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在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动能定理”的实验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通过改变橡皮筋的条数改变拉力做功的数值 
B.通过改变橡皮筋的长度改变拉力做功的数值 
C.通过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来测定小车加速过程中获得的最大速度 
D.通过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来测定小车加速过程中获得的平均速度 

AC.

解析试题分析:此实验中是通过改变橡皮筋的条数改变拉力做功的数值,即如果用一条橡皮筋拉力做功为W,则用两条、三条….做功即为2W,3W…..;通过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的点迹均匀部分来测定小车加速过程中获得的最大速度,由此来球小车的动能。选项AC正确。
考点:此题考查“探究动能定理”的实验。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题

在验证机械能守恒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有下列A至F六个步骤:
A.将打点计时器竖直固定在铁架台上
B.接通电源,再松开纸带,让重锤自由下落
C.取下纸带,更换纸带(或将纸带翻个面),重新做实验
D.将重锤固定在纸带的一端,让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用手提纸带
E.选择一条纸带,用刻度尺测出重锤下落的高度h1、h2、h3、…… hn ,计算出对应的即时速度vn
F.分别算出,比较在实验误差范围内是否相等.

(1)以上实验步骤按合理的操作步骤排列应该是                                    
某个实验小组的甲乙两位同学按照正确的操作选得纸带如图示.其中O是起始点,A、B、C是打点计时器连续打下的3个点.用毫米刻度尺测得O到A、B、C各点的距离分别为hA =9.51cm、hB=12.42cm、hC=15.70cm,现利用OB段所对应的运动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已知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9.80m/s2,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频率为f=50Hz,设重锤质量为0.1kg.

(2)根据以上数据可以求得重锤在OB段所对应的运动过程中减小的重力势能为__________J(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下同),而动能的增加量为________J.实验发现二者并不完全相等,请指出一个可能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处理数据过程中,甲乙两位同学分别发现了一种计算B点对应时刻物体速度vB的新思路:
甲同学发现,图中的B是除起始点外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第n个点.因此可以用从O点到B点的时间nT(T是打点计时器的打点周期)计算,即vB =gnT,再依此计算动能的增量.
乙同学认为,可以利用从O点到B点的距离hB计算,即,再依此计算动能的增量.
你认为,他们新思路中(  )
A.只有甲同学的思路符合实验要求   B.只有乙同学的思路符合实验要求
C.两位同学的思路都符合实验要求    D.两位同学的思路都不符合实验要求
(4)在上图纸带基础上,某同学又选取了多个计数点,并测出了各计数点到第一个点O的距离h,算出了各计数点对应的速度v,以h为横轴,以为纵轴画出的图线应是如下图中的          .图线的斜率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题

(5分)某实验小组用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1)为平衡小车运动过程中受到的阻力,应该采用下面所述方法中的________(填入选项前的字母代号)。

A.逐步调节木板的倾斜程度,让小车能够自由下滑
B.逐步调节木板的倾斜程度,让小车在橡皮条作用下开始运动
C.逐步调节木板的倾斜程度,给小车一初速度,让拖着纸带的小车匀速下滑
D.逐步调节木板的倾斜程度,让拖着纸带的小车自由下滑
(2)图乙是该实验小组在实验过程中打出的一条纸带,已知打点计时器连接的电源的频率为50Hz,则橡皮筋恢复原长时小车的速度为__________m/s(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0分)为了测量某电流表的内阻(量程为50mA,内阻约10Ω),提供的实验器材有:
A直流电压表(0~3V,内阻约6kΩ) 
B定值电阻R1(5.0Ω  1A)    
C定值电阻R2(50.0Ω  0.1A)
D滑动变阻器R(0~5Ω  2A)         
E直流电源E(3V,内阻很小)
F导线、电键若干
⑴实验中定值电阻R0应选用      (选填“R1”或“R2”);
⑵在如图虚线框内将实验电路原理图画完整;

⑶某同学在实验中测出7组对应的数据(见下表):

请在图示坐标中描点作出U-I图线.由图象可知,表中第         次实验数据有错误,此电流表的电阻为               Ω.(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题

