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历史高考热点解读

班级       姓名     座号

热点一、科学发展观

1.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强调仁政,缓和社会矛盾,以爱人之心调解和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其思想实践体现在唐、清初年减轻剥削、轻徭薄赋。(唐清初年的具体政策――人物评说唐太宗、康熙帝。)

试题详情

2.古代君权与相权的斗争。

试题详情

3.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与罗马的法律。罗马法体现了罗马的民主政治。

试题详情

4.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限制王权、三权互相制约。人民主权。

试题详情

5.洋务运动只有技术进步,没有制度革新,现代化起步后发展困难,说明现代化不仅是经济的,更是制度、文化的全方位现代化。

试题详情

7.文革的教训: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试题详情

8.改革开放的成就与经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外开放;改善人民生活,调动生产积极性;改革不符合生产力水平的体制。……

试题详情

9.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迅猛发展,但也留下许多问题:社会矛盾问题,工人阶级生活困苦,阶级矛盾激化,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环境问题,两次工业革命中诞生的近代工业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试题详情

10.20世纪20-30年代苏联建设的成就和问题。综合平衡问题,农民生活问题,政治体制问题。

试题详情

11.罗斯福新政与就业问题。缓和社会矛盾,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遏制了法西斯势力扩张。)

试题详情

12.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改革: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作用是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和谐发展。

试题详情

1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不结盟运动。布来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

试题详情

14.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首先形成于美国,主要动力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支柱产业为高新技术产业,具有低失业、低通货膨胀、低财政赤字、高增长、可持续发展等特点。经济增长动力的变化,促进了人们的观念从注重速度和数量向注重效益和生活质量转变,出现了环境与发展相互协调的观点,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的正确道路。包括第三次科技革命、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特征等内容。

试题详情

15.古今中外社会稳定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共同因素。

试题详情

一、热点背景:(了解)1.2009年是中美建交30周年。1978年12月16日,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从1979年1月1日两国正式建交,至2009年整整30周年。这是两国关系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

2.2009年12月4日上午,第五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开幕,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和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作为两国元首的特别代表共同主持对话。 

试题详情

3.中美两国首脑承诺要共同应对当前的世界金融危机。

试题详情

4.美国总统选举落幕。民主党候选人贝拉克?奥巴马赢得338张选举人票,远远超过当选所需的270张。麦凯恩仅获163张。奥巴马以巨大优势击败共和党对手,历史性地当选美国首名非洲裔总统,成为美国第44任总统,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他于2009年1月20日就任第56届总统。奥巴马承诺与共和党合作,为美国带来变革。

试题详情

二、知识梳理:(掌握)中美关系是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上重要的主要国家双边关系之一,是当代国际关系史上极其重要的主要国家双边关系。

1.追随英法,染指中国。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美国追随英法加入侵略中国的行列。向中国走私鸦片,强迫清政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以攫取侵华特权。19世纪60年代觊觎我国领土台湾。

试题详情

2."门户开放",独立侵华。19世纪末美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但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时,因忙于美西战争而错失时机。为加深和扩大美国在华侵略权益,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即在承认列强在华侵略权益的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这一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从此,美国在华侵略势力一天天扩大。

试题详情

3.“二战”期间,中美合作。为打败共同敌人,中美建立起合作关系。美国从军事、经济等方面援助中国的抗战,中国战场的抗战有力配合着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军的作战。

试题详情

4.扶蒋反共,控制中国。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大为增强,凭借强大的实力,美国力图称霸世界。为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出钱出枪援助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内战。

试题详情

5.政治孤立、经济封锁,走向对抗。1949年新申国成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拒绝承认,并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军事包围,外交孤立,经济封锁,致使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

试题详情

6.走向和解、中美建交;前进道路,一波三折。20世纪70年代苏美争霸,美国处于守势。尼克松上台后,美国对外战略进行收缩。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中美签订上海公报,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8年美国同意在台湾间题上的"断交、撤军、废约"三原则,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建立起正式外交关系。

