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

第Ⅰ卷(选择题  每小题4分)

有学者认为,古代游牧民族大举南下,与气候寒冷有密切关系。读图5,完成12、13题。

图5     中国2000多年来的气温变化曲线示意图

12.在图中Ⅰ期,南下进攻的民族是

A.山戎              B.匈奴              C.突厥              D.回纥

13.在图中Ⅱ期,少数民族两次入主中原。对这两次过程相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A.北京成为全国政治中心                 

B.结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

C.实行行省制度,加强对地方统治         

D.接受汉族文化,推动自身进步

孔子创立的儒学思想源远流长,影响广泛。宛成14、15题。

14.儒学思想在后世不断发展,下列主张哪个具有民主启蒙色彩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15.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本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该书译自法译本,法译本译自拉丁译本。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对以上信息解读不准确的是

A.当时中国政府重视对欧洲宣扬中华文化

B.孔子的思想在欧洲曾经得到推崇

C.该译本出现在“西学东渐”时期

D.《论语》曾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

实业强国是近代国人的梦想和追求。完成16、17题。

16.下列体现洋务派“求富”主张的实践活动是

A.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开办轮船招商局

C.成立天津机器制造局                    D.设立农工商总局

17.民国初期实业蓬勃发展,这一时期

①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②工业体系比较完整

③纺织和面粉的增长最快                  ④张謇成为民族工商业的楷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中国近现代史上,国共两党均曾经历由夺取政权向执掌政权转变的考验。完成18、19题。

18.辛亥革命后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该党赢得国会选举,但未能组阁,直接原因是

A.宋教仁遇刺身亡                        B.《临时约法》被废止

C.国民党被解散                          D.军阀割据混战

19.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不断探索,执政能力不断提高。这体现在

①七届二中全会解决了由新民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重大问题

②北戴河会议通过了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④中共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      D.③④

认识世界及其发展大势,有助于培养开放的世界意识,完成20、21题。

20.新航路开辟以前,人们所知道的世界,或者是地中海周围,或者是亚洲东部和中部,或者是亚欧大陆及北非等等,总之,不出世界的某一局部。造成上述对世界认识局限的原因是

A.不同地区资源环境的差异         B.世界各地大体处于隔绝闭塞状态

C.不同地区经济的发展差异         D.世界各地文化、价值观念的不同

21.下列对20世纪后半期人类社会发展的认识,概述不准确的是

A.吸取两次世界大战教训,成功避免了战争

B.社会主义运动有曲折,有发展

C.科学技术迅猛发民,经济取得巨大进步

D.民族解决运动高涨,殖民体系瓦解

博物馆、纪念馆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完成22、23题。

22.博物馆陈列着三张图片。下列按图片顺序对应的信息,不准确的一组是

     图6珍妮纺纱机                图7早期机车                图8早期汽车

A.哈格里夫斯         史蒂芬孙           卡尔?本茨

B.上工动力           蒸汽动力           燃油动力

C.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初          19世纪60年代

D.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23.1940年纳粹德国在奥斯维辛建了集监禁、劳役和屠杀为一体的集中营群。现在该遗址已被辟为纪念馆,目的是向人们警示

①极端民族主义泛滥的后果

②麦卡锡主义造成的结果

③犹太人和波兰人被索然无辜屠杀的灾难

④恐怖主义造成的惨剧

A.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

37.(36分)史料研习、理论指导、社会调查和问题讨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试运用这些方法分析近代以来中外社会政治经济的演变。完成下列问题。

(1)史料研习

美国华盛顿纪念塔有一块来自中国的石碑。碑文取自《瀛环志略》:“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予孙,而创

                   ①                                        ②

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笾笾乎三代之馈意其治国崇让善俗,不尚武功,亦迥与诸国

③                                  ④

。……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绥之号,不循世袭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

材料中划线的5部分,有2部分直接描述了美国政治制度。请写出序号:             结合1787年美法谈谈美国政治制度是怎样“创古今未有之局”的?(8分)

(2)理论指导

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唯一的路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西方列强的入侵打破了中国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秩序,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新探索。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14分)

 

理论来源

基本主张

实践过程

结果

孙中山

 

三民主义,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但未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毛泽东

马列主义

 

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

 

(3)社会调查

调查历史见证人,了解北京市民对50年代新社会的感受。请参照示例,任选一个题目说明调查理由。(6分)

答题示例

调查题目:1950 -?1952年农村土地改革

调查理由:了解当时农村废除封建剥削关系、农民获得土地的感受。

调查题目①:1953―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

调查题目②: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调查题目:写出序号    

调查理由:

(4)问题讨论

日本、西欧国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普遍经历了一个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对这一时期这些国家经济繁荣的原因,有不同的认识角度。请你任选一个角度结合史实加以概括。(8分)

角度一:经济因素

角度二:政治因素

39.(28分)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完成下列问题。

 

