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某同学用如图1所示装置通过半径相同的A、B两球的碰撞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图中PQ是斜槽,QR为水平槽.实验时先使A球从斜槽上某一固定位置G由静止开始滚下,落到位于水平地面的记录纸上,留下痕迹.重复上述操作10次,得到10个落点痕迹.再把B球放在水平槽上靠近末端的地方,让A球仍从位置G自静止开始滚下,和B球碰撞后,A、B球分别在记录纸上留下各自的落点痕迹.重复这种操作10次.图中的O点是水平槽末端R在记录纸上的垂直投影点.B球落点痕迹如图所示,其中米尺水平放置,且平行于G、R、O所在平面,米尺的零点与O点对齐.

(1)碰撞后B球的水平射程应取为
63.5
63.5
cm.
(2)在以下选项中,哪些是本次实验必须进行的测量?
ABD
ABD
(填选项号)
A、水平槽上未放B球时,测量A球落点位置到O点的距离;
B、A球与B球碰撞后,测量A球落点位置到O点的距离;
C、测量A球或B球的直径;
D、测量A球或B球的质量(或两球质量之比);
E、测量G点相对水平槽面的高度.
(3)现提供以下实验步骤:
A.确定铅锤线的对应点O;
B.不放m2,让m1从斜槽滚下,确定它落地点的位置P;
C.放m2于斜槽最前端,让m1从斜槽滚下,与m2正碰后,确定m1、m2落地点的位置M、N;
D.量OM、OP、ON;
E.看m1
.
OM
+m2
.
ON
与m1
.
OP
是否相等,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指出上述步骤的不完善之处,
m1必须每次释放小球的位置相同,且由静止释放
m1必须每次释放小球的位置相同,且由静止释放
分析:根据实验原理可得mAv0=mAv1+mBv2,根据下落时间相同可得:mA
x0
t
=mA
x1
t
+mB
x2
t
,通过实验的原理确定需要测量的物理量.
本题是通过平抛运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必须每次释放小球的位置相同,且由静止释放,以保证获得相同的初速度.结合表格中的数据求出碰前总动量和碰后总动量,从而求出实验的相对误差,得出实验的结论
解答:解:(1)小球的落点要用尽量小的圆将尽量多的落点圈起来,圆心的位置就是平均落点.碰撞后B球的水平射程为63.5cm.
(2)根据实验的原理知,mAv0=mAv1+mBv2,即mA
x0
t
=mA
x1
t
+mB
x2
t
,可知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水平槽上未放B球时,A球落点位置到O点的距离;A球与B球碰撞后,A球和B球落点位置到O点的距离;A球和B球的质量.故A、B、D正确,C、E错误.
故选:ABD.
(3)入射小球每次滚下都应从斜槽上的同一位置无初速的释放,为了使小球每次都以相同的速度飞出槽口.故该同学的实验步骤不完善的是:必须每次释放小球的位置相同,且由静止释放.
故答案为:(1)63.5;(2)ABD;(3)m1必须每次释放小球的位置相同,且由静止释放.
点评:掌握两球平抛的水平射程和水平速度之间的关系,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2005?南京三模)某同学采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测定电池电动势和内阻.除待测电池外,提供的器材有: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开关和导线若干.
(1)请按图甲所示的电路,将图乙中的实物图连接成实验电路.
(2)丙图是根据测量结果作出的I-U 图线,则由图线可知该电池的电动势为E1=
1.5
1.5
V,内阻为r1=
0.2
0.2
Ω.
(3)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手电筒里的两节干电池用久了以后,灯泡发红光,这是我们常说的“电池没电了”.有人为了“节约”,在手电筒里装一节新电池和一节旧电池搭配使用.已知新电池的电动势E1=1.5V、内阻r1=0.2Ω;旧电池的电动势E2=1.5V;内阻r2=6.8Ω;小灯泡上标有“3V 3W”,
且电阻不随温度变化.则手电筒工作时电路中旧电池提供的电功率为
0.45
0.45
W,它本身消耗的电功率
0.612
0.612
W.(已知两电池串联的总电动势等于两电池的电动势之和)
根据计算结果,你认为新旧电池搭配使用的做法是否合理
不合理
不合理
(填“合理”或“不合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13?日照一模)(1)某同学在研究“对不同物体做相同功情况下,物体质量与速度的关系”时,提出了以下四种猜想:
A.m∞υ
B.m∞
1
υ

