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试题(上海卷)

一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5分)

①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东方之冠”的设计方案,在传统的斗拱造型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的现代转译。斗拱榫卯穿插的运用,保持了最为世人所理解的中国建筑元素,而层层出挑的主体造型更显示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度和气度。与国家馆相呼应的地区馆平卧其下,则引入江南园林的理念,以现代园林空间来软化主体建筑与城市周边的关系。整个设计一寓“天”,一寓“地”,体现出东方哲学对于“天地”关系的理解,以及对理想人居环境的憧憬。几年之后,这个世博中国馆必将成为上海的新地标,雄踞于浦江之滨,给上海和中国带来新的光荣和自豪。http://www.xhyww.com  兴化语文网

②城市地标是一座城市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或景观,它聚焦了一座城市的魅力,是这座城市区别于另一座城市的特色之所在。我国历史上唐代长安之曲江,北宋汴州之金明池,南宋杭州之西湖,明清南京之秦淮河、北京之故宫、苏州之虎丘、扬州之瘦西湖,近代上海之外滩,都是历史上极具特色和标志性的城市景观,并积淀为一种独特的城市意象。随着我国当代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新的城市地标不断浮出地表。这些新的城市地标如何与城市的历史文脉相协调,并体现出创新和发展,已成为今天城市建设中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③所谓历史文脉,就是指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它是在城市产生和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慢慢积淀和形成的,一旦形成,它又影响着生活于这座城市的市民共享的生活体验和共有的文化想象,由于中国很早就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因而其城节必然烙有大体一致的中国特色;同时由于中国疆域辽阔,分成许多文化区域,因而每座城市又往往形成鲜明的地方特点。王国维说过“都邑者,政治与文化之标征也”,就是说,城市是一个国家、民族和区域政治与文化的标征。今天的城市新地标,理应与这座城市的历史文脉亦即城市的政治和文化标征相吻合。而目前很多城市的新地标,要么比高度,要么比奢华,或是一味追求前卫和怪诞,与周边的历史文脉形成尖锐的反差。由于建筑特别是地标性建筑关涉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一旦造好,就很难改变,因而近年来有不少公认的败笔,已成为城市中极不和谐的音符,为世人所诟病,并为后人留下笑柄。

④城市新地标必须和城市的历史文脉相协调,近年采也有不少成功的尝试,由著名建筑学家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就是其中一例。该建筑地处著名的苏州园林忠王府和拙政园旁边,楼层不高,灰白色调,青砖铺地,窗格透绿,曲径通幽,移步换景,与周边建筑和环境完全融为一体。它继承了苏州园林和江南民居的建筑风格,整个建筑的灰白色调和传统的粉墙黛瓦非常协调。不仅如此,城市新地标还应在原有城市地标的基础上有所承续与发展。这方面我们可以举出上海外滩和浦东陆家嘴的建筑群。前者为欧洲古典建筑,凝重、端庄、厚实,代表着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而后者多为造型奇特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鳞次栉比,富有现代感,代表了九十年代浦东开发以后的新上海形象。这两组地标都切合上海海派文化的历史文脉,又互为映衬,以黄浦江为界,形成了相互呼应的“双城记”,成为今天上海最显著的标志。

⑤强调城市新地标要与历史文脉相协调,并不是说一味复古,不要创新,只是说创新首先要有个文化底色和基调,这个底色和基调就是中国特色、地方特点。世博中国馆的设计体现了这一思路,如国家馆的“故宫红”色调就代表了最典型的中国元素。但无论国家馆还是地区馆又都不是一味复古,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从而体现了传统和现代的完美结合,以及国家和地区的和谐一致。世博中国馆的建设,将为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留下一座纪念碑式的建筑,也给今天和未来的上海留下一座新的城市地标。

1.     第②段中列举了我国多处城市景观,用意是_                                   

_                                                                      。(2分)

2.     第③段“近年来有不少公认的败笔”一句中“败笔”的意思是_                                   

_                                                                      。(2分)

3.对“历史文脉”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城市地标与城市的历史文脉应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B.历史文脉总是在一座城市出现的时候产生和发展的。

C.历史文脉也是王国维说的城市“政治与文化之标征”。

D.城市新地标与历史文脉相协调要有文化底色和基调。

4.阅读第④段,简述城市新地标与原有地标之间的关系。(3分)

答:                                                                                  

                                                                               

5.联系全文,概述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文化底色。(80字左右)( 5分)

答: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6-12题。(22分)

