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007学年度济宁市汶上县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七年级生物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4页。第I卷2页为选择题,15分;第Ⅱ卷2页为非选择题,25分;共40分。历史、地理、生物三科考试时间共120分钟。

2.历史、地理、生物三科第Ⅰ卷答在同一张答题卡上。历史为1―22题,地理为23―42题。生物为43―57题。

3.答第I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4.第I卷每题选出答案后,都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ABCD)涂黑。如需改动,必须先用橡皮擦干净,再改涂其它答案

第I卷(选择题  共15分)

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每小题1分,共15分)

43.目前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疾病是

A.传染病                B.肿瘤                      C.癌症                   D.心血管疾病

44.生活中我们要关注食品安全。下列哪些标志可以提示我们放心食用该食品?

A.①②③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①②③⑤

45.下列对毒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种植毒品能发展经济

B.吸毒会成瘾,使吸毒者走上犯罪道路

C.吸毒严重危害吸毒者的身心健康

D.吸毒会破坏国家的社会安宁、经济发展

46.下列管道中流动着静脉血的是

A.上腔静脉、左心房                                 B.下腔静脉、右心房

C.肺静脉、右心室                                     D.肺动脉、左心室

47.人体的能量主要来自于下列那组物质

A.维生素、脂肪、糖类                              B.脂肪、蛋白质、水

C.脂肪、蛋白质、无机盐                          D.糖类、脂肪、蛋白质

48.儿童预防接种的目的在于

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人群                                          D.三种说法都正确

49.在青少年和儿童中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是白血病,目前治疗白血病比较有效的方法是

A.化学疗法                                               B.骨髓移植

C.放射疗法                                               D.基因疗法

50.从2003年秋开始,虽然非典疫情并没有发生,但国家对非典预防工作还是给予了高度重视,尤其加强了对公共环境的消毒工作。从传染病学的角度看,这项工作主要目的是:

A.切断传播途径                                        B.保护易感人群

C.控制可能携带Sars病毒的野生动物             D.上述三项

51.随着中国的不断开放,我们与各种肤色外国人打交道的机会越来越多。肤色不同,眼球的颜色也往往不同。其差异具体表现在眼球壁的:

A.膜上                                                      B.虹膜上

C.脉络膜上                                               D.视网膜上

52.在为同学过生日时,机敏的小军不小心被蜡烛烫了个泡。请你猜猜他的反应和感受:

A.只缩手,不感到痛                                 B.先缩手,后感到痛

C.先感到痛,后缩手                                 D.缩手和感到痛是同时发生的

53.初生婴儿6个月以内不会患天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婴儿从母体获得了抗原,产生非特异免疫

B.婴儿从母体获得了抗体,产生非特异性免疫

C.婴儿从母体获得了抗原,产生特异性免疫

D.婴儿从母体获得了抗体,产生特异性免疫

54.下列做法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是:

A.大规模捕捞鱼仔                                     B.节约用水

C.加速煤和石油的开采                              D.毁林开荒,扩大耕地

55.人是生物圈中的一员,人类的一些活动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也有一些活动会破坏生态环境。下列哪项活动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A.封山禁牧,植树种草

B.挖掘甘草和搂尽发菜,利用野生资源

C.丢弃废旧电池,净化家庭环境

D.燃烧含硫高的煤炭取暖,改善生活质量

56.关于说法中正确的是

A.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应该停止发展工业

B.经济比较落后的时候,应该采取“先发展,后治理”的措施

C.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环境污染的问题自然会解决,所以人们现在不必担心

D.在发展工业的同时,必须采取一定的环保措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57.被疯狗咬伤的患者,要注射狂犬病抗毒血清,注射的物质和措施分别称为:

A.抗原、消灭传染源                                 B.抗体、保护易感者

C.抗体、控制传染源                                 D.抗原、保护易感者

 

第II卷(非选择题  每空l分,共25分)

1.(5分)血常规化验常作为疾病诊断的一种辅助手段,医生通过解读血常规化验数据,可以初步确定患者的病情。某校老师最近感到身体不适,下图为化验结果,请你分析回答:

(1)老师可能患__________病,说说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针对老师的化验结果请你对他的饮食提出一些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师如果需输血,最好输__________型血,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4分)自l981年,首例艾滋病在美国被发现以来,全球已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受到艾滋病的严重威胁,目前我国艾滋病感染人数已达100万。阅读下面有关我国艾滋病传播途径的表格内容,根据已有的生物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999~2002年我国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统计表

传播途径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性传播

332

419

530

663

血液传播

2894

3575

4436

5137

母婴传播

9

10

19

22

不    详

1011

1197

1343

1631

 

(1)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那么HIV是这种传染病的_________。

(2)艾滋病是传染性很强的疾病,它的传播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环节,缺一不可。

(3)通过上表数据的分析,你认为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目前,很多科研工作者正在研制艾滋病疫苗,以期使人们获得对艾滋病的免疫能力,这种免疫属于__________免疫。

3.(5分)下图是眼球的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

(1)眼球内能成像的部位是[    ] __________。成像过程中对光线有折射作用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2)刚走进电影院时几乎什么也看不见,片刻后才可看见周围的人,这种变化是由于眼球中的__________变大了。

(3)若长时间近距离看书写字,就容易造成假性近视,这时眼球中[8]的特点是__________。以后如果仍不注意用眼卫生,成像就有可能如图5所示,这种情况下要想看清楚远处的物体,就需选如图的__________(填字母)种透镜加以纠正。

4.(6分)如果用锣声与喂食相结合,训练猴子进行爬杆表演,经过一段时间后,当猴子一听到锣声,就会做出爬杆的动作。请就这一反射活动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该反射活动的形成过程中,原本属于无关刺激的__________转变成了条件刺激。

(2)为防止已建立起来的该反射活动消退,就要不断地用__________进行强化。

(3)此类反射活动是在_______的基础上建立的,其重要意义在于提高动物_____________。

(4)各种生命活动的完成,都需要其结构基础,猴子表演爬杆这一反射活动的感受器位于__________内;就参与活动的神经中枢而言,与猴子吃到食物分泌唾液的不同在于该反射活动必须有__________参与。

5.实验探究(5分)

小明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进行了三种处理:①将馒头碎屑与唾液放入1号试管中充分搅拌;②将馒头碎屑与清水放入2号试管中充分搅拌;③将馒头碎屑与唾液放入3号试管中不搅拌。

试问:

(1)若要研究“馒头变甜与舌的搅拌是否有关”,则应设置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为__________号试管。

(2)若要研究“馒头变甜与唾液的作用是否有关”,则应设置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为__________号试管。

(3)若将①②号试管都放入37℃左右温水中,10分钟后取出,__________号试管中的物质遇碘后变蓝。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在制定这项探究计划时,有同学提出:“除了以上三种处理外还要进行第四种处理,就是将馒头块与清水放入试管中不搅拌”,你认为这第四种处理_________必要(填“有”或“不”)。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