C.m∞υ2
D.m∞
1
υ2

为验证猜想的正确性,该同学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将长木板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木块固定在长木板一端,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木块上,木块右侧固定一轻弹簧,用连接纸带的小车压缩弹簧至长木板的虚线处由静止释放,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点,选取点迹均匀的一部分纸带,计算出小车匀速运动的速度υ1,测出小车的质量m1;然后在小车上加砝码,再次压缩弹簧至木板虚线处由静止释放小车,计算出小车和砝码匀速运动的速度υ2,测出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m2:再在小车上加砝码,重复以上操作,分别测出υ3、m3….

①每次实验中,都将小车压缩弹簧至长木板的虚线处由静止释放,目的是
小车获得相同的动能(弹簧对小车做功相同)
小车获得相同的动能(弹簧对小车做功相同)
;若要消除每次实验中小车和纸带受到的阻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应进行的实验操作是
垫高木板固定打点计时器的一端,使小车连同纸带一起在木板上匀速运动(平衡摩擦力)
垫高木板固定打点计时器的一端,使小车连同纸带一起在木板上匀速运动(平衡摩擦力)

②某次实验采集的五组数据如表:由表格数据直观判断,明显不正确的两个猜想是A、B、C、D中的
AC
AC
;若对某个猜想进行数据处理并作图,画出了如图2所示的图象,则图中的横坐标应是
1
v2
1
v2

m/kg 0.10 0.20 0.30 0.40 0.50
v/(m?s-1 1.000 0.707 0.577 0.500 0..447
(2)冬、春季节降水量少,广东沿海附近江河水位较低,涨潮时海水倒灌,出现“咸潮”现象,使沿海地区的城市自来水中的离子浓度增高,电阻率变小,水质受到影响.某同学设计了一个监测河水电阻率的实验.在一根均匀长度玻璃管两端分别装上橡胶塞和铂电极,如图3所示,两电极相距L=0.314m,管内充满待测的河水.安装前用游标卡尺测量玻璃管的内径,测量结果如图4所示.
为测管内河水电阻供选器材有:
电压表V1:量程15V,内阻约30kΩ
电压表V2:量程3V,内阻约10kΩ
电流表A1:量程0.6A,内阻约0.5Ω
电流表A2:量程150mA,内阻约10Ω
滑动变阻器甲:最大值为10Ω,额定电流足够大
滑动变阻器乙:最大值为1kΩ,额定电流足够大
电源E1:电动势15V,内阻6Ω
电源E2:电动势3V,内阻2Ω
开关、导线若干.
该同学选用以上部分器材测出了9组数据,并在坐标系中标出,如图5所示.
①据图(2)读出玻璃管的内径d=
6.70
6.70
mm.
②实验时,所选用的电压表为
V1
V1
(填“V1”或“V2”),所选用的电流表为
A2
A2
(填“A1”或“A2”),所选的滑动变阻器为
(填“甲”或“乙”),所选的电源为
E1
E1
(填“E1”或“E2”).
③在答题卡的虚线框内画出该实验的原理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1)某同学利用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来“验证钩码和滑块所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
①请完善以下实验步骤:
a.用游标卡尺测遮光条的宽度,多次测量取平均值L;
b.实验时,先接通气源,再调节气垫导轨,使导轨处于水平位置;
c.将滑块从图示位置由静止释放,读出遮光条通过光电门的时间△t;
d.计算出滑块通过光电门的速度v=
 
(用上述测量出的物理量表示).
②实验中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钩码的质量m、
 

 
(用文字说明和相应字母表示).
③本实验通过比较
 
 
,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相等(用测量的物理量符号表示),从而验证了系统的机械能守恒.
精英家教网
(2)某同学想测量某导电溶液的电阻率,先在一根均匀的长玻璃管两端各装了一个电极(接触电阻不计),两电极相距L=0.700m,其间充满待测的导电溶液.用如下器材进行测量:
电压表(量程l5V,内阻约30kΩ);     电流表(量程300μA,内约50Ω);
滑动变阻器(10Ω,1A);              电池组(电动势E=12V,内阻r=6Ω);
单刀单掷开关一个、导线若干.
下表是测量通过管中导电液柱的电流及两端电压的实验数据.实验中用20分度的游标卡尺测量了玻璃管的内径,结果如图3所示.
U/V 0 1.0 3.0 5.0 7.0 9.0 11.0
I/μA 0 22 65 109 155 175 240
根据以上所述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玻璃管内径d=
 