灯笼红

①我们家乡有一种香瓜叫作“灯笼红”。这瓜熟透了以后,瓤儿红得像点亮的灯笼。我的曾祖母就像熟透了的灯笼红。她面孔焦黑,布满老树皮般的皱纹,可是心灵却如瓜瓤那么又红又甜。我的童年时期见过不少这样的老人,他们经历了艰难的一生,最后在生命的内部酿出并积聚起隽永而仁慈的美好性灵。

②曾祖母至少活到八十岁以上,我四岁那年,她无疾而终。我跟她在一盘大坑上挨着睡,她死的那天晚上,把我的被褥铺好,像往常那样,如打坐的僧人,久久不动地盘腿坐在上面,为的是把被窝焐得暖暖和和的。我光身子一出溜钻进被窝,曾祖母隔着被子抚拍我好半天,直到入睡为止。那时正是严寒的冬天。当我在温暖的被窝里做着梦的时候,曾祖母在我身边平静地向人生告别了。

③我睡得死,醒来时天大亮。平时曾祖母早已起床下地,坐在圈椅里跟祖母说话,今天为甚仍稳睡着?侧脸一瞧,一双绣花的新鞋露在曾祖母的被头外面,不是过大年,为甚穿新鞋?还有,她怎么头朝里睡?我愣怔地坐起来,看见姐姐立在门口嘤嘤地哭泣,屋里有几个大人靠躺柜立着。我坐起来,刚喊了声“老娘娘”(家乡对曾祖母这么叫,第一个“娘”读入声),就被一双有力的手臂连被窝一块抱走,送到父母住的屋子里。我哭着,我并不晓得曾祖母已死,喊着“老娘娘……”这时我才听见我的几个姐妹也都哭喊着“老娘娘”。

④我家的大门口平放着一扇废弃的石磨,夏日黄昏,曾祖母常常坐在上面。我从远远的街角一露面,她就可着嗓门喊我“汉子,汉子,快过来!”我们家乡女人把丈夫才叫“汉子”,曾祖母“汉子汉子”地叫我,引得过路的人狂笑不止。这个细节我一直没有忘记。我跑到她身边,她牵着我的手走进大门。一进大门,有一间堆放麦秸的没门没窗的房子。麦秸经过碌碡压过以后很柔软,我们叫“麦滑”。当年的麦秸都有股浓馥的太阳味儿,我自小觉得凡太阳晒过的东西都有一股暖暖的甜味儿。在收割季节的庄稼叶子上能闻到,地里的土坷垃上能闻到,熟透的“灯笼红”香瓜散发出的太阳味儿最浓。

⑤曾祖母叮咛我:“你看着,不要让人来。”我心里全明白,假装着懵懵懂懂,隔着麦秸,我早闻到了诱人的灯笼红的香味。曾祖母跪在麦秸上。双手往里掏,掏得很深,半个身子几乎埋进麦秸里,麦秸里沉聚的芬芳的太阳味儿被扬了起来,刺得鼻孔直痒痒。她终于掏出三五个“灯笼红”,逐个闻一闻,挑出其中最熟的一个递给我,把剩下那几个又深深地寄在麦秸里面。家乡话中的“寄”是藏匿的意思。甜瓜寄在麦秸里两三天,能把半熟的瓜酿得全熟,浓浓的香味溢出了瓜皮。香味正如同灯放射出的光芒,只不过不像灯光能看得见。其实跟看得见也差不多,一闻到香味就等于看见红烁烁的瓜瓤了。我们回到大门口磨盘上坐着,曾祖母眼瞅着我一口口地把瓜吃完。

⑥我连曾祖母的姓和名字都不知道。她留给我的只有上面说的一些梦一般的事迹。隐约地记得她个子很矮小,穿的袄肥而长,宽大的袖口卷起半尺来高,里面总寄放些小东西,她会从里面给我掏出几个醉枣或麦芽糖。对曾祖母的手我还有记忆。她总用干涩的手抚摸我的面孔,晚上当我钻进被窝,她的手伸进被窝久久地缓慢地抚摸着我,从胸口直抚摸到脚心,口里念念有辞:“长啊,长啊!”我现在仍能隐隐感触到她的手微微颤动着,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别的,关于她,我什么也记不得了。她早已隐没进了无法忆念的像大地一般深厚的历史的内腔之中了。

⑦听说曾祖母年轻时性子很刚烈,说一不二,村里有个姓王的武举人(是全县有名的摔跤场的评判),都怕她三分。到了晚年,她却异常的温厚,像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安静地等着大雪深深地封盖住它。她从人世间隐没了,回归到了生养她的浑然无觉的大自然。大自然因他们(无以数计)生命的灵秀和甜美而更加富有生育的能力。

