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2)某学校的学生为了测定物块与桌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想出了很多方法.
①其中甲同学采用了如图4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他使物块在重物的牵引下开始运动,当重物落地后,物块再运动一段距离停在桌面上.实验中甲同学用打点计时器记录了物块的运动,图5为他截取的一段纸带,记录了物块做匀减速运动过程的信息,1、2、3、4、5是他选取的计数点,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已知打点计时器电源的频率为50Hz.
根据纸带可求出物块做减速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大小a=
 
m/s2(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若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为9.8m/s2,则物块与桌面的动摩擦因数μ1=
 
(保留两位有效数字),该测量结果比动摩擦因数的真实值
 
(填“偏大”或“偏小”).
②乙同学采用了如图6所示的另一套装置进行实验,使物块A位于水平桌面的O点时,重物B刚好接触地面.将A拉到P点,待B稳定后由静止释放,A最终滑到Q点.分别测量OP、OQ的长度h和s.改变h,重复以上的操作,分别测出以下几组实验数据.
1 2 3 4 5 6
h/cm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s/cm 9.5 12.5 28.5 39.0 48.0 56.5
精英家教网
乙同学在图7中已标出第1、2、3、5、6组数据对应的坐标点,请你在图中标出第4组数据对应的坐标点,并画出s-h关系图线.
实验中测得A、B的质量之比mA:mB=4:5,则根据s-h图线计算出物块A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2=
 
分析:①由打点计时器电源的频率为50Hz,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可知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为T=0.1s,进而由逐差法可得加速度.
由物体受摩擦力作用而减速运动,可得摩擦因数,由于实际在减速阶段产生的加速度的力是滑动摩擦力和纸带受的阻力,所以计算结果比动摩擦因素的真实值偏大.
②对在B下落至临落地时和在B落地后,A运动到Q,两个过程运用动能定理,求得μ的表达式,再结合从s-h图象,即可求解μ;
解答:解:①、由打点计时器电源的频率为50Hz,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可知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为T=0.1s,进而由逐差法可得加速度为:
a=
(10.60+8.61-6.61-4.60)×10-2
4×0.12
=2.0m/s2

物体受摩擦力作用而减速运动,可得:μMg=Ma
解得:μ=
a
g
=
2
9.8
=0.2

由于实际在减速阶段产生的加速度的力是滑动摩擦力和纸带受的阻力,所以计算结果比动摩擦因素的真实值偏大.
②、如图精英家教网
B下落至临落地时根据动能定理有:
mBgh-μmAgh=
1
2
(mA+mB)v2

在B落地后,A运动到Q,有:
μmAgs=
1
2
mAv2

解得:
μ=
mBh
mAh+mBs

A、B的质量之比mA:mB=4:5,在s-h图象上任取一组数据h=10cm,s=9.5cm,代入可以得:
μ=
5×10
4×10+9×9.5
=0.4

答:①2.0;0.2;偏大.②0.4.
点评:在判断此类问题时,要深刻理解动能定理,能量守恒定律,要会通过图象分析相关问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头脑风暴法”是一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某学校的一个“头脑风暴实验研究小组”,以“保护鸡蛋”为题,要求制作一个装置,让鸡蛋从两层楼的高度落到地面且不会摔坏.如果没有保护,鸡蛋最多只能从0.1m的高度落到地面而不会摔坏.一位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来保护鸡蛋,用A、B两块粗糙的夹板夹住鸡蛋,鸡蛋下端离装置下端的距离为x=0.45m,夹板A和B与鸡蛋之间的滑动摩擦力都为鸡蛋重力的5倍.现将该装置从距地面某一高度由静止释放,装置在下落过程中始终保持竖直状态,与地面作用时间极短,落地后没有反弹.取g=10m/s2.求:
(1)鸡蛋如果不会摔坏,直接撞击地面的最大速度v;
(2)如果使用该保护装置,鸡蛋落地后不会摔坏,该装置由静止释放时其下端离地面的最大高度H;
(3)为了使该装置从更高的地方由静止释放,鸡蛋落地后不会摔坏,请你至少提供一种可行而又简单的方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1)利用单摆验证小球平抛运动规律,设计方案如图a所示,在悬点O正下方有水平放置的炽热的电热线P,当悬线摆至电热丝处时能轻易被烧断;MN为水平木板,已知悬线长为L,悬点到木板的距离OO′=h(h>L).
精英家教网
①将小球向左拉起后自由释放,最后小球落到木板上的C点,O′C=s,则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为v0=
 

②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若改变释放小球时悬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小球落点与O'点的水平距离s将随之改变,经多次实验,以s2为纵坐标、cosθ为横坐标,得到如图b所示图象.则当θ=30°时,s为
 
m;若悬线长L=1.0m,悬点到木板间的距离OO′为
 
m.
(2)某学校实验室新进了一批低电阻的电磁螺线管.已知螺线管使用的金属丝电阻率ρ=1.7×10-8Ω?m.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一个试验来测算螺线管使用的金属丝长度.他们选择了多用电表、电流表、电压表、开关、滑动变阻器、螺旋测微器(千分尺)、导线和学生电源等.
①他们使用多用电表粗测金属丝的电阻,操作过程分以下三个步骤:(请填写第II步操作)
Ⅱ.
 