  唐朝沿用了隋朝开辟的大运河。唐高祖、唐太宗在位期间,每年从外地通过运河输送到长安的粮食约20万石,唐玄宗天宝年间增加到250万石。安史之乱后,唐朝还能再延续150多年,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靠运河转运的东南财赋支持。大运河把长安、洛阳,涿郡、江都(扬州)、余杭(杭州)等通都大邑联系起来。杭州在中唐以后日益繁华,“万商所聚,百货所殖,……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室”。

图11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1)读图11,结合材料概括大运河在唐朝发挥的作用。(8分)

目前,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状况令人忧虑。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一些地方将古河道当作垃圾坑和排污沟,而另一些地方在古河道、古桥、古码头旁建起了大量现代建筑,改变了运河区域的原故。这些行为导致了对运河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尽管许多地方采取了保护措施,但分省分段的管理体制使大运河的保护工作难以协调进行。

(2)结合材料,谈谈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中应怎样坚持正确的价值观。(10分)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对古老运河的有效利用,既体现运河价值,又保护运河景观。

图12    京杭运河沿线河底地势剖面示意图

(3)读图12,简述京杭运河北京至长江段河底地势变化对南水北调的影响及需要采取的措施。(10分)

40.(28分)资源短缺和市场有限往往制约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历史上,许多国家为了获取资源、争夺市场采用了非和平的手段。我国政府明确指出,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完成下列问题。

(1)以一种陆地资源为例。说明其特点和分布规律。(10分)

经济竞争和国内困难激起了对殖民地的争夺,……19世纪后期几乎所有的强国都卷入了这场对绝对统治权的争夺,因此它们在一个又一个地区接二连三地发生冲突……这些围绕殖民地产生的争端制造了一种不断加剧的紧张气氛。                      ――《全球通史》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19世纪末欧洲列强激烈争夺殖民地的原因。这种强烈争夺最终导致了什么结果?(8分)

下表显示了A、B两国在国际贸易博弈中的策略选择及其结果。“打贸易战”策略指大规模地采取高关税及不合理的非关税壁垒等行为,阻止别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不打贸易战”策略指遵循世界贸易组织规定的各项基本原则,进行公平、自由的对外贸易。

B国的策略

 

A国的策略

打贸易战

不打贸易战

 

打贸易战

A国损失100,B国损失100

(第一种结果)

A国获利50,B国损失50

(第二种结果)

 

不打贸易战

A国损失50,B国获利50

(第三种结果)

A国获利100,B国获利100

(第四种结果)

(3)分析说明上表。(2分)

(4)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应该选择不打贸易战,追求第四种结果。请说明这种选择的经济学理由。(8分)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

12.B    13.D    14.D    15.A    16.B    17.C    18.A    19.D   20.B

21.A    22.C    23.B

37.(1)序号:②        ⑤

创立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度(或创立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

(2)

 

理论来源

基本主张

实践过程

结 果

孙 中 山

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统治;反对北洋军阀,争取民主共和

 

毛 泽 东

 

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

 

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3)①了解市民对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感受。

②了解市民对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感受。

(4)角度1:它们都得到美国的经济援助;采用最新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拓展国际市场,推动经济高速发展。

角度2:它们都进行了社会改革,缓和矛盾;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指导;都得到美国扶持,全力进行经济建设。

39.(1)为京师转运粮食财赋,对维持唐朝后期的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利于南北交通,城市商业繁荣,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2)①正确的价值观必须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要尊重运河的风貌,保证运河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②正确的价值观要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正确处理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③正确的价值观是对事物的规律和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科学认识,要做到尊重规律与满足人的需要的统一、保护运河文化遗产与人的发展的统一。

(3)北京至海河段、黄河至长江段北高南低;海河至黄河段北低南高。北高南低段河水不能向北自流,需要建设提水工程。北低南高段,河水具备自流条件。

40(1)矿产、土地、水、生物资源(举出任意一种即可);数量有限,利用潜力无限;各种资源相互影响;分布不均;土地、水、生物资源分布一般具有地带性(或矿产资源的分布受地质条件制约)。

(2)为获得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加紧争夺殖民地和霸权。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3)在国际贸易中,如果双方选择打贸易战,则双方利益都受到损害,如果一方选择打贸易战;另一方选择不打贸易战,则一方获利一方受损,但不能获得最大利益;如果双方都选择不打贸易战,则双方利益最大化。(用其他方式解读表格,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4)①公平自由的国际贸易符合市场经济竞争性的要求,使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让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②公平自由的国际贸易符合市场经济开放性的要求,可以突破国内市场狭小的界限,同其他国家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实现资源在世界范围的优化配置。

③公平自由的国际贸易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可以推动良好世界经济秩序的形成。

④公平自由的国际贸易体现了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中平等互利的基本原则,可以使双方都能获得各自利益。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