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从距地面一定高度的位置处下落一个重物可以对地面上的物体造成很大的伤害,但是从更高的空中下落的雨滴打在处于地面的人的身上并未对人造成很大的伤害,于是有人猜测,这可能是由于雨滴在下落的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的大小与雨滴下落的速度有关的原,于是,他定下了“在一些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运动的物体所受的空气阻力和其运动速度之间的关系的课题”进行探究,他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
①用天平测出一个空心小球的质量m;
②用测速仪测出空心小球在空中下落过程中的不同时刻的位置,将数据填入设计好的表格中;
③用天平测出与小球等质量的三份胶泥,每一次实验时将一份填入空心球体内部,使其质量分别为m1=m,m2=2m,m3=3m,m4=4m;
④用测速仪测出小球在下落的过程中不同时刻的速度;
⑤将测得速度和时刻值对应做成v-t图象;
⑥对所得到的数据和图象进行分析,寻找结论
时刻(s)下落位置(m)(以开始下落为坐标原点)
0.00.000
0.40.045
0.80.399
1.20.798
1.61.198
1.8x
(1)从上述实验来看,由测得的数据和图象可知上表中的x值应该是______;由数据可定性的判定出小球下落的最初的0.0-0.8s内的过程作______直线运动.
(2)由v-t图可以判定出小球在下落的最后阶段做的是______直线运动;并且大致可以知道空气阻力f和速度大小v的函数关系为f=______.

解:(1)从v-t可以看出1s后做匀速直线运动,1.2s-1.6s位移增加0.4m,故速度为:
v==1m/s
故1.8s位置坐标为:x=1.198m+v?△t′=1.198+1×0.2=1.398m;
0.0-0.8s的v-t图象是曲线,表示做变加速直线运动;
(2)由v-t图可以得到小球在下落的最后阶段的速度不变,故可以判定出小球在下落的最后阶段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从图象可以看出:
质量为m时,速度为1m/s;
质量为2m时,速度为1.4m/s;
质量为3m时,速度为1.7m/s;
质量为4m时,速度为2m/s;
故空气阻力f和速度大小v的函数关系为f=KV2
故答案为:(1)1.398;变加速;(2)匀速直线;f=KV2
分析:(1)从v-t可以看出1s后做匀速直线运动,0.0-0.8s的v-t图象是曲线,表示做变加速直线运动;
(2)从v-t可以看出球在下落的最后阶段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从图象数据得到空气阻力f和速度大小v的函数关系.
点评:本题关键要能够根据图象得到物体的运动规律,根据表格数据求解物体的位置坐标,较难.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1)某学生用螺旋测微器在测定某一金属丝的直径时,测得的结果如左图所示,则该金属丝的直径d=
3.206
3.206
mm.另一位学生用游标尺上标有20等分刻度的游标卡尺测一工件的长度,测得的结果如右图所示,则该工件的长度L=
5.015
5.015
cm.
(2)1849年,法国科学家斐索用如图所示的方法在地面上测出了光的速度.他采用的方法是:让光束从高速旋转的齿轮的齿缝正中央穿过如图1所示,经镜面反射回来,调节齿轮的转速,使反射光束恰好通过相邻的另一个齿缝的正中央,由此可测出光的传播速度.若齿轮每秒转动n周,齿轮半径为r,齿数为P,齿轮与镜子间距离为d,则齿轮的转动周期为
1
n
1
n
,每转动一齿的时间为
1
nP
1
nP
,斐索测定光速c的表达式为c=
2nPd
2nPd


(3)如图2所示,质量不同的两个物体A和B,用跨过定滑轮的细绳相连.开始时B放在水平桌面上,A离地面有一定的高度,从静止开始释放让它们运动,在运动过程中B始终碰不到滑轮,A着地后不反弹.不计滑轮与轴间摩擦及绳子和滑轮的质量,用此装置可测出B物体与水平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①在本实验中需要用到的测量工具是
天平,刻度尺
天平,刻度尺

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
A距地面的高度h,B在桌面上滑行的总距离s,A、B的质量mA、mB
A距地面的高度h,B在桌面上滑行的总距离s,A、B的质量mA、mB
;(写出物理量的名称并用字母表示)
②动摩擦因数μ的表达式为μ=
mAh
(mA+mB)S-mAh
mAh
(mA+mB)S-mAh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