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江苏卷)

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总部

试题详情

2、“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杜甫的这句诗描述了当时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情景,这位书法家是

A、王羲之                   B、张旭               C、颜真聊                   D、柳公权

试题详情

3、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仪政权                          B、群权与相权相互制后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

试题详情

4、在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浒的文化符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①民族融合的加强                                          ②丝绸之路的畅通

③文化政策的开放                                          ④古代商帮的推动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试题详情

5、张之洞说:“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这表明他主张

A、仿效西方政治制度                      B、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D、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试题详情

6、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族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试题详情

7、如果看到下侧漫画,下列人物中最为愤慨的可能是

试题详情

A、魏源               B、林则徐                   C、洪仁轩                   D、严复

试题详情

8、至20世纪初,“外贷风行,土布渐归淘汰”,洋布战胜土布,最根本的武器是

A、洋布外观漂亮                      B、洋布广告弃斥

C、洋布引领时尚                      d、洋布价格低廉

试题详情

9、下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

试题详情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

试题详情

10、某学校组织了一次主题为“和睦大家庭”的民族关系图片展,展览内容按20世纪的不同年代分为若干板块,在60年代板块中可能展出的图片是

A、《共同纲领》封面                               B、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片断

C、西藏自治区成立大会                          D、内蒙古自治区成立30周年庆典

试题详情

11、1950年中苏两国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001年中俄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这两次外交活动表明中国始终

A、坚定奉行友好结盟政策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D、坚决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势力

试题详情

12、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的东西方思想巨人,两者思想的不同之处是

A、重视道德的意义                                 B、肯定人的价值

C、强调知识的作用                                 D、推崇君主权威

试题详情

13、从《十二铜表法》开始,古罗马制定了严格的债务法规,并在以后的司法实践中不断完善,这表明罗马统治者

①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②重视维护平民利益

③被迫改善奴隶处境                                ④力图缓和贵族与平民矛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试题详情

14、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1500年至1763年的这些岁月是全球开始统一时期,是从1500年以前时代的地区孤立主义到19世纪欧洲的世界霸权的过渡时期。”不能佐证这一观战的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欧洲国家的对外扩张

C、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                          D、英国确立了殖民霸权

试题详情

15、一位科学家的墓碑上镌刻着这样的铭文:“他以神一般的力量,……第一个说明了行星的运动和图像。”这位科学家应该是

A、伽利略                          B、牛顿               C、爱因斯坦               D、普朗克

试题详情

16、近代以来,英、德两国通过不同方式,先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以下关于两国政治制度相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君主为国家最高元首                                 B、内阁首脑对君主负责

c、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                                 D、带有鲜明的专制色彩

试题详情

17、下图是中国艺术家创作的一幅画,它最可能创作于

试题详情

A、18世纪末期                                B、19世纪中期

C、19世纪后期                                D、20世纪初期

试题详情

18、下列四幅作品,从创作风格判断,出现最晚的应该是

试题详情

试题详情

19、二战后,德国和朝鲜形成分裂局面的相同原因是

A、国内民族矛盾的激化                                 b、美国和苏联的相互对抗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演变                             D、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推行

试题详情

20.1946年,美国前总统发表声明:“目前,只有我们能够把自己的政策加强给世界。”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声明:“美国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美国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实力衰弱,寻求欧洲支持                         

B、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美国寻求欧洲帮助

C、美欧关系恶化,美国力图缓和                         

D、欧洲共同体建立,美国重视欧洲地位

试题详情

二、本大题共4题,满分计60分,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期中第2题――第23题为必做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4选做题,共4题,考生只能选做其中的两题,多答无效。

(3)材料二中的“花、雅两部”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导致哪一剧种的形成?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3分)

(4)材料四的“不正常状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依据材料三、四,概括促成中日两国结束“不正常状态”的因素。(4分)

23、(14分)

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的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以美国和苏联为例,说明“自由放任”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4分)

(2)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通过何种方式突破“自由放任”模式?这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为修正“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苏、中两国先后进行了改革。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何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其表现是什么?(4分)

(4)美、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4分)

试题详情

一、选择题。

1、C    2、B   3、A   4、C  5、C  6、A  7、D  8、D  9、A  10、C 

11、B   12、D  13、C  14、C  15、B 16、A  17、D  18、A  19、B  20、D

二、非选择题。

21、(10分)答案要点:

(1)娱乐演艺场所(2)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

(3)京剧,休闲娱乐功能,社会教化功能。(4)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

22(12分)答案要点:

(1)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

(2)日军发动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日本的对外战争给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3)主要原因: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次要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苏、美、英等国对日作战),美国对日本投放原子弹。

(4)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新中国成立后,日本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

23、(14分)答案要点:

(1)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苏联: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调,生产积极性受到压制。

(2)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3)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试验(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相结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因时而变。

24、A(12分)答案要点:

(1)汉族与鲜卑族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

(2)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行改革的坚强决心。

(3)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B(12分)答案要点:

(1)       拿破仑的对外战争为他赢得崇高威望,法国大部分人对拿破仑的支持。

(2)       华盛顿有着强烈的共和理想(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华盛顿不贪恋权利。华盛顿通过领导美国独立战争而赢得个人威望,大陆军中的一些军官要求华盛顿当国王。

(3)       美国建立了共和制政体(民主制度),冲击了欧洲乃至世界的君主制度。

(4)       个人品质、具体国情、时代形式、历史传统等。

C(12分)答案要点:

(1)       印第安人的偶像崇拜表现为诸神崇拜和祖先崇拜(多神教和自然崇拜),这是社会发展水平低下的结果,根本不是什么罪行。玛雅人在建筑、天文历法、数学、文化等领域创造出灿烂的文明。

(2)       西班牙采取战争方式,与印第安人的落后习俗相比,战争的罪恶性更大;通过经济、社会、文化等各种和平方式来影响和交流。

(3)       塞普尔维达的论点为西班牙的殖民扩张提供了理论依据。

D(12分)答案要点:

(1)       世界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的载体(世界遗产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留下的不朽足迹);世界遗产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进行交流、学习的宝贵资源(世界遗产表现出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各种文明的交流及影响);世界遗产遭到威胁和破坏的程度日益严重。真实性原则与完整性原则(文化与自然协调一致的原则)。

(2)       前者:将遗产保护置于优先地位,其次再考虑经济利益。后者:过度追求经济利益,从而忽视了对遗产的保护。

(3)       旅游业与世界遗产保护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世界遗产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过度的旅游开发对世界遗产造成威胁和破坏。要妥善处理好经济利益与世界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