使用多用电表测量电阻时,多用电表内部的电路可以等效为一个直流电源(一般为电池)、一个电阻和一表头相串联,两个表笔分别位于此串联电路的两端。现需要测量多用电表内电池的电动势,给定的器材有:待测多用电表,量程为60 mA的电流表,电阻箱,导线若干。实验时,将多用电表调至×1 Ω挡,调好零点;电阻箱置于适当数值。完成下列填空:
(1)仪器连线如图甲所示(a和b是多用电表的两个表笔)。若两电表均正常工作,则表笔a为____(填“红”或“黑”)色;

(2)若适当调节电阻箱后,图乙中多用电表、电流表与电阻箱的示数分别如图(a)、(b)、(c)所示,则多用电表的读数为____Ω,电流表的读数为____mA,电阻箱的读数为____Ω。

(3)计算得到多用电表内电池的电动势为________V。(保留3位有效数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题

(7分)某实验小组想描绘标有“4V  2W”的小灯泡的U—I图像,除导线和开关外还备有以下器材可供选择:
A.电流表A1(量程0.6A,内阻约为1
B.电流表A2(量程3.0A,内阻约为0.2
C.电压表V1(量程5.0V,内阻约为5k
D.电压表V2(量程15.0V,内阻约为15k
E.滑动变阻器R1(最大阻值为5,额定电流500mA)
F.滑动变阻器R2(最大阻值为10,额定电流2.0A)
G.电源(电动势为6.0V,内阻约为0.5
(1)实验中所用的电流表应选_________(填A1或A2);电压表应选_________(填V1或V2);滑动变阻器应选___________(填R1或R2)。
(2)在虚线框内画出实验的电路图。

(3)经过正确的操作,测得的数据如下表,请根据下表数据在下方坐标系中描点画出小灯泡的U—I曲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U/V
0
0.40
0.80
1.20
1.60
2.00
2.40
2.80
3.20
3.60
4.00
I/A
0
0.12
0.22
0.30
0.36
0.40
0.43
0.46
0.48
0.49
0.5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题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当小车在一条橡皮筋作用下弹出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记为.当用2条、3条完全相同的橡皮筋并在一起进行第2次、第3次实验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记为2W,3W。

① 对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必须设法算出每次橡皮筋对小车做功的具体数值
B.每次实验时,橡皮筋拉伸的长度没有必要保持一致
C.放小车的长木板应尽量保持水平
D.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
② 为了测量小车获得的速度,应选用下面纸带上的        部分进行测量(根据下面所示的纸带回答,并用字母表示).
③ 如图乙所示,A、B、C、……I、J是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的一系列点,根椐所测得的数据可以求得小车被橡皮筋弹出后获得的最大速度大小为_________m/s.(电源频率为50Hz)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题

(9分)①用游标为50分度的卡尺测量某圆筒的外径时,卡尺上的示数如图所示,可读出圆筒的外径为___________ mm.

②用替代法测毫安表内电阻的电路如图甲所示.器材:待测毫安表A(量程0~10mA,内阻RA约为30Ω);毫安表A′(量程30mA);电阻箱R1(0~9999Ω);滑动变阻器R2(0~500Ω);电源(E=3V,r约为1~2Ω).

a.滑动变阻器滑片P在实验开始前应放在      端 (填"a"或"b") .将单刀双掷开关S先接“1”位置,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P的位置,使待测毫安表A的指针至某位置(或满偏),记下此时毫安表A′ 的读数.滑片P的位置不再移动;
b.将开关S接“2”位置,调节电阻箱使                                     ,读出此时电阻箱的读数如图乙所示(记为R1),则R1=         ;
c.由以上实验可知,待测毫安表A的内电阻R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题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质量m=1kg的重物自由下落,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如图所 示(相邻记数点时间间隔为0.02s),长度单位cm,那么打点计时器打下记数点B时,物体的速度vB=_________m/s;从起点O到打下记数点B的过程中重力势能减少量是△Ep=_____J,此过程中物体动能的增加量△Ek=___________J(g取9.8m/s2,所有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通过计算,数值上△Ep_______△Ek(填“>”“=”或“<”),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得出实验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