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

『教学目的』

1、了解阿Q这个典型形象的特点和意义,学习作品细致而深刻的心理活动描?写和动用准确、传神的动词描写人物动作的写作方法。

2、掌握阅读小说的步骤和方法。

3、认识作品所反映的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生活。

『重点难点』

1、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方法。

2、小说阅读法。

3、人物的典型性。

『教学设想』

讲读课。

这篇小说是 迅创作的影响最大的代表作品,其塑造的阿Q形象是世界文学史?上的著名典型。它通过未庄这个小村庄的故事来反映20世纪初中国农村这个大社?会的生活,以阿Q对革命神往来失望的小插曲来表现辛亥革命的大事件,把小人物?阿Q塑造成为具有深刻意义的大典型。小说所描写的典型环境,所叙述的典型情节?,所塑造的典型形象,都是以小见大,最具典型性。在教学中,应突出其典型性。? 作品所描写的社会和人物,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 &127; 教师可介绍小说写?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小说全文的梗概。对人物形象和写作方法的?分析,可组织学生讨论,并由教师进行归纳。

在教学过程中,还可联系过去读过的小说作品,复习小说的一般知识,并注意?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小说阅读的步骤和方法,即:由情节结构分析入?手,剖析人物的思想性格,并进而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和社会意义,归纳小说的写?作特点。

授课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迅曾说过:“我的小说(指《阿Q正传》)出版之后,首先收到的是一个青?年批评家的谴责,后来,也有以为是病的,也有以为滑稽的,也有以为讽刺的,或?者还以为冷嘲,至于使我自己,也要疑心自己心里真藏着可怕的冰块。”(《俄译?本〈阿Q正传〉序》)他还说过:“直到这一篇(指《阿Q正传》)收到《呐喊》?里,也还有人问我:你实在是在骂谁和谁呢?”(《〈阿Q正传〉的成因》)可见?,这篇小说在当时引起的反响是何等强烈了。至于“骂人”之说,正如 迅指出的?:“那是完全胡说的。”

那么,《阿Q正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呢? 迅为什么要写这篇小说呢?

有些人也许看过根据小说改编的话剧或电影《阿Q正传》,总觉得阿Q这个人?物实在滑稽可笑。而法国伟大作家罗曼 罗 看过这部小说后却说,我的眼前老是?浮现出阿Q的忧郁的面孔。

那么,阿Q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呢?他又具有怎样的社会意义呢?

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阅读《阿Q正传》时应该注意研讨和解决的。

二、小说的写作背景和故事内容

《阿Q正传》写于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最初分 登于北京?的《晨报副 》,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这是 迅反映辛亥革命时期我国农村社会生活的一部小说。

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的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 的反动统治,结束了我国历史上长达两 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奠定了?民主主义的基础,为以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开辟了道路。但是辛亥革命是中国资?产阶段领导的,是一次不彻底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不但没有建立起强有的革命专?政,而且根本没有打 地主阶段的国家机器,也没有触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经济基?础。因此,辛亥革命以后的中国农村依然如故。

迅曾经怀着一种奋发的热情来迎接革命的风暴,但不久就对辛亥革命深失所?望。直到1918年,在经历了长期的沉默与思索以后,在伟大的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他投入了新文化运动,以勇猛的呐喊,进行坚毅的战斗, 出中国社会的病 &127; ?,以“引起 救的注意”。他创作了包括《阿Q正传》在内的一批影响深远的著名?小说。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时期我国江南一个 、落后的水乡“未庄”为背景?,通过贫 农民阿Q一生的悲惨 ,形象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的社会生活?,阶段矛盾和农民状况,抨击了封建统治阶段对农民的剥削、压迫及精神 罪行?,批判了资产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全书共书章:(用投影)

1 . 序        2 . 优胜纪略   3 . 续优胜纪略

4 . 恋爱悲剧  5 . 生计问题   6 . 从中兴到末路

7 . 革命      8 . 不准革命   9 . “大团圆”

三、归纳主题思想

1、对阿Q的态度:既同情,又批评,即 迅所说的“ 其不幸,怒其不争”。

试题详情

2、对辛亥革命的态度:作者通过对阿Q参加革命的全部过程的描写,说明了辛亥革命同农民的关系:革命不关心农民, 不关心农民,农民不理解革命。 迅表现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根据上述分析,课 的主题思想可概括为:

