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大连市高三双基测试卷

语      文

注意: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2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2分)

一、(9分)

1.A(从题干要求和文意上看,是说元明清人对宋诗的看法,金人不在其内。)

2.C(从文中看,“大幸”是指唐诗在风格意境等方面为宋人提供了榜样,“大不幸”是指唐诗的疆域广阔后人再开拓就很艰难以及给宋人创作上提供了模仿和依赖的可能。A 、B、D三项都存在着内容概括过于狭窄的问题。)

    3.A(原文的“假如宋诗不好,就不用选它”,是就整个宋代的诗歌来说的,不能理解为宋诗中有好有坏的问题。)

二、(36分)

4.C(购买)

5.C(A、②不出门不能表现节妇“困苦不改其节”;B、①指喂养年幼的孩子们,②教诸子读书,不能表现节妇“困苦不改其节”;D、①是对诸子的要求。)

6.B(“恐怕妻子改嫁”的说法错误。原文“我死尔能自保乎?”是丈夫担心自己死后,赵氏一人不能保全孩子。)

7.(1)知州田若赋很赞赏节妇的品行,想要把她的事迹上报到朝廷。(译出大意给2分,“高”“上”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等到孩子们长大了,就让他们跟随名师学习,所交往的有才能的人来拜访就高兴,给他们安排酒席;如果不这样,就生气叹息一整天。(译出大意给2分,“相过”“为之”“竟”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8.作者是一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县官。作者对渔家艰难的生活有着深切的同情。(一点2分)

9.示例一:托物言志。诗人借画中之竹抒情,把萧萧的竹声与民间疾苦声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做好民众父母官的心声;又由于这幅画是送给上司大中丞的,所以又有几分劝勉之意蕴涵其中。示例二:虚实结合。画中之竹是实,萧萧的竹声与民间疾苦声是虚;画上的一枝一叶是实,而它所关联的百姓情感是虚。以眼前实的画面,点示出应该关注的民间疾苦,巧妙自然且意味深长。(从其他方面,言之成理亦可。如把竹之“萧萧”声比喻为百姓的“疾苦声”;用“一枝一叶”比喻百姓生活中的琐细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暗含着一个“当官应为民着想”的关心民生的问题。再如丰富的联想、婉转的讽喻等。)

10.(1)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泉凝绝  (2)庄生晓梦迷蝴蝶;沧海月明珠有泪(3)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

三、(22分)

11.我看到它冬天被撞,觉得它难以成活;到了暮春,竟窜出绿枝,绿枝长势很快,几乎达到了被撞断前树冠的高度。(前后两个意思,各2分)

12.(1)感到绿枝对自己有所激励,有所鼓舞,使内心得到充实。(2)在面对艰难生活或遇到坎坷时需要心灵上的慰藉,要思考战胜艰难困苦的方法,诉求获得度过艰难困苦的精神滋养,在这些方面,人们的想法是彼此一致的。(每句3分)

13.什刹海的古柳给苦闷中的我以极大激励,国外美术馆的观察和丰子恺的漫画使我认识到了树木受创后的再现生机表达了一种相同的观念。这样写,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多角度开掘题旨,形散而神不散。(内容理解3分,作用分析3分)

14.①“怒”体现了国槐受重创后再生的绿枝条的勃勃生机;(从形象上看)②作者由国槐的顽强生命力和不可战胜的“怒”中,体会到了美的生命是不为邪恶灾难所屈服的,它可以凭借自己的生命力去超越的哲理;③使“绿”具有了人的性格特征,使文章由物及人,托物喻理,显得自然含蓄。

四、(22分)

15.①曹雪芹的言谈行径不流于世俗,因而不为世人所理解,与尹继善发生了矛盾;②因看不上袁枚,不与之交往,因而得罪了南京的文人;③所著小说《石头记》在永璇府被发现,引起皇帝的恼怒。(每点2分)

16.(1)古今有才能的人都将经受历史的挑选,有的随时间的逝去而消逝,有的被存留下来。(2)曹雪芹才华横溢,做事有悖于传统观念,看不起那些格调低俗的文人,与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隔阂,所以孤独、寂寞。(每句3分)

17.(1)为沈姓老人作画,表现出曹雪芹出众的才华和感恩的性格;(2)在做尹继善西宾幕僚期间逐渐流露出卓尔不群、不同流合污的性格特征;(3)拒绝与风格不高的袁枚交往,体现了曹雪芹率真、清高的性情。(4)《石头记》在璇府的遭遇,从创作上表现了作者不守礼法的性格。(写出一条得2分。对人物形象特征没有具体分析,只写“才华出众”“不同流合污”“清高”等,得分不得超过2分)

18.曹雪芹生活在一个封建正统思想浓厚、自己的言行不为世人所理解,他的小说被封建帝王视为“邪书”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中。(2分)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曹雪芹不为社会中强大的压力所左右,保持自己为人处世的准则,这就更显示出了他在社会上的孤独、寂寞,也显示出了他的伟大,具有强烈的反衬效果。(4分)

五、(23分)

