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以下有关高中物理实验的一些描述中那个选项是正确的 (  )
①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中通过纸带上打下的一系列点可直接求出纸带上任意两个位置之间的平均速度;
②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拉橡皮筋的细绳要稍长,并且实验时要使弹簧与木板平面平行;
③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实验中如果摆长测量无误.测得的g值偏小,其原因可能是将全振动的次数N误计为N-1;
④在“验证机械守恒定律”的实验中需要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
A、①②B、②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
考点: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
专题:实验题
分析:“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只能从纸带直接读出时间间隔;“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要准确测量力的方向,拉橡皮筋的细绳要稍长;“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实验中重力加速度g=
4π2L
T2
;“验证机械守恒定律”的实验中质量m可以测,但不必须.
解答:解:①根据公式
.
v
=
x
t
,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中,测量任意两个位置之间的间距后,可以求出这两个位置之间的平均速度,但一定要先测量距离,故错误;
②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为减小误差,拉橡皮筋的细绳要稍长,并且实验时要使弹簧与木板平面平行,故正确;
③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实验中,根据T=2π
L
g
,有g=
4π2L
T2

如果摆长测量无误,测得的g值偏小,其原因可能是将全振动的次数N误计为N-1,即T测量值偏大;故正确;
④在“验证机械守恒定律”的实验中,由于等式mgh=
1
2
mv2
中的m可以约去,故不需要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故错误;
故选:C.
点评:试题考查了多个实验中物理量的求解,实验注意事项,实验的操作步骤;我们要求灵活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知识,实验方法处理相关的问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实验室使用打点计时器时要用
 
 电源,若电源的频率为50Hz,则打点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为
 
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使用打点计时器来分析物体运动情况的实验中,有如下基本步骤:
A、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桌子上          
B、安好纸带
C、松开纸带让物体带着纸带运动        
D、接通低压交流电源
E、取下纸带                          
F、断开开关
这些步骤正确的排列顺序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以某一初速度运动,运动过程中保持恒定的牵引功率,其加速度a和速度的倒数(
1
v
)图象如图所示.若已知汽车的质量,则根据图象所给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汽车一直做匀加速运动
B、汽车行驶的最大速度为20m/s
C、发动机牵引力对汽车做的功等于汽车机械能的增加
D、不能求出汽车运动到最大速度所需的时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在正确操作情况下,打在纸带上的点并不都是均匀的,为了测量小车获得的速度,应选用纸带的(  )部分进行测量(根据如图所示的纸带回答).
A、AC部分B、DF部分C、FH部分D、HK部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使用电磁式打点计时器(所用交流电的频率为50Hz,得到如图所示的纸带.图中的点为计数点,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来,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02s
B、(S6-S1)等于(S2-S1)的6倍
C、从纸带可求出计数点B对应的速率
D、加速度a=
(S4+S5+S6)-(S1+S2+S3)
9T2
,式中T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关于用打点计时器做“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通过调节,应使小车、纸带、拉线和定滑轮上边缘在一条直线上B、开始实验时小车应靠近打点计时器一端C、应先接通电源,待打点稳定后再释放小车D、牵引小车的钩码个数越多越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通过调节,使小车、纸带、拉线和定滑轮的边缘在一条直线上B、坐标轴单位长度越小越好C、钩码的质量越大越好D、开始前要先开电源后松纸带,打完点要先断开电源后取纸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一物体以vA从A点出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时间t以速度vB到达相距为x的B点,则该物体经过
t
3
时间的速度变化量和距A点为
x
3
处的瞬时速度分别为(  )
A、
1
3
( vB+vA),
2vA2-vB2
3
B、
1
3
( vB-vA),
2vA2+vB2
3
C、
1
3
( vB-vA),
2vA2-vB2
3
D、
1
3
( vB+vA),
2vA2+vB2
3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