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梅县高级中学

2009年高考模拟语文试卷(一)

    (2009、4、16)

本试卷分两部分,共9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分别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上,并在答题卡右上角的“试室号”和“座位号”栏填写试室号、座位号,将相应的试室号、座位号信息点涂黑。

2.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卷前必须先填好答题纸的密封线内各项内容。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答题纸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共24分)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相同的一组是

A.息    跷    芳草萋萋    休相关

B.及    落    护苗保    身陷

C.丽    日    大家秀    奉为

D.悟    涩    人不倦    誉参半

试题详情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以前的CBA赛场上,八一队一直与广东队平分秋色,如今由于自身的原因,只能让广东队独霸国内篮坛。

B.2008年1月,南方许多地区出现了罕见的雪灾,雪灾过后,不少抗雪救灾的动人场面变成了人们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

C.季羡林老先生为了填补国内东方学研究的空白,不顾年老体弱,苦心孤诣,令人感动。

D.龙川岛像一张舒展着的荷叶漂浮在浩如烟海的千岛湖上,岛上又有30多个小湖,湖水明净,映着日光,犹如闪烁在荷叶上的水珠一样。

试题详情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班长总是想着其他同学的困难,并能够随时随地地帮助每一个有困难的同学,他的确是同学们学习的好的表率。

B、我们的革命先辈,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这些革命战士流了多少鲜血,献出了多少宝贵生命啊!

C、他明智而远见的发言,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应,人们都说他确实是个一心一意为人民谋福利的好干部。

D、在中外经典作品中摘选精彩的描写、抒情、对话等段落,并将故事梗概作为线索,以简明的叙述连接其精彩段落,让学生在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欣赏精彩片段。

试题详情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淳笑曰                 通“佯”

B.而其罪曰“是劫米者”   张贴告示

C.如言                 留下痕迹

D.盗久矣                 逃跑

试题详情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呼为张一包                醉而擒之

B.凡赴控,淳即示审期       下令劫夺

C.治行第一赴召去永          理卜

D.复教请以妇代系            此盗捕急则遁

试题详情

7、下列各句,与“何神之有”句式不一致的一项是

A.之二虫又何知                B.何为其然也

C.牛何之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试题详情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淳担任永康知县后,日夜翻阅公事文书。虽然当时打官司的有几千人,但张淳判决像流水一样迅速顺利,而且只要百姓送一包饭就处理诉讼案。

B.张淳限定三个月一定抓到卢十八,并请求御史在一个月内下达数十份缉捕公文。等到公文接连下达,张淳又急得睡不着觉。

C.永地人贫穷,生下女孩大多不抚养。张淳规劝非常耐心,贫穷而无力抚养的就捐献俸禄供应物资,保全性命活下来的女孩无以数计。

D.张淳任浙江副使时,浙江有招募来的士兵,张淳与巡抚商量将他们解散,士兵们知道后都骚乱不宁。

 

第二部分(共126分)

 

试题详情

9、翻译和断句(10分)

(1)用“/”给下列句子断句(3分)

是 骄 悍 者 留 则 有 用 汰 则 叵 测 不 若 汰 其 老 弱 而 留 其 壮 勇 则 留者 不 思 乱 汰 者 不 能 乱 矣 从 之 事 遂 定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有夺五斗米者,淳佯取死囚杖杀之。(3分)

翻译:                                                                             

                                                                             

②甫就车,顾其下曰:“某盗已来,去此数里,可为我缚来。”(4分)

 

翻译:                                                                    

试题详情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①古人云:“诗言志”。诗歌是表达人的内心情感的。尽管胡适、陈独秀等人倡导“文学革命”时对古典诗歌进行了大力否定,但是他们并没有完全抛弃那些可以超越时代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诗歌观念。即使在现代诗歌受到人们广泛质疑的今天,“诗歌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的看法恐怕还是具有合理性的。然而,诗歌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是从哪儿来的呢?艾青说:“生活是艺术所以生长的最肥沃的土壤,思想与情感必须在它的底层蔓延自己的根须。”只要翻开郭沫若、艾青、穆旦等人的作品,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的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试题详情

