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34050  134058  134064  134068  134074  134076  134080  134086  134088  134094  134100  134104  134106  134110  134116  134118  134124  134128  134130  134134  134136  134140  134142  134144  134145  134146  134148  134149  134150  134152  134154  134158  134160  134164  134166  134170  134176  134178  134184  134188  134190  134194  134200  134206  134208  134214  134218  134220  134226  134230  134236  134244  170175 

科目: 来源: 题型:多选题

20.小陈绘制了几幅图并作出了相应说明,正确的有(  )
A.
唾液淀粉酶最适温度为30℃
B.
m点对应的时期为种群增长率最大的时期
C.
①为细胞呼吸产ATP最多的场所
D.
发生了染色体部分缺失和增加现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下列有关叙述最合理的是(  )
A.神经递质释放入突触间隙后,以自由扩散的方式到达突触后膜
B.内环境稳态了,机体各项生命活动就一定正常
C.酶都是大分子,总是以胞吞、胞吐的方式进出细胞
D.体积越大的细胞,相对表面积越小,但物质运输速率是不变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蚯蚓是森林中的土壤动物之一,主要以植物的枯枝败叶为食.
(1)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称为群落.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看,蚯蚓的行为促进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2)为探究蚯蚓对森林凋落物的作用,研究者做了如下实验:研究者选择4个树种的叶片做了不同处理,于6~9月间进行了室外实验.每种叶片置于两个盆中,与土壤混合均匀,将数目相等的蚯蚓置于其中饲养,统计蚯蚓的食物消耗量,结果如下表.
单位体重蚯蚓日平均食物消耗量[mg/(g•d)]
不同处理蒙古栎红松白桦
未分解叶2.445.944.797.30
半分解叶7.209.428.715.23
①实验所选择的蚯蚓生长状况基本一致,其目的是排除蚯蚓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为了排除土壤中原有动物和微生物对实验的影响,应该在实验前对土壤进行灭菌处理.
②据表分析,蚯蚓对半分解叶的消耗量明显高于(或“大于”)未分解叶的消耗量,在不同叶片中,对杨半分解叶最为喜好.由此说明叶片种类和分解程度是影响蚯蚓摄食偏好的主要因素.
(3)依据上述实验分析,若在红松林和蒙古栎林中种植一些杨树,有利于增加蚯蚓的种类和数量,增加整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或“自我调节能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下图示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相关机理.请据图回答:
(1)由图可知,对甲细胞的调节,既可通过神经递质直接进行调节,也可通过有关激素进行调节.原因是甲细胞表面存在不同受体.
(2)图中A处的信号转换过程为电信号→化学信号.
(3)若甲细胞为下丘脑细胞,当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时,甲细胞分泌的物质会减少,这是一种反馈调节机制,其意义是维持体内甲状腺激素的正常水平.
(4)若甲为肌细胞,长时间剧烈运动后,血浆成分会发生一些变化,图示中C(填“C”或“B”)端乳酸含量会增加;若甲为肝细胞,饥饿时图示中C(填“C”或“B”)端血糖浓度高,原因是胰高血糖素(填激素)增加,它作用于甲细胞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维持正常水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将200mL含酵母菌的培养液加入500ml的密闭容器内,该容器内酵母菌进行不同的呼吸方式CO2释放的速率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曲线表示的呼吸方式为有氧呼吸,密闭容器内开始产生酒精的时间是6h时(填“6h前”“6h时”或“6h后”)
(2)8h时细胞ATP合成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此时合成ATP所需能量不能(填“能”或“不能”)来自丙酮酸的分解.
(3)在a、b两曲线相交时,b曲线表示的呼吸方式消耗的葡萄糖量为a曲线的3倍.
(4)密闭容器内CO2的总释放速率在6h时大于(填“小于”“等于”或“大于”)8h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下列关于DAN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碱基对的排列构成了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B.DNA分子的特异性决定于四种脱氧核苷酸的比例
C.双链DNA分子的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解旋后均可作为复制的模板
D.把只含14N的DNA分子放入含15N的培养液中,培养两代后,含15N的DNA分子占$\frac{1}{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科学家在研究光合作用时,做了一个如下图所示的实验.实验前,他向一个密闭容器的溶液中加进了ADP、磷酸盐、光合色素、五碳糖及有关的酶等(见图甲).实验时,按图乙的限制条件(光照、CO2等)进行,并不断测定有机物的生成率.随着时间的推移,绘出了曲线图(见图乙).下列对此有关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曲线AB段平坦,是因为无CO2,不进行暗反应,所以不能生成有机物,但有光反应进行
B.出现BC段是因为既有CO2,又有AB段产生的〔H〕和ATP,能进行暗反应生成有机物
C.曲线CD段迅速下降的原因是C3、〔H〕和ATP不足
D.这位科学家设计的这个图甲装置相当于植物的叶绿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矽肺是矿工中一种常见的职业病,其发病原因是肺部吸入二氧化硅等硅尘,经吞噬细胞吞噬后进入溶酶体.细胞内不能产生分解硅尘的酶,硅尘破坏蛋白质的结构,导致溶酶体膜通透性改变,水解酶释放,使肺部细胞死亡,进而肺功能受损.关于此疾病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吞噬硅尘,说明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B.硅尘破坏溶酶体膜,其内水解酶释放,引起了细胞凋亡
C.硅尘破坏蛋白质的结构,导致溶酶体膜通透性改变,说明生物膜的透过性与蛋白质有关
D.细胞内的酶不能催化硅尘分解,说明酶具有专一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引物的作用是(  )
A.打开DNA双链
B.催化合成DNA子链
C.提供模板
D.使DNA聚合酶能够从引物的3’端开始复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据调查,某小学的学生中基因型的比例为XBXB(42.32%)、XBXb(7.36%)、XbXb(0.32%)、XBY(46%)、XbY(4%),则在该地区XB和Xb的基因频率分别为(  )
A.6%  8%B.8%  92%C.78%  92%D.92%  8%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