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中学07―08学年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

政 治 试 卷(07.9)

一、单选(每个1分,共56分)

1.漫画中两个人的认识截然不同是因为二者(  )

试题详情

A.世界观不同            B.主观因素不同        C.客观因素不同               D.人生观不同

试题详情

2.对漫画中两个人的评价正确的是(  )

A.二者都属于主观臆造的联系,因而都错误B.二者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因而都正确

C.右边的人以积极的心态评价事物,因而正确

D.左边的人以消极的态度对待事物,因而错误

有一幅广告幽默画,画的是几个行人在看一家饭店外面的告示,上写:“快进来吃饭吧,否则你我都得挨饿。”据此回答3-4题。

试题详情

3.这幅广告画的经济学寓意是(  )

①生产者和消费者是相互依存的    ②服务业的生产和消费过程同时进行

③利己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    ④商品交换活动背后隐藏着人与人的关系

A.①②             B.①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试题详情

4.这幅广告画的哲学寓意是(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               B.一切事物之间都是无条件地普遍联系的

C.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D.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运用所学知识,回答5-6题。

试题详情

5.在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过程中,必须立足于当地的自然条件,从实际出发,这是因为(  )

A.客观规律阻碍着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B.自然条件具有固定性,是不可改变的

C.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试题详情

6.材料中的要求符合的哲学道理是(  )

A.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决定的

B.部分制约着整体,部分的性能状态对整体的性能状态具有重要影响

C.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        D.整体处于决定地位,统率着部分

试题详情

7.大小一致的课桌椅已无法适应现在孩子的身高和体重,为此专家建议课桌椅也应按号码进行划分,让学生坐上合适的课桌椅。从方法论角度看,这符合(  )

①物质决定意识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    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矛盾具有特殊性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试题详情

8.“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这首歌从辩证法角度体现了(  )

A.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有促进作用                      B.想问题、办事情要从中国实际出发

C.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有不同特点        D.发展是硬道理

试题详情

9.矛盾的特殊性是指(  )

A.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B.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C.矛盾双方各有其特点                   D.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运用所学知识,回答10-12题。

试题详情

10.前句话的理论根据是(  )

A.事物的矛盾是客观的                                        B.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

C.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D.事物之间毫无共同之处

试题详情

11.后句话告诉我们(  )

A.矛盾的普遍性必须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B.任何事物都具有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

C.同类事物是无区别可言的                          D.共性与个性的转化是有条件的

试题详情

12.材料中的观点共同表明(  )

A.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B.矛盾既存在于事物的内部,又存在于事物之间

C.事物之间的界限是难以确定的            D.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共同点

《人民日报》载文指出,以点带面是以典型来作示范引导,进而影响带动普遍层面上工作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但少数部门单位却热衷于搞以点“代”面,用点的个性特征来取代“面”的概貌特征,用个体代表集体,搞以偏概全。据此回答13-14题。

试题详情

13.以点带面的工作方法的哲学依据是(  )

A.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统一的        D.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制约的

试题详情

14.以点“代”面的做法的错误在于(  )

A.只看到了矛盾双方的对立而忽视了统一     B.只看到了矛盾的普遍性而忽视了特殊性

C.只注重事物的整体而忽视了部分 D.只强调了矛盾的特殊性而忽视了矛盾的普遍性

试题详情

15.以下的哲学原理都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理论依据,其中能说明“一国两制”不会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原理是(  )

A.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C.矛盾的主、次方面原理                      D.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试题详情

16.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下列观点或做法符合矛盾分析法的是(  )

①围魏救赵  ②敌存灭祸,敌去召过    ③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④有时失去是一种拥有,跌倒是一种站起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试题详情

17.根据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我们看问题时必须分清(  )

A.关键因素与非关键因素                      B.成绩与不足

C.主流与支流                                        D.原因与结果

试题详情

18.把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结合起来的工作方法,体现了(  )

A.一分为二的观点                                 B.把握矛盾主要方面的道理

C.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D.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试题详情

19.“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这首诗体现的哲理是(  )

