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新区2009届高三高考预测

语文

阅  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8分)

    ①有个孩子问,为什么中国古代建筑都是木结构,而欧洲人却用石头造屋?

    ②这是一个不太好回答的问题。当然不是中国人不会使用石头,也不是石材匮乏的缘故,从宫殿台基、栏杆到乡间的石板路、石拱桥,华夏大地上到处都能找到关于石头的记忆。反过来想,欧洲建筑以石头为主,也并非表示人家不懂木作手艺,更不是他们那片土地上缺少木材。早在公元前一世纪,罗马人维特鲁威就在《建筑十种》中,记述了木材的采伐和加工。

    ③有一种解释是人类最初将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是受制于技术条件,因为在金属工具的雏形阶段,处理木材相对显得容易……这种说法显然是把石头建筑的出现推置于木建筑之后,也就是说欧洲的建筑文明应该晚于中国。可是,想想那些希腊神庙(更不用说埃及金字塔),有关“最初”的自豪感不免令人生疑,其实这上边很难认定孰先孰后。

    ④问题抑或在于不同的人居理念?还真有那么一说。有人正是从木材的温润质感与石头冷冰冰中看出了不同的生活意趣。有人不惮其烦地论证木结构建筑如何暗合农耕文化的田园诗意,好像石头城堡只能充作吸血鬼骑士的文化符号。还有人把中国建筑匀称流畅的线条视如天地人的和谐之境,而把注重体积感立面装饰的西方建筑看作是一味张扬等等。

    ⑤建筑史著作里经常充满了诸如此类似是而非的说法,前卫学者喜欢将传统文化与时尚趣味一锅乱炖,而这本身也成了一种时尚。难道人们真是为了观念而栖居?如果要打捞旧日的诗意,也该听听“约之阁阁,?之橐橐”(《诗?小雅?斯干》)的歌吟,筑版夯土的农民工绝不会想着“回归自然”什么的,造屋正是为了避除风雨虫鼠之害,何曾成了风雅之赏?可是,真的没有主观因素吗?   

    ⑥中国建筑为什么不用石头用木头,大人告诉那孩子,那是为了赶时间,不像你吃饭作业都磨磨蹭蹭。用石头造房子太慢,在古代光是石料加工和运输就是旷日持久的劳役。罗马彼得大教堂造了整整一百年,巴黎圣母院造了一百八十多年,而德国的科隆大教堂前后耗时竟达六百年之久。神是永恒的,不妨天长地久耗下去。可是钟情于现世的中国人绝对等不起,尤其是中国的皇帝和官员们。中国历史上每一次改朝换代都是一番大兴土木,嵯峨相接的宫殿一转眼就起来了,实在是靠了木结构的施工便利。换作西方人凿石垒堡的搞法,怕是皇帝等到死也住不进宫里。对了,皇帝死后的寝宫倒是万古永恒的石头建筑,他们大多即位之初就开始修造自己的陵墓,那档子破事可以搞上几十年。

    ⑦所以,开皇二年(582年),隋文帝下诏营建新都。宇文恺奉诏,只用了短短的一年就建成了大兴城(长安)。而明代永乐皇帝迁都北京,营造宫殿只用了四年光景(精雕细刻的紫禁城也只用了十几年)。当然,造得快也毁得快。并不都是“楚人一炬”,戍卒未叫人心早已浮动。中国历史上从来不乏重新洗牌的机缘,天变不足畏,风水轮流转,别说生不逢时没人给你机会。中国人以生命的尺度调谐做事情的节奏,并不是发觉落后于西人之后,才有了“大跃进”的思维。现在不也有把刚盖了十年十几年的大楼都炸了的事么? 

    ⑧“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所以留不下城堞和穹顶,留下了一堆沉痛的文字。

1.(2分)第②段中“记忆”的含义是                                            

2.(6分)对本文理解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对于木结构建筑暗合农耕文化田园诗意的说法,作者给予了充分肯定。

  B.作者认为中国建筑线条匀称流畅,但不如西方建筑注重体积感和立面装饰。

  C.第⑤段画线句中的“时尚”指将传统文化与当下趣味糅合在一起的时髦做法。

  D.  中国古代木建筑难以保存,原因在于频繁战争的破坏和木质材料的自身特点。

  E.统治者的急功近利不仅使宫殿建筑难以久存,也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不安。

  P.文末引用“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强调了要提升生命价值的主旨。

3.(4分)对文章开头孩子的疑问,作者之所以认为“这是一个不太好回答的问题”,不是因为建筑材料、                           方面的问题,而是因为                 

