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

第Ⅰ卷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在历史不同时期,制度和政策的调整发挥了巨大作用。回答13―15题。

13.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A.专制皇权   B.中央集权   C.检察权力   D.对农民的控制

14.王安石变法解决“积贫”的指导思想是,“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此他制定的新法是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免役收庸法           ④方田均税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5.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这一政策的特点是

A.限制封建剥削 B.解放广大农民  C.保护封建剥削  D.废除封建剥削

一定的观念意识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回答16――17题。

16.隋唐时期民族大融合导致了社会观念的诸多变化,在社会生活方面的表现是

①贵人御,尽供胡食         ②饮茶之风开始盛行 

③喜吃胡瓜、核桃、甘薯     ④妇女盛行穿男装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7.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这里反映出的观念意识是

A.实业救国       B.工商皆本     C.重利轻义     D.重商轻农

18.1900年以后在天津老城南门外(南市一带)出现了租界与天津地方当局均不实施管理并一度畸形繁荣的地区,俗称“三不管”。这本质上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的

A.封建落后性                B.治安管理的不合理性 

C.半殖民地半封建性          D.建设的散乱随意性

19.下表为1800――1950年日本东京人口变化状况(单位:千人)

年份

1800年

1880年

1900年

1950年

人口

800

1050

1600

5425

表中人口变化的趋势表明日本

A.已成为资本主义国家               B.工业化速度加快 

C.消除了封建生产关系                D.成为世界商业中心

20.修筑大京铁路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世纪梦”。上世纪90年代,这个“梦”,仅用了3年时间就变成现实。其主要原因是

A.国家财政已能提供充裕的资金           B.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

C.国家已具备自主设计施工的能力    D.国家加快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21.下表为1870――1900年世界铁路发展状况(单位:千米)

年份

世界总里程

欧洲

美国

1870

210 000

105 000

85 277

1880

373 000

169 000

144 000

1890

617 000

224 000

269 000

1900

790 000

284 000

320 133

表中信息反映的情况不包括 

A.30年间美国铁路发展超过欧洲总和   B.1870年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处于领先地位

C.铁路的发展扩大了欧美之间经济联系  D.欧洲地区内及美国国内贸易不断扩大

国际关系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回答22~24题。

22.1895年4月,俄国财政大臣表示,“假使日本占领南满(今东北南部),对我们将是威胁”,为保护西伯利亚铁路的修筑,应“采取适当措施”。此措施是

A.阻止签订《马关条约》          B.联合德、法干涉还辽

C.租占旅顺、大连                         D.修建满洲铁路

23.对图7反映的信息理解准确的是

A.国际联盟在巴黎和会上诞生          B.英法操纵国际联盟

C.美国无法实现操国际联盟计划           D.国际联盟不能维护战后和平

24.在纽约,一群青年人狂喊:“与其让俄国人的原子弹来轰击,不如自己毁灭算了!”在莫斯科,几名女大学生躲在宿舍内相拥哭嚎,等待末日的到来。在哈瓦那,天空中的每一个黑影、声响都令市民心惊肉跳。上述情景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1961年柏林危机                 B.苏伊士运河战争 

C.1964年越南战争                        D.古巴导弹危机

第II卷

37.(31分)中外教育史表明,教育内容变革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语》曰:“学而优则仕”。宋真宗在《劝学诗》中说:“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

据《明史》记载,明代科举制“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及特点。(4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稍变其试士之法”的表现及产生的影响。(4分)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面阵等课程。

(3)材料二中新式学堂由何者创办?(2分)从课程内容说明新式学堂在当时所起的作用。(3分)

材料三   1904年清政府学部颁行《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堂课程,课时如下:

课程

修身

读经讲经

中国文学

外语

历史

地理

几何代数

植物动物

理化

图画

法制理财

体操

合计

课时

5

45

19

36

11

11

20

8

8

4

3

10

180

 (4)与材料一相比,清末中学堂课程内容有哪些特点?(4分)你怎样评价?(2分)

材料四  德国莱比锡大学建于1409年,初期开设的课程有神学、文科(语言)、法学、医科。以后逐渐增加,至19世纪开设了数学、天文学、哲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等几十个科目,并设立了研究院,鼓励科学研究。德国的其它大学也普遍发生了这样的变化。由于教育的高度发展,德国创造了19世纪末的奇迹。

