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a.用螺旋测微器测物体的长度,测量结果最多为
五位有效数字
五位有效数字
位有效数字;
b.用如图甲所示实验装置,几个同学合作完成了“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实验.他们将弹簧的上端与标尺的零刻度对齐,然后在弹簧的下端挂上钩码,并逐个增加钩码,依次读出指针所指的标尺刻度,所得数据列表如下:
钩码质量m/g 30 60 90 120 150
标出刻度x/10-2m 7.15 8.34 9.48 10.64 11.79

试根据所测数据,请你在图乙所示的坐标纸上作出指针所指的标尺刻度x与钩码质量m之间的关系曲线.
C.此弹簧不挂钩码时的长度为
6.00x10-2
6.00x10-2
m,这种规格的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
25.3
25.3
N/m.(取g=9.80m/s2,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分析:a、用螺旋测微器测物体的长度,螺旋测微计读数方法是固定刻度读数加上可动刻度读数,固定刻度最多是2位有效数字,在读可动刻度读数时需估读,故可带动刻度的读数最多是3位有效数字.
b、以横轴表示弹簧的弹力,纵横轴表示弹簧的伸长量,描点作图.
c、图象纵轴的截距为弹簧原长,由弹力和形变量可求劲度系数.
解答:解:
a、用螺旋测微器测物体的长度,螺旋测微计读数方法是固定刻度读数加上可动刻度读数,固定刻度最多是2位有效数字,在读可动刻度读数时需估读,故可带动刻度的读数最多是3位有效数字,故用螺旋测微器测物体的长度,测量结果最多为五位有效数字.
b、以横轴表示弹簧的弹力,纵横轴表示弹簧的伸长量,描点作图.让尽量多的点落在直线上或分居直线两侧.如图所示;

c、由图可知,纵轴的截距为弹簧的原长,故弹簧原长为6cm,即:6.00 x 10-2m;
由弹力与弹簧长度的对应关系,可得劲度系数为:k=
150×9.8×10-3
(11.79-6)×10-2
N/m=25.3N/m

故答案为:a、五位有效数字.
b、x--m图象如图:
c、6.00 x 10-2;25.3.
点评:本题关键根据胡克定律得到弹簧弹力和长度的关系公式,分析得到图象的物理意义,最后结合图象求解劲度系数.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1)常用螺旋测微器的精度是0.01mm.如图中的螺旋测微器读数为5.620mm,请在刻度线旁边的方框内标出相应的数值以符合给出的读数.若另制作一个螺旋测微器,要求其精确度提高到0.005mm,而螺旋测微器的螺距仍保持0.5mm不变,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把可动刻度原来的50等分的刻度变成100等分刻度.
把可动刻度原来的50等分的刻度变成100等分刻度.

(2)张丹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滴水法测量一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的加速度.实验过程上如下:在斜面上铺上白纸,用图钉钉住.把滴水计时器固定在小车的末端,在小车上固定一平衡物.调节滴水计时器的滴水速度,使其每0.2s滴一滴(以滴水计时器内盛满水为准).在斜面顶端放置一浅盘,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把调好的滴水计时器盛满水,使水滴能滴人浅盘内.随即在撤去浅盘的同时放开小车,于是水滴在白纸上留下标志小车运动规律的点迹.小车到达斜面底端时立即将小车移开.图(乙)为实验得到的一条纸带,用刻度尺量出相邻点之间的距离是s01=1.40cm,s12=2.15cms25=2.91cm,,s34=3.65cm,s45=4.41cm,s56=5.15cm.滴水计时器的原理与课本上介绍的
打点计时器
打点计时器
 原理类似.由纸带数据计算可得计数点4所代表时刻的即时速度v4=
0.202
0.202
m/s,小车的加速度a=
0.188
0.188
m/s2.(结果均保留3位有效数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1)如图甲所示,质量分别为mA、mB的两物块A、B,叠放在一起,共同沿倾角为α的斜面匀速下滑,斜面体放在水平地面上,且处于静止状态.则B与斜面间动摩擦因数
 
,A所受摩擦力大小为
 

(2)如图乙螺旋测微器的计数是
 
mm秒表的读数是
 
s
精英家教网
(3)“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实验如图丙所示,当静止的小车在一条橡皮筋作用下弹出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记为W.当用2条、3条完全相同的橡皮筋并在一起进行第2次、第3次实验时,使每次实验中橡皮筋伸长的长度都保持一致.每次实验中小车获得的速度由打点计时器所打的纸带测出.
①若木板水平放置,小车在两条橡皮筋作用下运动,当小车速度最大时,关于橡皮筋所处的状态与小车所在的位置(视小车为质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橡皮筋处于原长状态        B、橡皮筋仍处于伸长状态
C、小车在两个铁钉的连线处    D、小车已过两个铁钉的连线
②下列4条纸带哪一条是在实验中正确操作可能得到的纸带
 

