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话题作文与欣赏

 

话题作文已成为近年高考作文的稳定的命题形式。要写好话题作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准备:

一、了解话题作文

1.促使考生加深对高考话题作文命题要求及特点的理解,使考生在心中有一个具体、可感的写作目标;

试题详情

2.以总体指导、思维导引、典范例文,促使学生掌握话题作文的基本写作技法,并在头脑中形成范文,从细微处感受话题作文的特征,增强自己写作的信心。

没有训练,只是纸上谈兵;而训练又必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要有的放矢;从备考来说,训练又要求有一定的预测性。

怎样去训练?――精心命制最新话题,并给学生以画龙点睛式的思维点拨,使学生进入有序的、高效的话题作文写作实践之中。

本书精心设计和选编140多个话题,并专设“备考思维点拨”栏目,以简明的文字对该话题的立意角度、文体选用进行指导,对相关材料及应用进行提示,对具体写作技法进行评说。本部分试题设计新颖、情景丰富、话题广泛。

达到目标:

试题详情

二、进行针对性训练

1.对话题作文的写作进行思维导引和写作示例。引导学生进入“感受命题──激活思维──写作实践”这一过程;

试题详情

三、积累话题与写作材料

那是一种怎样的奇思,会将真理埋没在幽僻的山谷,若不是有夸父追日的决心,怎有人能将它觅到。那是一种怎样的悲哀,是洛阳古道上响彻云霄的感叹,还是阮籍穷途惊天动地的恸哭;是哈姆莱特站在崖边生存或者毁灭的抉择,还是千里孤坟,昭君幽咽琵琶的怨怒

我不知道亲缘对我意味着什么?莫不就是我的姓氏和血统。那么真理又意味着什么?难道仅仅也就是一种痴迷的执著。我不知道“文敌诗友”的白居易、元稹是怎样作出这种两难的选择,更无法想象那个为江州司马惊起的大诗人怎不受到“文敌”的牵绊,反而泪溅湿青衫。

我不解爱因斯坦和波尔为什么开始还争得面红耳赤,转眼间又坐在一起谈笑风生。

是情感埋没了真理,还是真理在情感的簇拥下熠熠生辉。这真是一种无助的悲哀和孤独。

我是我父亲的儿子,而我却认为父亲的处世过于圆滑。我是我老师的学生,而我却认为老师的教学过于呆板。我理解父亲的苦衷,更尊重老师的劳动。但“真理只有一个”,我只能选择这惟一不让我感到心疚的东西。

浩渺的星空呀,你永远闪耀着动人的灵光。你哪里知道纵使万丈的火山灰能掩埋整个的庞贝古城,却永远也掩埋不了真理的曙光。

罗马广场上空激荡着令人振聋发聩的声音:“未来的世界会认识我的价值……”躁动的人群中回荡着为和平、为真理护卫的前以色列总理拉宾的声音:“相信我,千万人呼喊的声音比不上一个在战争中失去了儿子的母亲的痛苦……”

对面不是血海深仇的死敌吗?为什么明知危险重重还要执著主动伸出和平的双手?这里不是满目疮痍的子民吗?为什么还要背着激进的青年,迈出寻求和平的出路?激进青年的爱戴难道比不上对手的停战吗?亲亲子民的情感难道比不上与“敌人”的一个握手吗?

“真理只有一个”,原来这就是答案,是我寻寻觅觅、魂牵梦绕的唯一的归宿。也是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终身追求奋斗的唯一终极。

[佳作赏读]

这篇文章立意确切,主题深刻,标题“真理只有一个”,既明确,又立场坚定。

作者以小段为主要特色,但思维严密,结构谨严,紧扣题旨,层层深入。

语言流畅,句式丰富,情感饱满。

拉开窗帘,阳光只有一种颜色

──题记

拉开窗帘,阳光只有一种颜色

不论你喜欢

赤橙黄绿青蓝紫

 

当然情感无罪

但它好像变色墨镜

把整个世界

染得非喜即悲

把所有面孔扭曲

给你看

于是无知的你伸出指头

“这个丑,那个美”

 

别总给理智放假

 

如果感情像雾

那么当心它遮住了

真理的彼岸

如果感情像月光

那么要知道

它剽窃不了太阳的光线

 

不是说感情总在欺骗

只是它总有失真的一面

时常擦拭你的双眼

别让理智离开身边

拉开窗帘

你是否看得清暗礁

 

如果是

那么撑起帆

起风了,你看那是岸

(陕西省渭南市瑞泉中学)

[佳作赏读]

