倍,随后又在一些猪肉和牛肉中发现了二噁.比利时“二噁污染鸡”事件在世界掀起轩然大波,可能受到污染的食品包括鸡、鸡蛋、牛肉、猪肉、牛奶及数以百计的衍生产品,成为继疯牛病危机之后欧洲最大的一起食品污染案,其范围之广、影响之大,与前者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DDT、二噁等污染物的污染及对生物的毒害作用,涉及到生态学、化学等多学科知识,因而是高考跨学科考试中的热点,特别是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中的热点.下面结合实际问题来分析一下这类问题的考法与解法.

  瑞士化学家米勒因合成DDT于1948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DDT可杀灭各种蚊子和传播各种传染病的虱子.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评价说:“单独从预防疟疾病来看,DDT可能拯救了50000万生命”.但DDT是一种难降解的有毒化合物,进入人体可引起慢性中毒.我国已于1983年停止生产和使用.已知在许多化合物中硫可以取代氧,取代后的物质仍跟原化合物有相似的性质.

  下面是杀虫剂“DDT”和“1605”的结构简式: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杀虫剂1605本身对人畜毒性远强于DDT,但DDT已被禁用,而1605尚未禁用,这是因为________.

2.按照传播途径来分类,疟疾属于________传染病.

3.在过去,施用农药DDT的地区,虽然占陆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可是远离施药地区的南极,动物体内也发现了DDT,这种现象说明了

[  ]

A.DDT是挥发性物质

B.考察队将DDT带到了南极

C.DDT已加入全球性的生物地化循环

D.南极动物也偶尔到施用农药的地区寻食

4.下表是甲乙丙丁四个种群在一个达到生态平衡的环境中所含有的总能量和残留农药DDT的平均浓度.

请分析说明:

①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中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是________.

②从表中可以看出,生物体内DDT的浓度的积累是通过________这条途径来实现的.

③人们在使用DDT的初期,杀虫效果十分明显,但随着使用时间的推移抗药性个体越来越多,这说明DDT的使用对害虫起到了________作用,抗药性的增强是通过害虫与杀虫剂之间的________来实现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下面是某中学生物兴趣小组成员所做的一系列有关植物生理的实验。甲同学根据植物体根尖的有关生命现象及探究根尖对矿质元素吸收、运输的实验数据绘制以下图示。实验数据来源为:用32p标记的矿质营养液培养某植物幼苗一段时间后,在根细胞中检测和推断32p的累积量、吸收量和运输量。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表示分裂间期的序号是_______,此时细胞内的主要变化_________________,图中③过程除表示了生长现象外还表示了细胞的_______现象。

(2)生长素通常产生于分生组织,促进细胞的伸长生长。你认为根尖生长素应由_______区的细胞产生,主要作用于_______区。

(3) 在研究根尖不同部位细胞对32p的累积量、吸收量和运输量的实验中,必须控制无关变量,除了保证32p离子的充分供给,还应保证根尖的_______(生理作用)正常进行。

(4)乙同学用2mol/L的乙二醇溶液和2mol/L的蔗糖溶液分别浸浴上述根尖成熟区细胞,

观察质壁分离现象,得到其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情况也绘制了一张图。请据图回答:

①原生质体体积在A→B段的变化是由于: ____________ 。

②在1分钟后,处于2mol/L蔗糖溶液中的细胞和处于2mol/L乙二醇溶液中的细胞,其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不同是由于在实验观察的时间内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丙同学利用该植物设计了一个光合作用实验。实验前在溶液中加入破损了外膜和内膜的叶绿体及一定量的ATP和[H],然后分连续的Ⅰ、Ⅱ两个阶段,按下图所示的条件进行实验,但是图未画完,聪明的你请在下左图中帮他绘出阶段Ⅱ合成糖的速率的可能曲线。

 

(6)爱动脑筋的丁同学突发奇想将丙同学实验中的阶段Ⅰ和阶段Ⅱ的控制条件交换一下,其他实验条件均不改变,并将实验结果绘制成曲线,他要你猜猜正确的曲线图应该是怎样的,请绘在上右图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单选题

对下列生命现象及生物学意义表述不正确的是


  1. A.
    细胞分化使细胞趋向专门化,提高了机体生理功能效率
  2. B.
    细胞凋亡使细胞自主死亡,有利于生物体内部环境稳定
  3. C.
    生物都有独立合成和利用ATP的能力
  4. D.
    光合作用推动碳循环和促进群落中的能量流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某地的淡水资源丰富,池塘养鱼已成为不少地区的支柱农业之一。现对某地典型的池塘生态系统的主要生物类群介绍如下:

①藻类等上层水域的浮游植物;②池边少量的水草;③浮游动物:以藻类等浮游植物或植物残渣为食;④蚬、螺蛳:以浮游动植物和有机碎屑为食;

⑤鱼类

请结合有关生物学原理分析或解释下列问题:

(1)池塘中的所有生物构成一个池塘的__________。从上述池塘生物的组成及不同动物的食性分布来看,这些生物在池塘中的分布体现了生物群落的____________结构。

(2)黑鱼与其他种鱼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黑鱼以本物种幼鱼为食体现的生命现象为______________。

(3)某生物学家做了以下研究:他以不同的速率往一个鱼塘中饲喂某种饲料,或以各种速率移走成鱼或幼鱼,分别测定这些操作对能量转化效率的影响,根据其实验结果绘出了右侧两幅坐标图,请据图回答:(Y代表收获量;I代表饲喂量)

①当饲喂速率太低时,Y/I值很低,甚至为零,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饲喂速率高于30 kg·d-1时,Y/I值不再增加,这是因为饲喂饲料中的大部分被____________________消耗掉。

②移走成鱼比移走幼鱼的Y/I值要高,试分析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