A.矛盾的双方有主次之分                      B.矛盾有主次之分

C.矛盾有普遍性与特殊性之分               D.解决矛盾有轻重缓急之分

试题详情

20.据说一次楚王上山打猎,进入猎区后,他张弓搭箭,张大眼睛左右搜寻,蓦地,从左边的树林里窜出一只鹿,正待放箭,却又见一只白天鹅从天上飞过。此刻,楚王眼花缭乱,不知射哪一个好。待定下神来,猎物早已逃得精光,这个故事告诫人们(  )

A.办事情要抓住重点,集中力量打歼灭战

B.看问题要把握主流,防止混淆“九个指头”和“一个指头”

C.做工作要有发展眼光,防止把事物静止化

D.必须树立普遍联系的观念,要看到所有事物之间的联系

试题详情

21.某省在扶贫攻坚战中引进大量野刺梨,这种野刺梨被营养学界十分看好,经济价值极高,但由于这种表面密生细密小芒刺的果实不能鲜食,当地加工能力不足,难以形成规模生产,而家庭小作坊式的榨法、晒片,又因质量原因,销路涉茫。面对上述情况,从哲学上看,我们应该(  )

①正视矛盾,解决矛盾        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出问题的关键

③抓住主要环节下力气解决    ④放弃野刺梨种植,另寻致富途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2006年8月4日《人民日报》载文强调,领导干部明事理,关键在于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遇事多作辩证思考,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学会“弹钢琴”据此回答22-23题。

试题详情

22.辩证思考主要强调了(  )

A.要尊重客观规律                          B.要发展地看问题

C.要全面地看问题                          D.要注意矛盾双方的转化

试题详情

23.要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体现了(  )

A.两点论                          B.重点论                          C.联系观                   D.运动观

试题详情

24.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是(  )

A.统一的,两者没有任何区别

B.对立统一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二者紧密相联

C.对立的,讲两点就是不能讲重点,讲重点就是侧重于某一个方面

D.两点重点没有任何联系

“十一五”规划提出新农村建设是基于两个判断:第一,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二元结构特征还非常明显,要达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都在农村;第二,我国现在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据此回答25-26题。

试题详情

2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都在农村的哲学依据是(  )

A.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B.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

C.矛盾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        D.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试题详情

26.“我国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这表明(  )

A.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的特点     B.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C.矛盾双方具有各自的特点            D.不同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伴随着照像手机的普及,手机拍照逐渐成为时尚,这种行为方式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在你不知情的时候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偷拍。据此回答27-28题。

试题详情

27.上述材料说明(  )

A.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B.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

C.对立是绝对的、统一是相对的     D.一切事物都有其优点与缺点

试题详情

28.我们不能因手机带来一些麻烦而远离之,这是因为(  )

A.办事情应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B.看问题应分清矛盾的主次方面

C.做工作应立足客观实际               D.对事物应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主要看他的历史行为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对大清王朝的雍正皇帝同样要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既要看到他的道德缺欠,又要肯定他的历史功绩。不应当完全撇开他的历史作为,只限于从道德观点认定和谴责他是一个为了夺取政权,不惜弑兄屠弟,凶限狠毒,诡谲机诈的阴谋家,也不能像有的电视剧所描写的那样,逆转他的人格品质和伦理本性,把他打扮成励精图治,奋发进取,锐意革新的改革家。据此回答29-30题。

试题详情

29.既要看到雍正皇帝的道德缺欠,又要肯定他的历史功绩。这一认识表明(  )

A.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的     B.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C.矛盾双方的统一是无条件的        D.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试题详情

30.之所以不应当完全撇开他的历史作为,只限于从道德观点去认定和评价雍正皇帝,这是因为,正确地认识和评价事物必须(  )

A.如实地把事物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B.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

C.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

D.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One World, One Dream)成为亿万人热烈议论的焦点。有人认为,非常简洁,上口易记,具有奥林匹克特色,在具有全球化的同时也极具中国特色。有人认为,“‘同一个世界’表达了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走向世界的理念;‘同一个梦想’寄予了中国人民愿与全世界人民共同走向美好未来的愿望。”据此回答31-32题。

试题详情

31.有人认为,此口号在具有全球化的同时也极具中国特色。这表明,此口号体现了(  )

A.物质与意识的统一                                    B.运动与静止的统一

C.矛盾的客观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D.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试题详情

