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2008?广州模拟)两端开口、内壁光滑的直玻璃管MN竖直固定在水平面上,a、b二个小球,直径相等,略小于玻璃管的内径,且远小于玻璃管的长度,大小可忽略不计;a、b两球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m1=2m2).开始时,a球在下b球在上两球紧挨着在管口M处由静止同时释放,a球着地后立即反弹,其速度大小不变,方向竖直向上,与b球相碰,接着b球竖直上升.设两球碰撞时间极短、碰撞过程中总动能不变,在b球开始上升的瞬间,一质量为m3的橡皮泥在M处自由落下,如图所示.b与c在管中某处相遇后粘在一起,要使b、c粘合后能够竖直飞出玻璃管口,则m2与m3之比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分析:两球落到底端后相碰的过程中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根据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求出碰后两球的速度,根据位移公式求出b、c相碰前的速度,结合动量守恒定律求出碰后的速度,要使b、c粘合体能飞出管口,则c与b碰后的速度必须竖直向上,且大小大于C碰撞前的速度,根据该关系求出m2与m3之比必须满足的条件.
解答:解:设管长为H,取向下为正方向,则a、b两球到达玻璃管底端时,速度都为v0=
2gH

a球着地后反弹,速度为va1=-v0=-
2gH

a、b两球相碰,总动量守恒   m1va1+m2v0=m1va2+m2vb1
总动能守恒  
1
2
m1
v
2
a1
+
1
2
m2
v
2
0
=
1
2
m1
v
2
a2
+
1
2
m2
v
2
b1

联立①至④式,并代入m1=2m2,解得   va2=
1
3
v0
vb1=-
5
3
v0

设c在M处下落经t时间后与b相碰,则-(vb1t+
1
2
gt2)+
1
2
gt2=H
解得   t=
H
-vb1

碰撞前b、c的速度分别为 vb2=vb1+gt=
41
9
?
gH
vb1

b与c相碰,总动量守恒   m2vb2+m3vc1=(m2+m3)vbc
要使b、c粘合体能飞出管口,则c与b碰后的速度必须竖直向上,且大小大于vc1,取vbc=-vc1,代入上式,
得  m2?
41
9
?
gH
vb1
-m3?
gH
vb1
=(m2+m3)
gH
vb1

解得b、c两者质量之比为    
m2
m3
=
9
16

因此要使b、c粘合后能够竖直飞出玻璃管口,必须满足条件 
m2
m3
9
16

答:必须满足条件
m2
m3
9
16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动量守恒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以及运动学公式,综合性较强,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是一道难题,关键理清运动过程,选择合适的规律进行求解.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08?广州模拟)用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所用的电源为学生电源,输出电压为6V的交流电和直流电两种.重锤从高处由静止开始下落,重锤上拖着的纸带打出一系列的点,对纸带上的点痕进行测量,即可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1)下面列举了该实验的几个操作步骤:
A.按照图示的装置安装器件;
B.将打点计时器接到电源的“直流输出”上;
C.用天平测出重锤的质量;
D.释放悬挂纸带的夹子,同时接通电源开关打出一条纸带;
E.测量纸带上某些点间的距离;
F.根据测量的结果计算重锤下落过程中减少的重力势能是否等于增加的动能.
其中没有必要进行的或者操作不当的步骤,将其选项对应的字母填在下面的空行内,并说明其原因.
答:
步骤B是错误的.应该接到电源的交流输出端.步骤D是错误的,应该先接通电源,待打点稳定后再释放纸带.步骤C不必要,因为根据测量原理,重锤的动能和势能中都包含了质量m,可以约去.
步骤B是错误的.应该接到电源的交流输出端.步骤D是错误的,应该先接通电源,待打点稳定后再释放纸带.步骤C不必要,因为根据测量原理,重锤的动能和势能中都包含了质量m,可以约去.
(写在答题卷上)

(2)利用这个装置也可以测量重锤下落的加速度a的数值.如图2所示,根据打出的纸带,选取纸带上的连续的五个点A、B、C、D、E,测出A距起始点O的距离为s0,点AC间的距离为s1,点CE间的距离为s2,使用交流电的频率为f,根据这些条件计算重锤下落的加速度a=
(s2-s1)f2
4
(s2-s1)f2
4

(3)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发现,重锤减小的重力势能总是大于重锤动能的增加,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重锤下落的过程中存在阻力作用,可以通过该实验装置测阻力的大小.若已知当地重力加速度公认的较准确的值为g,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
重锤的质量m
重锤的质量m
.试用这些物理量和上图纸带上的数据符号表示出重锤在下落的过程中受到的平均阻力大小F=
m[g-
(s2-s1)f2
4
]
m[g-
(s2-s1)f2
4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2008?广州模拟)如图所示,从点光源S发出的一细束白光以一定的角度入射到三棱镜的表面,经过三棱镜的折射后发生色散现象,在光屏的ab间形成一条彩色光带.下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2008?广州模拟)如图是简化后的跳台滑雪的雪道示意图.整个雪道由倾斜的助滑雪道AB和着陆雪道CD,以及水平的起跳平台BC组成,AB与BC圆滑连接.运动员从助滑雪道AB上由静止开始下滑,到达C点后水平飞出,以后落到F点.E是运动轨迹上的某一点,在该点运动员的速度方向与轨道CD平行.设运动员从C到E与从E与F的运动时间分别为tCE和tEF,则它们的大小关系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2008?广州模拟)如图所示,一轻绳上端系在车的左上角的A点,另一轻绳一端系在车左端B点,B点在A点正下方,A、B距离为b,两绳另一端在C点相结并系一质量为m的小球,绳AC长度为
2
b,绳BC长度为b.两绳能够承受的最大拉力均为2mg.求:
(1)绳BC刚好被拉直时,车的加速度是多大?(要求画出受力图)
(2)在不拉断轻绳的前提下,求车向左运动的最大加速度是多大?(要求画出受力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2008?广州模拟)10月24日,“中国嫦娥一号”告别“故乡”发射升空,开始出使月球的旅程.它首先被送入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约5.1万公里、运行周期约为16小时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在此轨道上运行总计数10小时之后,嫦娥一号卫星进行第1次近地点加速,将自己送入周期为24小时的停泊轨道上,在停泊轨道飞行3天后,嫦娥一号实施第2次近地点加速,将自己送入远地点高度12.8万公里、周期为48小时的大椭圆轨道,10月31日,嫦娥一号实施第3次近地点加速,进入远地点高度为38万公里的奔月轨道,开始向着月球飞去.11月5日,来到月球面前的高速飞行的嫦娥一号卫星放缓了自己的脚步,开始第一次“刹车”制动,以使自己被月球捕获,之后,经过第二次、第三次的制动,嫦娥一号卫星绕月运行的椭圆轨道逐步变为轨道周期127分钟、轨道高度200公里的环月轨道.月球的半径为1.7×106m,则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多少?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约为月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几倍?(地球表面g=9.8m/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