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某同学利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做了这样的实验.
精英家教网
①按住小车,在小吊盘中放入适当质量的物块.释放 小车,小车由静止开始运动.
②按实验要求正确装上纸带,让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按住小车,打开打点计时器电源,释放小车,获得一条带有点列的纸带.
③在获得的纸带上清晰的部分,每5个间隔标注一个计数点A,B,C,….测量相邻计数点的间距s1,s2,s3,….并将其记录在纸带上对应的位置处.
完成下列填空:
(1)已知实验装置中打点计时器的电源为50Hz的低压交流电源,若打点的时间间隔用△t表示,则△t=
 
s.
(2)设纸带上五个相邻计数点的间距为s1、s2、s3和s 4.a可用s1、s4和△t表示为a=
 
;vB可用s1、s2和△t表示为vB=
 

(3)图乙为用米尺测量所得纸带上的s1、s2、s3和s4的情况,由图可读出s1=
 
cm,s2=
 
cm,s4=
 
cm.由此求得加速度的大小a=
 
m/s2,vB=
 
 m/s(计算结果取3位有效数字).
分析:(1)打点计时器的打点周期与交流电的周期相同,由此可知打点的时间间隔.
(2)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时间中点的速度等于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根据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是一恒量,即△x=aT2,可求出加速度的大小.
(3)根据刻度尺的指示可知各个计数点之间的距离大小,注意要进行估读,然后代入(2)中公式可求出加速度和速度的大小.
解答:解:(1)交流电的频率为50Hz,因此其周期为T=
1
50
s=0.02s
,因此打点周期为△t=0.02s;
(2)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t=5△t,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是一恒量,即△x=aT2,可得:
s4-s1=3aT2
即:a=
s4-s1
3(5△t)2
=
s4-s1
75(△t)2

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时间中点的瞬时速度等于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因此有:
vB=
s1+s2
2t
=
s1+s2
10△t

(3)根据刻度尺的指示,可知:s1=1.68cm,s2=2.42cm,s4=3.88cm.
a=
s4-s1
3(5△t)2
=
s4-s1
75(△t)2
=
(3.88-1.68)×10-2m
75×(0.02s)2
≈0.735m/s

vB=
s1+s2
2t
=
s1+s2
10△t
=
(1.68+2.42)×10-2m
10×0.02s
=0.205m/s

故答案为:(1)0.02;(2)
s4-s1
75(△t)2
s1+s2
10△t
;(3)1.68,2.43,3.88,0.735,0.205.
点评:对于实验器材的选取一是根据实验目的进行,二是要进行动手实验,体会每种器材的作用;要加强基本物理规律的应用,提高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要注意单位的换算和有效数字的保留.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某同学利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物块在水平桌面上的运动规律.物块在重物的牵引下开始运动,重物落地后,物块再运动一段距离停在桌面上(尚未到达滑轮处).从纸带上便于测量的点开始,每5个点取1个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乙所示.打点计时器电源的频率为50Hz.
①通过分析纸带数据,可判断物块在相邻计数点
6
6
7
7
之间某时刻开始减速.
②计数点5对应的速度大小为
1.00
1.00
m/s,计数点6对应的速度大小为1.16m/s.(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③物块减速运动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为a=
2.00
2.00
m/s2,若用
ag
来计算物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g为重力加速度),则计算结果比动摩擦因数的真实值
偏大
偏大
(填“偏大”或“偏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某同学利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物块在水平桌面上的运动规律.物块在重物的牵引下开始运动,重物落地后,物块再运动一段距离停在桌面上(尚未到达滑轮处).从纸带上便于测量的点开始(其中第“1”点先打下),每5个点取1个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乙所示.打点计时器电源的频率为50Hz.

①通过分析纸带数据,可判断物块在两相邻计数点
6
6
和7之间某时刻开始减速.
②计数点9对应的速度大小为
0.76
0.76
m/s,计数点8对应的速度大小为
0.96
0.96
m/s.(保留2位有效数字)
③物块加速运动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为a=
2.0
2.0
m/s2.(保留2位有效数字)
④物块在加速阶段,如果以
xt
为纵坐标、以t为横坐标作图象,得到图象的斜率为k,则加速度大小为
2k
2k
(用字母符号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2013?安庆三模)某同学利用图甲所示的电路测量一定值电阻Rx的阻值.所用的器材有:
待测电阻Rx,阻值约为50Ω
电流表A1,内阻r1约为20Ω,量程50mA
电流表A2,内阻r2约为4Ω,量程300mA
电阻箱R,0~999.9Ω
滑动变阻器R′,0~20Ω
电源E,电动势3V,内阻很小
单刀单掷开关S1、单刀双掷开关S2、导线若干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乙所示的实物图上画出连线.
(2)闭合S1,将S2掷于1,调节R′、R至适当位置,记下两表的读数I1、I2和电阻箱的阻值R1.为使两表的示数均超过量程的一半,R1可取
B
B
.(填序号)
A、0.5Ω       B、5.0Ω        C、50.0Ω
(3)闭合S1,将S2掷于2,调节R′、R至适当位置,记下两表的读数I1′、I2′和电阻箱的阻值R2.用测得的物理量表示待测电阻的测量值Rx=
(I′2-I′1)R2
I′1
-
(I2-I1)R1
I1
(I′2-I′1)R2
I′1
-
(I2-I1)R1
I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1)某同学利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物块在水平桌面上的运动规律.物块在重物的牵引下开始运动,重物落地后,物块再运动一段距离停在桌面上(尚未到达滑轮处).从纸带上便于测量的点开始,每5个点取1个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乙所示.打点计时器电源的频率为50Hz
精英家教网
①通过分析纸带数据,可判断物块在两相邻计数点
 
 
之间某时刻开始减速.
②计数点5对应的速度大小为
 
m/s,计数点6对应的速度大小为
 
m/s.(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③物块减速运动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为a=
 
m/s2,若用
ag
来计算物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g为重力加速度),则计算结果比动摩擦因数的真实值
 
(填“偏大”或“偏小”).
精英家教网(2)在测量金属丝电阻率的实验中,可供选用的器材如下:
待测金属丝:Rx(阻值约4Ω,额定电流约0.5A);
电压表:V(量程3V,内阻约3KΩ);
电流表:A1(量程0.6A,内阻约0.2Ω);
A2(量程3A,内阻约0.05Ω);
电源:E1(电动势3V,内阻不计);
E2(电动势12V,内阻不计);
滑动变阻器:R(最大阻值约20Ω);
螺旋测微器;毫米刻度尺;开关S;导线.
①用螺旋测微器测量金属丝的直径,示数如图丙所示,读数为
 
mm.
②若滑动变阻器采用限流接法,为使测量尽量精确,电流表应选
 
、电源应选
 
(均填器材代号),在虚线框内(如图丁)完成电路原理图.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