②但这并不是说只要生活着就会有新的诗歌情绪发生。诗人不但要生活着,而且要生活得更具广度,更有深度。诗人的生活范围不应当只局限在个人的小圈子里,而应该面向广阔的社会生活,与普通大众生活在一起,进入到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去。胡风说:“诗歌是发自作者对于现实人生的感受或追求,只有人生至上主义者才能够成为艺术至上主义者。”其实,对于真正的诗人来说,生活与艺术是统一的,诗歌的情绪蕴藏在身后的生活土壤中。诗人应当经常地询问自己:“我被生活感动过吗?”如果生活感动了诗人,这表明诗人是在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生活着,是在真正体验着普通大众的人生。只有生活在感动的世界里,诗人所获得的诗歌情绪才会是真诚的,包含了人类普通的精神追求,而不至于纯粹是一种封闭孤独的自我情绪的宣泄。

试题详情

③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情绪和感受并不能全部进入到诗歌的创作中。因为,文学的创作过程是一种审美选择的过程,是一种情绪升华的过程。诗歌的创作需要饱满的情感。读郭沫若的诗,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渴望民族新生的期盼;读艾青的诗,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面对民族抗争的悲壮;读穆旦的诗,我们感受到的是个体生命在艰难境遇中的痛苦。然而,进入诗歌中的情感必须是以真善美为核心的。像郭沫若、艾青、穆旦等现代诗人的诗歌之所以能够感动读者,就是因为他们作品中的情绪和感受是经过了诗人的审美超越的。

试题详情

④古人云:“在心为志,发口为言,言之美者为文,文之美者为诗。”诗歌创作中的审美超越也是一个语言的选择过程。“五四”新文学革命以后,口语化成为现代汉诗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然而,日常口语成为诗歌的语言,必须是经过诗人的审美加工的,是诗意化的口语。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正是诗人通过诗化的日常生活语言和意象的排列与组合,表达了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和情绪。托尔斯泰说过,一个高明的作家“并不在于知道他用什么语言写什么,而在于知道不需要用什么语言写什么。”当我们的诗人也知道这样做的时候,现代汉诗的口语化也就不会成为一个广受人们争议的问题了。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两项且全正确的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的给2分,多选、错选的不给分)

试题详情

1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

A.“诗歌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这一观点,在当今应该还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虽然有人对现代汉诗抱有质疑的态度。

B.生活与艺术是统一的,诗人只要与普通大众在一起生活,获得的就会是真诚的诗歌情绪,而不是封闭孤独的自我情绪。

C.真正的诗人,其诗歌的情感都是来自现实社会生活,来自对普通大众人生的真正体验。

D.现代汉诗创作需要饱满的情感,需要的是以真善美为核心的感情,否则,是无法创作出诗歌作品的。

试题详情

E.口语化是现代汉诗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但进入诗歌的日常口语必须经过诗人的审美加工的,是诗意化的。

F.我们的诗人“要知道不需要用什么语言写什么”,这样,现代汉诗才能免遭质疑,才能发展提高。

试题详情

13.下面不能证明“诗歌是表达人的内心情感的”的一项是(3分)

A.胡适、陈独秀等倡导“文学革命”,对古典诗歌进行了大力否定。

试题详情

B.胡风说:“诗歌是发自作者对于现实人生的感受或追求。”

C.古人云:“在心为志,发口为言,言之美者为文,文之美者为诗。”

D.卞之琳的《断章》用诗化的口语,表达了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和情绪。

试题详情

14.在第①和第③自然段的论述中,分别举郭沫若、艾青、穆旦等人的作品为例,其作用分别是什么?(4分)

                                                                           

试题详情

16.联系全文,简要概括作者不同时期不同境况下听雨的感受。(4分)

                                                                                        

试题详情

17.从全文看,作者举杜甫、李建勋、蒋捷的例子,在内容上和结构上分别起什么作用?(5分)

                                                                                      

试题详情

19.为什么看过土楼之后,会让人产生“土楼归来不看屋”的感叹?(4分)

                                                                               

试题详情

20.福建土楼“普遍而杰出的价值”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5分)

                                                                                  

试题详情

21.福建土楼申遗成功后,有关人士接受采访说:“申遗成功是对全世界的承诺,和经济利益无关。”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这句话有什么意义。(6分)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试题详情

22.请根据前后文内容,仿照画曲线句子,将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6分)

这是一片神奇的地方。来黄果树观瀑听涛,柔弱者能在这里找到坚强                         。这片山水不再是诗,不再是画,不再是音乐,这里是灵魂的栖息地,是人类的精神家园。

