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33344  133352  133358  133362  133368  133370  133374  133380  133382  133388  133394  133398  133400  133404  133410  133412  133418  133422  133424  133428  133430  133434  133436  133438  133439  133440  133442  133443  133444  133446  133448  133452  133454  133458  133460  133464  133470  133472  133478  133482  133484  133488  133494  133500  133502  133508  133512  133514  133520  133524  133530  133538  176998 

科目: 来源: 题型:实验题

4.图1为“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砂和砂桶的总质量为m,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为M.实验中用砂和砂桶总重力的大小作为细线对小车拉力的大小.

(1)实验中,为了使细线对小车的拉力等于小车所受的合外力,先调节长木板一端滑轮的高度,使细线与长木板平行.接下来还需要进行的一项操作是B.
A.将长木板水平放置,让小车连着已经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给打点计时器通电,调节m的大小,使小车在砂和砂桶的牵引下运动,从打出的纸带判断小车是否做匀速运动.
B.将长木板的一端垫起适当的高度,让小车连着已经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撤去砂和砂桶,给打点计时器通电,轻推小车,从打出的纸带判断小车是否做匀速运动.
C.将长木板的一端垫起适当的高度,撤去纸带以及砂和砂桶,轻推小车,观察判断小车是否做匀速运动.
(2)使小车质量远远 砝码和砝码盘的总质量大于(填“大于”或“小于”)
(3)图2为某次实验得到的纸带,实验数据如图,图中相邻计数点之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根据纸带可求出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为0.51m/s2
(4)该同学把砝码和砝码的总重量作为小车的拉力,并依次测出了小车的加速度.然后画出了如图3所示的图象,该图象虽是一条直线,但不通过坐标原点.原因是:没有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实验题

3.为了“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现提供如图1所示实验装置.请思考探究思路并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用钩码的重力G=mg的大小作为小车(质量为M)所受拉力F的大小,能够实现这一设想的前提条件是M>>m;
(2)实验中,图2是打出的一条纸带,A、B、C、D、E为五个相邻的计数点,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有四个计时点没有标出(电源频率为50Hz),有关数据如上图所示,则小车的加速度大小a=12.6m/s2,打C点时小车的速度大小vC=2.64m/s (结果均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3)在“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保持砝码质量不变,改变小车质量M,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次数12345
 小车的加速度a/m•s-20.770.380.250.190.16
小车的质量M/kg0.200.400.600.801.00
为了验证猜想,请在图3坐标系中作出最能直观反映a与M之间关系的图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计算题

2.如图所示,在粗糙水平面内存在着2n个有理想边界的匀强电场区,物体与水平面间动摩擦因数为μ,水平向右的电场和竖直向上的电场相互间隔,电场宽度均为d.一个质量为2m、带正电的电荷量为q的物体(看作质点),从第一个向右的电场区域的边缘由静止进入电场,则物体从开始运动到离开第2n个电场区域的过程中,重力加速度为g.求:

(1)若每个电场区域场强大小均为E=$\frac{mg}{q}$,整个过程中电场力对物体所做总功?
(2)若每个电场区域场强大小均为E=$\frac{2mg}{q}$,求物体在水平向右电场区域中运动所需总时间?
(3)若物体与水平面间动摩擦因数为μ=$\frac{1}{4}$,第一电场区域场强的大小为E1,且E1=$\frac{mg}{q}$,之后每个电场区域场强大小均匀增大,且满足E2-E1=E3-E2=…=E2n-E2n-1.若物体恰好在第10个电场中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第10个电场中运动速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如图所示,有一放射源可以沿轴线ABO方向发射速度大小不同的粒子,粒子质量均为m,带正电荷q.A、B是不加电压且处于关闭状态的两个阀门,阀门后是一对平行极板,两极板间距为d,上极板接地,下极板的电势随时间变化关系如图(b)所示.O处是一与轴线垂直的接收屏,以O为原点,垂直于轴线ABO向上为y轴正方向,不同速度的粒子打在接收屏上对应不同的坐标,其余尺寸见图(a),其中l和t均为己知.己知$\frac{{q{U_0}}}{2dm}{t^2}=\frac{1}{8}$d,不计粒子重力.

(1)某时刻A、B同时开启且不再关闭,有一个速度为v0=$\frac{2l}{t}$的粒子恰在此时通过A阀门,以阀门开启时刻作为图(b)中的计时零点,试求此粒子打在y轴上的坐标位置(用d表示).
(2)某时刻A开启,$\frac{t}{2}$后A关闭,又过$\frac{t}{2}$后B开启,再过$\frac{t}{2}$后B也关闭.求能穿过阀门B的粒子的最大速度和最小速度.
(3)在第二问中,若以B开启时刻作为图(b)中的计时零点,试求解上述两类粒子打到接收屏上的y坐标(用d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计算题

