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常识》专题、考点详解(根据09考纲改编)

专题一 --------【唯物论】

1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3、意识的能动性: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它不仅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由于受主客观条件制约,人们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具有差异性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事物的发展-------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4、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既要从实际出发,又要重视精神的力量

5、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2>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
6、规律客观性原理: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规律是物质运动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是不可创造和消灭的,且具有不可抗拒性,违背客观规律必然遭到规律的惩罚。-----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

7人有主观能动性原理:规律是客观的,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要充分并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按客观规律办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怎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①准确的把握实际, 立足国情,反对从主观出发.②尊重事实,按客观规律办事.③解放思想,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④辨证地看待实际,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也属原理)反对形而上学.一方面要全面的把握实际,另一方面又要使自己的思想不断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 ⑤坚持从人民的立场出发

◆     怎样按规律办事?

①承认并尊重客观规律,做到实事求是②充分并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掌握并利用规律  ㈠要具体分析不同规律的特点,并在运动中把握规律,使自己的思想适应变化了的客观情况。㈡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指导实践,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并创造和改变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之变害为利③坚持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相结合,解放思想、反对僵化,坚持用辩证法的观点看问题.

◆     怎样发挥主观能动性?

⑴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

⑵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提高自身素质:①端正主观动机;②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知难而进,百折不挠。

⑶坚持能动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①要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②做到与时俱进,有创新精神,反对思想僵化;③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④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预见性;⑤并集中力量抓主要矛盾

⑷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立足内因,同时合理利用外因。

专题二---------【辩证法】

▲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联系是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观点

2、联系的客观性有条件性:事物的联系又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不能否认和割断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也不能主观臆造联系。但并不是说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任何两个事物间的联系都是有条件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3、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并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要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做到趋利避害,或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去改变事物,建立新的联系。

4、因果联系辨证关系原理:在同一事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同时,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首先要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其次,要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5、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原理(强调原因或结果的原理)事物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就叫因果联系,一定的结果总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一定的原因必然导致一定的结果,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任何事物都处在因果联系的链条之中,事物的因果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既要善于从某一行动的后果中分析其原因总结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又要预见事物可能产生的后果,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促使事物向人们期望的结果发展。

6、整体高于部分:整体和部分的内涵不同、地位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和变化,当各部分有序合理排列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7、部分影响整体:整体由部分构成,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各部分是否有序合理排列会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部分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8、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整体和部分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既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又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9、运动、静止;规律观

10、 发展的观点: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把事物如实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11、内因是发展的根据: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主要是由内因引起的,内因是发展的源泉,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重视内因。

12、外因是发展的条件:外因是事物变化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不能忽视外因,对外因要作一分为二的分析。

13、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在事物的发展中,内因与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但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14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但是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不等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终结,新的事物又开始了新的量变,量变到一定程度时,又会引起新的质变,事物就是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这样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又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坚持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

15、重视量变: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的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重视量的积累。(优化结构)

16、 坚持适度原则(属方法论):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之内,事物才能保持其原有的性质-------坚持适度的原则,防微杜渐(保持事物的性质不变)。

17、重视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发展是通过质变来完成的----不失时机促成事物的飞跃。

18、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但需要艰难曲折的过程;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和途径。----------坚信前途是光明的,也要准备走曲折的路。

19、 对立统一的观点: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就叫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互相斗争,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并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对矛盾作全面的分析。既要看到事物的这一面,又要看到事物的那一面,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又要看到双方的统一,即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20、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原理:矛盾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即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有条件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有利的方向转化。

21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它既不会因为人们否认、回避它而消失,也不会因为人们任意夸大或缩小它而改变。矛盾的存在既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并解决矛盾;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22、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都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是世界上诸种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既相互联结、不可分割,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又是可以变化的。--------在认识事物的时候把两者统一起来,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即看到二者的共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又要把握它们的个性)。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

24、抓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它规定和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义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25、恰当解决次要矛盾:次要矛盾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统筹兼顾,恰当解决好次要矛盾。

26、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看问题、办事情,首先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其次,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既要抓住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

27、把握主流(方法论):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看问题要分清主流与支流,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8、 全面看问题(方法论):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次要方面影响事物的性质-----看问题要全面,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29、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相互关系: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事物的性质主要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同,事物的性质就不同。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主次方面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看问题时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30、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也属方法论)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紧密相联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离开两点谈重点或离开重点谈两点,都是错误的。------- 我们应该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31、事物发展不平衡的原理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有主要矛盾,也存在次要矛盾;在简单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有主要方面,也有次要方面。主次矛盾、主次方面总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32、辨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坚持辨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怎样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要把握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②要具体分析一事物与它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③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间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特别是因果联系。④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反对本位主义

◆怎样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其过去、观察其现状,还要预测其未来。②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③要坚持与时具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④反对形而上学的静止观,要破除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⑤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用它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怎样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要在运动中把握事物的矛盾,并全面分析矛盾。既要具体分析不同事物的特点,同一事物不同阶段的特点,又要具体分析矛盾不同侧面的不同特点。(3)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敢于承认、揭露矛盾,并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矛盾。(4)反对不顾时间、地点条件的“一刀切”。

◆怎样坚持矛盾分析方法

①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②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③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④要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承认矛盾,揭露并解决矛盾。⑤坚持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⑥坚持内外因相统一

专题三--------【认识论】

1、人有主观能动性,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条件制约的原理

2、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现象和本质的关系:认识了事物的现象不等于认识了事物的本质,但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而任何本质总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因此认识了事物的现象有助于对事物本上本质的认识。----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透过现象看本质。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起点,理性认识依赖与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因此,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既要在实践基础上占有丰富且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又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透过现象看本质。

3、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属方法论)事物不断发展的,只有创新,才能实现事物的发展。而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为人类认识、改造世界提供新方法,它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有利于更新认识角度,加深认识力度,使人的认识能力得到进一步发挥。----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坚持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并用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4、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认识反映实践并作用于实践,正确认识促进实践发展,错误认识的阻碍实践发展。---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目的和检验的唯一标准;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坚持实践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主观能动性活动;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用正确认识、科学理论指导实践。

5、认识深化、发展 (辨证发展过程):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任何认识都不是终极认识,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每一具体的认识都只能是对整个世界的一个层次、一个方面、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只能是相对正确的认识。认识有待于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 ------坚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深化认识。

6、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物质、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历史的创造者----坚持群众的观点,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

7、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二者统一于社会实践中-----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和客观、个人和社会的统一。

◆怎样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①要掌握理论,并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②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投身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完善科学理④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专题四--------【历史唯物主义即人生观和价值观】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与社会存在,不同的价值观具有不同的反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超前或滞后于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4、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一定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5、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观: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解决了个人和集体利益的关系;是我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力量源泉----坚持集体主义。

6、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个人活动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推动社会的发展。

▲7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人生价值包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其中社会价值是第一位的------要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实现人生价值;在为社会、为人民的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8、理想对人生、社会具有能动作用

9、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理想来源于现实、高于现实、通过努力可以转化为现实----追求的社会理想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职业理想的选择应该符合实际,并在奋斗中实现理想。

10、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见《认识论》)

11、改造主观世界:(见《认识论》

◆怎样实现人生价值

①由于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因此,要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在为社会、为人民的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②要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

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第一,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要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第二,要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爱岗敬业,埋头实干,无私奉献;第三,要有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顽强奋斗精神。第四,要树立崇高理想,勇于开拓,创新观念,与时俱进。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