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试题卷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

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 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这一主张属于

  A. 儒家思想          B. 道家思想          C. 墨家思想     D. 法家思想

13. 图5是西汉政府授予边疆民族首领的铜质官印的印文,该印出土于新疆沙雅什格提遗址。这印证了当时这一地区

图5

A.与西汉王朝结盟               B.为西汉王朝的附属国

C.正式归属西汉王朝             D.是西汉王朝的封国

14.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唐初三省的职能是

  A.尚书省和中书省决策,门下省执行

B.中书省决策,尚书省和门下省执行

C.门下省决策,中书省和尚书省执行

D.中书省和门下省决策,尚书省执行

15.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他所抨击的是

   A.先秦儒学           B.汉代经学          C.隋唐佛学         D.宋明理学

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回答16~18题

16. 最早由中央政府设置的管理西藏事务的机构是

A.安西都护府          B.宣政院             C.理藩院          D.乌斯藏都司

17. 达赖和班禅是西藏的宗教领袖,从乾隆年间起,其继承人由

A.金瓶抽签确定               B.宗教上层人士推举

C.中央政府直接任命           D.达赖、班禅相互指定

18. 下列各项中,介绍西藏风土人情,建议政府防范外敌入侵的著作是

A.《佛国记》    B.《瀛环志略》     C.《康?纪行》       D.《天下郡国利病书》

19. 1944年11月赫尔利出任美国驻华大使,这时美国驻华使馆在

A.西安               B.昆明              C.桂林               D.重庆

20. 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这

  A.标志着十年动乱的结束                      B.宣告了改革开放的开始

  C.体现了社会公正的重建                      D.意味着拨乱反正的完成

21. 战争中,作战方式的改变与新型武器的大规模使用密切相关。这方面的典型战例是

A. 西西里岛登陆战    B. 阿拉曼战役

C. 斯大林格勒战役    D. 中途岛海战

22. 与近代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不同之处是

A.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    B.建立起制度性协调机制

C.实现了自由贸易          D. 欧美与其他地区差距悬殊

23.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亚诺斯总结说:“要确切认识西方的历史或非西方的历史,没有一个包括这两者的全球性观点是不行的;只有运用全球性观点,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个时代中相互影响的程度,以及这种相互影响对决定人类历史所起的重大作用。”作者在这里强调

A.从西方的角度认识非西方的历史

B.从非西方的角度认识西方的历史

C.用比较的方法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D.用整体性的观点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第Ⅱ卷

本卷共5大题,共160分。

38. (3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24年,孙中山在《民族主义》演讲中说:“英俄两国现在生出了新思想,这个思想是有知识的学者提倡出来的,这是什么思想呢?是反对民族主义的思想。这种思想说民族主义的狭隘的,不是宽大的;简直的说,就是世界主义。现在的英国和以前的俄国、德国,与及中国现在提倡新文化的新青年,都赞成这种主义,反对民族主义……列宁为什么受世界列强的攻击呢?因为他敢说了一句话,他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十二万万五千万人,一种是二万万五千万人;这十二万万五千万人,是受那二万万五千万人的压迫……我们要能够联合十二万万五千万人,就是提倡民族主义,自己先联合起来,推己及人,再把各弱小民族都联合起来,共同打破二万万五千万人,共同用公理去打破强权。强权打破以后,世界上没有野心家,到了那个时候,我们便可以讲世界主义。”

材料二

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一些评论家则更进一步指出民族国家的时代可能将终结,也有其他一些人认为这个结论下得为时过早,因为民族国家的功能只不过是发生了某种变化而已”。(《全球社会学》)

(1)材料一中的“十二万万五千万人”和“二万万五千万人”分别指的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一中孙中山关于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关系的观点。(5分)

(3)根据材料―,指出孙中山为什么在演讲中强调民族主义。(5分) 

(4)根据孙中山上述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的“联俄”思想。(8分)  

(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材料二中的观点的认识。(10分)

40. (60分)根据相关资料回成下列问题。

考古材料证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的。哥伦布将这种“奇异的谷物”带回欧洲后,在全世界得到迅速传播,成为世界三大谷物之一。到16世纪中叶,玉米被引入佛得角和西非,17世纪80年代在黄金海岸和达荷美之间的地区得到广泛种植,17世纪末18世纪初传入南欧地区。

16世纪中叶玉米传入中国,清嘉庆年间大面积种植,到鸦片战争前已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引种而居杂粮之首。玉米等作物的引进与大面积种植,大大缓解了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中国因人口大幅度增长而带来的巨大粮食压力。

历史学家评述玉米在世界传播的意义时说,“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摘编自《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概括玉米在200年内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历史背景。(5分)   

