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0分)某实验小组设计了如图 a所示的实验装置,用钩码所受重力作为小车所受的拉力,用DIS测小车的加速度.通过改变钩码的数量,多次重复测量,可得小车运动的加速度a和所受拉力 F的关系图像.他们在轨道水平和倾斜的两种情况下分别做实验,得到了两条 a-F图线,如图 b所示.

 

(1)图线          是在轨道右侧抬高成为斜面情况下得到的.(选填“①”或“②”)

         (2)随着钩码的数量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图 b中的图线明显偏离直线,造成此误差的主要原因是所挂钩码的总质量太大,为消除此误差可采取的最为简便且有效的措施是         

A.调整轨道的倾角,在未挂钩码时使小车能在轨道上长时间缓慢运动(即小车与传感器发射部分的重力沿轨道方向的分力恰与其所受摩擦力平衡)

B.在增加钩码数量进行实验的同时在小车上增加砝码,使钩码的总质量始终远小于小车与传感器接收部分的总质量

C.在钩码与细绳之间放置一力传感器,直接得到小车运动的加速度 a和力传感器读数F的关系图像

D.更换实验中使用的钩码规格,采用质量较小的钩码进行上述实验

(3)测得小车和位移传感器接收部分的总质量m=         kg;滑块和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μ=             

 

 

【答案】

(10分)(1)①(2分); (2)C(4分);(3)0.5(2分);0.2(2分)

【解析】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2012?钟祥市模拟)某实验小组设计了如图(a)所示的实验装置,通过改变重物的质量,利用计算机可得滑块运动的加速度a和所受拉力F的关系图象.他们在轨道水平和倾斜的两种情况下分别做了实验,得到了两条a-F图线,如图(b)所示.
(1)图线
是在轨道左侧抬高成为斜面情况下得到的(选填“①”或“②”);
(2)滑块和位移传感器发射部分的总质量m=
0.5
0.5
kg;滑块和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μ=
0.2
0.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为了测定一节新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约为0.3Ω),配备的器材有:
A.电流表A(量程为0.6A)
B.电压表V(量程为1V,内阻为1.2kΩ)
C.滑动变阻器R1(0~10Ω,1A)
D.电阻箱R2(0~9999.9Ω)
E.定值电阻R0=2.5Ω
某实验小组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电路.
①请画出实验电路图
②实验中将电压表量程扩大为2V,电阻箱R2的取值应为
1.2
1.2
kΩ;
③利用上述实验电路进行实验,测出多组改装后的电压表读数UV与对应的电流表读数IA,利用UV-IA的图象如图丙所示.由图象可知,电源的电动势E=
1.60
1.60
V,内阻r=
0.25
0.25
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13?潮州二模)(Ⅰ)某实验小组设计了如图(a)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加速度和力的关系.
实验装置主要部件为位移传感器的发射器和接收器,分别固定在轨道右端和小车上;通过传感器测定两者间位移变化,从而测出小车的加速度.

(1)在该实验中采用的方法是
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
:保持小车的总质量不变,用钩码所受的重力作为小车所受拉力,用传感器测小车的加速度.通过改变钩码的数量,多次重复测量,可得小车运动的加速度a和所受拉力F的关系图象.
该实验小组在轨道水平和倾斜的两种情况下分别做了实验,得到了两条a-F图线,如图 (b)所示,可知在轨道右侧抬高成为斜面情况下得到的图线是
 (选填“①”或“②”).
(2)随着钩码的数量逐渐增大,图(b)中的图线明显偏离直线,造成此误差的主要原因是
C
C

A.小车与轨道之间存在摩擦
B.导轨保持了水平状态
C.所挂钩码的总质量太大
D.所用小车的质量太大
(Ⅱ)(1)某同学想测绘标有“3.8V 0.4A”字样的小灯泡的灯丝电阻R随电压U变化的图象,除了导线和开关外,有下列一些器材可供选择:
A.电源E(电动势为4V,内阻约为0.04Ω).
B.电压表V1 (量程为5V,内阻约为5kΩ);
C.电流表A1 (量程为100mA,内阻约为2Ω);
D.电流表A2 (量程为0.6A,内阻约为0.3Ω);
E.滑动变阻器R1(最大阻值为5Ω);
F.滑动变阻器R2(最大阻值为100Ω);
G.开关及导线若干
为了调节方便,测量准确,实验中应选用电流表
D
D
,滑动变阻器
E
E
 (填器材前面的选项代号)
(2)选好器材后,该同学按照该实验要求连接电路,请完成图甲中的实物连线.
(3)该同学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并描绘出R-U的图象如图乙所示.由图象可知,此灯泡在不工作时,灯丝的电阻为
1.5
1.5
Ω;
(4)任何实验过程中均存在误差,已知本实验中所用的测量仪器均已校准.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D
CD

A.该实验中的误差来源主要是电流表的分压作用;
B.由于电表内阻引起的误差属于偶然误差,可以通过作图法消除;
C.若将电表的内阻计算在内,可以消除由测量仪表引起的系统误差;
D.用R-U图象处理数据,可以有效的消除由于读数引起的失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精英家教网为了测定木块A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某实验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将木板放在水平桌面上,木块A通过木板上的定滑轮用细线系一小物块B,开始用手拿着物块B使其静止且细线被张紧,松手后A、B一起运动,当B到达地面后停止运动,而木块A继续在木板上运动一段距离后停止运动.本实验除了用天平测出木块A的质量m1和物块B的质量m2外,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
 
 
.则动摩擦因数的表达式为μ=
 
.为了减小实验误差,m1和m2应满足的关系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某实验小组设计了如图(a)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加速度和力的关系.
精英家教网
(1)在该实验中必须采用控制变量法,应保持
 
不变,用
 
作为小车所受的拉力.
(2)如图(b)是某次实验打出的纸带的一部分,0、1、2、3、4、5、6为计数点,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4个打点未画出.从纸带上测出x1=3.20cm,x2=4.52cm,x5=8.42cm,x6=9.70cm.则木块加速度大小a=
 
m/s2(保留2位有效数字).
(3)通过改变钩码的数量,多次重复测量,可得小车运动的加速度a与所受拉力F的关系图象.在轨道水平和倾斜的两种情况下分别做了实验,得到了两条a-F图线,如图(c)所示.图线
 
(选填“①”或“②”)是在轨道右侧抬高成为斜面情况下得到的.
(4)随着钩码的数量增大到一定程度,图(c)中的图线明显偏离直线,造成此误差的主要原因是
 

A.小车与轨道之间存在摩擦    
B.导轨保持了水平状态
C.所挂钩码的总质量太大
D.所用小车的质量太大
(5)根据图(c)可求出小车质量m=
 
kg.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