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5.我国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于2007年10月24日成功发射.如图所示,嫦娥一号进入地月转移轨道段后,关闭发动机,在万有引力作用下,嫦娥一号通过P点时的运动速度最小.嫦娥一号到达月球附近后进入环月轨道段.若地球质量为M,月球质量为m,地心与月球中心距离为R,嫦娥一号绕月球运动的轨道半径为r,G为万有引力常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P点距离地心的距离为$\frac{{\sqrt{M}}}{{\sqrt{M}+\sqrt{m}}}$RB.P点距离地心的距离为$\frac{M}{M+m}$R
C.嫦娥一号绕月运动的线速度为$\sqrt{\frac{GM}{r}}$D.嫦娥一号绕月运动的周期为2πR$\sqrt{\frac{R}{Gm}}$

分析 嫦娥一号通过P点时的运动速度最小,此时地球和月球对卫星的万有引力大小相等,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求解P点距离地心的距离;嫦娥一号绕月运动时,由月球的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和向心力公式列式求解线速度和周期.

解答 解:A、据题知嫦娥一号通过P点时地球和月球对卫星的万有引力大小相等,设P点到地心和月心的距离分别为r1和r2
则有 $\frac{GM{m}_{卫}}{{{r}_{1}}^{2}}=G\frac{m{m}_{卫}}{{{r}_{2}}^{2}}$,又r1+r2=R,解得:r1=$\frac{{\sqrt{M}}}{{\sqrt{M}+\sqrt{m}}}$R,故A正确,B错误.
C、嫦娥一号绕月运动时,由月球的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则有:$G\frac{m{m}_{卫}}{{r}^{2}}={m}_{卫}\frac{{v}^{2}}{r}={m}_{卫}r\frac{4{π}^{2}}{{T}^{2}}$,
解得线速度v=$\sqrt{\frac{Gm}{r}}$,T=$2πr\sqrt{\frac{r}{Gm}}$,故C、D错误.
故选:A.

点评 解决本题的关键理解P点的引力关系,以及掌握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能灵活选择向心力的形式进行解答.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1)在做“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实验时,除了木板、小球、斜槽、铅笔、图钉之外,下列器材中还需要的是BE
A.停表     B.坐标纸      C.天平        D.弹簧秤       E.重垂线
(2)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DE
A.应使小球每次从斜槽上相同的位置自由滚下
B.斜槽轨道必须光滑
C.斜槽轨道末端可以不水平
D.为使描出的轨迹更好地反映真实运动,记录的点应适当多一些
E.为了比较准确地找出小球运动的轨迹,应该用一条曲线把所有的点都连接起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为了测定电流表A1的内阻,某同学采用如图1所示的实验电路.其中:
A1是待测电流表,量程为0~300μA,内阻约为100Ω;
A2是标准电流表,量程是0~200μA;R1是电阻箱,阻值范围是0~999.9Ω;
R2是滑动变阻器;
R3是保护电阻;
E是电池组,电动势为4V,内阻不计;
S1是单刀单掷开关,S2是单刀双掷开关.         
                          