                                                                             

4.(2分)第⑥段列举罗马彼得大教堂、巴黎圣母院和科隆大教堂建造过程的耗费时日,意在表达                                                                           

                                                                               

5.(4分)请联系高中语文教材中相关课文,谈谈你对文章结尾处“所以留不下城堞和穹顶,留下了一堆沉痛的文字”的理解。

                                                                               

                                                                               

                                                                              

*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6-11题。(19分)

*     

米勒,米勒,你听到钟声了吗?

    ①一百多年前,傍晚的那抹橙红色的夕阳,洒在枫丹白露森林团团簇簇的树梢上,也铺满了巴比松那片遥远又空旷的原野。萧瑟的秋风一任疲惫地打着漩涡游走,卷来远处教堂的钟声。那位年轻的农妇停下手中的活计,急忙直起身来默默祈祷,而她的丈夫摘下帽子,虔诚又真挚的神情定格在暮色将临的静谧里。晚霞里的枯草垛,小推车上的土豆口袋,悄悄告诉我们,这就是米勒的光阴。

    ②米勒的画笔锁住了那个秋日的神圣,他欣喜地把这幅画拿给亲友看,说:“这是奉告祈祷钟。”接着他高兴地补充道:“喂。你听到钟声了吧?”

    ③你听到钟声了吗?它美得那样朦胧含蓄,那种真诚却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④“艺术的使命是一种爱的使命,而不是恨的使命。”米勒如是说。

    ⑤他用“人各有命”的宿命思想,把自己的无奈铭刻在画布上。于是,夕阳把他落魄的身影拉得很瘦很长。   

    ⑥1889年,当那些欧美收藏家聚集在斯克里坦家,争相观看被拍卖的米勒的杰作《晚钟》,而那位边走边画的“行吟诗人”,却远离了尘世的纷扰和喧嚣――他离开人世已经有14个年头。《晚钟》承载着米勒的爱,在这个没有了米勒的风景里颠沛流离,历经沧桑,像极了米勒的灵魂。

    ⑦米勒最初完成《晚钟》的时候,坚信它是一幅旷世杰作,而卖出这幅画时,却不过是希望得到1000法郎的颜料钱。那时他被人嘲笑成大字不识的乡巴佬,他的画即使白送人也会遭到拒绝。早年丧妻的打击和六个嗷嗷待哺的孩子所造成的经济负担,使他被迫制作一些模仿18世纪洛可可时期的绘画作品。迫于生计,米勒甚至不得不画些庸俗低级的裸体画。然而有时几幅画却还换不来一只小孩的鞋子。

    ⑧他声嘶力竭地挣扎喊叫,:艺术!真能把人皮都剥掉。

    ⑨米勒画完了《晚钟》,好长时间后才找到一位买主,,仅仅换回了他的颜料钱。后来,这幅画辗转于伦敦、巴黎、比利时,一次次被画商倒卖,价格也随之一路攀升。1881年,《晚钟》为斯克里坦收藏时,已超过2万英镑。

    ⑩拍卖场内外挤满了翘首以待画落谁家的人,比肩接踵,简直没有立足之地。法国美术协会主席安托奈尔?布鲁斯托决心要为米勒的祖国――法国挣回颜面,以美国华盛顿美术馆和其他收藏家为竞争对手,拍卖在不断上涨的价格中愈演愈烈。当达到45.1万法郎时,美国富豪也放弃了竞争念头。然而,未等布鲁斯托松口气,两个美国人坐特快列车从阿佛尔赶到巴黎,竞争达到白热化阶段。在法国人喊着“法国万岁”的呼声下,双方死咬着价位拼命角逐,布鲁斯托以55万法郎的巨额款项赢得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此时,那些曾经不识珍宝的法国人,无限地崇敬起当时不值一文的米勒,把他看作“法国的骄傲’,并为《晚钟》流出激动的泪水。但这并没结束这幅画的沦落史。拍卖后法国政府被55万法郎的高价吓倒,使它在美国展览6个月后才重回巴黎。