19.A(B、冕,读guān;C、次,读dàng;D、屡见不,读xiān)

    20.C(A、“卓尔不群”,形容人物优秀卓越。这里用于“艺术精品”不妥。B、“好大喜功”,一心想做大事,立大功。指办事不切实际,喜欢铺张浮夸。这里应为“好高骛远”。D、“先声夺人”,先张大声势以压倒对方,也比喻做事抢先一步。这里属望文生义。)

21.D(A、不合逻辑。“是否”与“予以否认”前后不搭配。B、句式杂糅,删掉“所致”。C、“开展”与“讲座”搭配不当,改为“举办……讲座”)

22.④⑥③①⑤②

23.绿色:指符合环保要求,无公害、无污染的。

    亮点:比喻有光彩而引人注目的人或事物。

登陆:比喻商品等打进某地市场。

接轨:比喻两种事物彼此衔接起来。

草根:比喻最贴近基层民众的事物。(每个词2分)

24.汶川大地震中的当事者和救援者是一大“中国元素”。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他们与死神搏斗,他们互相鼓励、救助,他们舍己为人,无私无畏……在这里,中国元素表现得顽强,表现得慈善,表现得高贵。这种中国元素表现了人类学上的最高原则,改变了很多外国人对中国人的看法。(“中国元素”,即例子恰当、典型(2分);说明,要求说明这一类人的主要表现(2分)和精神风貌(2分)。还可以写奥运火炬传递、奥运会开幕式、“神七”发射等。)

六、(60分)

25.作文

评分参照标准(2008年辽宁考试说明)

 

 

50

一等(50―41)

二等(40-31)

三等(30―21)

四等(20―0)

切合题意

符合题意

基本符合题意

偏离题意

中心突出

中心明确

中心基本明确

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

内容充实

内容较充实

内容单薄

没有什么内容

感情真挚

感情真实

感情基本真实

感情虚假

符合文体要求

符合文体要求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结构完整

结构基本完整

结构混乱

语言流畅

语言通顺

语言基本通顺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体工整

字体较工整

字迹清楚

字迹难辨

10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新

1、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2、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

3、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4、材料丰富

5、形象丰满

6、意境深远

7、用词贴切,句式灵活

8、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9、文句有表现力

10、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

11、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12、有个性色彩

 

参考译文:

     周节妇,姓赵,名淑。她的父亲叫周孟德,精通文献经典,有二个女儿。节妇年长而且贤惠。尤其喜爱她,教授她《论语》、《孝经》、《列女传》,都能通晓书的文义。十八岁时,父亲寻找适合作女婿的人,找到了同县的周本恭,把女儿嫁给了他。刚出嫁婆婆就去世了,不久,公公和丈夫的哥哥嫂子也相继死去。哥哥的儿子宗显年纪还小,节妇辅助丈夫办理丧事,办理丧事都符合礼法,养育宗显如同自己的儿子。出嫁十一年,生育三个男孩:叫做宗善、宗祚、宗政。宗政刚出生时,天下大乱,丈夫被疾病缠绕,病得很厉害,担心自己的病不能好,面对着节妇说:“现在兵革四起,孩子们这样孤单柔弱,我死后你保全他们吗?”节妇把手指咬出了血,哭着说:“老天在上,如果我不能保全这些孩子的话,老天就让死我!”丈夫死时,节妇年二十九,号啕大哭,哭泣间,含着食物喂养孩子们,从没有迈出过家门槛。

    第二年,国朝与张士诚建立的吴国对抗作战,两兵相交烧杀掳掠,家里没有剩下丝毫财产,节妇抱儿子和侄子宗显跟随一妾外逃,到处逃走躲避。只拿着官府登记自家田地的簿册,在深山和幽邃的山谷间行走,忍饥挨饿跌跌爬爬,削树皮、采野菜来吃。有人劝她说:“这样小的孩子怎么能够依靠,为什么让自己如此困苦呢(意思是让她改嫁)?”节妇很生气,不和这个人说话,剪下鬓发给他看,声色俱厉,使人不敢靠近。

    战乱结束回到家里,富民几乎把她家的田地全侵占了,节妇拿着田契和他们争辩,最终得以保全。知州田若赋很赞赏节妇的品行,想要把她的事迹上报到朝廷。节妇极力推辞不愿上报,于是免除她家的徭役。节妇感动落泪,每天纺麻线织布,来接济困乏。购买《诗经》《书经》等儒家书籍,教诲孩子们,夜里在屋子里点燃松脂,坐在孩子们两旁而亲自教授他们。有人懈怠低头打瞌睡,就打扳子呵斥一点也不宽恕。等到孩子们长大了,就让他们跟随名师学习,所交往的有才能的人来拜访就高兴,给他们安排酒席;否则,就愤慨叹息一整天。

   节妇因为丈夫的哥哥死得早,只有儿子宗显在,给他娶媳妇,比自己的儿子早,吃穿与自己的儿子一样,别人分辨不出来。儿子们谦虚友爱,都有士大夫的操行。宗祚入太学为太学生,以文章与德行扬名,人们都称节妇善于教导孩子所致。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