(2)历史学家为什么说玉米在世界的传播“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5分)  

    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他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下,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1953年为580万公顷,1956年达1640万公顷,1962年增至3710万公顷。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那样高。(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及其原因。(10分)

图9表示甲、乙两地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甲地为苏联中亚某地(46°N,62°E),乙地为我国吉林省某地(44°N,125°E)。

图9

(4)甲地属于   ①    气候,对种植玉米不利的气候条件是  ②  ,适宜发展的的农业为  ③  。乙地属于  ④  气候,对种植玉米有利的气候条件是  ⑤ 。中国的玉米带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一  ⑥  平原。(14分)

读表1,回答问题。

表1 吉林省近年来三种谷物种植而织

年份

稻谷

小麦

玉米

合计

2001

686.9

53.8

2609.5

3350.2

2003

541.0

22.1

2627.2

3190.3

2004

600.1

11.4

2901.5

3513.0

2005

654.0

9.5

2775.2

3438.7

(5)表中四年数量表明,稻谷种植面积的变化趋势是    ⑦   。若以每升三种谷物种植总面积为100%计算,则玉米种植面积所占百分比最高达  ⑧   ,2005年小麦种植面积所占百分比为 ⑨ 。(6分)

中国的东北、化北等很多地区都适合种植玉米,如今中国的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仅次于美国。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国的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很快,成为玉米需求新的增长点。

表2 中国玉米产需表

年度

产量

年度总需求

需 求 结 合

饲料消费

食用消费

工业加工

其他

2001

10600

11813

8380

771

1180

1482

2002

11136

12410

8327

737

1380

1966

2003

12130

13789

9020

828

1450

2500

2004

11400

13077

9156

792

1540

1589

2005

12160

13181

9360

820

1730

1271

2006

13000

13400

10000

600

(6)根据表3中玉米产量与需求变化情况,分析玉米价格变化的趋势,并指出这种趋势对玉米生产可能产生的影响。(10分)

 作为世界最大的玉米生产国,美国把玉米深加工产业当作一个绿色能源产业加以发展。近年来,出于开发新能源和消化陈化粮等多种考虑,中国发展了燃料乙醇等玉米深加工产业。当中国玉米燃料乙醇工业迅速发展引起玉米供需关系明显变化,库存迅速下降,并影响到其他相关产业正常发展的情况下,2006年中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明确表示不支持玉米燃料乙醇等产业过度发展。

(7)运用唯物的辩证的观点分析中国玉米加工产业政策调整的哲学依据。(10分)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Ⅰ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12.A  13.C  14.D  15.D   16.B  17.A  18.C  19.D  20.C  21.D  22.B  23.D

Ⅱ卷共5大题,共160分。

38.(32分)答案要点:

 (1)被压迫民族和压迫民族

(2)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相互联系;民族主义是实现世界主义的条件

   民族主义就没有世界主义。

(3)被压迫民族需要民族主义以求得独立,但国际和国内出现忽视和否定民族主义的倾向。

(4)强调自求解放,并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列宁领导下的苏俄倡导和支持被压迫民族反对国际帝国主义,因此中国应该联合苏俄。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国家相继独立,殖民主义体系瓦解,经济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应该提倡全球意识,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

由于存在着不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和强权政治,因此要维护民族国家的独立和各民族的平等。

40.(60分)答案要点:

(1)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移民,世界不同地区联系加强。

(2)改变了欧亚非大陆的粮食生产结构,缓解了粮食供应的压力,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3)后果:玉米种植挤占了耕地,导致其他粮食作物减产;玉米产量和质量都达到目标。

原因:凭主观意志办事,不顾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大量推广:生产管理不善;急于实现不切实际的赶超目标;追求霸权地位。

(4)①温带大陆性  ②降水少(干旱) ③畜牧业

④温带季风   ⑤夏季气温高,降水集中利于玉米生长 ⑥松嫩

(5)⑦先降后升    ⑧82.6%   ⑨0.28%

(6)从整体上看,玉米总产量在扩大,总需求也在增长,主要原因在于饲料消费、工业加工对玉米需求量的增加。从2001年至2006年,玉米总需求、生产产量(总供给),且供需差额先扩大再缩小。因此在不考虑其他条件的情况下,玉米价格应该逐步上场,但上场的幅度将会逐渐减小。玉米价格的上扬将会进一步刺激生产者采取扩大玉米种植面积、改进耕种技术等措施。增加玉米产量。

(7)根据变化的实际情况调整产业政策,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原理;从玉米深加工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影响来统筹考虑相关政策,体现了整体和部分辩证统一的普遍联系的观点。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