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某同学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通过测量单摆摆长L,利用秒表记录该单摆50次全振动所用的时间并求出周期T,根据单摆周期公式T=2π数学公式计算出重力加速度g.
①如果该同学用秒表记录的时间如图1示,则秒表的示数为______s;
②如果该同学测得的g值偏大,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A.测摆线长时摆线拉得过紧
B.开始计时时,秒表按下稍晚
C.实验中将51次全振动误记为50次
D.摆线上端未牢固地系于悬点,振动中出现松动,使摆线长度增加了
③如果某同学在实验时,用的摆球质量分布不均匀,无法确定其重心位置.他第一次量得悬线长为L1(不计摆球半径),测得周期为T1:第二次量得悬线长为L2,测得周期为T2
根据上述数据,可求得g值为______
A.数学公式 B.数学公式 C.数学公式 D.数学公式
(2)在“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的实验中,已知滴入水中的油酸溶液中所含的纯油酸的体积为4.0×l0-6mL,将玻璃板放在浅盘上描出油膜轮廓,再将玻璃板放在边长为l.0cm的方格纸上,所看到的图形如图2示油膜的面积约为______cm2(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由此可估算出油酸分子的直径约为______cm(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实验中滑动变阻器需要用限流式接法
B.“测定金属的电阻率”实验中由于待测金属丝的电阻较小,电流表一定用内接法
C.“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实验中为了使电压表示数变化明显,宜选用旧的干电池做待测电源
D.“将电流表改装为电压表”实验的校准电路中滑动变阻器需要用分压式接法.

解:(1)①如果该同学用秒表记录的时间如图1示,则秒表的示数为99.8s
②如果该同学测得的g值偏大,g=
A、测摆线长时摆线拉得过紧,导致摆长L偏大,所以g值偏大,故A正确
B.开始计时时,秒表按下稍晚,测量时间比实际时间偏小,所以g值偏大,故B正确
C.实验中将51次全振动误记为50次,得到的周期计算结果偏大,所以g值偏小,故C错误
D.摆线上端未牢固地系于悬点,振动中出现松动,使摆线长度增加了,根据公式T=2π得周期偏大,所以g值偏小,故D错误
故选AB.
③:设摆球的重心到线与球结点的距离为r,根据单摆周期的公式T=2π
T1=2π
T2=2π
联立两式解得
g=
故选B
(2)围成的方格中,不足半个舍去,多于半个的算一个,共有80个方格,故油膜的面积S=80×1 cm2=80 cm2
纯油酸的体积是:4.0×l0-6mL
油酸分子的直径:
d==5×10-8cm
(3)A、在“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实验中,由于小灯泡的电阻较小,使用电流表的外接法误差较小,电流和电压要从零开始测起,滑动变阻器需采用分压式接法.故A错误
B、“测定金属的电阻率”实验中由于待测金属丝的电阻较小,电流表应该采用外接法,故B错误
C、“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实验中为了使电压表示数变化明显,宜选用旧的干电池做待测电源,旧电池内阻较大,故C正确
D.“将电流表改装为电压表”实验的校准电路中滑动变阻器需要用分压式接法.故D正确.
故选CD.
故答案为:(1)①99.8 ②AB ③B
(2)①80 ②5×10-8
(3)CD
分析:(1)秒表分针示数与秒针示数之和是秒表的示数,由图乙所示秒表可以读出秒表示数;设摆球的重心到线与球结点的距离为r,根据单摆周期的公式分别列出方程,求解重力加速度.
(2)围成的方格中,不足半个舍去,多于半个的算一个,即可统计出油酸薄膜的面积;则用1滴此溶液的体积除以1滴此溶液的面积,恰好就是油酸分子的直径;
(3)根据各个电学实验的原理解答
点评:(1)简谐运动是一种理想的运动模型,单摆只有在摆角很小,空气阻力影响不计的情况下单摆的振动才可以看成简谐运动,实验时要保证满足实验的条件.
(2)本题是以油酸分子呈球型分布在水面上,且一个挨一个,从而可以由体积与面积相除求出油膜的厚度.
(3)本题考查了四个电学实验,关键掌握实验的原理、误差来源以及注意事项,以及知道滑动变阻器分压式接法和限流式接法的区别,电流表内外接的区别.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1)某同学在做“利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如果已知摆球直径为2.00cm,让刻度尺的零点对准摆线的悬点,摆线竖直下垂,如图1甲所示,那么