32.人们对此口号的不同理解表明(  )

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②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③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④没有绝对正确的意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06年11月9日,朝鲜宣布成功进入了地下核试验,朝核问题日益复杂化。据此回答33-34题。

试题详情

33.消除朝美之间的分歧是解决朝核问题的关键。这体理的哲理是(  )

A.抓住了主要矛盾问题就解决了     B.看问题要分清主流与支流,善于抓住事物的主流

C.看问题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D.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试题详情

34.事件发生后,国际社会要求朝鲜立即无条件重返六方会谈。但是朝核问题不可能通过几轮会谈就能解决,在谈判解决的道路上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困难。这段话主要体现了(  )

A.规律是客观的,不可改变的

B.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产生,矛盾是永远无法解决的

C.规律总是不断地变化发展的

D.事物的发展过程充满了矛盾

试题详情

35.《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这一认识的辩证法道理是(  )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变化发展的观点

C.一分为二的观点                                 D.物质决定意识的道理

试题详情

36.《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从哲学角度看,这就抓住了事物的(  )

A.本质主流        B.矛盾的主要方面            C.主要矛盾        D.特殊性

试题详情

37.唐朝诗人李商隐有首诗这样写道:“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归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这首诗主要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

A.事物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C.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D.想用长绳系太阳、向麻姑买沧海是根本办不到的

中美英联合拍摄的电影《南京浩劫》计划于2007年12月南京大屠杀70周年纪念时全球公映,再现日本侵华大屠杀事实真相。据此回答38-39题。

试题详情

38.历史已经过去,但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却不是凭空产生的。这是因为(  )

A.对历史的认识是人脑自生的               B.对历史的认识来自当时的客观事物

C.对历史的认识是人们公认的结果        D.对历史的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试题详情

39.南京大屠杀已成世人公认的事实,但在国际舞台上,总有人试图否定二战加害国当局对受害国民众所犯罪行。这说明(  )

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B.意识不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C.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同

D.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影响

试题详情

40.“挑战世界极限,雪域筑路,笑谈今生何为天堑;饮马长江源头,高原奋战,托志明天青藏通途。”这是青藏铁路建设者们青春无悔的誓言。这副对联形象地说明(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B.只要发扬百折不挠、顽强奋斗的精神,就能改造世界

C.人的意识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为人类造福

D.人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随着人类生存条件的变化,全球贸易活动、远程旅行的频繁,以及气候变化等,新传染病的出现并不意外。据此回答41-42题。

试题详情

41.材料表明的哲理是(  )

A.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               B.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

C.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是客观的            D.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试题详情

42.“新传染病的出现并不意外”说明(  )

A.事物的运动变化具有规律性                             B.人们在新的传染病面前无能为力

C.规律是客观的,但可以被人们利用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试题详情

43.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按规律办事,就必须在事物的运动变化中把握规律。这是因为(  )

①不同的物质形态,不同的运动形式有不同的规律    ②同一规律在不同条件下会有不同的表现    ③事物由一种存在状态转化为另一种存在状态,其中规律的表现是不同的  ④事物由一种发展阶段转化为另一种发展阶段,其中规律的表现是不同的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试题详情

44.“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是(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唯物主义的观点

试题详情

45.“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从哲学上讲,余光中先生的这首《乡愁》所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

①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

③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④事物处于一个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之中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人民日报》载文指出,现代农业应该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结构。农业结构调整要因地制宜,逐步推开,不能搞“一刀切”,硬性要求农民种什么,不种什么。据此回答46-47题

试题详情

46.调整农业结构的哲学依据是(  )

A.只有优化各部分的结构,才能使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的功能之和

B.没有整体就无所谓部分

C.整体的性能状况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况

D.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试题详情

47.从唯物论角度看,农业结构调整不能搞“一刀切”。这是因为(  )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有条件的                      B.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

C.只有从实际出发,办事情才能取得成功            D.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据此回答48-50题。

试题详情

48.宗教在我国有悠长的历史。关于宗教的本质,说法正确的是(  )