(5)依据材料四归纳15至19世纪德国大学课程改革的趋势。(4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各举一例说明这一趋势对19世纪末的德国产生了哪些影响?(6分) 

(6)综上,谈谈你对教育变革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2分)

39.粮食问题引发全球广泛关注,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阅读以下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 

材料二 18至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4763件圈地法案,共圈地269万公顷,1790年前后英国开始使用打谷机,以后使用许多新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粮食总产量1700年为3.175百万夸特,1845年为18.665百万夸特(夸特:计量单位)。

(2)归纳材料二中18至19世纪英国农业发展的状况。(3分)并具体分析农业进步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4分)

材料三  我国粮食产量1959年3400亿斤,1961年2950亿斤(人均约440斤),1978年6000亿斤,1984年8000亿斤(人均约800斤)。

(3)指出材料三中反映的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粮食生产的不同状况,(2分)并从经济体制角度说明其原因。(4分)

(4)综上,指出古今中外促进农业发展的共性因素。(2分)

图10

(5)要解决a地区粮食生产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6分)

(6)说明b、c、d三省人均耕地数量少的共同原因。(6分)

(7)据图找出我国人均耕地数量不容乐观的三条理由。(6分)

材料四

图11                                图12

材料五

2004-2007年我国粮食持续4年增产,国内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然而,要保持粮食供求长期基本平衡仍不容乐观。一方面,人口的增加、动物类食品消费增长和使用粮食生产生物燃料,将扩大粮食需求;另一方面,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和保证种粮收益的难度加大,从而制约着粮食产量的提高。

⑻指出图11和图12反映的经济现象及其联系。(6分)

⑼从供求与价格关系的角度,分析在材料四背景下我国粮食连续增产的经济影响。(6分)

⑽结合材料五,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我国粮食供求状况及如何确保我国粮食安全。(12分)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

13、A  14、D  15、A  16、C  17、A  18、C  19、B  20、B  21、C  22、B  23、C 

24、D   

37.(31分)(1)儒家学说(四书五经)。读书与做官紧密结合(教育为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

(2)内容专取四书五经,文体采用八股文。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加强了专制主义(阻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

(3)洋务派。适应了洋务运动需要,培养了翻译、军事和科技等实用性人才。

(4)添设西学课程,科目设置全面,经学仍占据重要地位。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5)自然科学学科增多,鼓励科学研究(理性主义的影响增强)。德国科技高度发展,如电磁波、X射线、发电机、内燃机等;出现许多新兴工业,如汽车制造、电力、化工等;德国成为欧洲强国,工业产值居于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6)要加快社会的发展,必须优先发展教育。 

39.(63分)(1)战国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铁农具、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堰),各国的变法,封建生产确立(私田取代公田)。

(2)圈地运动,新农机、新技术的使用,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发展)。

农业发展为工业革命奠定基础,工业革命为农业提供了更多新农机,促进农业发展。

(3)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粮食产量降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人民公社化运动削弱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4)提高生产力,改善生产关系。

(5)植树造林;保护湿地(保护沼泽);保持土壤肥力(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用养结合)。

(6)山地、丘陵比重大(平原比重小);人口密度大;非农业用地比重大(城市化水平高)。

(7)绝大多数省级行政区的人均耕地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一些省级行政区的人均耕地已经在警戒线以下;人均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

(8)国际食品价格出现了上涨加快趋势;发展中国家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高于发达国家。食品价格上涨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大于发达国家。

(9)①供求与价格相互影响。②我国粮食连续增产促进国内粮食供求平衡。③国内粮食供求平衡有利于稳定国内粮食价格,从而有利于维护人民切身利益;国内粮食供求平衡有利于提高我国应对国际粮价波动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在国际竞争中保持独立自主地位。

(10)①要全面分析矛盾。目前我国粮食供求基本平衡,但保持长期基本平衡不容乐观;既要看到粮食需求扩大的一面,又要看到制约粮食供给的一面。②既要抓住重点,又要统筹兼顾;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发展粮食生产、保障粮食供给为重点,要严格保护耕地(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加农业投入等);同时抑制不合理需求,禁止用粮食生产生物燃料(控制人口增长、倡导合理饮食等)。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