 

6.家乡的女人把丈夫叫“汉子”,曾祖母却这样叫“我”,这是因为                   

                                                                      。(1分)

7.阅读第⑤段画线的两处细节描写,辨析曾祖母心理上的差异。(2分)
答:                                                                                 

                                                                              

8.文章为什么用“一些梦一般的事迹”来概括曾祖母留给“我”的记忆?(2分)
答:                                                                                 

                                                                              

9.第⑥段写道:“我现在仍能隐隐感触到她的手微微颤动着,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

简析这句话的含义。(3分)
答:                                                                                 

                                                                             
                                                                              

10.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   】【   】

A.本文富于诗意,对“我”少年时代的农村生活的描写,充满情趣和温馨。

B.本文刻画传神,对曾祖母的描写细致入微,很好地体现了她的刚烈性格。

C.本文从儿童视角叙述曾祖母的死,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死亡的恐怖和悲哀。

D.本文感情深挚,通过对曾祖母的回忆,讴歌了母性的伟大和故乡的美丽。

E.本文从死亡开始由近及远倒叙有关曾祖母的记忆,深具感人的艺术魅力。

F.本文首尾呼应,点面结合,通过曾祖母成功地塑造了农村老人群体形象。

11.概括本文的语言风格,联系文章主要内容进行赏析。(3分)
答:                                                                                 

                                                                             
                                                                              

12.文章将曾祖母喻为“灯笼红”,又将她喻为“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联系全文对此

加以评析。(5分)
答:                                                                                 

                                                                              
                                                                             
                                                                             

 

(三)默写(任选6空)。(6分)  

【注:考生答题超过6空,按前6空顺序评分】

13. (1)_              ,在昼犹昏;_              ,有时见日。(吴均《与朱元思书》)

(2)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_              。(苏洵《六国论》)

(3) _                  ,何求美人折?(张九龄《感遇》)

(4) _                  ,千载有余情。(陶渊明《咏荆轲》)

(5)何时倚虚幌,_                 。(杜甫《月夜》)

(6)潭中鱼可百许头,_                      。(柳宗元《小石潭记》)

(7)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_                 。(《中庸》)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

壬辰寒食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14.“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出自王安石的_                 (篇名)。

(1分)

15.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从杨柳和春风写起,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B.颔联以“倾”、“涨”夸张地抒发了作者的哀痛之情。

C.尾联写出了作者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

D.诗歌以“客思”贯穿全篇,表现了客居他乡的哀伤。

16.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4分)

答: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l题。(16分)

建中四年,项城为叛军困。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日:“君,县令也。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人谁肯固矣!”侃日:“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贼失势,遂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则人谁肯矣(               )           (2)其必(               )

 (3)宜相致死以守其邑(               )     (4)侃率之以城(               )

18.下列句中“为”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

A.项城叛军困         B.县令李侃,不知所

C.吾从板外相应答     D.君翻作《琵琶行》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力不足,死焉,职也。
译文:                                                                                  

                                                                             

 (2)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
译文:                                                                                  

                                                                             

20.杨氏对胥吏百姓的一番陈词使得“众皆泣”,原因是                                                                 

                                                                       。(2分)

21.联系全文,概括杨氏的性格特点。(2分)

答: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①予赴友人孟诞先之约,以有此寻也。是时秋也,故曰“秋寻”。

②夫秋也,草木疏而不积,山川澹而不媚。比之春,如舍佳人而逢高僧于浣衣洗钵也;比之夏,如辞贵游而侣韵士于清泉白石也;比之冬,又如耻孤寒而露英雄于夜雨疏灯也。天以此时新其位置,洗其烦秽,待游人之至,而游人者不能自清其胸中以求秋之所在,而动曰“悲秋”。予尝言宋玉有悲,是以悲秋。后人未尝有悲而悲之。不信胸中而信纸上,予悲夫悲秋者也。

③天下山水多矣,余不足以了其半,而辄于耳目步履中得一石一湫,徘徊难去。入雷山恍然,入洪山恍然,入九峰山恍然,何恍然之多耶?然则予胸中或本有一恍然,以来而山山若遇也。予乘秋而出,先秋而归。家有五弟,冠者四矣,皆能以至性奇情佐予之所不及,花棚草径,柳堤瓜架之间,亦可乐也。