试题详情

23.以“桥”和 “雨”为主要意象写一段文字,要求表达”思念”的情感,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40个字。(6分)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试题详情

一、12分

1.A(A组加点字全读qī B组“缧”读léi,其余加点字读lěi。C组“晷”读guǐ,其余加点字读guī。D组“悔”、“毁”读huǐ,“晦”、“诲”读huì。)

2.D(D项,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用“浩如烟海”形容千岛湖,使用对象错了;A项,平分秋色:比喻竞争双方不分上下,符合语境;B项,刻骨铭心:比喻牢记在心,永远不忘,符合语境;C项,苦心孤诣:指刻苦钻研,在学问或技艺等方面达到了他人达不到的境地,符合语境)

3、D【分析】A“表率”的前面是不能加上“好的”,因为“表率”指的就是“好的”。B累赘多余。应删去“这些革命战士”。C用词不当。应改“而”为“有”。

4.A(B项“让农民……种好粮”中的三个顿号改为逗号,因为是短句间的停顿;C项“三驾马车”应该加单引号,“说”之后的冒号应该改为逗号;D项书名号和引号应该互换,因为句子中的“集结号”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作为一个专有名词用)

二、35分

5、C.解释为“追踪”。

6、B.A项第一句的“因”字是副词,于是,就;第二句是介词,趁着。B项两个“者”都解释为“的人”。C项第一个“以”字是介词,因为;第二个是介词,根据。D项第一个“之”字是人称代词,第二个译为“得”,是补语的标志。

7、C.A项是宾语前置句。B项“于河”介宾结构作状语后置。C项是省略句,应是“御史以(之)属淳”。D项“以通盗死罪”介宾结构作状语后置。

8、B.A项“只要百姓送一包饭就处理诉讼案”有误,原文是用百姓包裹一包饭的时间形容张淳断案快速。C项“张淳又急得睡不着觉”有误,原文的意思是指张淳故意搁置着不去办理。D项“张淳与巡抚商量将他们解散”有误,原文是巡抚与巡按进行商量。

9、(1)断句(3分)

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从之/事遂定(错一处扣0.5分)

(2)①有人抢了五斗米;张淳故意(假装,装作)把死囚用杖打死。(“佯”字1分,故意,假装、装作;“杖”字1分,名词活用作状语,用杖;大意1分)

②刚上车,回头对下属说:“盗贼某人已经回来,距离此地只数里地,你们可替我捉拿他。”(“甫” 字1分,刚;“顾”字1分,回头;“去”字1分,距离;大意1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张淳,字希古,桐城人。隆庆二年中进士,任命为永康知县。(永康)官吏和百姓平时大多奸猾,接连告官有七个县令被罢免。张淳到任,日夜翻阅公事文书。(当时)打官司的有几千人,(张淳)判决像流水一样迅速顺利,官吏百姓大为吃惊,叹服不已,官司日渐减少。凡是前往官府申诉的,张淳当即定下审判日期,(到时)诉讼双方按照预先约定的日期到官府,很快审决案件没有拖延积压的。农民裹一包饭就能结束诉讼,于是称他为“张一包”,是说他像包拯一样快速断案。

有个大盗叫卢十八的抢劫库藏的金帛,过了十多年还没俘获,御史把这件事交给张淳办理。张淳限定三个月一定抓到大盗,并请求御史在一个月内下达数以十计的缉捕公文。等到公文接连下达,张淳故意讥笑说:“大盗逃跑好久了,到哪里去抓捕呢。”搁置着不去办理。有个官吏的妻子与卢十八暗中勾结,那官吏很留心案情,听到张淳的话告诉了卢十八,卢十八心里安稳许多。张淳于是让差役假装告这位官吏欠人银子,把官吏关入狱中。张淳暗地叫来这官吏用勾结大盗犯死罪来责罚他,再叫他请求让妻子代替自己坐牢,自己出去借钱来偿还。卢十八听到以后,急忙来探望这位妇人,(张淳等人)趁他喝醉酒将他捉拿。等到上报御史,(俘获大盗)只有两个月。