试题详情

7.中美正式建交后,双方在广泛的领域开始了合作关系,对中美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诸多矛盾冲突。美国始终末放弃霸权政策,在中美关系上围绕着台湾问题、人权问题等百般刁难中国,致使中美关系的发展呈现出一波三折的特点。尤其是台湾问题成为中美关系的焦点。

试题详情

    8.复杂的中美关系与合作问题

在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中美关系在曲折中得到改善和发展。第一,中美两国在反恐问题上立场一致,进行着广泛的交流。2004年6月7日,中美两国举行第四次反恐磋商,双方就国际和地区反恐合作问题广泛交换了看法。第二,2004年6月22日,温家宝总理在会见美国商务部长等客人时说,中美两国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和合作基础,希望双方加强合作,推动两国建设性合作关系不断向前发展。第三,2004年8月3日,胡锦涛主席在会见来华访问的美国参议院临时议长史蒂文斯一行时指出,发展健康稳定的中美关系,不仅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对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史蒂文斯重申了美国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

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之间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第一,2004年5月29日,美国总统布什在与胡锦涛主席通电话时再次重申美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持美中三个联合公报,反对"台独"。但2004年7月15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重申《与台湾关系法》的承诺"两院共同决议案,鼓吹扩大对台军售,敦促美国政府提升美台军事关系,遭到中国政府的坚决反对。

试题详情

9.世界金融危机。美国总统奥巴马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今天在此间举行会晤,同意支持全球贸易和投资流动,共同抵制保护主义。

  奥巴马与胡锦涛举行会晤后发表的一份声明说:“中国和美国同意共同努力,坚决支持有益于各方的全球贸易和投资流动。”

热点三、金融危机与经济全球化

试题详情

一、热点背景:(了解)1.2008年9月15日,拥有158年历史的华尔街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向法庭提交破产保护申请。伴随着雷曼兄弟申请破产,美林被美国银行的收购,AIG依靠政府的救援勉力维持,曾经不可一世的华尔街金融巨头纷纷倒下,美国股市也不断创下近来新低。全球股市迎来仅次于“9?11”的黑色星期一。从表面上看,是次贷危机引发了美国的金融危机,但由于金融创新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却不仅仅局限于美国。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系统性金融危机,其本质上是一场史无前例的信用危机与信用衍生品危机。次贷危机引发信贷危机,衍生危机拖累全球经济。

2.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国际金融市场相互作用影响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华尔街的金融危机使全球金融体系出现系统性风险,很难有国家能在这种情况下独善其身。在过去几天里,如何应对金融危机成为多轮多边磋商的中心话题。在发达国家组成的西方七国集团财长会议、发展中国家组成的24国集团会议、由世界主要经济体组成的20国集团特别会议、IMF和世界银行年会以及欧元区峰会上,各国领导人努力把脉金融危机,寻找对策,并表示了将合作应对危机的决心。

试题详情

3.面对百年一遇的金融风暴,各国政府、央行纷纷紧急出台救市措施,联手应对危机。10月13日,美国通过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法国、德国、西班牙、荷兰和奥地利政府周一均推出了银行拯救计划,总金额达1.3万亿欧元(约合1.8万亿美元),旨在担保银行间贷款及收购银行股份,从而阻止金融系统陷入崩溃。就在雷曼兄弟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后的几个小时,中国央行表示,从9月16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从9月2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决策机构――国际货币与金融委员会11日呼吁国际社会协调行动,采取大胆措施恢复全球金融市场稳定。

试题详情

4.2008年11月15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在美国华盛顿国家建筑博物馆举行。这些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世界的85%,人口约40亿,将近世界总人口的2/3。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强调在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面临严重挑战之际,与会国家决心加强合作,努力恢复全球增长,实现世界金融体系的必要改革。

