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理论联系实际是物理学科特点之一.以下给出的几组表述中,实际应用与相应的物理理论相符合的是
D
D

①干涉法检查平面的平整度应用了光双缝干涉原理
②伦琴射线管应用了光电效应原理
③光纤通信应用了光的折射原理
④光谱分析应用了原子光谱理论
⑤立体电影应用了光的偏振理论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⑤
(2)如图1所示,将刻度尺直立在装满某种透明液体的宽口瓶中(液体未漏出),从刻度尺上A、B两点射出的光线AC和BC在C点被折射和反射后都沿直线CD传播,已知刻度尺上相邻两根长刻度线间的距离为1cm,刻度尺右边缘与宽口瓶右内壁间的距离d=2.5cm,由此可知,瓶内液体的折射率n=
1.2
1.2
(可保留根号).
(3)如图2所示,一横波的波源在坐标原点,x轴为波的传播方向,y轴为振动方向.当波源开始振动1s时,形成了如图所示的波形(波刚传到图中P点).试画出波传到Q点时OQ之间的波形.
分析:题(1)的关键是明确干涉法检查平面的平整度、伦琴射线管、光纤通信、光谱分析以及立体电影的工作原理;(2)题的关键是根据光路可逆做出折射光路图,再由折射定律即可求解折射率;(3)题的关键是求出波速,然后求出从振动P传到Q所用的时间,从而可知P、Q之间的波形.
解答:解:(1)①干涉法检查平面的平整度应用了薄膜干涉原理,①错误;
②伦琴射线(x射线)是从伦琴射线管阴极发出的高速电子流打到阳极固体上产生的,而不是光电效应的原理,所以②错误;
③光纤通信是利用了光的全反射原理,③错误;
④光谱分析是利用了原子光谱理论,所以④正确;
⑤立体电影是利用了光的偏振原理,⑤正确.
故选D.
(2)根据光路可逆性,设入射角为i,折射角为r,设B点的对称点为
B
 
,由几何关系可得:sini=
d
B
 
C
 
 
=
d
BC
=
2.5
2.
5
2
 
+1.5
2
 
,sinr=
d
AC
=
2.5
2.5
2
 
+2.5
2
 

所以折射率n=
sini
sinr
,代入数据解得n=
5
17
17
=1.2   
(3)当波源开始振动1s时,形成了如图所示的波形(波刚传到图中P点)说明波的周期为T=1s,又λ=4m,所以波速v=
λ
T
=4m/s,所以从P传到Q的时间为t=
PQ
v
=
10-4
4
s=1.5s,即PQ之间应有1.5个波形,如图所示.

故答案为:(1)D
         (2)1.2
         (3)如图
点评:(1)应掌握各种仪器的工作原理和所以方法;(2)首先要做出光路图,深刻理解折射率的求法;(3)理解波速、波长与周期之间的关系,以及波传播的周期性与振动的关系.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2008年江苏省高考物理模拟试卷(二)(解析版) 题型:解答题

(1)理论联系实际是物理学科特点之一.以下给出的几组表述中,实际应用与相应的物理理论相符合的是______
①干涉法检查平面的平整度应用了光双缝干涉原理
②伦琴射线管应用了光电效应原理
③光纤通信应用了光的折射原理
④光谱分析应用了原子光谱理论
⑤立体电影应用了光的偏振理论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⑤
(2)如图1所示,将刻度尺直立在装满某种透明液体的宽口瓶中(液体未漏出),从刻度尺上A、B两点射出的光线AC和BC在C点被折射和反射后都沿直线CD传播,已知刻度尺上相邻两根长刻度线间的距离为1cm,刻度尺右边缘与宽口瓶右内壁间的距离d=2.5cm,由此可知,瓶内液体的折射率n=______(可保留根号).
(3)如图2所示,一横波的波源在坐标原点,x轴为波的传播方向,y轴为振动方向.当波源开始振动1s时,形成了如图所示的波形(波刚传到图中P点).试画出波传到Q点时OQ之间的波形.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