A.是唯物主义世界观 B.是唯心主义世界观C.是科学的世界观D.是科学的方法论

试题详情

49.要大力弘扬宗教中与人为善,众生平等的观点,其哲学依据是(  )

A.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D.正确的意识有利于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试题详情

50.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体现的哲理是(  )

A.物质决定意识,一切应从实际出发     B.我国的宗教政策符合宗教自身的发展规律

C.宗教是正确的意识,正确的意识有利于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D.宗教是错误的意识,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次战斗中,法国的一个步兵团遇到顽强抵抗,情急之中法军将领狄龙对部下说,谁炸毁敌堡垒,可以获得1000法郎。结果没有一个士兵响应。而在狄龙发出“全体士兵,为了法兰西,前进!”的命令后,整个步兵团的士兵却跳出掩体冲向敌人。这就是荣誉的作用!拿破仑曾说过:“给我足够的勋章,我可以征服全世界!”据此回答51-52题。

试题详情

51.材料中拿破仑的观点(  )

A.错误地认为意识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        B.看到了精神力量的重要作用

C.反映了意识对客观事物发展的积极作用D.表明在一定条件下意识对物质有决定作用

试题详情

52.材料启示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  )

A.拜金主义的错误思想已经被人们摒弃        B.要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健康文化产品

C.要重视荣誉对调动人们积极性的激励作用 D.要充分认识意识的直接促进作用

日本右翼组织扶桑社编撰的有关卢沟桥事变的表述为:“日本为维持满洲国秩序驻兵北京周边,1937年7月7日夜,有不明身份者向正在北京郊外卢沟桥演习的日军开枪,双方陷入战斗状态,日方曾经谋求和平解决,后又决定出兵”。据此回答53-54题。

试题详情

53.日本的上述做法(  )

①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②歪曲事实,难以取信于亚洲,更将失信于世界

③说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④美化了侵略,违背了客观存在的事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试题详情

54.日本对上述历史教科书的审定说明(  )

A.人的意识受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            B.人的意识受立场、观点等主观因素的制约

C.历史教科书应根据统治阶级的意志来确定D.对同一客观事物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面对我国能源供应日趋紧张趋势,把节能习惯真正当作与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同等重要的新的能源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据此回答55-56题。

试题详情

55.把节能习惯当作新能源的提出表明(  )

A.节能习惯是一种新能源                             B.意识对物质具有促进作用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D.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试题详情

56.把节能习惯真正当作与煤、电、油、气同等重要的新的能源,意味着(  )

A.意识能够直接转化为物质                          B.意识对事物的能动作用不可忽视

C.习惯属于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D.物质和意识互相依赖,不可分割

试题详情

二、问答题(共44分)

57.(12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要持续发展。

用唯物辩证法有关道理分析上述材料

试题详情

58.(23分)简要回答:

(1)物质和意识有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2)如何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如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试题详情

59.(9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简要分析材料是如何体现矛盾分析法的?

 

 

第一次月考政治(文科)答案

1―5  B A B C C        6―10  B C C D C         11―15  B A C D C   

16―20 D C D A A        21―25 A C B B B        26―30 B A B B C   

31―35  D B C D C       36―40 C A B D D        41―45 C A D C C 

4650 A C B D A       51―56  B C C B C B

试题详情

57.(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2分),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1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体现了联系的观点。(1分)

(2)事物是变化发展的(2分),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1 分)“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要持续发展。”体现了发展的观点。(1分)

(3)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2分)要求我们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1分)“要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体现了抓主要矛盾的观点。(1分)

试题详情

58.(1)物质决定意识(2分),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1分),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能动的反作用(2分)

一切从实际出发(也可以说成是主观符合客观,2分),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2分)。

(2)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我们应该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分)

我们可以创造或者改变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2分)。

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2分)

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寻求最优目标,同时还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2分)。

(3)要如实地把事物看成是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所处的阶段和地位;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各2分)

试题详情

59.①公报指出,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这表明在我国和谐是主流,不和谐因素是支流,但如果处理不好也会影响到社会发展,体现了矛盾主次方面的原理。

②公报指出,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这表明时时有矛盾,处处有矛盾,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客观性的原理;公报强调,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这表明我们承认矛盾的客观存在,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③公报指出,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这表明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点,要求我们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