这篇课 通过对阿Q从往革命──宣布革命── 想革命──不准革命直到对革命完全失望的变化过程的描写,反映了长期封建失望的变化过程的描写,反映了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国民的愚昧、麻木和落后,从而深刻了封建势力 残狡猾的反动本质。又力批了资产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揭露了封建势力 残狡猾的反动本质,有力批了资产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四、小结

试题详情

1、了解阿Q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试题详情

2、掌握分析人物思想性格和归纳主题思想的方法。

五、作业

书题四、五、六。

第三课时

《阿Q正传》享有世界声誉,已有近40种不同文字的译本。最早的译本是美国新译本州大本洋城出身的中国华桥梁社乾的英译本,于1926年出版,在同一年,法泽本也出版。《阿Q正传》的日文译本有十几种之多,它是日本读者所喜爱的一部名著。

《阿Q正传》的俄译本出书也比较早,鲁迅曾亲自为之作序,该书在苏联读者心目中享有极威望。在世界各国出版的百科全书和辞书中,都可以查到鲁迅的条目,有的还可查到《阿Q正传》的条目和有关阿Q的评语。
这主要是由于《阿Q正传》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个世界文学画郎中的著名形象。

试题详情

二、写作方法研讨

1、人物形象塑造。

(1)心理描写。

①阿Q宣布革命飘飘然。表现阿Q的革命要求。

②阿Q革命幻想三部曲。表现阿Q式的革命:既有朦胧的阶级觉醒,以有相当大的局限性。

③阿Q去假洋鬼子前后的心情。

之前:不平,冷落,胆怯

之后:忧愁,无聊,渐渐高兴

表现阿Q对革命由失望至破灭的过程,及其精神胜利法的特点。

(2)语言描写。

①辛亥革命波及未庄后,赵太爷与阿Q的对话。表现赵太爷一反常态,讨好奉承阿Q,而阿Q则飘飘然,十分得意和神气。

②阿Q与假洋鬼子的对话。表现阿Q的愚钝、胆怯,而假洋鬼子则夸夸其谈、趾高气扬,不准阿Q革命。

(3)动作描写。

作者非常善于选用恰如其分的动词来描写人物的动作,从而表现人物的心态。(参考书题六)

当然,在塑造人物时,作者是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语言动作紧密地揉合在一起进行描写,在典型的环境和具体事件的矛盾冲突中刻划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这样写,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2社会环境描写。

(1)第七章前三段。

写半夜三更有一只大鸟篷船到了赵府的河埠头,“那船便将大不安载给了未庄”。

其作用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勾画阿Q这个人物所生活典型环境:一个闭塞、落后、“沉睡”的江南水乡;一群不知革命为何物而“大不安”的未庄人;一派人心摇动、谣言旺盛的社会氛围。

(2)第七章写阿Q在大街上公开宣布“造反”后未庄人的反应。

其作用是反映未庄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封建势力代表人物惊惶失措;中间人物骑墙居中,两面讨好;一般群众守旧,害怕变革,不理解革命。

(3)第八章前三段。

写革命风波之后城里及未庄的社会情况。

其作用是反映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农村没有什么变化,同过去一样。封建人物投机革命,夺取了革命权力。

三、小结

1.运用心理、语言、动作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2.描写人物活动的典型的社会环境。

四、作业

小作文:以“考试前后”为题,写一段话(300字左右),表现一个人物内心的活动变化过程。

 

 

〖附录〗

一、板书设计

1. 第七章 革命 阿Q(典型人物)

未庄风传革命(典型环境) 神往 对|线 | 革|

阿 Q 向往革命 宣布 命|索 | 的| 地主投机革命 幻想 态

第八章

不准革命 | 度

未庄没有革命 不准

洋先生不准革命 | 革命幻想破灭 失望 | 破灭

2. 政治上受压迫

破产农民:经济上受剥削 反对革命

精神上受毒害

阿Q 有自发的革命要求 假洋鬼子 投机革命

革命要求十分朦胧 镇压革命

自轻自贱、自欺欺人

精神胜利法:

恃强凌弱、善于健忘

国民愚昧麻木落后 封建势力凶残狡猾

作者态度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揭露批判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