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卷历史部分

第一部分(选择题)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回答12~14题。

12.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宋元时期科技成就的探究性学习,需重点查阅

A.《考工记》    B.《神农本草经》  C.《齐民要术》   D.《梦溪笔谈》

13.近代中国主张或赞同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人物有

①魏源       ②光绪帝       ③赵三多      ④陈独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下列表述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史实不符的是

A.汽船的发明改变了水上运输的状况     B.发电机的问世使电力成为一种新能源

B.无线电报的出现增强了各国的联系     D.内燃机的创制推动了石化工业的发展

15.“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徙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为

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16.下图为中国古代著名军事要塞,与之相关的正确表述是

①御匈奴军队进扰而建              ②为防御蒙古骑兵南下而建

③张骞通西域时由此出关           ④吴三桂引清军由此入关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7.李白诗句“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中的“谢公屐”最早出现于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

18.下列职官或机构,直接管理地方财政的是                                                                      

A.西汉刺史           B.唐朝户部

C.北宋三司使          D.明朝承宣布政使司

19.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争辩,其核心是

A.根本目的之争                                B.治国方略之争

C.新旧道德之争                                D.政治体制之争

20.农村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

①打土豪、分田地                            ②兴修水利

③开展大生产运动                            ④兴办工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1.蒋介石的庐山讲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该讲话发表于

A.华北事变之前                                B.西安事变之前

C.七七事变之后                                D.八一三事变之后

22.下列对下图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四国工业总量之和在当时世界上占绝对优势

B.各国工业比重的变化与其资本输出量成正比

C.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D.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将更加尖锐

23.1910~1917年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与中国辛亥革命的不同之处是

A.     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B.面临外国势力的干涉

C.颁布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D.两次推翻反革命政权

第二部分(综合题)

37.(3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炀帝)大业八年,天下旱,百姓流亡。时发四海兵,帝亲征高丽,六军冻馁,死者十八九。十三年,天下大旱。时郡县乡邑,悉遣筑城,发男女,无少长,皆就役。

――《隋书》

贞观十一年七月一日,……洛水暴涨,漂六百余家。……十三日,诏曰:“暴雨为灾,大水泛滥,……诸司供进(进奉的财物),悉令减省。凡所力役,量事停废。遭水之家,赐帛有差。”……九月,黄河泛滥,……太宗幸白马板以观之。

――《旧唐书》

材料二

凡有水旱,(清朝统治者)略不怜恤,坐视其俄莩流离,暴露如莽,……又纵食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脂膏。

――杨秀清《奉天讨胡缴布四方与谕》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十年间,民变迭起,各族人民的起义和暴动达100余次,以广西、广东、湖南三省声势最盛。

                                                     ――摘编自王文泉《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

1933年5月,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1935年8月通过的《社会保险法》,改变了过去由民间团体自助自救或由慈善团体提供救助的传统,开始了美国的“福利主义”试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经济与社会矛盾都演变到极其严重的地步。为了摆脱困境,录求发展,工党政府采用“福利国家”政策,实施社会改革,可谓顺乎历史潮流的明智选择。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说明灾害发生后隋炀帝、唐太宗对待百姓的态度,(4分)概括唐太宗应对灾害的举措。(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采取上述态度和举措的原因。(4分)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与材料三所反映的史实有何内在联系?(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在哪些方案中提出了改善百姓生活的办法,各举一条相关内容。(6分)

(3)根据材料四,说明美英两国社会福利改革各处于什么发展阶段,(2分)归纳美国社会福利改革的主要措施。(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措施对当时美国社会有何积极影响。(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39.(60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据下材料回答问题。

(1)我国的开放地区和开放城市主要沿                            分布。(4分)

(2)A开放地区大量出口农产品,简答该地发展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6分)

(3)从社会经济方面,简要分析甲、乙、丙三城市对外开放区位优势的主要差异。(10分)

材料一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 624亿元猛增到1998年的79 39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每年增长9.7%,不仅大大高于改革前26年(1952~1978)平均每年增长6.1%的速度,也明显快于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

――国家统计局编《新中国五十年》

材料二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

由于长期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以及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决策方面屡有失误,1988年起苏联的经济每况愈下,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据苏联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数字,与1989年相比,1990年苏联国民收入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劳动生产率下降3%,对外贸易就下降6.9%……

――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

(4)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这一时期的什么经济现象?(2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6分)

(5)材料三所述时期的苏联是哪位领导人执政?(2分)根据材料三,归纳当时该国的经济状况。(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发生剧变和最终解体的内外原因。(6分)

(6)中苏改革出现不同结果,对你有何启示?(2分)

材料四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推动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新阶段;1999年国务院提出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十条意见,为包括西藏在内的广大西部地区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材料五

在党中央正确领导和其他地区大力支持下,近30年来西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本地区的自然、人文、社会状况,勇于探索,走出了一条有西藏地方特色的发展道路,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材料六

表3 西藏自治区经济变化情况表

年份

人均生产总值(元)

各产生的产值(亿元)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78

375

3.37

1.84

1.44

1992

1 468

16.59

4.46

12.24

1999

4 166

34.19

24.00

47.42

2007

12 109

55.33

96.57

190.29

资料来源:(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2007年西藏自治区统计公报)

一、  选择题

12.D                     13.B                     14.A                     15.A                     16.D                     17.C                     18.D      

试题详情

19.B                     20.C                     21.C                     22.B                     23.D                    

试题详情

二、综合题

37.(32分)答案要点

(1)隋炀帝置百姓于不顾,仍然征发兵役,徭役;唐太宗关心民间疾苦,重视赈灾。减省诸司进奉(戒奢从简);减轻徭役;救济灾民;亲临灾区了解灾情。吸取隋亡教训;具有“存百姓”的思想。

(2)清朝统治者漠视民生,放纵贪官污吏搜刮百姓;这是造成社会动荡不安,各族人民纷起反抗的重要原因之一。《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平均分配土地,或实行圣库制度等;兴办保险事业,或兴办医院和慈善机构等。

(3)美国开始“福利主义”试验;英国实行“福利国家”政策。颁布相关法令;成立专门机构。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国家稳定。

(4)略。

试题详情

39.(60分)答案要点

(1)海岸、江河、铁路干线、边境。

(2)热量丰富、降水充足,雨热同期;地势较为低平,土壤肥沃;河川径流丰富(水源充足);濒临海洋。

(3)(甲城市)哈尔滨;陆上对外交通便捷,靠近能源基地,工业基础好。(乙城市)广州:海运便利,经济技术实力雄厚,思想观念开放,著名侨乡、毗邻港澳。(丙城市)拉萨:旅游资源独特,民族政策优惠,交通条件显著改善。

(4)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之后在城市全面展开;先试点,后推广(由点到面);突破旧体制,探索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戈尔巴乔夫。经济衰退(或经济恶化等)。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背离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

(6)略。

②原因分析: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促进了资源的有效配置,推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国家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了对西藏的投入。

(8)①立足西藏的自然、人文、社会状况,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的原理。

②在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具体分析西藏地区的特殊性,根据实际情况重点发展本地的优势产业,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

③结合国家发展大局与西藏的实际情况,正确处理国家整体发展与西藏本地发展的关系;立足本地实际,勇于探索,同时利用中央和其他地区的扶持与帮助,体现了整体与局部、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