Ⅲ.把红黑表笔分别与螺线管金属丝的两端相接,多用表的示数如图c所示.
②根据多用电表示数,为了减少实验误差,并在实验中获得较大的电压调节范围,应从图d的A、B、C、D四个电路中选择
 
电路来测量金属丝电阻;
③他们使用千分尺测量金属丝的直径,示数如图e所示,金属丝的直径为
 
mm;
④根据多用电表测得的金属丝电阻值,可估算出绕制这个螺线管所用金属丝的长度约为
 
m.(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⑤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金属丝的电阻时,由于电压表、电流表内阻的影响,不论使用电流表内接法还是电流表外接法,都会产生系统误差.按如图f所示的电路进行测量,可以消除由于电表内阻造成的系统误差.利用该电路进行实验的主要操作步骤是:
第一步:先将R2的滑动头调到最左端,单刀双掷开关S2向1闭合,闭合开关S1,调节滑动变阻器R1和R2,使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尽量大些(在不超过量程的情况下),读出此时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U1、I1
第二步:保持两滑动变阻器滑动头位置不变,将单刀双掷开头S2向2闭合,读出此时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U2、I2
请写出由以上记录数据计算被测电阻Rx的表达式Rx=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某学校的学生为了测定物块与桌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想出了很多方法。

①其中甲同学采用了如图4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他使物块在重物的牵引下开始运动,当重物落地后,物块再运动一段距离停在桌面上。实验中甲同学用打点计时器记录了物块的运动,图5为他截取的一段纸带,记录了物块做匀减速运动过程的信息,1、2、3、4、5是他选取的计数点,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已知打点计时器电源的频率为50Hz。

根据纸带可求出物块做减速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大小a=_____m/s2(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若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为9.8m/s2,则物块与桌面的动摩擦因数μ1=_____(保留两位有效数字),该测量结果比动摩擦因数的真实值_____(填“偏大”或“偏小”)。

乙同学采用了如图6所示的另一套装置进行实验,使物块A位于水平桌面的O点时,重物B刚好接触地面。将A拉到P点,待B稳定后由静止释放,A最终滑到Q点。分别测量OPOQ的长度hs。改变h,重复以上的操作,分别测出以下几组实验数据。

1

2

3

4

5

6

h/cm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s/cm

9.5

12.5

28.5

39.0

48.0

56.5

     

乙同学在图7中已标出第1、2、3、5、6组数据对应的坐标点,请你在图中标出第4组数据对应的坐标点,并画出s-h关系图线。

实验中测得AB的质量之比mA:mB=4:5,则根据s-h图线计算出物块A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2=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某学校的学生为了测定物块与桌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想出了很多方法。

①其中甲同学采用了如图4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他使物块在重物的牵引下开始运动,当重物落地后,物块再运动一段距离停在桌面上。实验中甲同学用打点计时器记录了物块的运动,图5为他截取的一段纸带,记录了物块做匀减速运动过程的信息,1、2、3、4、5是他选取的计数点,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已知打点计时器电源的频率为50Hz。

根据纸带可求出物块做减速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大小a=_____m/s2(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若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为9.8m/s2,则物块与桌面的动摩擦因数μ1=_____(保留两位有效数字),该测量结果比动摩擦因数的真实值_____(填“偏大”或“偏小”)。

图 5

②乙同学采用了如图6所示的另一套装置进行实验,使物块A位于水平桌面的O点时,重物B刚好接触地面。将A拉到P点,待B稳定后由静止释放,A最终滑到Q点。分别测量OPOQ的长度hs。改变h,重复以上的操作,分别测出以下几组实验数据。

1

2

3

4

5

6

h/cm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s/cm

9.5

12.5

28.5

39.0

48.0

56.5

          

乙同学在图7中已标出第1、2、3、5、6组数据对应的坐标点,请你在图中标出第4组数据对应的坐标点,并画出s-h关系图线。

实验中测得AB的质量之比mA:mB=4:5,则根据s-h图线计算出物块A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2=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