百姓之间有一点小小的怨恨,常常夸大成人命案一般的大案来诉讼。张淳查验发现不属实就定诉讼者有罪,从此没有诬告者。永地人贫穷,生下女孩大多不抚养。张淳规劝非常耐心,贫穷而无力抚养的就捐献俸禄供应物资,保全性命活下来的女孩无以数计。大旱之年,抢劫公然发生,张淳下令抢劫者处死。有人抢了五斗米;张淳故意把死囚用杖打死,张贴告示定罪名为“这是抢夺米的人”,众人都因恐惧而顺服。过了许久,凭执政成绩第一的身份前往应召,离开永地,刚上车,回头对下属说:“盗贼某人已经回来,距离此地只数里地,你们可替我捉拿他。”根据他的话追寻,发现盗贼正在河里洗脚,拘捕到官府,盗贼服罪。永地人对这件事感到惊奇,认为有神明告知。张淳说:“这个盗贼追捕得急就逃走,现在听说我离开就回来了。根据道理推断,有什么神明呢。”

升任礼部主事,历任郎中,因病辞职离开。后担任建宁知府,升任浙江副使。当时浙江有招募来的士兵,巡抚和巡按商量将他们解散,士兵们(知道后)都骚乱不宁。张淳说:“这些骄横强悍的士兵,留下来有用处,淘汰的话不可预测。不如淘汰那些老弱的士兵,留下那些强壮有勇力的,那样的话,留下的不会想骚乱,淘汰的也不会捣乱。”听从他的意见,事情就平定了。(张淳)官最终做到山西布政。

 

10.(1)不同,《临江仙》上片写现时“春恨”,下片追忆当年初见小滔及“当时”的情景,采用的是倒叙(1分)。《鹧鸪天》采用的是顺叙,上片写当年佳会,过片写别后思念,结尾写别后重逢(2分)。
(2)《临江仙》表现的是词人苦恋之情、孤寂之感。(2分)《鹧鸪天》上片表现当年欢聚时豪情欢畅,逸兴飞扬。下片表现的是离别后的相思之苦以及重逢后的惊喜之情(2分)。

11. ⑴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⑵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⑶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⑷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三、16分。

12.(5分)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理解重要词语的能力,理解重要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C级。

答案:BD(B“只要”错误,原文中是“只有”,D“是无法创作出诗歌作品的”过于绝对)[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答案超过两项,本题不给分。]】

13.(3分)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答案:A

14.(4分)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章脉络、分析作品结构和概括作品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答案:前者论述了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的观点。后者论述了诗歌的创作需要饱满的情感,诗歌中的情感必须是以真善美为核心的的观点。

(4分,每个要点2分,大意相同即可)

15.(4分)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和对作者观点的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答案:因为诗歌创作中,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的情绪和感受必须以真善美为核心进行选择和升华才能够感动读者,日常生活口语也必须是经过诗人进行选择和审美加工才成为诗歌的语言的。

(4分,答对1个要点2分,答对2个要点4分,其中“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的情绪和感受”“以真善美为核心进行选择和升华”“日常生活口语”“进行选择和审美加工”,每个点1分,大意相同即可)

四.15分

16.①小时候(或物质生活匮乏时),雨是一种湿漉漉的难受和一层苦涩的无奈。②长大后(或物质生活丰裕时),听雨是一种心灵的震撼。③如今,身居闹市,听雨是一种休息,一种调节,一种陶冶,一种享受。(或答“如今听雨陡生一种静谧、和谐、悠远的情感。”)(4分)

17.内容上①强调对雨声的感受会因人因时因境因情而异;②丰富了雨(或雨声)的文化内涵。结构上:①引出下文“我”对雨的好恶,为写对雨的不同感受作铺垫。(5分)

18.说“难得”是因为:客观上,身居闹市,难得再见山村那种雷鸣电闪的豪雨,水泥层顶使雨声少了美的韵致。主观上,城市的污染和喧嚣,使人们郁闷烦乱,疲惫冷漠,少了平和安详,回归自然的心境(或答“使人们很难平心静气地倾听雨声”也可),说“奢侈”是因为有一种热情而又平和的心态,就可以尽情享受雨声带来的美妙情思。(意思对即可)(6分)

19.(4分)因为福建土楼造型独特规模宏大结构奇巧数量众多(或:样式繁多)。(每点1分)