④曰“秋寻”者,又以见秋而外皆家居也。诞先日:“子家居诗少,秋寻诗多,吾为子刻《秋寻草》。”

[注]①贵游:无官职的王公贵族。②孤寒:贫寒无依靠的人。

22.第②段画线句用不同的形象对应一年四季,好在哪里?(2分)
答:                                                                                 

                                                                              

23.对“予悲夫悲秋者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对悲秋者的因秋而悲感到悲伤。

B.我与那个悲秋者有着强烈的共鸣。

C.我为悲秋者的情不由衷感到悲哀。

D.我为宋玉那样的悲秋者深感悲伤。

24.“悲秋”是古人常有的感慨,文中能体现这一现象的一个字是_    _。(1分)

25.第③段可分为两层,概括层次大意。(3分)

 (1) _                  _     (2)_                     _

26.本文首尾都提到“秋寻”,分析其作用。(4分)
答:                                                                                 

                                                                             

 

二  70分


27.作文

平常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们”,如果把视线转向“他们”,你会看到什么,又会想到什么?请以“他们”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一  80分


(一)(15分)

1.(2分)具体说明城市地标聚焦了城市的魅力(1分),彰显了城市的特色(1分)。

2.(2分)与所在城市的历史文脉形成尖锐反差的(不好的)(1分)新地标(建筑或景观)(1分)。

3.(3分)B

4.(3分)两者互相协调,城市新地标在原有城市地标的基础上有所承续与发展。(答对一点得2分)

5.(5分)国家馆采用斗拱造型和“故宫红”色调等传统中国元素(2分,必须出现三点:国家馆、斗拱造型、“故宫红”色调。答出两点得1分),地区馆引入江南园林的理念(1分,必须出现两点:地区馆、江南园林的理念)。整个设计体现出东方哲学对于“天地”关系的理解(1分),以及对理想人居环境的憧憬(1分)。


(二)(22分)

6.(1分)曾祖母热切盼望“我”成长为顶天立地的汉子(必须答出“热切盼望”或者意思相近的说法)

7.(2分)前一处体现了曾祖母的热切心理,后一处显示了她的满足感。(答对一点得一分)

8.(2分)留下的印象时间已经久远;都是不完整的、片断性的;美好的。(答对任意两点得2分)

9.(3分)我深感曾祖母对自己的影响深远(1分)。至今还能真切地感受到她生命的存在(1分)。这影响有物资层面上的关心,更是有精神层面上的滋养。

10.(6分)C E

11.(3分)本文语言本色、平实(1分)。文章主要叙写了“我”的童年回忆,塑造了曾祖母这位慈爱、温厚的乡村老年妇女的形象(1分),语言与人物形象特征相吻合(1分)。

12.(5分)“灯笼红”的意象突出了生命果实的芬芳甜美(1分),“收完了庄稼的一块土地”的意象突出了生命本身的温厚和博大(1分)。二者既是对曾祖母生命价值和特点的恰当形容(1分),也具有内在的关联(1分),并形象地说明了曾祖母对“我”的养育之恩(1分)。


(三)(6分)

13.(6分)(1)横柯上蔽  疏条交映。(2)如弃草芥。(3)草木有本心。(4)其人虽已没。(5)双照泪痕干。(6)皆若空游无所依。(7)知耻近乎勇。

 

(四)(8分)

14.(1分)《游褒禅山记》

15.(3分)B

16.(4分)“雪”隐喻了白发(1分),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1分)。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1分)。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层(1分)。

 

(五)(18分)

17.(4分)(1)坚守,固守(2)成功(3)一起(4)防守,登

18.(2分)B

19.(6分)(1)(抵抗的)力量不够,死在这件事情上(这里)(1分),也是(1分)你的职分(1分)。(2)即使(1分)这样,任职期满就离开了(1分),不像差役、百姓这样(1分)。

20.(2分)杨氏设身处地为胥吏、百姓考虑(1分),激发出众人保卫家园的志气(1分)。

21.(2分)深明大义(1分)、有勇有谋、热爱国家(答对任意一点得1分)。

 

(六)(13分)

22.(2分)形象直观地(1分)表明作者对秋的喜爱(1分)。

23.(3分)C

24.(1分)动

25.(3分)(1)与山相知之乐(2分,答“恍然之乐”得1分)(2)家居之乐(1分)

26.(4分)开头交待了“秋寻”的缘由(1分),结尾点明诗集的主要题材(1分)。首尾呼应,结构严谨(1分)。“秋寻”作为线索,贯穿全文(1分)。

   

二  70分

27.略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