(1)单摆摆长是
87.60
87.60
cm.如果测定了40次全振动的时间如图1乙中秒表所示,那么秒表读数是
75.2
75.2
s,单摆的摆动周期是
1.88
1.88
s.
(2)如果他测得的g值偏大,可能的原因是
CD
CD

A.测摆线长时摆线拉得过紧
B.摆线上端未牢固地系于悬点,振动中出现松动,摆线长度增加了
C.开始计时时,秒表过迟按下
D.实验中误将49次全振动计为50次
(3)为了提高实验精度,在实验中可改变几次摆长l,并测出相应的周期T,从而得出一组对应的l与T的数据,再以l为横坐标、T2为纵坐标将所得数据连成直线,如图2,并求得该直线的斜率为k,则重力加速度g=
4π2
k
4π2
k
.(用k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某同学在做“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实验中,先测得摆线长为97.50cm,摆球直径为2.0cm,然后用秒表记录了单摆振动50次所用的时间,则:
(1)单摆摆长为
98.50
98.50
cm.
(2)如果他测得的g值偏小,可能的原因是
B
B

A.测摆线长时摆球拉得过紧
B.摆线上端未牢固地系于悬点,振动中出现松动,使摆线长度增加了
C.开始计时时,秒表过迟按下
D.实验中误将49次全振动数记为50次
(3)为了提高实验精确度,在实验中可改变几次摆长L并测出相应的周期T,从而得出一组对应的L与T的数据如图所示,再以L为横坐标,T2为纵坐标,将所得数据连成直线,并求得该直线的斜率为k,则重力加速度g=
4π2
k
4π2
k
.(用k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1)某同学在《测定光波的波长》实验中的实验步骤有:
①取下遮光筒左侧的元件,调节光源高度,使光束能直接沿遮光筒轴线把屏照亮;
②按合理顺序在光具座上放置各光学元件,并使各元件的中心位于遮光筒的轴线上;
③用米尺测量双缝到屏的距离;
④用测量头(其读数方法同螺旋测微器)测量数条亮纹间的距离.
在操作步骤②时还应注意
单缝和双缝的距离约为5-10cm
单缝和双缝的距离约为5-10cm
单缝和双缝平行
单缝和双缝平行

(2)以下哪些操作能够增大光屏上相邻两条亮纹之间的距离
BD
BD

A.增大单缝和双缝之间的距离
B.增大双缝和光屏之间的距离
C.将红色滤光片改为绿色滤光片
D.减小双缝之间的距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1)某同学在做“利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实验中先测得摆线长为97.44cm,球直径由如图游标卡尺测得.然后用秒表记录了单摆振动50次所用的时间如图所示,则:小球直径为
2.125
2.125
cm,该摆摆长为
98.5025
98.5025
 cm,秒表所示读数为
99.8
99.8
s.
(2)为了减小测量周期的误差,摆球应在经过最
(填“高”或“低”)点的位置时开始计时,并用秒表测量单摆完成多次全振动所用的时间求出周期.
(3)若用L表示摆长,单摆完成20次全振动所用时间为t,那么重力加速度的表达式g=
1600π2L
t2
1600π2L
t2

(4)有两个同学利用假期分别去参观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 的物理实验室,各自在那里利用先进的DIS系统较准确 地探究了“单摆的周期T与摆长L的关系”,他们通过校园网交换实验数据,并由计算机绘制了T2~L图象,如图甲所示.去北大的同学所测实验结果对应的图线是
B
B
(选填“A”或“B”).另外,在南大做 探究的同学还利用计算机绘制了两种单摆的振动图象(如图乙),由图可知,两单摆摆长之比La/Lb=
4
9
4
9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某同学在《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使用的双缝的间距d为0.025cm.实验时,首先调节光源和滤光片的中心位于遮光筒的中心轴线上,并使单缝和双缝竖直且互相平行.当屏上出现了干涉图样后,通过测量头(与螺旋测微器原理相似,手轮转动一周,分划板向左或向右移动0.500mm)观察第一条亮纹的位置如图(a)所示,读数为1.128mm;第五条亮纹位置如图(b)所示,读数为
5.880
5.880
mm,测出双缝与屏的距离L为50.00cm,待测光的波长λ=
5.94×10-7
5.94×10-7
m.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