mm.
②请在图2中补画出未连接的导线.
③根据表数据在图4坐标中已描点,请作出U-I图象,由图象求出电阻R=
 
Ω(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④计算该导电溶液的电阻率表达式是:ρ=
 
 (用R、d、L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2006?湖北模拟)某同学在做《自来水电阻率的测定》课题时,先在一根均匀的长玻璃管两端各装了一个电极,用如图1所示电路进行测量.两电极相距L=0.700m,其间充满待测的自来水.图中器材如下:

电压表(量程15V,内阻约30kΩ)、电流表(量程300μA,内阻约50Ω)、滑动变阻器(100Ω,1A)、电池组(电动势E=12V,内阻r=6Ω)、单刀单掷开关一个、导线若干.
表是他测量通过管中自来水柱的电流及两端电压的实验数据.实验中他还用20分度的游标卡尺测量了玻璃管的内径,结果如图2所示
U/V 1.0 3.0 5.0 7.0 9.0 11.0
I/μA 22 65 109 155 190 240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玻璃管内径d的测量值为
3.075
3.075
cm;
(2)根据表1数据在图3坐标中作出U-I图象,根据图象求出电阻R=
4.6×104
4.6×104
Ω;
(3)用直接测量值计算自来水电阻率的公式是ρ=
πUd2
4IL
πUd2
4IL
,测量值为
49
49
Ω?m(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4)请在虚线框内画出测量自来水电阻的电路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2013年山东省日照市高考物理一模试卷(解析版) 题型:解答题

(1)某同学在研究“对不同物体做相同功情况下,物体质量与速度的关系”时,提出了以下四种猜想:
A.m∞υ
B.
C.m∞υ2
D.
为验证猜想的正确性,该同学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将长木板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木块固定在长木板一端,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木块上,木块右侧固定一轻弹簧,用连接纸带的小车压缩弹簧至长木板的虚线处由静止释放,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点,选取点迹均匀的一部分纸带,计算出小车匀速运动的速度υ1,测出小车的质量m1;然后在小车上加砝码,再次压缩弹簧至木板虚线处由静止释放小车,计算出小车和砝码匀速运动的速度υ2,测出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m2:再在小车上加砝码,重复以上操作,分别测出υ3、m3….

①每次实验中,都将小车压缩弹簧至长木板的虚线处由静止释放,目的是______;若要消除每次实验中小车和纸带受到的阻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应进行的实验操作是______.
②某次实验采集的五组数据如表:由表格数据直观判断,明显不正确的两个猜想是A、B、C、D中的______;若对某个猜想进行数据处理并作图,画出了如图2所示的图象,则图中的横坐标应是______.
m/kg0.100.200.300.400.50
v/1.0000.7070.5770.5000..447
(2)冬、春季节降水量少,广东沿海附近江河水位较低,涨潮时海水倒灌,出现“咸潮”现象,使沿海地区的城市自来水中的离子浓度增高,电阻率变小,水质受到影响.某同学设计了一个监测河水电阻率的实验.在一根均匀长度玻璃管两端分别装上橡胶塞和铂电极,如图3所示,两电极相距L=0.314m,管内充满待测的河水.安装前用游标卡尺测量玻璃管的内径,测量结果如图4所示.
为测管内河水电阻供选器材有:
电压表V1:量程15V,内阻约30kΩ
电压表V2:量程3V,内阻约10kΩ
电流表A1:量程0.6A,内阻约0.5Ω
电流表A2:量程150mA,内阻约10Ω
滑动变阻器甲:最大值为10Ω,额定电流足够大
滑动变阻器乙:最大值为1kΩ,额定电流足够大
电源E1:电动势15V,内阻6Ω
电源E2:电动势3V,内阻2Ω
开关、导线若干.
该同学选用以上部分器材测出了9组数据,并在坐标系中标出,如图5所示.
①据图(2)读出玻璃管的内径d=______mm.
②实验时,所选用的电压表为______(填“V1”或“V2”),所选用的电流表为______(填“A1”或“A2”),所选的滑动变阻器为______(填“甲”或“乙”),所选的电源为______(填“E1”或“E2”).
③在答题卡的虚线框内画出该实验的原理图.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