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题为《通力合作 共度时艰》的重要讲话。胡锦涛指出: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应该坚持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新秩序的方向,努力营造有利于全球经济健康发展的制度环境。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应该坚持全面性、均衡性、渐进性、实效性的原则。胡锦涛提出了重点实施四方面改革举措。一是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完善国际监管体系。二是推动国际金融组织改革,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组织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三是鼓励区域金融合作,充分发挥地区资金救助机制作用。四是改善国际货币体系,稳步推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

2009年4月2日在伦敦举行第二次20国领导人峰会,会后的声明中重申将抵制保护主义。

试题详情

二、知识梳理:(掌握)

(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世界市场的形成、新航路的开辟、三次工业科技革命)
  经济全球化是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进一步加深,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特别是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正式运转后,对世界各地区、各国家的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历程(主要是世界市场的形成)既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主干知识,也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和重点。2009年复习备考还应特别关注这一进程中的两个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和三次工业科技革命。
  1.经济全球化历程
  从新航路开辟到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共经历了四个时期。
  (1)第一时期是16~18世纪,开始形成时期。
  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还推动了海外扩张、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主要知识点是新航路的开辟和西、葡早期的殖民侵略。
  (2)第二时期是19世纪前期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形成时期。
  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抢占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加紧殖民扩张,奴役当地人民。确立了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统治,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主要知识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的扩张和争夺、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3)第三时期是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全球化趋势加强。
  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主要知识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以及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4)第四个时期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进一步加深,经济全球化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主要知识点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2.新航路的开辟是经济全球化历程中的一个重点,复习备考时除了把握其主干知识外,还应关注两个角度:一是新航路的开辟与郑和下西洋的比较,进而探索中国远洋航海事业未能发展起来的原因;二是从政治、历史、地理三科角度把握新航路的开辟,特别要注意从地理角度――新航路开辟的路线、洋流和气候切入,与历史知识进行综合。
  3.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最终动力,社会的进步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更是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已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概况与影响、两次工业革命比较的角度进行了考查。2009年复习备考,应特别注意从三次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中国未能把握住前两次业科技革命的机遇的原因,当今努力把握机遇,以积极的姿态顺应经济全球化几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二)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
  1.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国未能把握住发展机遇的原因及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原因:(1)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未能充分发展。(2)政治: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3)思想:统治阶级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4)文化:文化专制统治阻碍科技和思想的自由发展。(5)外交:闭关锁国阻碍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正常交流。
  影响:(1)英国发动对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上主权丧失,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冲击了中国落后的经济体制和思想观念;洋务派开始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创办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思想界掀起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促使中国人关注现实、探求救国救民之路。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国未能把握住发展机遇的原因及对中国的影响
  原因:(1)内因: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家主权不断沦丧;洋务运动只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和机器,没有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
  (2)外因: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大大加深;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加大了对中国的侵略。
  影响:(1)帝国主义加大了对中国的侵略,经济上资本输出,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2)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3.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国未能把握住发展机遇的原因
  原因:(1)中国处于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战争的破坏和建国后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中国没有发展先进科技的环境。
  (2)建国后不久,“左”的思想日渐严重,没有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对教育没有高度重视,失去了发展机会。
  4.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下的中国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试题详情

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增强。
  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各国经济的互补,加入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必由之路;但同时又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的压力和挑战。我国应该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以积极的姿态加入,趋利避害。
  (三)经济格局演变下的大国关系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与生产力的发展相伴随,经历了由欧洲中心(英国)――美国中心――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发展过程。经济格局的演变往往是伴随着大国实力的对比变化而演变的,体现了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背景下的英国、美国和日本关系的变化更是复习备考的重点。
  1.新航路的开辟~1945年:欧洲长期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政治中心
  (1)新航路开辟导致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发生转移,对意大利、英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经济地位产生了影响。
  (2)两次工业革命对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经济发展的影响及经济地位的变化。
  2.二战后~20世纪70年代:美国成为世界的经济中心,形成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
  分析二战对各大国经济力量对比的影响,注意掌握美日、美欧关系等知识点。
  (1)美日关系:美国独霸日本的目的和产生的影响;美国对日本经济的扶植。
  (2)美欧关系:通过马歇尔计划扶植西欧;控制西欧的目的和影响。
  3.20世纪70~9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出现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试题详情