20.(5分)①技术价值:土楼体现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生土夯筑的建筑艺术成就。②文化价值:土楼遵循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理念和风水建筑规划说,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建筑智慧和人居理念。③美学价值:土楼建筑风格古朴粗犷,形式优美奇特,与青山、绿水、田园风光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景观。④实用价值:兼有防盗、防震、防兽、防火、防潮、冬暖夏凉等优异性能。⑤民俗价值:土楼反映出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处的家族传统,体现了耕读为本、忠孝仁义的中国传统文化,是群体文化模式的见证。(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不写出“技术价值”“文化价值”等概括性的词语不扣分。)

21.(6分) ①在现代城市无休止扩张、农田山林不断被毁的开发时代,土楼申遗的目的是将这些独一无二、特色鲜明的遗产保护下来,避免它消失后造成的遗憾。②土楼申遗成功需要我们反思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人生哲学和生活伦理,而不是借此谋取经济上的利益。(每点3分)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 (6分)题考查考生简明、连贯、得体以及准确、鲜明、生动运用语言的能力。

参考答案:失败者能在这里汲取力量,受伤者的心灵能在这里得到安抚,失意者的精神能在这里得到疗养。

【说明:每句2分:对象选择得当1分,语言准确1分。整体上三句与前句语势不连贯,不能组成排比句的扣1分。】

23. (6分)此题考查修辞手法,语言表达连贯、形象、鲜明、生动等考点,能力层级为E。

答案示例:桥默默地站在水流之上,仿佛家乡的母亲久久守望着游子的归途。无边的乡愁尤如“子黄时雨”打湿了我的心。

  (评分标准:正确使用修辞手法2分,合理连贯使用二个意象2分,主旨明确语言生动2分。)

24.作文(60分)

写作导引参考:

本次作文主要对学生的立意进行训练。一篇好的文章是从选定主题开始的,如果不明确写作目标是什么,只是信马由缰,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这样是绝对写不出好文章的。选定主题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立意。明末清初大学问家王夫之曾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怎样才能做到文章立意新颖呢?可以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是在思维方式上要大胆求异,突破思维定势。二是多角度看问题,对同一事物,立意要从另一个角度看。

中学阶段是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确立的时期,怎样看待世界,采取什么态度面对人生,其实也是中学生常常自觉或不自觉思索的问题。怎样才能找准最佳立意点,实际上对话题作文的结构的了解很重要。话题作文一般有四个部分组成:引入材料、阐释性话语、话题核心词、写作要求。其中第阐释性话语比较重要,它可以暗示学生文章的立意方向。在本材料中,尼采有意识的将世界划分成三个高度:山脚、山腰、山顶。对这三个高度的具体含义,材料本身并没有加以解说和限定,这给写作留下了一定的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赋予不同的人生站位的含义。

 

(三)作文立意解析

1、  赞同站在山顶看世界:生命是有高度的,要努力攀登道德、学识、事业的高峰,达到一览众山小的人生高度。如下文杜冬梅同学的《高?空》。

2、  赞同站在山腰看世界:山顶有居高临下、高处不胜寒的弱点,山脚有仰人鼻息、目光短浅的短处,只有站在山腰看世界,才能把这个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下文赵娟的《人生四步曲》。

3、  赞同站在山脚看世界:保持一种谦逊的态度站在山脚下,脚踏实地看世界。

4、  分别站在山顶、山脚、山腰看世界:多角度、多层次打量这个世界,横看成岭侧成峰,善于变换不同的角度,世界便异彩纷呈。

5、虚化或放弃到底在哪里看世界:站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保持良好的心态。心态健康,自然能于成功的顶峰看到失败的危机,从痛苦的山脚窥见胜利的曙光。如下文陈莉的《曲径通幽》和余尹洁的《勿需选择》。

 

(四)佳作欣赏

高 ?空  

四川省新津中学高2006级14班 杜冬梅?

荒原野径,厉风过处,满目苍凉。高处,风景怡人,但不胜寒。

踏着历史小径,屈原背负着他的抱负,惦念着他的美人,从容不迫。他站在人烟稀少的高处,平静如水的心撩动了整片风景。风过衣襟飞扬,孤傲的背影将他遗弃在历史的巅峰。

他透彻,所有的一切都只是一段景致,而他只是站在景致外的景致来欣赏这虚空的尘世,高不再是一段距离,而是一种心境,一种沧桑,一段历史堆积出来的满目疮痍。

 踏着久违的苍凉,心际拂过一层烟云。如冬日般温度殷红的血自伤口处潺潺流出。为了一位才子,竟悲壮如此?残白的天际快要映出一片黑夜,无奈的长叹永远逃离不了那冰冷的封印,恶魔般的幻境穷迫不舍,绝望犹自浮上心头。在非云非雾非雨的竹涧阁楼边,潇洒桀骜的身影永远令人迷惑。嵇康,一位优雅的隐士,洞彻世事的才子用灵魂演奏着时代的华章。

