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08学年度博山区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初一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①试管婴儿 ②克隆羊 ③水结成冰 ④转基因食品,以上四种现象与生物技术无关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试题详情

2.下列不属于生物的是

    A.SARS病毒     B.智能机器人  C.香菇        D.月季

试题详情

3.“植物受阳光照射,制造有机物”、“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些现象说明了

A.生物的生活需要光          B.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C.生物的生活需要食物           D.生物的生活需要空间

试题详情

4.下列哪一项属于调查

A.人口普查      B.森林资源调查 C.水资源抽样调查  D.仔细观察牛,并拍照

试题详情

5.某小组将调查到的生物进行了分类,他们将鲫鱼、金鱼、水草、荷花、水鸭等归为一类,而将松、柏、蝇、玫瑰、麻雀等生物归为一类,请问,他们是按照(    )进行归类的。

A.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           B.生物的用途

C.生物的数量                 D.生物的生活环境

试题详情

6.在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裸地的湿度最小,灌丛的湿度次之,草地的湿度最大

B.一天之中,早上的湿度最大,晚上的湿度最小

    C.如果草地上有小水洼,测量时应将干湿计放在水洼边

D.森林附近地区降雨量较多,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植物对空气湿度有影响

试题详情

7.一块玉米田中,影响玉米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

①水 ②土壤 ③阳光 ④空气 ⑤人 ⑥玉米螟 ⑦杂草 ⑧其他玉米

A.①②③④            B.⑤          C.⑥⑧ D.⑤⑥⑦⑧

试题详情

8.下列关于生物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生物生存的全部环境的总称

B.生物圈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C.生物圈包括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

D.生物圈是指生活在地球上的所有生物

试题详情

9.下列属于消费者与生产者关系的是

    A.松鼠吃蘑菇  B.蛇捕食青蛙  C.兔吃草  D.青蛙捕食昆虫

试题详情

10.为了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不仅要把塑料等难以降解的垃圾带    离南极,还需要把粪便等生活垃圾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

A.分解者很少    B.没有消费者  C.缺少生产者    D.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

试题详情

11.俗话说:“大河无水小河干”。这说明一个生态系统与周围的生态系统是

A.相互矛盾的    B.相互关联的  C.互不相干的    D.以上都不对

试题详情

12.地球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平衡失调的重要原因是

A.植物生长较慢             B.大规模的植树造林

C.自然界动物增长过快  D.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试题详情

13.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A.一个果园中的全部果树      B.一个池塘中的全部生物

C.一片森林                   D.一片草原中的全部植物

试题详情

14.鱼在水中用鳍游泳,鸟在空中用翼飞行,这种现象说明

    A.生物的结构很复杂    B.生物体的结构与环境是相适应的

C.环境造就了生物                D.环境对生物的改造

试题详情

15.下列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分布在千旱地区,动植物种类比较少

B.分布在较湿润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

C.分布在较湿润地区,动植物种类比较少

D.分布在干旱地区,动植物种类比较多

试题详情

16.下列材料,可以直接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是

A.一根头发    B.一张纸    C.芹菜叶片    D.血涂片

试题详情

17.实验完毕后,应怎样调整转换器?

A.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B.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C.把两个物镜偏到两旁    D.以上三种做法均可以

试题详情

18.右图是张明同学在l0倍物镜下观察到的影像,若他想看到更完整的字母d影像,应该

试题详情

    A.用4倍物镜  B.将标本往上移  C.用40倍物镜     D.将标本向下移

试题详情

19.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这时眼睛应该看着

A.目镜       B.转换器        C.物镜            D.反光镜

试题详情

20.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若光线较暗,则应使用

A.大光圈、凹面镜          B.大光圈、平面镜

C.小光圈、平面镜          D.小光圈、凹面镜

试题详情

二、理解与应用(每空2分,共40分)

    1.在载玻片上,向有草履虫活动的水滴的一边加一块小盐粒,它会游向无盐粒的另一边,这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实例。

试题详情

2.杨树的蒸腾作用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杨树通过蒸腾作用又将植物体内的水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空气里,可以改善气候。这个事实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详情

3.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

试题详情

4.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

试题详情

    (1) 该图中共有_______条食物链。请写出该食物网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

(2) 鸟与蝗虫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人类大量捕杀青蛙,会造成蝗虫的数量_______,影响绿色植物,从而影响粮食产量。

(3)图中没有表示出来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______,如果要用该图表示生态系统,还必须有______________成分。能够决定生态系统中消费者数量多少的是______________,该生态系统能够保持动态平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这个生态系统被有毒物质DDT污染了,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最后体内有毒物质最多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

试题详情

5.下图为显微镜结构图,请据图回答:

试题详情

(1)用显微镜观察材料时发现有异物。如果移动载玻片,异物也移动,说明异物在______上。如果移动载玻片,异物不动,说明异物可能在__________________上。

(2)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字母“p”应是__________________。

(3)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的表皮细胞,看到的物像如下图①所示,若要观察的物像达到如图中②所示效果,他应将装片向____________移动。转换高倍镜到位后,再调节【   】___________能使物像清晰,所观察的物像与低倍镜相比较,细胞数目较___________,视野中的光线变___________。(亮、暗)

试题详情

试题详情

三、实验与探究(每空2分,共20分)

    1.某同学在探究鼠妇选择生活环境的行为时,设计了如下实验:

(1)在一个铁盘内,左侧放潮湿土壤。盘上盖不透光纸板;右侧放干燥土壤(土壤除含水量不同外,其他性质与左侧相同),盘上盖玻璃板(如图)

试题详情

(2)将2只鼠妇分别放入铁盘左右两侧中央处。

(3)观察:一会儿2只鼠妇均集中于左侧。

    (4)结论:鼠妇既喜欢黑暗的环境,也喜欢潮湿环境。

请回答:

(1)你认为该同学设计的实验是否合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不合理,应该怎样改进?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结束后,对鼠妇怎样处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详情

    2.下面是某生物小组的“探究生态系统中动物和植物的数量关系”研究性课题的有关实验过程,请分析并回答问题。

实验用具及材料:小虾、蚂蝗、水草、洗净的沙子、池水、有盖玻璃瓶。

说明:4个生态瓶均放在实验室有__________的地方,他们所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基本相同。

生态瓶

小虾/条

蚂蝗/条

水草/棵

瓶中动物存活时间

1号

2

2

8

6天半

2号

2

2

4

3天半

3号

2

2

2

1天

4号

2

2

0

当天死亡

(1)小生态瓶l―3号均可看作是一个小的生态系统,其中属于消费者的______________。

(2)1号瓶动物虽然存活时间最长,但最后还是死了,你认为原因可能_______________。

    (3)4号瓶一般不把它看作一个生态系统,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小组最后研究的结果是: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动物数量与植物数量的关系是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