作者大胆采用独特的诗歌体裁进行写作,发挥特长,展现个性。有题记,形式新颖;题记与诗歌首句相同,也强化了这一形象,给内容的进一步展开和情感的抒发做了有力的铺垫。

诗歌扣题确切,小作者在短短的209字(包括标题、题记)中,阐释了情感对人们认识事物的危害,告诫人们要用理智来判断事物的美丑,主旨明确,内容深刻。

语言凝练、形象,有韵味。诗歌以阳光只有一种颜色起兴,用变色墨镜、雾、月光等具体事物本身的朦胧性来比喻感情的可变和不确定;“别总给理智放假”等语言形象,含蓄有哲理,耐人寻味。

原来一切都是这样的,我们的感情如此的空虚,慢慢地会变成什么样呢?

好熟悉的眼光,像妈妈那样

好温暖的阳光,像朋友一样

光线投入的新鲜感

对比强烈的温度

把感情和认知冲断了好远、好远

 

别同意爱慕者的心跳

别答理奢侈者的妩媚

他们都和我一样,都和你一样

好好地把世界看清,努力把思路理顺

也许我爱上了那伪劣的商品

也许我厌恶了这美丽的地方

 

人像朵鲜艳塑料的玫瑰花

情像只披着羊皮的狼

错误地把感知辨识

正确地把理性扭断

相信你和他之间会很近

相信是与非之间会很远吗?

 

当你沐浴着亲情冷暖时

也许有一天你会醉倒

当你负担辨别无助冷笑时

也许有一天你被瓦解

无非只有这样……

 

那么远离它错误只有加剧

要么靠近它错误必须加剧

可惜的是我们自个

可惜的是这样的年代

分不清高低远近

读不懂是非真伪

 

抬起头看看天

意念中就会找到答案

告诉自己眼睛是会骗人的

我们太过于求实了

 

原来一切就是这样的,有时虚有时实,但惟一不能原谅的是自己,感知未知,感知有实,他们并不等价,他们无法交换。

[佳作赏读]

采用诗歌体裁,在体裁上是一个创新。

主题明确,立意深刻;联想丰富,思维活跃;语言形象,蕴含哲理。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五岁进小学,九岁入省中,十五游南大,二十研究生。此生条件好,工作不愁找。东家婆也夸,西家婶也赞。姐弟笑盈盈,父母乐呵呵!”好事人相承,传遍南京城。

父母笑口开:“咱娃是块宝,相貌长得好。学习成绩棒,奖状没处放。工作随你挑,美女随你找。”

此生脾气牛,心志过云头。堂上启父母:“儿子体质娇,犹需多煅造。家中条件好,滴滴父母汗;儿子要独立,想吃自己饭。”

父母大张口,婆婶都曰奇,姐弟不作声,外人只相疑。父母无奈何,只得随儿意:“孩儿已长成,应该靠自身。独立也可以,不出南京门!”

此生不乐意,以背对双亲:“二老误儿意。儿子想独立,立志去西北。国家政策好,西部旺气开。儿子肯吃苦,一定能成才。”

“西部大开发?”二老心相疑,万分不乐意。东边招大娘,西边请阿婆,南边望二爷,北边喊三叔,亲戚聚一堂,都为此儿忙。

二爷开尊口:“西部有啥好?环境太恶劣,困难一重重。我去十五年,归来两袖风!”

大娘也帮腔:小子相貌好,潘安比不了,人品没得说,城中很难找。又是研究生,还愁没人要?”

此生意志坚,就是不松口。任凭谁来说,就是不回头。

不是此生倔,而是心高远。他对大家说:“大爷大娘们,叔叔婶婶们,城中安乐窝,小子并不爱。国家搞建设,急急要人才。我想去西部,越想越应该。东西是一家,都属大中华。东部要发达,西部不能差;如果差距大,国家就要垮。套用鲁迅话:我不建西部,谁来建设她!中华要腾飞,建设是关键。孩儿意志坚,长辈壮我行!”

众人听此言,倍感心灵撼。此子之选择,令人心底叹。心灵之选择,实在不简单。众人支持他,西部去登攀。孔雀向西飞,今朝更好看。

[佳作赏读]

作者大胆采用多年一直被排除在高考试题之外的文学样式,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创新。同时,采用仿写课文的形式,但能翻出新意,特别是结尾的“孔雀向西飞,今朝更好看”体现了较强的时代精神。

文学性强。作者驰骋想象,以文学的手段,来表现主题。诗句准确、凝练,语言优美、生动、形象,文采飞扬,显示了作者的语言功力。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