精英家教网
(4)现有一特殊的电池,其电动势E约为9V,内阻r在35~55Ω范围,最大允许电流为50mA.为测定这个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某同学利用如图丁的电路进行实验.图中电压表的内电阻很大,对电路的影响可以不计:R为电阻箱,阻值范围为0~9999Ω;R0是定值电阻.
①实验室备有的定值电阻R0有以下几种规格:
A.10Ω,2.5W    B.50Ω,1.0W    C.150Ω,1.0W    D.1500Ω,5.0W
本实验应选用
 

②根据如图戊所作出的图象求得该电池的电动势E为
 
V,内电阻r为
 
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1)某同学利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物块在水平桌面上的运动规律.物块在重物的牵引下开始运动,重物落地后,物块再运动一段距离停在桌面上(尚未到达滑轮处).从纸带上便于测量的点开始,每5个点取1个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乙所示.打点计时器电源的频率为50Hz
精英家教网
①通过分析纸带数据,可判断物块在两相邻计数点
 
 
之间某时刻开始减速.
②计数点5对应的速度大小为
 
m/s,计数点6对应的速度大小为
 
m/s.(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③物块减速运动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为a=
 
m/s2,若用
ag
来计算物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g为重力加速度),则计算结果比动摩擦因数的真实值
 
(填“偏大”或“偏小”).
精英家教网(2)在测量金属丝电阻率的实验中,可供选用的器材如下:
待测金属丝:Rx(阻值约4Ω,额定电流约0.5A);
电压表:V(量程3V,内阻约3KΩ);
电流表:A1(量程0.6A,内阻约0.2Ω);
A2(量程3A,内阻约0.05Ω);
电源:E1(电动势3V,内阻不计);
E2(电动势12V,内阻不计);
滑动变阻器:R(最大阻值约20Ω);
螺旋测微器;毫米刻度尺;开关S;导线.
①用螺旋测微器测量金属丝的直径,示数如图丙所示,读数为
 
mm.
②若滑动变阻器采用限流接法,为使测量尽量精确,电流表应选
 
、电源应选
 
(均填器材代号),在虚线框内(如图丁)完成电路原理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12?珠海二模)(1)某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重力加速度.
①请指出该同学在实验操作中存在的两处明显错误:a
打点计时器应接交流电源
打点计时器应接交流电源
;b
重物释放时应紧靠打点计时器
重物释放时应紧靠打点计时器

②该同学经正确操作得到如图乙所示的纸带,取连续的六个点,测得h1、h2、h3、h4、h5.若打点的周期为T,则打E点时速度为 vE=
(h5-h3)
2T
(h5-h3)
2T
;若分别计算出各计数点对应的速度数值,并在坐标系中画出v2与h的关系图线,如图丙所示,则重力加速度 g=
9.4
9.4
m/s2
③若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值为9.8m/s2,请写出误差的主要原因
纸带通过打点计时器时的摩擦阻力
纸带通过打点计时器时的摩擦阻力


(2)测量电阻丝的电阻率ρ,电阻丝的电阻约为20Ω.先把电阻丝拉直后将其两端固定在刻度尺两端的接线柱a和b上,在电阻丝上夹上一个与接线柱c相连的小金属夹,沿电阻丝移动金属夹,可改变其与电阻丝接触点P的位置,从而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可供选择的器材还有:
电池组E(电动势为3.0V,内阻约1Ω);
电流表A1(量程0~100mA,内阻约5Ω);
电流表A2(量程0~0.6A,内阻约0.2Ω);
电阻箱R(0~999.9Ω);
开关、导线若干.
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A.用螺旋测微器在电阻丝上三个不同的位置分别测量电阻丝的直径;
B.根据所提供的实验器材,设计并连接好如图甲所示的实验电路;
C.调节电阻箱使其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值较大,闭合开关;
D.将金属夹夹在电阻丝上某位置,调整电阻箱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值,使电流表满偏,记录电阻箱的电阻值R和接入电路的电阻丝长度L;
E.改变金属夹与电阻丝接触点的位置,调整电阻箱接入电路中的阻值,使电流表再次满偏.重复多次,记录每一次的R和L数据.
F.断开开关.
①如图乙,用螺旋测微器测量电阻丝直径为d=
0.730
0.730
 mm;
②电流表应选择
A1
A1
(选填“A1”或“A2”);
③用记录的多组R和L的数据,绘出了如图丙所示图线,截距分别为R0和L0,再结合测出的电阻丝直径d,写出电阻丝的电阻率表达式 ρ=
πd2R0
4L0
πd2R0
4L0
(用给定的字母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某实验小组利用光电计时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装置如图甲,让小物块从倾斜气垫导轨顶端滑下,若光电计时器记录下小物块上的遮光板通过A、B光电门的时间分别为t1和t2,测得A、B之间的距离为L,导轨倾角为α,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
精英家教网
①用螺旋测微器测量物块上遮光板的宽度d.如图乙,由此读出d=
 
 mm
②实验需验证的关系式为
 
(用实验测定的物理量对应的字母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