那片未经尘世污浊的心境被幽深寂寞的山涧保护着。他的思想,他的觉悟随着曼妙的琴音在花蕊间萦绕。这高幽空明的山涧竹林是他思想的全部。高,已不只在官场中,而是心灵思想的高度,只是无奈的命运将他埋葬在他有高度里,只是在山水竹边,在竹涧焚香的溪边仍然孤傲着。天依旧残白,梅依旧高雅,林依旧幽深,只是缺了他,更添了一分神往,多了一分清雅,衣竹楼旁,仍可见雪白的花绽放出他殷红的血。

老子逍遥,只留《道德经》而驾车隐去,集气于一生尤显突兀。他的淡定,注定他站在思想顶峰,观望沧桑的尘世,死一般的沉寂封锁了沉沉杀气,他淡然的笑容久久响彻,穿越时空。清傲的清莲居士,幽怨愤懑的子美,饱经沧桑的苏子,何常不为那高处而心寒,但那不是错误,历史决定了一种高处,于是他们从容不迫。他们背后的苍凉被一种叫“高洁”的东西封杀。

山仍然盘亘,为了永恒;水依旧奔赴,为了幻灭。山水的对话冰封了寒冬的沉默。有一老者,抛出不丝之竿,以山的管弦问候水的歌喉,独钓寒江。在这前后,我隐约瞅见残白的两个字:高度。

 

人生四步曲

四川省新津中学高2006级14班 赵娟

幼年

 小时候,我发现我的眼前有一座大山,站在山的脚底,我望不见山后平原的广阔,森林的葱郁。我特别想翻过大山,哪怕就站在山顶,我相信自己也一定能够欣赏到所有的风光。

青年

 渐渐地,随着年龄的长大,我知道了“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我渴望到达顶峰,一饱眼福。再后来我又了解了李煜“无言上西楼”的寂寞悲伤,我质疑了:山顶难道不如想象的那样好吗?

中年

 人一到中年,总会有自己大大小小的不可计数的成就。而我来到这个世界的惟一目的就是“爬山”,我的起点是山底,终点是云层上面的巅峰。中午的时光我都在山腰上攀登着,我见到了数不尽的不知名的小花小草,但遗憾得是我并没有给予它们过多的关注。也很少驻足听听山上的鸟叫,赏玩这遍布山野的一花一草,品味咚咚流水里面蕴含的语言……我的眼睛始终目不转睛地盯着朦胧的山巅,满脑子里都期盼着成功的那一天。

老年

 终于到达山巅了,我独自一个人站在浓雾中,海拔高得连青松也不愿与我作伴,雪莲的形迹也藏匿于漫天的雾中。我的眼前白茫茫的一片,虽然山底上还有人衷心的羡慕我,山腰上还有人不断地重复着我的脚印,但我却再也看不清潺潺的流水和五彩的大自然。在我的肉体如雾般消散时,彩虹也不愿现身弥补一下我今生最大的遗憾。

 在我生命从开始到结束这短暂的一生中,我的精神的升华中只为世人显现了匆匆忙忙的攀登过程,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

站在山脚却只能滤过云雾看见山巅的人是只会留下遗憾的人,人生中徜若只留下了对胜利那一天的希望与等待,这样由你奏出的人生四步曲最终将以凄凉的末音结束,曲中老年人的哀怨与悔恨之声响彻云霄。

 站在哪里看世界?在山底,只有山的巍峨;在山顶,只能看到云海;而在山间你我却能看见整个世间,整个世界的意义与归宿。我宁愿只爬到半高处……

 

曲径通幽

四川省新津中学高2006级14班  陈莉

 倦然,携一独枝入山,清晨的空气和温热暖阳阳地照在身上,每一处都氨氲着自然的气息,无限熨帖无限惬意。

人生是一种味道浓烈的干邑白兰地,热情醇厚给你支撑的力量。山,望之弥高,总会在不经意的转角给你惊喜,无异于“落崖惊风,朝暾夕日”,宁愿守着一过寂寞,也不要世袭隆重的庸俗,情绪是很微妙的东西,指引着你开发自己内心的潜力。