20.如图所示,一平行板电容器两板水平相对放置,在两板的正中心上各开一孔,孔相对极板很小,因此不会影响两板间的电场分布.现给上下两板分别充上等量的正负电荷,上板带正电、下板带负电,使两板间形成匀强电场,电场强度大小为E=$\frac{3mg}{q}$.一根长为L的绝缘轻质硬杆上下两端分别固定一带电金属小球A、B,两球大小相等,且直径小于电容器极板上的孔,A球带负电QA=-3q,B球带正电QB=+q,两球质量均为m.将“杆一球”装置移动到上极板上方,保持竖直,且使B球刚好位于上板小孔的中心处、球心与上极板在一平面内.然后静止释放.己知带电平行板电容器只在其两板间存在电场,两球在运动过程中不会接触到极板,且各自的带电量始终不变.忽略两球产生的电场对平行板间匀强电场的影响,两球可以看成质点,电容器极板厚度不计,重力加速度为g.求:
(1)A球刚进入两板间时,“杆一球”装置的速度大小v1
(2)若以后的运动过程中,发现B球从下极板的小孔穿出后,刚好能运动$\frac{L}{2}$的距离.求电容器两极板间距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计算题

19.如图所示,在宽度为L的条形区域内有匀强电场,电场的方向平行于区域边界,一个带电粒子从下边界上的A点,以初速度v0沿垂直于电场的AB方向射入电场,从上边界的C点射出.已知粒子的重力不计,上边界上BC间距离为$\frac{1}{4}$L.
(1)求粒子经过C点时的速度大小及速度方向与竖直方向的夹角的正切值.
(2)若带电粒子的入射速度大小可以为任意值(远小于光速),求带电粒子从上边界射出时速度的最小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计算题

18.如图甲所示,电子源能源源不断地产生的电子,电子从电子源飞出时的速度可忽略不计,电子离开电子源后进入一加速电压为U0的加速电场,再沿平行金属板的方向从两板正中间射入偏转电场,当在两板间加如图乙所示的周期为2t0,幅值恒为U0的周期性电压时,恰好能使所有电子均从两板间通过.这些电子通过偏转电场的时间为3t0;偏转电场极板右端有足够大的荧光屏(设电子的电荷量为e、质量为m,电子的重力可忽略不计),求
(1)平行金属板的长度l;
(2)平行金属板的间距d;
(3)电子刚到达荧光屏时的最大动能和最小动能之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7.为了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总质量用M表示(乙图中M包括小车与传感器,丙图中M包括小车和与小车固连的滑轮),钩码总质量用m表示.

(1)为便于测量合外力的大小,并得到小车总质量一定时,小车的加速度与所受合外力成正比的结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三组实验中只有甲需要平衡摩擦力     
B.三组实验都不需要平衡摩擦力
C.三组实验中只有甲需要满足所挂钩码的总质量m远小于小车的总质量M的条件
D.三组实验都需要满足所挂钩码的总质量m远小于小车的总质量M的条件
(2)若乙、丙两位同学发现某次测量中力传感器和测力计读数相同,通过计算得到小车加速度均为a,a=$\frac{g}{3}$,g为当地重力加速度,则乙、丙两人实验用的钩码总质量之比为1: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6.图1为“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砂和砂桶的总质量为m,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为M.实验中用砂和砂桶总重力的大小作为细线对小车拉力的大小.

(1)实验中,为了使细线对小车的拉力等于小车所受的合外力,先调节长木板一端滑轮的高度,使细线与长木板平行.接下来还需要进行的一项操作是B.
A.将长木板水平放置,让小车连着已经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给打点计时器通电,调节m的大小,使小车在砂和砂桶的牵引下运动.从打出的纸带判断小车是否做匀速运动.
B.将长木板的一端垫起适当的高度,让小车连着已经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撤去砂和砂桶,给打点计时器通电,轻推小车,从打出的纸带判断小车是否做匀速运动.
C.将长木板的一端垫起适当的高度,撤去纸带以及砂和砂桶,轻推小车,观察判断小车是否做匀速运动.
(2)实验中要进行质量m和M的选取,以下最合理的一组是C.
A.M=200g,m=10g、15g、20g、25g、30g、40g
B.M=200g,m=20g、40 g、60g、80g、100g、120g
C.M=400g,m=10g、15g、20g、25g、30g、40g
D.M=400g,m=20g、40g、60g、80g、100g、120g
(3)图2是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A、B、C、D、E、F、G为7个相邻的计数点,相邻的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量出相邻的计数点之间的距离分别为:SAB=4.22cm、SBC=4.65cm、SCD=5.08cm、SDE=5.49cm、SEF=5.91cm,S FG=6.34cm.已知打点计时器的工作频率为50Hz,则小车的加速度a=0.42 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5.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如图1所示,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D.
A.木板一端垫高,是为了小车有更大的加速度,方便测量
B.沙子和塑料桶的总重力就是小车受到的合外力
C.探究加速度a与质量m的关系时,为了直观判断二者间的关系,可作出a-$\frac{1}{m}$图象
D.当小车的质量远大于沙和塑料桶的总质量时,才能近似认为细线对小车的拉力大小等于沙和塑料桶的总重力大小
(2 )实验中得到以下两个实验图线图2中甲、乙,描述加速度与质量关系的图线是乙;描述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图线是甲;图线甲也可以描述加速度与质量的倒数关系.

(3)某同学在做实验时打出的纸带如图所示,每两点之间还有四点没有画出来,图3中上面的数字为相邻两点间的距离,打点计时器的电源频率为50Hz.(答案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①打第4个计数点时纸带的速度v4=1.20m/s.
②0-6点间的加速度为a=1.99m/s2
(4)某组同学实验得出数据,画出a-F图象如图4所示,那么该组同学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可能是B
A.实验中摩擦力没有平衡                 B.实验中摩擦力平衡过度               
C.实验中绳子拉力方向没有跟平板平行      D.实验中小车质量发生变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