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南郊中学07-08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政治试题

命题人:王民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联系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B.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问题

C.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D.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问题

试题详情

2.近来社会上热传:2006年既有“双春”又有“闰月”,为大吉之年,尤宜嫁娶;2007年则是60年一遇的“金猪年”,生出的宝宝福星高照。这种热传

A.是错误的,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     B.是正确的,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C.是正确的,坚持了矛盾的特殊性     D.无所谓正误,应坚持具体分析

中国第一颗人造月球卫星“嫦娥一号”整装待发,将于2007年奔向38万公里之外的月球,实现绕月探测,中国人“嫦娥奔月”的美丽梦想将指日可待。回答3~4题。

试题详情

3. 中国探月工程进展顺利,计划于2007年4月底前执行“嫦娥一号”发射任务。4至6月进行在轨测试,将从月球传回月球三维图片,为登月计划寻找最合适的落脚点――中国的太空探测将由此掀开新的篇章。这表明

A.任何事物都与其他一切事物存在着联系

B.科技力量是建立事物新联系的唯一途径

C.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D.联系是普遍的,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心所欲地建立联系

试题详情

4.成败系于毫发,细节决定成败。“嫦娥一号”卫星总指挥、总设计师叶培建要求研制人员树立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对各环节进行零缺陷质量管理。这表明

①整体性能状态的变化影响部分的性能状态

②任何两个具体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因果联系

③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

④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考试焦虑是一种情绪反应,当考生意识到考试情境对自己具有某种潜在威胁时,就会产生这种紧张的内心体验。据此回答5~8题。

试题详情

5.考试焦虑作为一种内心体验,属于

A.物质现象      B.意识现象     

C.自然现象       D.社会现象

试题详情

6.考试焦虑是由认知、生理、行为三种基本成分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情绪反应。以担心为特征、由消极自我评价所形成的意识体验,属于认知成分;同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增强相联系的特定的情绪反应,属于生理成分;通过防御或逃避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属于行为成分。这表明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的矛盾总是无法解决的

C.事物总是向前发展的        D.事物总是运动变化的

试题详情

7.考试焦虑会不同程度地带来心率加快、呼吸加剧、肠胃不适、汗多尿频等生理现象,甚至出现多余动作增加,胡乱答完试卷、早早离开考场等行为现象,这表明

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C.意识在关键时刻对物质起决定作用      D.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试题详情

8.要解决考试焦虑问题,可以通过自信训练、挑战消极意识等方式进行自我调节,也可以通过团体辅导,寻求老师和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与帮助。这告诉我们

A.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B.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事物的发展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试题详情

9.2006年11月4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泸州市举办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硬笔书法精品展首展式,以缅怀革命先烈,号召我们在新长征的征途上要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这是因为

A.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C.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D.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试题详情

10.长征纵横11个省,行程25000里。现在许多红军经过的地方,都在发展红色旅游。发展“红色旅游”既是政治创新、文化创新,也是经济创新。“创新”的哲学依据是

A.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B.事物是充满矛盾的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事物的绝对运动的

试题详情

11、专家提示:富含维生素C的果汁,一直被认为是对健康有益的饮品,但果汁中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不含儿童生长发育所需的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和纤维素等营养。过度饮用,会造成孩子营养不良。这一提示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要重视量的积累       B.要坚持抓主要矛盾

C.要坚持适度原则           D.要善于把握事物本质

试题详情

12.西班牙人爱吃沙丁鱼,但沙丁鱼非常娇贵,离开大海后会很快死去。为延长沙丁鱼的存活期,渔民们将沙丁鱼的天敌鲶鱼放入运输容器。为了躲避天敌的吞食,沙丁鱼加速游动,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从而延长了存活期。这说明