美国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原因及西欧、日本的崛起的原因;日本、西欧的崛起对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冲击。
  4.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三大区域经济集团的基础上,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
  主要了解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形成原因及发展概况,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
  (四)中国的对外交往和全球化进程的关系
  1.从明朝后期到新中国成立:中国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历经晚清政府、南京临时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经历了一段屈辱的外交。
  (1)把晚清政府时期屈辱的外交放在全球化进程的背景下考虑,特别关注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并分析中国未能把握住两次工业革命机遇的原因。
  (2)把握这一时期的特点。晚清时期,清政府与列强既斗争又勾结。民国时期,北洋军阀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一方面投靠帝国主义,成为他们在华统治的代理人;另一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外交斗争,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试题详情

2.新中国成立后,从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
  (1)比较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被动“开放”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对外开放,认识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和国际地位如何,取决于本国的综合国力。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只有坚持开放,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
  (2)掌握新中国成立后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20世纪70年代外交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等知识点。

一、热点背景: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08年10月9日-12日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的重要议题,是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农村改革发展6方面的基本目标任务,让广大农民清晰地看到了未来生活的美好图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三农”问题是近年来持续关注的热点,国家更是将农民增收问题列为头等大事,故对此专题应格外关注。

三农指农业 、农民、农村。农业指促进农业发展;农民指增加农民收入;农村指小城镇建设。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

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小城镇是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

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义务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盖率达到85%,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农民负担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改革力度不够,目前还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仍是“管事的人不多,吃饭的人不少”。因此,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应该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调整,减员增效,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

土地问题。生产关系调整。土地改革、合作社、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2009年高考各部分复习重点

²        福建地方史:

简介:福建商人简称。作为中国十大商帮之一,与晋商、徽商等齐名。闽南人具开放与向外扩张的意识。 传统文化中的“安土重迁”“父母在不远游等观念在闽南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力。闽南人闯荡全球显现出很明显典型的海洋文化特征。

海外开拓历史悠久:远在4千年前的昙石山文化就已显示出海洋文明特征;宋元期间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必经之处;明中后期,商业资本十分活跃,全国各地出现许多商人和商业资本集团,以明代社会经济大发展为背景,以本地发达手工业为依托,闽商开始大规模海内外贸易活动。明代福建商人依托本地土特产获利。主要活动区域在江浙地区。具有现代意义的崛起是在19世纪后半期,鸦片战争五口通商后。

海外谋生原因:

(1)人口激增,北方人口南迁。(2)山多土地贫瘠。(3)位于东南沿海,长期积累的贸易航海经验。

(4)远离中原文化区,商人地位未受到挑战。反使中原那种贬低商人的传统制度与观念受到冲击。(5)闽商中许多商帮由于得到地方势力与乡族势力的保护和支持成为地方不可忽视的力量。

     闽商品行:创业冒险、不好存款、回馈乡梓、扶持同乡、帮会宗亲明显、妈祖文化典型

     商帮精神:爱拼敢赢、尚观时变、顺势而为、敢于冒险、合群团结、豪爽义气、恋祖爱乡、回馈乡祖

     明清时期五大特点:从商历史悠久、人数多;以血缘为核心,以宗族为凝聚力,家庭经营较为普遍;形成不同区域的特点,比如福州、兴化等地区商人都有特点;受中原影响弱,推崇:商能致富、商胜于工、商胜于农;妈祖崇拜成为典型文化标识

