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语文试题(山东样本卷)

(根据山东新课标高考方案命制)

第 Ⅰ 卷 (选择题共30分)

二、(9分,每小题3分)

三、(9分,每小题3分)

8.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①弃疾论南北形势及晋汉人  ②才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 ①议者聚敛闻          ②亦不复儿为念

 C.①旦且祭之,文成声始息   ②死有知其几何离

 D. ①德佑初,枋得请朝   ②今予遭有道而违

试题详情

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辛弃疾“有大略”的一组是

 ①经度费巨方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 ②应居民家取沟檐瓦二十,不二日皆具

 ③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④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

 ⑤逮其责令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籴   ⑥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⑤

试题详情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任职湖南时,顶住各方压力,甚至冒着违抗上命的危险,终于如期盖好了部队的营房。

 B.辛弃疾通过抑制奸商稳定粮价、发放无息贷款扩大粮源等措施,较好地完成了江西的赈灾工作。

 C.辛弃疾虽然有济世报国的宏伟报负,但因生不逢时,他的政治军事才干却一直没有施展的机会。

 D.文章结尾,尽管有些迷信色彩,但却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辛弃疾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同情。

第 Ⅱ 卷(共120分)

试题详情

四、(23分)

14.作者写荷叶的美,红花的美有什么作用?(4分)

 

试题详情

15.“我却被蓦然呈现在我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圆明园残荷为什么会给作者强烈的“震撼”?结合本段内容,概括回答。(6分)

 

试题详情

16.“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绝唱”的含义是什么?“绝唱”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请简要回答。(8分)

 答:含义:

 具体内容:

 

 

试题详情

17.“何况”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六.

试题详情

18.在下面一段文字空白处填入合适的内容,使上下文前后连贯,形式一致。(4分)

  人说生命是初生的无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年的练达、老年的愤世嫉俗。

  人说生命是________________、父亲的严厉、________________、朋友的关切,是世上一切情感的组合体。

  人说生命是余晖衬夕阳、________________、万里平沙落秋雁、________________,是宝刀快马、金貂美酒、冷月孤歌的漂泊。

  人说生命是爱恨纠缠、恩仇快意、玄机四伏、险象环生的一场轮回。

试题详情

19.下面一段文字在标点和语言表达方面存在一些毛病,请写出序号,并作修改。(4分)

  ①今年春节以来,两岸同胞期待两岸关系在去年逐步趋向缓和的基础上取得更大发展的时候,②两岸关系却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状况。③台湾当局领导人不顾他多次重申的2000年以来的承诺,④一再声称要废除“国统会”和《国统纲领》,并正在着手制定所谓的“废统”方案。⑤这是“台独”分裂活动进一步升级的危险信号。⑥我们将以最大的努力、尽最大的诚意维护台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同时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⑦我们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复杂。

     

错处(只写序号)

修      改

 

 

 

 

 

 

 

 

试题详情

  据最新数据统计,我国60周岁以上的老人已超过1.32亿,占总人口的7.45%。世界银行最近公布了一项调查――考虑到那些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生育高峰时期出生的人口20年后将进入退休年龄,预计到2020年,中国老年人口的比重会急剧上升,年轻人口则迅速下降;到203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的比例将会从9%上升到22%;到2040年,老年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1/4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和英国目前人口的总和。

这份资料预测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写一条对国家养老政策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语文试题(山东样本卷)
答案

 

试题详情

1、D  A项:“污”应为“诬”,B项:“园”应为“圆”,C项:“慧”应为“惠”。

试题详情

2、B  强烈:强硬激烈;猛烈:急剧。谋求:设法寻求;追求:用积极的行动来争取达到某种目的。承诺:对某项事务答应照办;许诺:答应、应承。

试题详情

3、D  “披荆斩棘”改为“劈波斩浪”。

试题详情

4、D  A项:语序不当,应为“建立与完善”。B项:“不采取紧急行动”赘余。C项:歧义,送上断头台的是谁不明确。

试题详情

5、C  “不是对土地造成严重威胁”说法不正确,“填埋法”从文末看也是有害的。

试题详情

6、B  A项中“停止使用有毒物质”错,原文中是“停止使用某种有毒物质”;C项中“零售商”错,原文应为“制造商”;D项中“戴尔公司并没有公布回收旧电脑。

试题详情

7、C  A项中“数量最多”错,应为“数量增长最快”;B项中“发展中国家已来不及拆卸”错,而是超过了发展中国家的容纳和处理能力;D项中“焚烧法”错,应为“填埋法”。

试题详情

8、B  两个“以”都当“把”讲。A:趁机;通过。C:表顺承;表假设。D:向;引出动作行为对象,不译。

试题详情

9、C  ③是结果④是说弃疾能顾大局⑥是说弃疾作词的风格)

试题详情

10、C  “他的政治军事才干却一直没有施展的机会”有误)

试题详情

15.①译文:当时枢府有不喜欢他做这件事的,屡次阻挠他,弃疾干得更加卖力,最终不能改变他的想法。(3分。“乐、数、夺”各1分)

②译文:刚一到灾区,弃疾就在通衢大道张榜说:“囤积粮食的流配,强买粮食的杀头。”(始、榜、配“各1分)

①     译文:于是运粮的船只接连到来,粮价自行降低,百姓赖此得以度过饥荒。(2分。“直、济”各1分)

试题详情

14、运用衬托手法,突出残荷是最美的。

试题详情

15、圆明园残荷即使残破也要高高挺立,即使被摧折也要守住自己的根,显示了一种不屈的精神;与圆明园的断壁残垣相映衬,具有象征作用,体现了一种历史的沧桑和民族气节。

试题详情

16、含义:满池残荷在生命结束前所做的最后一次最美的展现。

具体内容:它显示了一种自信和孤高,那是一种一直展现到生命最后的高尚的凄美。它表达着一种力量,一种精神,是一种不屈的沉默,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

试题详情

17、叙述残荷的“梦”,表现残荷对未来的自信;呼应开头。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