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一中2009届高三阶段验收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75分)

一、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不属于《联合国宪章》宗旨的是                                                                 (    )

       A.协调国与国间的行动                          B.大国一致

       C.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                          D.平等友好

试题详情

2.二战后参与对德国分区占领的国家包括                                   (    )

A.英国、法国、丹麦                     

B.美国、比利时、苏联、法国

C.荷兰、美国、英国                      

D.美国、苏联、英国、法国

试题详情

3.1950年艾奇逊在谈到美国政策时说,美国的防线是从“阿留申群岛起,经日本直至琉球群岛,直到菲律宾”。并说“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就是美国的安全”,对这一政策的理解正确的是                                          (    )

    ①调整对日政策是美国远东战略的重要一环

       ②是二战后美国冷战政策在亚太地区的反映

       ③提升了日本的国际地位,形成美日防御体系

       ④缓和与日本的矛盾,减轻日本与美国的竞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试题详情

4.下列各顶中,不符合美国“冷战”政策基本特征的是                                            (    )

      A.对西欧实施经济援助计划               B.发起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支持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             D.发动越南战争

试题详情

5.美国80年代解决经济困难的政策与30年代相比,最大的特点是                       (    )

       A.实行自由放任                                        B.加强国家调节

C.减少政府干预                                        D.发展信息技术产业

试题详情

6.二战后,联邦德国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的共性原因,不包括                              (    )

       A.利用美国扶植                                    B.制定可行政策

       C.发展教育、科技                                 D.利用战争机遇

试题详情

7.欧洲共同体的建立,是战后欧洲走向联合的重要步骤。它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的影响包括                         (    )

      A.使西欧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               B.美国经济霸主地位严重动摇

      C.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D.消除了西欧各国的矛盾

试题详情

8.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遭到失败的共同原因是                                       (    )

A.将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方面          B.没有解决经济体制上的问题

C.个人专断作风的滋长                         D.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试题详情

9.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是                                                                             (    )

      ①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              ②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③国内民族关系没有得到正确处理           ④坚持僵化的意识形态理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

试题详情

10.苏联解体过程中,“独联体”成立的历史背景不包括                                       (    )

       A.叶利钦掌握国家大权                          B.苏共被排挤出政权

       C.各共和国分离势力增强                      D.戈尔巴乔夫努力分裂联邦

试题详情

11.1991年的八一九事件集中反映了                                                                     (    )

       A.苏共党内尖锐矛盾                             B.苏联境内各民族间的矛盾

       C.各加盟共和国与中央的矛盾               D.苏联复杂的阶级矛盾

试题详情

12.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德国通过和平方式实现了统一。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    )

       A.民主德国出现严重危机                     

       B.联邦德国是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C.苏联解体的影响                                

       D.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战略

试题详情

13.日、韩、新三国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中迅速崛起的共同经验是                            (    )

       ①进行广泛的社会改革                            ②适时制定和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③接受市场经济制度                                ④重视发展科技和教育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试题详情

14.20世纪70年代,西亚产油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                                        (    )

       A.增加石油开采量                                 B.冲破国际石油垄断资本的控制

       C.积极发展石油化学工业                      D.改善农业环境,提高粮食自给率

试题详情

15.在美苏争霸中,双方互有攻守,决定其攻守策略改变的主要原因是                  (    )

      A.本国的经济军事实力                    B.当政者的决策

      C.国内人民的政治要求                     D.发达国家的立场

试题详情

16.当前局部性的战争比起“冷战”时期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    )

A.霸权主义横行和国际政治力量失衡 

B.地区性冲突由来已久

C.民族、宗教问题错综复杂                  

D.西方大国的暗中指使

试题详情

17.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掀起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新高潮。以下关于此时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我国开始在广东、福建沿海地区建立经济特区

       B.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C.东欧国家的经济改革进入到成与败的关键时期

       D.韩国、新加坡引进外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试题详情

18.20世纪90年代以来,标志着人类发展观出现重大转折且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是                                                   (    )

       A.实行可持续发展                                 B.实行对外开放

       C.发展知识经济                                    D.推进经济区域化

试题详情

19.1972年美苏双方签订《反弹道导弹条约》。2001年美国总统布什声明,《反弹道导弹条约》妨碍了美国发展保护自己的人民免遭今后恐怖分子和“无赖国家”导弹袭击的防御。但其实质是为加紧研究导弹防御系统寻找借口。美国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表明(    )

    A.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B.独立自主是各国外交政策的共同特点

C.主权是国家存在的最重要的因素    D.意识形态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试题详情

20.下列有关当今世界形势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B.地区冲突和民族矛盾明显加剧

C.两极格局结束、多极格局形成      D.南北差距扩大的趋势有增无减

试题详情

21.20世纪80年代开始,朝鲜半岛南北双方对话的主题是                                    (    )

       A.和平、  合作、  发展                    B.和平、  改革、  发展

    C.统一、  合作、  交流                   D.统一、  合作、  互利

试题详情

22.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联盟的建立反映了              (    )

       A.经济区域化趋势                                 B.经济全球化趋势

       C.经济自由化趋势                                 D.经济联合化趋势

试题详情

23.科技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开掘整个经济增长源泉的最突出时期是

    A.文艺复兴                 B.第一次工业革命

    C.第二次工业革命           D.第三次科技革命

试题详情

24.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包括                                                                        (    )

