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6.在物理学的重大发现中,科学家总结出了许多物理学方法,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极限思维法、类比法、科学假说法和建立物理模型法等,以下关于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叫假设法
B.根据速度的定义式,当△t非常小时,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运用了极限思维法
C.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中运用了建立理想模型的方法
D.在推导匀变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等分成很多小段,每小段近似看做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这里运用了微元法

分析 质点是实际物体在一定条件下的科学抽象和简化,是采用了建立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的方法;当时间非常小时,我们认为此时的平均速度可看作某一时刻的速度即称之为瞬时速度,采用的是极限思维法;利略运用逻辑加实验的方法研究了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在推导匀变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运用了微元法.

解答 解:A、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叫建立物理模型法,故A错误;
B、根据速度定义式 v=$\frac{△x}{△t}$,当△t非常非常小时,$\frac{△x}{△t}$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应用了极限思想的方法,故B正确;
C、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理想化的运动模型,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中运用了建立理想模型的方法,故C正确;
D、在推导匀变速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这里采用了微元法.故D正确.
本题选不正确的,故选:A

点评 解决此题要知道常用的物理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模型法、比较法、分类法、类比法、转换法等.我们既学习物理知识,更要学习物理研究的方法.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一圆筒绕其中心轴OO1匀速转动,筒内壁上紧挨着一个物体与筒一起运动相对筒无滑动,如图所示,物体所受的力有(  )
A.重力B.重力、筒壁对物体的弹力、静摩擦力
C.重力、筒壁对物体的静摩擦力D.物体所受重力与弹力、向心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处于静电平衡中的导体,内部场强处处为零的原因是(  )
A.外电场不能进入导体内部
B.所有感应电荷在导体内部产生的合场强为零
C.导体内部无任何电场
D.外电场和所有感应电荷的电场在导体内部叠加的结果为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4.一质点受到三个共点力作用.其中向东的力大小为6N.向北的力大小为3N.向西的力大小为2N.则它们的合力大小为5N,方向北偏东$arctan\frac{4}{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1.在某次军事演习中,空降兵从悬停在高空的直升机上跳下,当下落到距离地面适当高度时打开降落伞,最终安全到达地面,空降兵从跳离飞机到安全到达地面过程中在竖直方向上运动的v-t图象如图所示,则以下判断中正确的是(  )
A.空降兵在0~t1时间内做自由落体运动
B.空降兵在t1~t2时间内的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上,大小在逐渐减小
C.空降兵在0~t1时间内的平均速度$\overline{v}=\frac{1}{2}$v2
D.空降兵在t1~t2时间内的平均速度$\overline{v}$<$\frac{1}{2}$(v1+v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变速自行车靠变换齿轮组合来改变行驶速度.如图所示是某一变速自行车齿轮转动结构示意图,图中A轮有48齿,B轮有42齿,C轮有18齿,D轮有12齿,则(  )
A.该自行车可变换两种不同挡位
B.该自行车可变换六种不同挡位
C.当A轮与D轮组合时,两轮的角速度之比ωA:ωD=1:4
D.当A轮与D轮组合时,两轮的角速度之比ωA:ωD=4: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一个n匝正方形导线框用不可伸长的轻绳悬挂在天花板上,线框的下半部分(总面积的一半)置于变化的磁场中如图1所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已知t=t0时刻棉线中的张力由零突变为mg,若线框的边长为L,质量为m,重力加速度为g,则(  )
A.回路的总阻值R=$\frac{{n}^{2}{{B}_{0}}^{2}{L}^{3}}{2mg{t}_{0}}$
B.0~t0时间内轻绳张力大小不变
C.2t0~3t0时间内轻绳张力大小不变
D.2t0~3t0时间内线框中的感应电流不断减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9.如图1所示,一端带有定滑轮的长木板上固定有甲、乙两个光电门,与之相连的计时器可以显示带有遮光片的小车在其间的运动时间,与跨过定滑轮的轻质细绳相连的轻质测力计能显示挂钩处所受的拉力,不计空气阻力及一切摩擦.
(1)在探究“合外力一定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要使测力计的示数等于小车所受合外力,操作中必
须满足小车与滑轮间的细绳与长木板平行;要使小车所受合外力一定,操作中必须满足沙和沙桶的总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
实验时,先测出小车质量m,再让小车从靠近光电门甲处由静止开始运动,读出小车在两光电门之间的运动时间t.改变小车质量m,测得多组m、t的值,建立坐标系描点作出图线.下列图4能直观得出“合外力一定时,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的图线是C.

(2)如图2所示,抬高长木板的左端,使小车从靠近光电门乙处由静止开始运动,读出测力计的示数F和小车在两光电门之间的运动时间t0,改变木板倾角,测得多组数据,得到的F-$\frac{1}{{t}^{2}}$ 图象如图3所示.实验中测得两光电门的距离L=0.80m,砂和砂桶的总质量m1=0.34kg,重力加速度g取9.8m/s2,则图线的斜率为0.54kg•m(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若小车与长木板间的摩擦不能忽略,测得的图线斜率将不变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题

20.某实验小组探究弹簧的劲度系数k与其长度(圈数)的关系实验装置如图(a)所示:一均匀长弹簧的劲度系数k与其长度(圈数)的关系,实验装置如图(a)所示:一均匀长弹簧竖直悬挂,7个指针P0、P1、P2、P3、P4、P5、P6分别固定在弹簧上距悬点0、10、20、30、40、50、60圈处;通过旁边竖直放置的刻度尺,可以读出指针的位置,P0指向0刻度,设弹簧下端未挂重物时,各指针的位置记为x0;挂有质量为0.100kg的砝码时,各指针的位置记为x.测量结果及部分计算结果如表所示(n为弹簧的圈数,取重力加速度为9.80m/s2).已知实验所用弹簧总圈数为60,整个弹簧的自由长度为11.88cm.
P1P2P3P4P5P6
x0(cm)2.044.066.068.0510.0312.01
x(cm)2.645.267.8110.3012.9315.41
n102030405060
k(N/m)16356.043.633.828.8
$\frac{1}{k}$(m/N)0.00610.01790.02290.02960.0347
(1)将表中数据补充完整:①81.7;②0.122.
(2)以n为横坐标,$\frac{1}{k}$以为纵坐标,在图(b)给出的坐标纸上画出$\frac{1}{k}$-n图象.

(3)图(b)中画出的直线可近似认为通过原点.若从实验中所用的弹簧截取圈数为n的一段弹簧,该弹簧的劲度系数k与其圈数n的关系的表达式为k=$\frac{1.75×1{0}^{3}}{n}$N/m:该弹簧的劲度系数k与其自由长度l0(单位为m)的关系的表达式为k=$\frac{3.47}{{l}_{0}}$N/m.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