     闽商在中华文明中最重要的特质:国际化、市场化。

闽商是游离在封建集权和农业文明之外的。价值在于海洋文明的开拓精神。台湾区域的海洋文明特征是福建海洋文明的延伸。

1、古代史

政治:秦在福建设置闽中郡;西汉郡国并行制时曾有闽越王国、南海王国和东海王国等政权;五代时,闽王王审知统治福建;元朝第一次设行省。

经济:唐宋时,泉州成为海上陶瓷之路的重要发源地;明清时期闽商成为十大商帮之一。

文化:(1)、具有东南――“邹鲁”之称:

春秋后期,孔子诞生于邹,定居于鲁,周游列国,收徒讲学,删《诗》、定《书》、著《春秋》,创立了儒家学说,使鲁成为文教兴盛的中心。邹鲁文化是东夷文化和邾娄文化的延续和发展,融会了周文化、殷文化和东夷文化而后形成的文化,博大而精深,邹鲁也是儒学的发源地,以鲁产孔子、邹产孟子而著称于世。“邹鲁”一直被尊崇,在中国各地,有很多类似“滨海邹鲁”、“江南邹鲁”称呼,“邹鲁”之词亦不绝于史书典籍。“邹鲁”作为文教兴盛之地的代名词而有口皆碑。

    文化名人:蔡襄:兴化人,北宋书法家。朱熹:龙溪县人。理学集大成者(理学思想要掌握)。李贽:晋江人。思想家(主张要掌握)。

2、船政文化

与洋务运动有关。依山傍水的福州马尾是中国船政文化的发祥地和近代海军的摇篮。

1866年(清同治五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了福建船政,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建船厂、造兵舰、制飞机、办学堂、引人才、派学童出洋留学等一系列“富国强兵”活动,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优秀的中国近代工业技术人才和杰出的海军将士。引进西方先进科技,传播中西文化,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试题详情

二、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

船政文化内涵及主要精神:1、中国近代史上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建船政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第一次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尝试,也是中国学校以西方现代科学知识教育学生的开始。堪称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试题详情

2、中国官僚机构与近代工业企业、科技文化教育相结合的有机体。是中国最早最大的官办船厂和船政学堂。

试题详情

3、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先驱。福建船政是当时远东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设备最完整的造船基地。

试题详情

4、近代中国培养科技队伍的基地。船政学堂是中国人自己办的第一所近代性质的高等学校,也是中国第一所科技海军学校,培养了大批造船和航海以及其它相关人才。船政局产生了中国早期无产阶级和一批熟练的技术工人。

试题详情

5、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福建船政局制造出一艘艘兵商轮船,组建起中国近代第一支舰队;船政学堂培养了许许多多海军人才,成为北洋、南洋、福建、广东水师各级将领供应基地,直接推动了中国近代海军的创建与发展。

试题详情

6、中国航空业的摇篮。福建船政创建了中国第一家正规的飞机制造厂,自行设计制造出中国首批达到当时国际水平的飞机;创办了中国第一所飞潜学校,培养了第一批航空工程人才。

试题详情

7、中国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船政文化所体现的自立自强、开放革新、学习进取等等精神,世代传承,永放光芒。

试题详情

8、精神体现:民族自强、崇尚科学、对外开放、改革创新、学以致用、追求卓越、爱国忘我、当好表率。

3、三坊七巷

试题详情

至今还保存相当一部分自以来形成的坊巷,成为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些坊巷中最为著名的要算"三坊七巷"街区。“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三坊七巷人杰地灵,出将入相的所在,历代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从这里走向辉煌。近代以后的重要历史事件,如虎门销烟务运动戊戌变法五四运动 、“一二?九”运动、卢沟桥事变等等,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关节点。从三坊七巷中走出的人物都在这些事件中扮演了时代推手的角色。

严复(1854-1921),近代著名思想家。林白水(1874-1926)近代民主革命者,报人,教育家。

林觉民(1887-1911)),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旭:“戊戌六君子”之一。

