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4.如图所示,一质量m=2kg的物体,在沿斜面向上的大小F=24N的拉力作用下.沿一倾角为37°的足够长的斜面由静止开始匀加速上升,2s后撤去拉力,已知物体与斜面间的一动摩擦因数μ=0.5,重力加速度g=10m/s2,sin37°=0.6,cos37°=0.8,求:

(1)2s末,物体的位移大小和速度大小
(2)4s末,物体所在位置与出发点的距离.

分析 受力分析可知,撤去拉力前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结合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去求解2s末物体的位移大小和速度大小;撤去拉力后物体先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至速度减为零,之后比较重力沿斜面分量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判断物体做匀加速下滑,还是利用牛顿第二定律结合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去求解4s末物体所在位置与出发点的距离.

解答 解:(1)设摩擦力为f,支持力为FN,斜面倾角为θ,拉力作用时间为t1,加速度为a1,2s末,物体的位移大小为x1和速度大小v1
 先对上滑过程进行受力分析,物体受重力、支持力、拉力F、滑动摩擦力,四个力作用,如图所示
拉力撤去前,沿斜面方向对小物体运用牛顿第二定律:F-mgsinθ-f=ma1
垂直斜面方向对小物体有:FN=mgcosθ②
根据滑动摩擦力公式:f=μFN
①②③式联立,代入题给数据,可得:a1=2m/s2
拉力撤去前,对小物体运用运动学规律:x1=$\frac{1}{2}$a1t12       
v1=a1t1
可得物体的位移大小为:x1=4m
物体的速度大小为:v1=4m/s                        
(2)设4s末物体所在位置与出发点的距离大小为△x,向上做匀减速的时间为t2,加速度大小为a2,位移大小为x2
匀减速过程对物体运用牛顿第二定律:mgsinθ+f=ma2
②③④式联立,代入题给数据,可得:a2=10m/s2
匀减速过程,对小物体运用运动学规律:0=v1-a2t2
x2=$\frac{1}{2}$v1t2
计算可得:t2=0.4s; x2=0.8m
运动到最高点后,摩擦力反向,根据题中所给数据可知mgsinθ大于μmgcosθ
所以物体将继续沿斜面向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设这一过程的时间为t3,加速度为a3,位移为x3
这一过程的时间为:t3=4-t1-t2=1.6s
该过程对物体运用牛顿第二定律:mgsinθ-f=ma3
②③⑤式联立,代入题给数据,可得:a3=4m/s2
该过程对物体运用运动学规律:x3=$\frac{1}{2}$a3t32       
计算可得:x3=5.12m
所以,4s末物体位于出发点下方,位置距出发点的距离为:△x=x3-x1-x2=0.32m
答:(1)2s末,物体的位移大小为4m和速度大小为4m/s;
(2)4s末,物体所在位置与出发点的距离为0.32m.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但过程稍多,中间摩擦力方向有变化,要分过程仔细分析,不能盲目套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如图所示,在水平向左的匀强电场中有一表面光滑、与水平成60°角的绝缘直杆AC,其下端C距离地面有一定高度.一质量为0.5kg的带电小环套在直杆上,以某一速度沿杆匀速下滑.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g=10m/s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环带正电
B.小环受到的电场力大小为10N
C.小环离开直杆后做类平抛运动
D.小环在地面上的落点不可能在C点正下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题

5.某同学做“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量的关系”的实验.
(1)安装好实验装置,不挂钩码时和挂若干钩码时,固定在弹簧挂钩处的指针在刻度尺(最小刻度是1毫米)上位置分别为如图甲、乙所示.图甲是不挂钩码时指针所指的标尺刻度,其示数为7.72cm;图乙是在弹簧下端悬挂钩码后指针所指的标尺刻度,此时弹簧的伸长量△l=6.94cm.

(2)某同学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以x为横坐标、F为纵坐标,在图丙的坐标纸上描绘出能正确反映弹簧的弹力与伸长量之间关系的图线.
伸长量x/cm2.004.006.008.0010.00
弹力F/N1.502.934.555.987.50
(3)由图线求得弹簧的劲度系数为75.0N/m.(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2.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动势E=9V,内阻r=1Ω,电阻R2=2Ω,灯泡L1标有“6V,6W”,L2标有“4V,4W”,滑动变阻器的调节范围是0~20Ω,当L1正常发光时,求:
(1)L2是否正常发光?
(2)此时R1多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9.如图甲所示,将一个平面镜斜放在水槽中,太阳光照射在平面镜上,光线与镜面夹角为55°,则反射角应为35°.向水槽中加水,使平面镜的下部浸入水中,让太阳光照射在水下的平面镜上,调节水面高度和镜面角度,可以观察到白纸上出现一道“彩虹”,如图乙所示,这是光的折散现象,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若某物体由静止开始以恒定的加速度运动,则该物体在2ts末的速度大小与物体在这2ts内中间位置的速度大小之比为(  )
A.1:$\sqrt{3}$B.1:$\sqrt{2}$C.$\sqrt{3}$:1D.$\sqrt{2}$: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6.一定质量理想气体在初始状态A时,压强PA=1×105Pa,结合如图(V-T图线)中交代的信息,试求:
(1)E点时气体的压强;
(2)试分析由A→B→C的过程中气体是吸热还是放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3.北京体育大学青年教师张健,2000年8月8日8时整,从旅顺老铁山南岬角准时下水,于8月10日10时22分抵达蓬莱阁东沙滩,游程123.58km.直线距离109km,不借助任何漂浮物横渡了渤海海峡,创造了男子横渡海峡最长距离的世界记录.在这次横渡中,张健游泳的平均速度$\overline{v}$约是(保留两位有效数字)2.16km/h.每游100m约需的时间t0为0.04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4.如图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动势E=10V,内阻r=1Ω,R1=4Ω,R2=8Ω,电容器的电容C=10μF.开关S闭合后电路稳定时,求通过R1的电流I和电容器的带电量Q.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