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灾区卷)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

第Ⅰ卷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部(州),置刺史。当时刺史是

A州级地方行政官员           B.州级地方监察官员

C.具有行政职能的监察官员    D.朝廷派出监察地方的官员

13.下表所示为清代人口增长的状况,这一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清代人口状况

年代

1741

1762

1790

1834

人口

1.43

2.00

3.01

4.01

A.疆域的扩大            B.赋税制度的改革

C.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城市的发展

14.下列各项中,关于早期维新派的正确表述是

A.奠定了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B.反对“经世致用”的传统

C.主要从事民族工商业活动      D.经济思想与洋务派基本一致

15.戊戌变法失败后,立宪派曾参与的历史事件是

A.萍浏醴起义    B.黄花岗起义    C.辛亥革命    D.二次革命

16.抗日战争初期,国民政府为确保金融中心和首都的安全,集中主力与日军展开的会战是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17.文艺复兴运动的一位代表人物提出:“君主必须是一头狐狸以便认识陷阱,同时又必须是一头狮子,以便使豺狼惊骇。”

A.彼得拉克    B.马基雅维利    C.达?芬奇    D.伊拉斯谟

18.英国工业革命中,棉纺织业率先采用机器生产的原因是

A.纺织业生产技术简单,易于采用机器生产

B.市场对棉织品的需求增势强劲,推动了技术革新

C.棉纺织业历史悠久,生产规模庞大

D.英国从殖民地获得大量财富,生产所需资金充足

19.经济学家马歇尔指出,在美国西北部,农业机械如果受损,农民用电报告知机械商店受损部件的号码,下一班火车就能带来新部件,农民自己就能安装。马歇尔所描绘的情景最早可能出现于

A.18世纪中后期    B.19世纪初期

C.19世纪中后期    D.20世纪前期

20.20世纪初两个帝国主义国家在一项声明中约定:“两国政府同意彼此给与外交支持,以便使关于埃及和摩洛哥的本声明能够实现。”该内容反映的是

A.英法结盟    B.法俄结盟    C.德奥结盟    D.英俄结盟

21.近代以来,人类对国际关系准则的认识不断深入。“促进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且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的规定出自

A.《国际联盟盟约》    B.《联合国家宣言》

C.《联合国宪章》      D.《万隆会议宣言》

22.美国小说《愤怒的葡萄》描述了如下内容:约德一家生活陷入困境,迁往西部的加利福尼亚,在农场做农工。但是那里也并非天堂,他们所得的报酬远低于政府的规定。农工们进行反抗,竟然遭到警察的镇压。小说内容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

A.美洲早期移民时期      B.西进运动时期

C.三十年代大萧条时期    D.麦卡锡主义盛行时期

2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与新加坡相比,印度经济发展的不同之处是

A.兴办现代工业企业    B.政府大力干预经济

C.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D.实现粮食基本自给

第Ⅱ卷

37.(3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从长远来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的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关国的政策不大可能对中国的行为产生多少影响,更不用说对它的思想观点了。但是,我们采取力所能及的步骤来改善同北京的实际关系,这肯定是对我们有益的,同时也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美国总统尼克松向国会提交的外交政策报告(1970年2月)

材料二

“文化大革命”初期,党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工作也受到“左”倾思想的严重干扰……在一年多时间里,与我国建交或半建交的四十多个国家中,有近三十个国家同我国发生外交纠纷,其中有些是由于中国方面处理不当而引起的。这就使我国的国际形象受到损害,外事工作陷于困境……1969年五一劳动节,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会见一些外国驻华使节,同他们进行友好的谈话,实际上是传达中国愿意同世界各国改善和发展关系的信息。不久中国就陆续派出一批批驻外使节,对过去主要由于中方的极左行动而损害双边关系的事件,主动进行修复工作。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三

我们两国人民一向是友好的。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两国人民之间的来往中断了二十多年。现在,经过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友好来往的大门终于打开了。

――周恩来:《中关友好来往的大门终于打开了》(1972年2月)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导致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来往中断了二十多年”的美国对华政策。(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关系走向缓和的原因。(l6分)

Ⅰ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12.D   13.B    14.D   15.C   16.A   17.B  18.B 19.C  20.A   21.C   22.C   23.D 

37.(32分)

(1)敌视新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封锁和军事遏制的政策;朝鲜战争爆发后,入侵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

(2)中国:纠正“文革”初期在外交方面的极左政策;中苏关系严重恶化,苏联陈兵中国北部边境,国家安全面临严重威胁;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扩大和改善国际交往,提高国际战略地位。

美国:陷于侵越战争泥潭;在美苏全球争霸中处于守势;遏制中国政策失败:不得不承认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中国成为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力量。

(3)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美国总统特使基辛格秘密访华;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4)国家利益。

39.(60分)

(1)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夏、商、周主要活动区域;经济重心;历代政治中心;文化和民族融合的核心区域。

(2)中游过度开发,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下游防治不力,灾害严重;战乱频繁;人工决口导致夺淮入海,水系破坏,环境恶化;农田、城市淤没。

(3)汛期,黄河补给以降雨为主,(此时)降雨的强度大(降雨集中),冲刷(水土流失)强烈,泥沙含量大。

平时(伏汛以外),降雨较少,地下水补给河流比重加大,泥沙量较少。

(4)凌汛(冰凌洪灾)。

季节:冬初(入冬)与初春(开春);

原因:河流自南向北流,就是较温暖地区向较冷地区流,冬初下游已冻结,上游未冻:初春上游己解冻但下游尚冻结。(此两种情况下)上游的河水(与冰块)望塞河道可导致溃堤(形成危害)。

(5)黄河断流严重影响着两岸的生态系统和人民的生产生活,我国政府作为人民的政府,承担着发展社会生产、改善人民生活、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责任。面对黄河断流现象,政府本着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的理念,充分发挥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以负责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制定了一系列的方案和具体办法,对解决黄河断流问题起了主导作用。

(6)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是一个有机整体。水的供给与需求,上中游地区用水与下游地区用水,生产用水、生活用水与生态用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部分影响整体,中上游地区生产、生活过度用水是导致黄河断流的重要原因。整体决定部分,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着眼于整体,寻求最优目标,正确认识和处理水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统筹安排上中下游用水和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实现了连续8年未断流的目标。

(7)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长期以来,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对解决防洪和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要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自由取用”的利用方式造成了下游水资源严重不足甚至断流的负面影响。“生态水”新理念和“以供定需”的用水新思路适应了实践提出的新要求,反映了人们对水资源及其利用的认识的深化。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认识的创新推动实践的创新。“生态水”新理念推动了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方式的创新,对于优化配置、合理利用水资源,保证黄河连续8年未断流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