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区2009年高考模拟卷

语文试卷

 

一、阅  读 (80分)

1、文中第五段“于此可悟消息”中“消息”指的是:(2分)

指建园面积大时要紧凑、面积小时要阔绰的道理。

试题详情

2、请说明第(1)段写“亭榭之额”、“对联”、“匾额”的用意是:(2分)

以隽永的文字代替画面,更耐人寻味,令人遐想。说明中国园林妙在含蓄的特点。

试题详情

3、下列对园林中曲与直概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3分)

A.园林中两侧都有风景,但造园者巧妙随直设曲,使游人左右顾盼有景,信步其间使距程延长,趣味加深。

B.上海豫园前九曲桥因为曲折较多,行桥宛若受刑,被称为园林中曲直设计的坏例。

C.桥本事为了连接两点而设,曲桥,曲径,曲廊的设立,使它失去了原来的用意。

D.园林中的曲与直是相对的,其中曲式根本,在此基础上,曲中寓直,曲折有度。

试题详情

4、根据选文,简析新建网师园东部的失误之处。(3分)

网师园东部的失误:没有考虑到全园的整体布局,做到因地制宜,突出重点。(1分)网师园原是以水为中心,(1分)但新建的东部没有水了,失去了原来以水为中心的特点(答“脱题”也行)。(1分)

试题详情

5、纵观全文,请分条说明“造园有法而无式”要有哪些基本法则。(3分)

含蓄,曲直适当,因地制宜,有鲜明个性,以少胜多,大小得宜(1点1分)

试题详情

7、按照“没有《诗经》《楚辞》的时代叫什么先秦,没有唐诗宋词的时代算什么唐宋,……”的句式,填写下面的句子。(写文体名称)(1分)

没有______的时代叫(算)什么大汉

汉赋(或乐府)

试题详情

9、文章第一自然段,作者听“老教授的课”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分)

(1)起引起下文的作用。老教授的课使作者产生了“静谧、幸福的感觉”,从而自然引出了下文对古典深刻的感悟;(2)暗扣标题(或照应标题),“渐行渐远”的诗句暗示古典在人们的视线中郑慢慢消逝。(答出一点即可)

试题详情

10、对本文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BF

A.作者幻想芦塘旁边的亭亭玉立的女子,从而产生淑静,典雅的感觉。

B.文中的引用和对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加了文采,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C.只有多读古书,才能让“古典”不至于流逝。

D.本文融叙述描写说明抒情于一炉,写出了古典珍贵无比的价值。

E.李白的《古风》言近旨远,语短情长,极具艺术魅力和震撼力。

F.文章由“读”入“思”,层层深入,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思考。

试题详情

11、第五段划线句子中“厚实的脊梁”的具体含义是。(2分)

质朴、厚重的古典字里行间所充盈的生命精神、深邃的原理、多级的内核,渐入我们(读者)心灵、血脉,抚慰人类的精神与灵魂。

试题详情

15、这首元曲所提到的老逋即北宋诗人林逋,因隐居孤山植梅养鹤,有“__”之称。(1分)

梅妻鹤子

试题详情

16、对这首元曲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3分)

A.“雪晴天地一冰壶”,以喻写出了湖山雪霁的皎洁晶莹。

B.曲中提到的“老逋”,以人代花,显得别有情味。

C.“无钱当剑沽”,实写作者买酒没钱,甘心把配件当了。

D.“醉倒在西湖”,是诗人摆脱一切拘束而沉湎于极乐境界的写照。

试题详情

18、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义(4分)

(1)短有期(   )

(2)酒,谓弼曰( 尽、完  )

(3)?其胡须(   )

(4)姊老,?亦老( 只是  )

试题详情

19、对下列加点字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D(2分)

(1)位三公  (2)故人思死  (3)?饵之  (4)战胜归功于天下

A.(1)(2)同(3)(4)也同

B.(1)(2)同(3)(4)不同

C.(1)(2)不同(3)(4)也不同

D.(1)(2)不同(3)(4)同

试题详情

20、以下加点字与“?则饵之”中的“饵”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D

A.春华秋  B.手旁观  C.天纬地  D.斗折

试题详情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两个句子(5分)

(1) 汝曹勿悲泣,听我约束。

你们不要悲伤哭泣,听从我的规定嘱托。

(2) 其有志气不伦,交游非类者,皆先挝杀,然后以闻。”自是不复更言。

如果他们有思想品德不像样,结交流氓无赖的,就先都打死,然后报告皇上。

试题详情

23、“白乐天”指的是诗人白居易。(1分)

试题详情

24、第二段对“斗歌”场景写得极有层次:(2分)

环境由喧闹到寂静

感情由热烈凄凉

试题详情

25、第二段没有运用到的手法是D(2分)

A.层层烘托  B.夸张借代  C.点面结合  D.对比反衬

试题详情

26、请分别概括第三段的景物特点? 并简析作者写景的角度。(4分)

剑泉之“深”;千顷云之“高”、“秀”;文昌阁之“佳”,平原堂之“旷”。(任写出2点得1分,3点得2分)

先“山水”后“人文”;俯仰结合;远近结合。(写出任一角度1分,分析1分)

试题详情

27、文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作简要评价。(4分)

表达对官场生活的鄙薄之情,(1分)渴望与民同乐的真性情。(1分)作者认识到官民之间的尖锐对立,这种对立使得他无法领受“听曲此石上”的迷人情趣,于是他甘愿以“吴客”的身份来游虎丘,这种走进人民的姿态是值得肯定的;(1分)而其揭示官民之间的对立关系具有批判意义。(1分)

 

 

试题详情

二、写  作 (70分)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