A.矛盾双方的关系就是指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关系

B.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向自己对立面转化

C.矛盾双方是对立的

D.事物的一分为二的

试题详情

13.2006年12月25日~27日,四川省委八届八次全会在成都召开。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扎实推进和谐四川建设。要倡导民和,增进和谐;改善民生,促进和谐;集中民力,共建和谐。这直接表明,我们要在正确认识世界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就必须

A.以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指导

B.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

C.不断充实科学文化知识

D.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

试题详情

14.学校安全工作无小事,必须牢固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观念,做到警钟长鸣,防微杜渐,常抓不懈。之所以要防微杜渐,是因为

A.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消极作用

B.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客观的、无条件的

C.规律的主观性集中表现为不可抗拒性

D.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都从量变开始的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出一幅清晰的和谐社会“走向图”。回答15~18题。

试题详情

15.《决定》中,新名词不断涌现。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一线平台等。这说明

A.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B.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意识是人脑对事物的如实反映        D.意识是人脑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试题详情

16.《决定》强调: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这表明

A.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B.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不可分割的

D.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同等重要

试题详情

17.《决定》强调: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前提是

A.承认社会的客观性            B.顺应自然、等待自然的恩赐

C.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          D.创造自然界变化发展的规律

试题详情

18.《决定》强调: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从哲学上讲,这是因为

A.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B.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C.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不起作用

D.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有决定作用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据此回答19~21题。

试题详情

19.写景状物最重要的是抓住事物的特点,否则就会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这说明

A.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具有不同的规律

B.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能正确认识事物

C.正确认识事物离不开对事物矛盾特殊性的分析

D.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客观联系建立新的主观联系

试题详情

20.“山、雨、月、松、泉、石”都是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作者把这些山间景物巧妙一结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这告诉我们

A.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因果联系

B.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决定了走曲折的路

C.事物内部结构和排列次序的变化,也会引起质变

D.把不同事物简单组合,就能获得最大的整体功能

试题详情

21.《山居秋暝》中作者以 “‘竹喧’、‘莲动’衬‘空山’之静”,勾画出一幅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这一创作技巧蕴涵的哲理是

A.只见统一,不见对立

B.只见对立,不见统一

C.任何两个具体的事物都是既对立又统一关系

D.善于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一只老鼠,捡到一个花环,戴在头上后成了鼠国的选美冠军。她非常高兴,走到哪都戴着它。可有一天,突然一只猫出现在她面前,她本来可以很快逃走的,结果因为戴着那个花环,身子不灵活,最终被猫吃掉了。据此回答22~23题。

试题详情

22.花环让老鼠获得了选美冠军,这是对她有利的。可是,时过境迁,当花环变成拖累生命的赘物时,对她就只有弊处了。这一现象说明了

A.  事物发展总是从量的变化开始的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抓住了主要矛盾       

D.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

试题详情

23.这者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A.世界充满着矛盾,必须处处回避矛盾

B.发挥意识能动性,办事情就必然成功

C.从客观实际出发,办事情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D.主观动机必须符合实际,才能取得理想效果

试题详情

24、科学的发展观,是基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等情况作出的重大决策。这说明:

    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C.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D.规律具有客观性

试题详情

25、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说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这说明:

    A.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B.尊重规律就能够有效地改造自然

    C.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D.按规律办事才能造福人类

试题详情

26、中国古人说“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说明:

A.事物有量变就能引起质变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事物的本质是由现象表现的

试题详情

27、俗话说:“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

A.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既要纵观全局,又要照顾局部

C.局部的性质和意义离不开整体               D.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试题详情

2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运动              ②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的主体是物质

③运动是有规律的,不是杂乱无章的    ④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试题详情

29、手机短信方便了人们交流沟通,也被少数人用来进行诈骗或骚扰。对此,正确的认识是:

①对待任何事物都应持一分为二的态度    ②手机短信弊大于利

③评价手机短信的利弊要看其主流        ④取消手机短信,发展其它替代性服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试题详情

30、美国前总统林肯在总结自己的人生经验时说:“一个不犯错误的人通常不能成就任何事业。我的经验使我相信,没有缺点的人往往优点也很少。”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A.任何矛盾都有主次方面               B.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