    ⑧最终,肖夏尔以约合80.7万法郎的价钱买下《晚钟》,它才得以在法兰西的土地上,在米勒的故乡,在这个艺术之都永恒珍藏。   

    ⑩然而,那个放牧童贞的米勒呢?此刻,他的灵魂澄净得像一汪水,握过油画棒的手心余香满溢。他曾两次企图自杀。46岁创作的《死神与樵夫》悲惨落选沙龙展;50岁创作的《拿铁锹的农民》招来评论家嘲骂一片。

    ⑩曹雪芹说过,“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米勒和他都只能在各自的作品中找一个太虚幻境以度红楼残梦。艺术家那双早已洞悉世事的眼睛,藏在艺术作品中,那灵魂只能像米勒的《晚钟》一样,带着他们的爱,抒情地旅行。

    ⑩过去的画布上都烙上了浅浅的颜色,岁月的味道很鲜美。晚钟那静谧的时光,郁郁沉沦地流淌在画布上,仿佛是米勒用针绣出,那枚记忆的银针也刺痛了我们的眼睛。

    ⑩米勒一生中的痛苦也好,屈辱也好,至今是否完全得到了补偿?   

    ⑩米勒,米勒,你听到钟声了吗?

 

6.(2分)飞晚钟》承载着米勒的爱。”从第①段《晚钟》画面的描写中可以看出,米勒的爱主要表现为:爱上帝,                                 

 

7.(3分)第⑤段“夕阳把他落魄的身影拉得很瘦很长”,“很瘦很长”的言外之意是(1)   

                            ;(2)                                            

 

8.(3分)联系前文内容,对第⑩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1889年《晚钟》拍卖的巨额款项,掩盖了名画背后的辛酸故事。

  B.岁月真奇妙,时间会让人淡忘米勒当年的痛苦与屈辱。

  C.回望米勒及其《晚钟》的沉浮经历,才能品味出炎凉世态。

  D.“刺痛了我们的眼睛”指米勒作品的意境令后人流下感动的眼泪。

 

9.(3分)下列对文章的评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在这篇文章地运用插叙手法,成功地把不同时空的场景对接起来。

  B.第⑧段画线的状语连用三个‘‘在……”,以强调《晚钟》回归的曲折艰辛。

  C.第⑩段用曹雪芹的例子来类比米勒,生动地凸显米勒在艺术界的地位。

  D.第⑩段提出的问题,意在引发读者对米勒《晚钟》艺术价值的再认识。

10.(3分)简析第⑩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11.(5分)《晚钟》费尽周折终归法兰西。而1860年被英法联军劫掠的中国圆明园鼠首和兔首,却依然在海外漂泊。请你联系《晚钟》回归的经历,给法国收藏者贝尔热写一段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规劝他尽早使兽首回归故土。(150字左右)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t任选7空)。(7分)

12.(1)不义而富且贵,                 。(《论语》)   

  (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               。(《学记》)

  (3)云青青兮欲雨,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留连戏蝶时时舞,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5)登斯楼也,则有                ,宠辱偕忘,……(范仲淹《岳阳楼记》)

  (6)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7)                   ,幽咽泉流冰下难。(白居易《琵琶行》)

  (8)                ,波涛如怒,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四)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3-15题。(8分)

西上莲花山①

李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②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③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注释]①此诗大约写于安禄山攻破中原之时。②明星:传说中的华山仙女。③卫叔卿:据《神仙传》载,仙人卫叔卿曾乘云车,驾百鹿去见汉武帝,但武帝只以臣下相待,于是大失所望,飘然离去。

13.(1分)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           诗。

14.(3分)下列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开头几句写遥看仙女身着霓裳,手持莲花,凌空飘舞,令人神往。

  B.诗人用卫叔卿之典,有暗合自身经历,欲与之驾鸿飞离尘世之意。

  C.结尾四句写诗人俯视洛阳大地,豺狼当道生灵涂炭,心绪急剧变化。   

  D.全诗表现了诗人鄙视权贵,隐逸求仙,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情感。

15.(4分)就这首诗的艺术特点,选取一个角度,写一段赏析文字(80字左右),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6~20题(16分)

杨暄中第

    杨国忠之子喧,举明经。礼部侍郎达奚殉考之,不及格,将黜落,惧国忠而未敢定。时驾在华清官,殉子抚为会昌尉。遽召使,以书报抚,令候国忠具言其状。

    抚既至国忠私第,五鼓初起,列火满门,将欲趋朝,轩盖如市。国忠方乘马,抚因趋人,谒于烛下,国忠谓其子必在选中,抚盖微笑,意色甚欢。抚乃白曰:“奉大人命,相君之子试不中,然不敢黜退。”国忠却立,大呼曰:“我儿何虑不富贵,岂藉一名,为鼠辈所卖耶?”不顾,乘马而去。