沿山拾阶,道路两旁芳草萋萋,更兼有落英缤纷,以为误闯了桃花源,乃惊于此山的别有洞天。原来山脚也有一派生机和魅力,无限生命的跃动,那阳光无阻隔无间隙地颓洒热情,那狂放肆的自然热情,山脚的世界徜徉着自由和奔放。

越行越青年了吧!偶尔,几声鸟鸣也会惊吓到整座山的安谧,阳光温柔地从树叶缝里泻下,抚摸着已经熟透的春光,后阶缝隙间充满了细细柔柔的嫩草,仿佛那么柔弱的它们会因承爱不了过多的热情而死去,但它们却如此坚定执着的生长着,在幽深的林间独自开放、独立调谢,我踏上那石阶,就仿佛踏上了一种微漠的薄薄凄凉,人生,开放在一处无人欣赏的柔和角度,点破了山的寂寞,增添了山的内容,透过它们,仿佛一片广阔的意境在扩大。

 终于可以看到那树林深处的禅寺,那清泉在侧,月色冷青的幽清古,山顶上仍是一片寂静,无人语,恐惊了天下人,阳光依然柔和,清流也充满了哲理。

 敲开寺的门,老者正在参禅,一人一寺一孤僧,一草一木一世界。清茶伴我入座,入山无非过一栈道再经一座桥,转头,却已另一世界无岸无渡非山非水。成人,无非渡一苦海再棹一舟楫,回眸,竟也物是人非,已是凡人孤寂,又求高僧打坐禅悟,原来世界便在这里,我问老者“参禅何如”,他告之我以山顶啸歌。清脆,浓重并且真挚。

原来,心境统一,站在哪里看世界都一样,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我大约能够明白老者为什么执拗地孤身一人守着这古寺。无需竹弦洞萧,自的鸟鸣盈耳。无需挂画,有幅巨画名叫自然。抬头是一片天,低头又是一个世界。

 

毋需选择

四川省新津中学高2006级14班 余尹洁

 叠罗汉时你喜欢在哪一个位置?最上面的?会摔得很惨。最下面的?会压得很痛。中间的?又似乎不够刺激。叠罗汉时,我总是后悔我选择的任何位置。

――几米

生或死,这是一个问题;站在哪里生或死,则是问题中的问题。秋日的扶桑,朝雾弥漫,枝头犹有残红,推开玄关,源氏公子倚在雕栏上,暂时欣赏这般美景。他低头思索着,离开宫门后,当户的残月会否为他指引。

你也如此徘徊过吗?犹豫着应该背负西西弗斯的罪名,永无止境地推动巨石;还是踏在《理想国》上,高呼: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最终朝向孤独。无论选择什么,破晓之前,我们必须找到那三尺黄土。其实,又何必期望这黄土呢,既然来时未带一物,走后又必期望这黄土呢,既然来时未带一物,走时又何必窃取这不属于自己的呢?于是,勿受那黄土的束缚,走到哪里,便看到哪里的世界,因为一辈子从一个角度看世界,是很郁闷的。

 如果一定要说这脚下踏着的是什么,或许是痛苦吧。在无法逃避的痛苦到来时,能做的,唯有将它踏在脚下,积累的痛苦能使你看到更远。

 站在世人的随意之中,站在自己的痛苦之上,得到的或许不是公认的幸福,但至少是自己认为幸福的生活。与其思索所站的位置,不如在任意位置尽心窥视世界,不是无欲则刚吗?

 或许站在哪里看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看。阿尔伯特说, 人生不过是从上帝那儿借来的一段岁月。我也认为,人还活着,是因为上帝忘记了你还活着,或者,上帝忘记了你不该活着。既然如此,这似乎偷来的生命,又怎么忍心在上面多加一点灰白呢,以孩童般的好奇张望这个世界,它需要色彩,而不是神伤的灰黄。

 现在,所需要的,可能正是那份随遇而安。

天晴的时候,我想到山上赏鸟;天晴的时候,我想到花园种花;天晴的时候,我想去拜访朋友……

  然而雨始终下不停。

直到我决定在雨中赏鸟、在雨中种花、在雨中访友。

 雨终于停下来了。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