(1)①实验中滑动变阻器采用限流接法(填“分压”或“限流”);
②根据图1所示电路的实物图,画出实验电路图.
(2)请将该同学的操作补充完整:
①连接好电路,将滑动变阻器R2的滑片移到最左端(填“左端”或“右端”);将开关S2扳到接点a处,接通开关S1;调整滑动变阻器R2,使电流表A2的读数是150μA;
②将开关S2扳到接点b处,调节电阻箱R1,使电流表A2的读数仍是150μA.
③若此时电阻箱各旋钮的位置如图2所示,则待测电流表A1的内阻Rg=86.3Ω.
(3)上述实验中,无论怎样调整滑动变阻器R2的滑动位置,都要保证两只电流表的安全.在下面提供的四个电阻中,保护电阻R3应用B.(填写阻值前相应的字母)
A.200kΩ         B.20kΩ    C.15kΩ       D.150k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如图所示,导电物质为电子的霍尔元件位于两串联线圈之间,线圈中电流为I,线圈间产生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B与I成正比,方向垂直于霍尔元件的两侧面,此时通过霍尔元件的电流为IH,与其前后表面相连的电压表测出的霍尔电压UH满足:UH=k$\frac{IHB}{d}$,式中k为霍尔系数,d为霍尔元件两侧面间的距离.电阻R远大于RL,霍尔元件的电阻可以忽略,则(  )
A.霍尔元件前表面的电势低于后表面
B.若电源的正负极对调,电压表将反偏
C.IH与I成反比
D.电压表的示数与RL消耗的电功率成正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已知海王星和地球的质量比M:m=16:1,它们的半径比R:r=4:1,求:
(1)海王星和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之比?
(2)海王星和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之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如图甲所示,用包有白纸的质量为m(kg)的圆柱棒代替纸带和重物,蘸有颜料的毛笔固定在电动机上并随之转动,代替打点计时器.当烧断悬挂圆柱棒的线后,圆柱棒竖直自由下落,毛笔转动就在圆柱棒表面的纸上画出记号,如图乙所示,设毛笔接触棒时不影响棒的运动.测得记号之间的距离依次为20.0mm,44.0mm,68.0mm,92.0mm,116.0mm,140.0mm,已知电动机每秒钟转20圈,由此研究圆柱棒的运动情况.根据以上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毛笔画相邻两条线的时间间隔T=0.05s,图乙中的左端是圆柱棒的悬挂端(填“左”或“右”).
(2)根据图乙所给的数据,可知毛笔画下记号D时,圆柱棒下落的速度vD=1.60m/s;圆柱棒竖直下落的加速度a=9.60m/s2.(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7.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探测器顺利发射.嫦娥三号要求一次性进入近地点210公里、远地点约36.8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12月10日晚上九点二十分,在太空飞行了九天的“嫦娥三号”飞船,再次成功变轨,从100km×100km的环月圆轨道Ⅰ,降低到近月点15km、远月点100km的椭圆轨道Ⅱ,两轨道相交于点P,如图所示.若绕月运行时只考虑月球引力作用,关于“嫦娥三号”飞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在轨道Ⅰ上运动的周期小于在轨道Ⅱ上运动的周期
B.沿轨道I运行至P点的速度等于沿轨道II运行至P点的速度
C.沿轨道I运行至P点的加速度等于沿轨道II运行至P点的加速度
D.在轨道Ⅰ上的势能与动能之和比在轨道Ⅱ上的势能与动能之和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4.如图所示,一个半径为R的导电圆环与一个轴向对称的发散磁场处处正交,环上各点的磁感应强度B大小相等,方向均与环面轴线方向成θ角(环面轴线为竖直方向).若导线环上载有如图所示的恒定电流I,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导电圆环所受安培力方向竖直向下
B.导电圆环所受安培力方向竖直向上
C.导电圆环所受安培力的大小为2BIR
D.导电圆环所受安培力的大小为2πBIRsin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用如图(a)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1)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D(填字母代号)
A.调节滑轮的高度,使牵引小车的细绳与长木板保持平行
B.在调节木板倾斜度平衡小车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时,将装有砝码的砝码盘通过定滑轮拴在小车上
C.实验时,先放开小车再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
D.通过增减小车上的砝码改变质量时,不需要再次调节木板倾斜程度
(2)甲、乙两同学各取一套图(a)所示的装置放在水平桌面上,在没有平衡摩擦力的情况下,研究加速度a与拉力F的关系,图(b)为某次操作中打出的一条纸带的一部分,0、1、2、3、4是计数点,每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4个计时点(图中未标出),实验中使用的是频率f=50Hz的交变电流.根据图中数据,可以算出小车的加速度a=0.50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实验后甲、乙分别得到图(c)中甲、乙两条直线.设甲、乙用的小车质量分别为m、m,小车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分别为μ、μ,由图(c)可知,m小于m、μ大于μ(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在正确平衡摩擦力后甲同学重新实验,保持小车的质量M不变,改变砝码盘和砝码的总重力F,多次实验,根据得到的数据,在a-F坐标系中描点,得到如图(d)所示的结果,发现右侧若干个点明显偏离直线,造成此误差的主要原因是砝码盘和砝码总质量没有远小于小车质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