    抚惶骇,遽奔告于殉曰:“国忠恃势倨贵,使人之惨舒①,出于咄嗟②,奈何与校其曲直!”因致喧于上第。既而为户部侍郎,殉才自礼部侍郎转吏部侍郎,与同列。喧话于所亲,尚叹己之淹徊,而谓殉迁改疾速。                     (选自[唐]郑处诲《明皇杂录》)

    [注释]①惨舒:心情忧悒和舒畅。②咄嗟:指时间短。

16.(4分)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国忠立  (    )    (2)奈何与校其曲直(    )

  (3)因暄于上第  (    )    (4)而谓殉改疾速    (    )

17.(2分)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惧国忠未敢定    (2)乘马

  (3)抚因趋入,谒烛下    (4)遽奔告殉曰   

  A.(1)和(2)相同,(3)和(4)不同    B.(1)和(2)相同,(3)和(4)也相同

  C.(1)和(2)不同,(3)和(4)也不同    D.(1)和(2)不同,(3)和(4)相同

18.(6分)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遽召使,以书报抚,令候国忠具言其状。

  译文:                                                                      

                                                                               

  (2)我儿何虑不富贵,岂藉一名,为鼠辈所卖耶?

  译文:                                                                      

                                                                               

19。(2分)第二段中,“抚盖微笑”刻画了杨国忠□□□□的心理,达奚殉之子达奚抚“白曰”时的心理可用□□□□形容。

20.(2分)杨暄科举由“不及格”到“上第”,“既而为户部侍郎”,是因为               

                 ;这反映了当时                                      的社会状况。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2分)

游凌云图记

刘大?

    ①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非山水之能娱人,而知者仁者之心常有以寓乎此也。

    ②南方固山水之奥区,而巴蜀峨眉尤为怪伟奇绝,昔苏子瞻浮云轩冕①,而愿得出守汉嘉,以为凌云之游②。古之杰魁之士,其纵恣徜徉而不可羁縻以事者,类如此欤!

    ③吾友卢君抱孙以进士令蜀之洪雅,地小而僻,政简而明,民安其俗,从容就理。于是携童幼,挈壶觞,逶迤而来,攀援以登,坐于崇岗积石之间,超然远瞩,邈然澄思,飘飘乎遗世之怀,浩浩乎如在三古之上。于时极乐。既归里闲居,延请工画事者,画《卢公载酒游凌云》也。古今人不相及矣;昔之人所尝有事者,今人未必能追步之也。乃子瞻之有志焉而未毕者,至卢君而遂能见之行事,则夫卢君之施泽于民,其亦有类于古人之为之邪?于是为之记。  ’

    [注释]①轩冕: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借指官位爵禄。②汉嘉,蜀地名。凌云山,蜀中名山之一。

21.(1分)作者刘大?和方苞、姚鼐等都是清朝“              ”(文学流派)的代表人物。

22.(2分)文中与“卢君之施泽于民”相照应的语句是“                               ”。

23.(2分)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知者仁者的快乐,都得之于山水并寄寓在对山水的观览中。

  B.作者认为理想中的士大夫应该既施泽于民,又寄情于山水。

  C.苏轼作为“古之杰魁之士”,只能做到钟情山水而轻于轩冕。

  D.卢抱孙政务之余曾畅游凌云,其友刘大?写此文专记其事。

24.(3分)从语言运用角度,赏析画线的句子。

                                                                               

                                                                                

25.(4分)作者说子瞻“有志焉而未毕”,其中“志”指什么?请根据你对苏轼的了解,对这句话作简要评析。

                                                                               

                                                                               

                                                                               

    写  作  (70分)

26.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古人论书法时说,“藏锋以包其气,露锋以纵其神”;现代人则说,“善藏锋者”与“善露锋者”皆成大器。

    请根据你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就“藏锋”和(或)“露锋”,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阅  读(80分)

(一)(18分)   

1.石头工程和建筑工程的痕迹、遗址  (2分)(答原文“宫殿台基、栏杆到乡间的石板路、石拱桥”给1分)

2.C E(6分)