C.分清主次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性质      D.人生就是成功与失败的总和

试题详情

31、我们认为文化之间应该“和而不同”,应提倡“各美其美,美人之美”这样一种文化交流态度。中国文化年就是以这样的姿态走向法兰西的。这种文化交流态度表明了: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转化的  D.矛盾的普遍性始终决定着矛盾特殊性

试题详情

32、广东省政府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上述材料体现了:

    A.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B.办事情要善于抓主要矛盾

    C.分析问题应坚持联系的观点    D.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试题详情

33、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要“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之所以要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从哲学上讲是因为:

    A.任何事物都是部分与整体的统一

    B.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C.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D.事物的发展是由弱到强、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过程

试题详情

34、与“千篇一律”反映相同哲理的俗语是

  ①张冠李戴    ②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③良莠不分    ④“一刀切”、“一风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试题详情

35、“愚公移山”与“田忌赛马”这两个故事共同包含的哲理是:

A.事物数量的增减引起质变         

B.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C.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D.构成事物的成分由于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引起质变

试题详情

36、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为此,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体现的哲理是

  ①物质决定意识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③一切从实际出发      ④主观和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

古语、俗语、成语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内涵。回答16-18题。

试题详情

37、“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句话告诉我们(    )

A.事物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着

B.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C.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

D.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试题详情

38、“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段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发展的   B.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有规律

C.事物是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     D.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联系

试题详情

39、“刻舟求剑”的哲学寓意是(     )

①事物的运动变化就是指空间位置的移动 

②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③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形而上学的的观点  

④ 运动与静止是辨证的统一    

A.① ②      B. ② ④     C.① ③ ④    D.② ③ ④

试题详情

40、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既要深化改革,又要扩大开放;既要自力更生,又要国家给予必要的扶持。这句话体现了

A.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B.物质与运动辩证关系的原理

  C.内因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试题详情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41、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06年11月4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在北京举行,非洲共有48个国家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国际组织代表参加。在本次峰会上,中国政府在结合中非实际的基础上表示,将采取扩大对非援助规模等8个方面的政策措施,以推动中非建立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发展,促进中非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的合作。

材料二:2006年11月5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举行圆桌会议,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主持通过《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宣言》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07――2009年)》。峰会宣言郑重宣示建立和发展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北京行动计划主要阐述未来3年中非经济社会领域合作的规划和内容,体现双方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合作精神。

(1)结合材料一,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说明实施“对非援助政策措施”的正确性。(6分 )

(2)结合材料二,运用联系普遍性原理,分析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建立的合理性。(4分 )   

试题详情

42、 材料一:温家宝同志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座谈会上指出:要把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走出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路子。振兴老工业基地,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给予必要的扶持。要坚持立足现有基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材料二:某村过去是一个穷村、乱村,干群关系紧张。县委专门在该村搞试点,让村民“海选”村干部,并建立了村务公开制度,结果密切了干群关系,村里的各项工作都有了明显的起色。县委总结了该村的经验,在全县推广,实行村民民主自治,促进了该县农村工作的开展。

(1)请分析:材料一中温家宝同志针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讲话蕴涵了哪些哲学道理?(8分 )

(2)在材料二中,该县委的做法主要体现了哪个唯物辩证法道理?请简要分析说明。(8分 )

试题详情

44、附加题:(22班同学必做,其它班同学不做)

西部大开发已成为人民关注的热点,不少人认为:中央决心这么大,大开发将会出现“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新形势,只要中央一声令下,定会马到成功;也有人认为,中央现在年财政收入已达1万多亿元,只要中央加大对西部的财政支持力度,西部大开发自然水到渠成。

根据所学哲学知识回答:

(1)你是否赞成上述观点?为什么?(6分 )

(2)结合以上分析,你认为西部地区应怎样实施大开发战略?(6分 )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