      A.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B.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C.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               D.英、美等发达国家完成工业化

 

试题详情

25.世界各大国普遍重视发展航天技术,下表反映了20世纪中期这一领域的重大成果(    )

年  份

国家

成   果

1957

苏联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

苏联

第一艘载人飞船

1969

美国

宇航员第一次登上月球

1970

中国

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1971

苏联

第一个空间站

       上述事实表明当时 ①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  ②美苏两国在空间技术领域处于领先

世界状态 ③中国在空间技术方面奋起直追 ④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国力大增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共75分)

试题详情

二、(本题有3小题,共37分)

材料三:据有关报告,1997年全球科研经费总额为1.8万美亿元,比1992年的1.3万亿美元增加了5000亿,增长率比全球经济增长率高出27%。其中美国、日本以人均科研经费1207美元和854美元分列前两位。

摘自《大趋势》

请回答:

   (1)知识经济是什么时间出现的?最行出现在哪个国家?(2分)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在知识经济兴起条件下出现的经济新现象。(6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知识经济加速发展过程中发达国家具有的优势。(3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述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2分)

 

 

 

 

试题详情

三、(本题有3小题,共38分)

29.(10分)在世界货币发展史上,英镑与美元都曾主宰世界流通。简述二战前后至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的演变情况及其演变的原因。

 

 

 

 

 

试题详情

30.(12分)指出20世纪60年代,促进新加坡、韩国发展经济的有利国际环境和各自的不利因素,并综述两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共同原因及成就。

 

 

 

 

 

试题详情

31.(16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冷战”随之展开。“冷战”对于20世纪后半叶的历史影响至深。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简要说明在“冷战”局势下美国和西欧关系的演变。(6分)

 

 

 

   (2)“冷战”局势对于日本经济发展的影响如何?(4分)

 

 

 

   (3)“冷战”局势对于中国的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影响如何?(6分)

 

 

 

 

 

 

 

 

 

试题详情

1. B 2. D 3 A 4. D 5 C.6. D 7. D 8. B 9. B 10. D 11. A 12. C 13. C

14. B 15. A 16. A 17. B 18. A 19. A 20. C 21. C 22. A 23. D 24. D 25. B

26.(1)时间、国家:20世纪90年代,美国。(2分)

   (2)现象:①社会财富重新分配(2分) ②掌握高新技术的人迅速致富(2分)

③加强国际合作,促进经济全球化。(2分)

   (3)优势:①雄厚的经济基础  ②良好的教育基础  ③人才优势。 (3分)

   (4)关系:①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1分)

②知识经济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1分)

27.(1)原因;照搬苏联模式(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实际的建设道路),(1分)苏联苏联“新思维”改革的影响,(1分)西方的“和平演变”。(1分)实质:社会主义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2分) 

(2)世界格局由两极向多极化方向发展。(1分)原因:苏联解体,国际经济、政治力量发生变化。(2分)

(3)总体趋向缓和,但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2分)    

(4)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恐怖主义,霸权主义,地区冲突等。(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给2分)

28.(1)拿破仑帝国与法西斯德国都企图独霸欧洲。(2分)都是建立在军事征服和强权统治的基础上,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2分)

   (2)原因:二战后欧洲传统强国实力衰弱,难以抵御来自苏联的威胁与美国的控制。(2分)目的: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强政治实力。(2分)

   (3)特征:由经济联合到政治一体化。(2分)趋势: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化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2分)

29.二战前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以英镑为中心;(2分)二战后,英国的经济遭到严重削弱,美国拥有世界上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最丰富的黄金储备,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4分)70年代初,日本和欧共体在与美国的经济竞争中占有利地位,而美国经济发展缓慢,美元再也无法按固定价格兑换黄金,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解体。(4分)

30.有利的国际环境:①战后国际形势趋向缓和,世界局势相对稳定②第三次科技革命

    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③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 (3分)

    不利因素:①新加坡:国土面积小,人口密集、资源匮乏、市场狭小(2分)②韩国:

    朝鲜战争破坏严重,南北仍处于分裂和战争状态。  (2分)

    共同原因:①吸引外国资金和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②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不

    断进行产业更新换代,发展高技术产业③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 (3分)

    成就:到80年代,两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现代化工业国家。  (2分)

31.(1)二战结束后,西欧衰落,唯美国马首是瞻。(2分)60、70年代,随着西欧经济的发展和欧共体的建立,在很多经济领域中已经赶上和超过美国。(2分)西欧国家逐渐摆脱美国控制,开始冲击美国的霸主地位。(2分)(回答“逐渐形成美、欧、日三足鼎立的局面”亦可得分。)

   (2)随着“冷战”加剧和中国大陆形势的变化,美国改变对日政策,开始扶植日本。(2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爆发,美军大批的军事和后勤物资订货,进一步刺激日本经济发展。60年代末,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2分)

(3)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朝鲜停战后,美国的武装力量继续留在台湾海峡,利用台湾问题搞“两个中国”的阴谋。(3分)70年代,随着“冷战”形势的变化,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发表《上海公报》,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同意在台湾问题上的“断交、撤军、废约”三原则,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3分)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