3.技术条件(1分)、人居理念(1分)、反思本民族文化的缺陷和不足,是件困难的事。(2分)(答“为了赶时间,钟情于现世的中国人绝对等不起”给1分)。

4.中国古代统治者对现世享受的追求(2分)

5.(4分)联系的课文相关内容恰当(1分)能正确理解、分析“留不下……”、“留下了……”的含义(2分)语言通顺(1分)。        ,

[例]晚唐杜牧《阿房宫赋》,铺采摘文,极写宫殿的豪华奢侈,“矗不知几千万落”。结局是“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杜牧深叹‘嗾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始皇帝自以为皇权固若金汤,横扫六合,最终连一座宫殿也没留住。倒是杜牧的讽喻和警戒长留史册,令人感叹!如联系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贾谊的《过秦论》,根据表述酌情给分。

(二)(19分)

6.爱生活(爱劳动);爱自然(爰乡村,爱家园,爱土地)  (2分,各1分)

7.(1)不公的命运使米勒饱受痛苦与屈辱

    (2)作品的艺术价值长期不被人认识    ,

    (3)饱含作者对他的深切同情(意思对即可给分。答对1点给2分,答对2点给3分)

8.D(3分)   

9.A(3分)

10.(3分)答题要点: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米勒的理解(关切)的真挚感情,引发读者对米勒命运的思考(2分);结构上,呼应开头(或:篇末点题,照应题目)(1分);语言上,以疑问句式及反复、呼告的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1分)

11。(共5分)答题要点:尽管两件艺术作品被拍卖的性质不同(一是作为商品在两国辗转,一是作为赃物被买卖收藏)(1分),但爱国之心人皆有之,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分)(符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要求即可,不必拘泥于上述答案);语言得体(1分)。

(三)(?分)

12.(1)―于我如浮云    (2)然后能自强也    (3)水澹澹兮生烟    ?

    (4)自在娇莺恰恰啼    (5)心旷神怡    (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7)间关莺语花底滑    (8)峰峦如聚;山河表里潼关路

(四)(8分)    .

13.古体、五(言)古       

14.D

15.(4分)参考角度:

虚实结合。前十句虚写游仙之事,想象奇诡;后四句忽然转为写实,直面中原叛军横行、人民遭难的残酷景状,表达了诗人对安史叛乱的谴责。,

寓情于景,景中有情。诗中虚构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仙境,借以表现对现实的反抗和对理想的追求(以此反衬残酷现实,表达对中原人民遭受叛军蹂躏的同情)。“茫茫走胡兵”“豺狼尽冠缨”等景状,隐含对安史叛臣的鞭挞,表达对中原人民遭受叛军蹂躏的同情。

(五)(16分)

16.(1)退后    (2)是非;对错    (3)使…达到(考上)    (4)升官(4分,各1分)

17.  C(2分)

18.(1)达奚殉急忙派人给达奚抚送信,让达奚抚去候见杨国忠,详细说明情况。(3分)

    (2)我的儿子何愁不富贵,哪里要借助一个名位,被你们这些无名之辈耍弄呢?  (或:难道要借助一个名位,被你们这些无名之辈耍弄吗?)

19.得意洋洋(稳操胜券)(1分);忐忑不安(惴惴不安,诚惶诚恐)(1分)

20.官员们害怕杨国忠的权势(1分);任人唯亲,吏治黑暗(1分)    .

  (六)(12分)   

21.桐城派(1分)

22.政简而明,民安其俗,从容就理

23.B(2分)

24.(3分)参考角度:   

句式上,整散结合。运用动词如‘携”、“挈”、“攀援”等生动形象地表现登山之乐;运用对偶如‘(超然远瞩,邈然澄思”,音韵和谐,富有节奏;化用苏轼名句,文意典雅,如‘c飘飘乎遗世之怀,浩浩乎如在三古之上”,表现登游凌云的超然洒脱,心旷神怡。    ,

25.愿得出守汉嘉,以为凌云之游。(2分)因为苏轼仕途屡遭坎坷,怀才不遇,无法实现经世致用之志,即使畅游山水也无法真正释怀;但他仍以积极豁达的态度面对生活,寄情山水(意思对即可。)(2分)

    写  作(70分)

26.参照2008年全国高考上海卷作文评分标准:   

  一类卷(63-70)  二类卷(52-62)  三类卷(39-51)  四类卷(21-38)  五类卷(0-20)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