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精英家教网物体A放在光滑倾角37°的斜面上,与半径为r的圆柱体B用跨过定滑轮的细线相连接,半径为R的圆柱体C穿过细绳后搁在B上,三个物体的质量分别为mA=2kg,mB=mC=1kg.现让它们由静止开始运动,B下降h1=0.5m后,C被内有圆孔(半径为R′)的支架D挡住(r<R′<R),而B穿过圆孔继续下降,(滑轮的摩擦、细线和C之间的摩擦以及空气阻力均不计,且斜面足够长.g取10m/s2.)试求:
(1)圆柱体BC到达支架D时的速度;
(2)物体A在斜面上上滑的最大高度?
分析:(1)对A、B、C系统运用动能定理,求出圆柱体BC到达支架D时的速度;
(2)再对A和B组成的系统运用动能定理,抓住末动能为零,求出B继续下降的高度,从而得出下降的总高度,求出物体A在斜面上上滑的最大高度.
解答:解:(1)对系统运用动能定理得,(mB+mC)gh1-mAgh1sinθ=
1
2
(mA+mB+mC)v2

代入数据得,(1+1)×10×0.5-2×10×0.5×0.6=
1
2
×(2+1+1)v2

解得v=
2
m/s

(2)对A、B系统运用动能定理得,mBgh2-mAgh2sinθ=0-
1
2
(
mA+mB)v2v2
代入数据得,1×10×h2-2×10×h2×0.6=0-
1
2
×(2+1)×(
2
)2

解得h2=1.5m
上滑的最大高度h=(h1+h2)sinθ 
解得h=1.2m.
答:(1)圆柱体BC到达支架D时的速度为
2
m/s
;(2)物体A在斜面上上滑的最大高度为1.2m.
点评:运用动能定理解题,关键选择研究对象和研究的过程,分析过程中有哪些力做功,然后根据动能定理列式求解,本题也可以通过系统机械能守恒进行求解.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2011?无为县模拟)如图所示,在竖直方向上A、B两物体通过劲度系数为k的轻质弹簧相连,A放在水平地面上;B、C两物体通过细绳绕过轻质定滑轮相连,C放在固定的光滑斜面上.用手拿住C,使细线刚刚拉直但无拉力作用,并保证ab段的细线竖直、cd段的细线与斜面平行.已知A、B的质量均为m,C的质量为4m,重力加速度为g,细线与滑轮之间的摩擦不计,开始时整个系统处于静止状态.释放C后它沿斜面下滑,A刚离开地面时,B获得最大速度,求:
(1)从释放C到物体A刚离开地面时,物体C沿斜面下滑的距离.
(2)斜面倾角α.
(3)B的最大速度vB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如图所示,倾角为30°的光滑斜面的下端有一水平传送带,传送带正以6m/s速度运动,运动方向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物体可以视为质点),从h=3.2m高处由静止沿斜面下滑,物体经过A点时,不管是从斜面到传送带还是从传送带到斜面,都不计其速率变化.物体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物体向左最多能滑到传送带左右两端AB的中点处,重力加速度g=10m/s2,则:
(1)物体由静止沿斜面下滑到斜面末端需要多长时间?
(2)传送带左右两端AB间的距离L为多少?
(3)如果将物体轻轻放在传送带左端的B点,它沿斜面上滑的最大高度为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精英家教网如图所示,在竖直方向上A、B两物体通过劲度系数为k=16N/m的轻质弹簧相连,A放在水平地面上:B、C两物体通过细绳绕过轻质定滑轮相连,C放在倾角θ=30°的固定光滑斜面上,用手拿住C,使细线刚刚拉直但无拉力作用,并保证ab段的细绳竖直cd段的细绳与斜面平行,已知A、B的质量均为m=0.2kg.重力加速度取g=l0m/s2,细绳与滑轮之间的摩擦不计,开始时整个系统处于静止状态,释放C后它沿斜面下滑,A刚离开地面时,B获得最大速度,求:
(1)从释放C到A刚离开地面时,物体B上升的高度;
(2)物体C的质量:
(3)释放C到A刚离开地面时,在此过程中细绳拉力对C物体做的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精英家教网如图所示,质量mA=4kg的物体A放在倾角为θ=37°的斜面上时,恰好能匀速下滑.现用细线系住物体A,并平行于斜面向上绕过光滑的定滑轮,另一端系住物体B,释放后物体A沿斜面以加速度a=2m/s2匀加速上滑.(sin37°=0.6,cos37°=0.8)求:
(1)物体A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2)细线对物体A的拉力;
(3)物体B的质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物理试题 题型:021

如图所示,在托盘测力计的托盘内固定一个倾角为30°的光滑斜面,现将一个重4 N的物体A放在斜面上,让它自由滑下,那么测力计因物体A的自由滑下而变化的读数是(取g=10 m/s2)

A.

0

B.

3 N

C.

1 N

D.

2 N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