林则徐:“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沈葆桢(1820―1879)在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中,被推向前台,中国“船政之父”。

林长民:“五四”运动引发者。1919年5月2日北京《晨报》与《国民公报》上出现《外交警报告国民》的文章惊呼:“山东亡矣,国将不国,愿四万万众誓死图之。”  

试题详情

王冷斋(1891―1960):“七七事变”见证者。被称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王牌证人”。

4、福建茶文化:

福建是乌龙茶的故乡,有一千年的茶文化历史,是茶文化的发祥地,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比《茶经》早300余年。

5、南戏:

中国戏曲史上最早成熟的文艺戏剧,两宋之际,在浙江的温州和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流行。流行于中国东南沿海,为区别同时代的“北曲杂剧”,后人称之为南曲戏文、南戏或戏文。南戏的存在,使中国的古代戏曲与古希腊戏剧和古印度戏剧并列为世界三大古代戏剧体系。

北宋时的温州是繁荣的港口城市,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后商品经济更加活跃。原本流行于农村民间的歌舞小戏和里巷歌谣进入城市,业余戏班也成为职业剧团。在吸取了市民中流行的民歌小调或诸宫调、杂剧的长处后,形成了一种新的戏曲形式。但在宋代,南戏长期流行于民间,不为士大夫所重视,甚至遭到禁止。理学朱熹漳州知府时,也曾禁止当地戏曲演出。故宋代南戏剧目留存极少,现存的南戏剧本大多已经过明代文人的修改。

6、近代史:

鸦片战争后,中英《南京条约》开放福建的福州、厦门为通商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放仍属当时福建的台湾淡水。

1928―1930年,中国共产党开辟的革命根据地中在福建的有赣南闽西根据地、闽浙赣根据地。

随着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在福州等南方城市出现了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

7、现代史:

   一五计划成就:鹰厦铁路。 新中国是改革开放的试验基地:1980年厦门经济特区;1984年福州为沿海开放城市;1985年闽南三角区为沿海经济开发区。

8、福建家谱:

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载体,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福建省的家谱资料,可以了解到福建移民台湾的最早记录是两宋之交的苏姓。有些资料可以了解到移民的人数、成分、原因,婚姻状况、分布特点及与大陆关系。

重视家谱的原因:受宗法制的传统影响,中国人重视血缘和家族观念;小农生产方式的影响;彰显家族声誉,弘扬传统美德。作用:凝聚亲族;弘扬正统观念;规范人际社会关系;巩固统治。

当今意义: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团结广大海外侨胞;有利于实现和巩固国家完全统一。

学术价值: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可以拓展史料来源;“隐恶扬善”的笔法和孤证会影响其史料价值。

²       重点复习知识点

试题详情

一、古代史:

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特征和历史影响。      2、明清时期经济发展与文化。(民主思想的萌芽、戏曲、小说)

试题详情

3、文化史常识(年号、五谷、辈分、史料鉴别、文物鉴定、古字画)。

试题详情

4、古代中国农耕经济、商业发展的概况和阶段特征。   5、儒家思想演变与社会功能。

试题详情

6、古希腊罗马政治文明特征(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比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试题详情

二、近代史:

1、几种精神:五四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等。全面反映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风貌。

试题详情

2、几次重大转型和近代化:文明转型(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政治文明的转型、传统思想的变化。局部到全球的转型(闭关到开放);文化习俗的转型(语言、文体、服饰、建筑、妇女地位等)   3、国共两次合作。  4、近代文化:新文化运动。

试题详情

5、近代西方代议制(英、法、美)的比较。6、美国史

试题详情

三、现代史:

1、建国初期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社会转型(政治、经济、思想)  2、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

试题详情

3、建国以来的外交(中美关系与中国走向国际)

试题详情

4、重要国际组织概念。比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

试题详情

5、当代几种经济模式特点与实践: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货币学派、供应学派、西方福利制度。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