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地理2009届高考倒计时冲刺

专题四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命题趋向】

明确最后冲刺的针对性

本专题可分为四个部分:一部分是明确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二部分是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三部分是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四部分是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最后冲刺的针对性:气压、气温等图形语言的解读和应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风的影响。

分析高考重点,把握命题趋向

高考重点:本专题内容是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和重点,在历年各地高考试题中均占有一定比重。纵观近几年的高考题,本专题命题有以下趋势:一、从考查内容来看,高考侧重于考查大气成分变化与环境保护、大气热力作用原理、近地面大气特点等主干知识。二、从能力要求来看,高考侧重于考查阅读图表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三、从命题形式上看,本专题的考查选择题、综合题的形式均会出现,以选择题为主,而且往往与大气环境知识联系密切的知识点结合在一直进行考查。命题的切入点越来越体现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另一方面往往以某一区域或等压线、等温线图、降水量等图表形式考查。

两年高考真题

【答案】1、A 【解析】在北半球,在共同作用下右偏,⑥正确;在,⑦正确。

【答案】 2、C【解析】高空大气运动与等压线平行,③或⑦正确。

【答案】3、 D 【解析】根据图示知是由于地形的抬升形成的地形雨。

【答案】 4、C 【解析】主要要弄清海陆间循环和夏季风环流之间在环流形式上有什么区别。

【答案】 5、A 【解析】根据温度的变化规律可以推知该大陆位于南半球,判断月份则主要根据:由于海陆热力差异的缘故,一月份,无论南半球和北半球,大陆等温线都向南凸出,海洋等温线都向北凸出;七月份则相反。

三年名校模拟

【答案】1.D【解析】若甲、乙为相距不远的陆地,甲地有下沉气流b,而乙地有上升气 流d,则说明甲地相对较冷,气流下沉,近地面气压升高,而乙地相对较暖,气流t升,使近地面大气密度减小,气压比同高度的甲地降低,因而甲乙两地气压关系为甲>乙。甲乙两地上空的丙丁两地,由于b、d垂直气流运动使两处气压比同高度的其他地区降低,而丁处气压则比同高度的其他地区升高,故丙丁两处气压关系为丁>丙。又据随高度升高气压递减的原理,乙丁两处气压关系为乙>丁,所以正确选项为D。

【答案】2.B 【解析】因为水平气流a是从甲地吹向乙地,从环境效益的角度考虑,不宜将有大量废气、粉尘等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工厂布局在甲地,以确保城市大气环境不被污染。造纸厂污水排放量大,废气排放量较小,水泥厂粉尘污染严重,家具厂和电子厂属于轻污染或无污染的工业。因而选B项。

【答案】3.D【解析】若图中表示水平大洋环流,顺时针方向流动,则应为北半球中低纬度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丁处位于中纬度大洋西岸。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水平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因而在中纬度大洋西岸有来自低纬度的暖流和来自高纬度的寒流相交汇,易形成大规模渔场。

【答案】4. B【解析】由图知,甲处近地面为高气压,乙地为低气压。低压控制下可能出现阴雨天气。

【答案】5. C【解析】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中,所以说最后到达电离层是错误的;在穿越大气过程中要经过降温、升温、再降温、再升温的过程;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在穿越大气的过程中,大气密度由大到小的说法是正确的。

【答案】6. C 【解析】目前人们最有可能利用的月球资源是矿产资源。

答案7. D  【解析】从图中可看出烟流在同一高度上扩散,说明上升的对流运动受阻,因此出现了逆温现象。

【答案】8.A 9.A【解析】第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E两侧为山地,而E处为山谷,所以气温比同纬气温高,等温线向北弯曲。第9题F处的气温在1℃以上,比周围气候高,因此不可能是山峰。

【答案】10.C 【解析】1.温室气体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热量返还给地面,从而使地面温度升高。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则会减少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

【社会热点】

6ec8aac122bd4f6e

【答案】:11.(1)0.30-0.32;  1.1-1.5;  1.6-2   (2)

   (3)B   (4)海平面上升;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

   (5)共同性原则。这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或跨国界问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

【解析】第(1)题是计算题,解题的基础是认真读取图中的数据,然后计算每种预案从2000年到2100年期间上升的度数,由此算出每10年上升的度数,便可做出正确答案。第(2)题是在计算、分析数据的基础上,推知每一种预案相应的能源消费状况,如果以可再生能源取代煤、石油、天然气等,则排放的温室气体最少;如果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的现状,则排放的温室气体最多,而用天然气广泛取代煤,排放的温室气体居两者之间。(3)题在城市中植树种草,加大绿化,可以减少城市的噪声污染、光化学烟雾污染,净化空气,降低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数量,美化环境,增加湿度、调节气候等。但具体到营建“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其主要作用是减少屋顶、阳台等对大气的热辐射和美化环境。第(4)题是对全球变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预测,其答案应是耳熟能详的。(5)全球变暖不是一个国家能解决的问题,需要全人类的合作,体现了可持续发展三原则中的共同性原则。

【实战演练】

【答案】1.B 【解析】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到的房屋的主要功能是保暖。

【答案】2.A 【解析】解析:风是指空气的水平运动,无风带主要是盛行上升或下沉气流的地区。南北纬40°附近受西风带或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南北纬60°附近地区主要盛行西风;南北纬80°附近地区主要盛行极地东风。

【答案】3.C  4.A  5.D【解析】第3题:从图中看出赤道低气压位于赤道以北,副热带高气压在北半球主要分布在30º-40ºN,南半球则主要分布在20º-30ºS,通过这些信息可以判断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应该是北半球的夏季。第4题:甲地位于10ºS附近,7月份,该地受东南信风控制。第5题:乙地位于30º-40ºN之间,属于地中海式气候,此时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气候炎热干燥。

【答案】6.A  7.C【解析】从图中可看出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②是太 阳辐射,③是地面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⑤是大气辐射。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主要原因是地势高空气稀薄,从而导致大气削弱作用较小,则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多;四川盆地由于地势低,导致冷空气不易进入,暖空气与外界交换慢则气温较高;与青藏高原相比主要是地势不同导致大气密度、水汽含量不同,则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不同,具体说就是大气逆辐射的差异导致两地气温差异。

【答案】8.D【解析】白天由于山坡上升温较快,在河谷与山坡之问形成了热力环流,风向由谷底吹向山坡,谷地工业区排放的污染物到达居民区较多;而夜晚山坡降温较快,谷地成为相对高温区,风由山坡吹向谷地,则居民区受工业区的污染较小。

【答案】9.B【解析】高空大气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影响,最终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在北半球,空气运动向右偏,因而飞机是在逆风飞行。

【答案】10.C【解析】影响大气运动的力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其中地转偏向力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若无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在三力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有夹角。

【答案】11.(1)④⑤  (2)B上升A下沉  (3)地面由A流向B,高空由④流向⑤,垂直方向是A地下沉,B地上升。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有关热力环流形成的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高空等压面的凹凸人手,逐步推理。从图中可以看出,在3000米高空附近A地等压面下凹,B地等压面上凸,B地上空的气压高于A地上空的气压(或④点气压大于③点气压,①、②、③点的气压值相等,①点气压又大于⑤点气压,故④点气压大于⑤点气压),这说明A地空气下沉,B地空气上升,从而可以判定A地冷却,B地受热,高空气流从④地流向⑤地,近地面气流从A地流向B地。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