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届新课标语文考点预测:自然科学类

一、考点介绍

科学类文章的阅读,在大纲地区以信息检索为主,即考查理解、分析综合、筛选与整合,而在课标地区则以信息检索与分析、概括、评价甚至探究并重。科学类文章的分类:大纲地区分为自然科学类和社会科学类文章;课标地区分为说明类和论述类文章。考生需要注意的是科学类文章的阅读不要死钻材料涉及的最新科技成果(自然科学方面和社会科学方面),而是着眼于信息的检索(包括信息的定位、筛选、整合与分析、概括、评价等)。

(一)【2004年全国卷Ⅰ】二、(12分,每小题3分)

7.下列对“人类胚胎干细胞”这一概念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人类胚胎干细胞即人类胚胎发育早期囊胚外表的扁平细胞和囊胚腔内侧的内细胞群。

B.人类胚胎干细胞就是人类胚胎发育早期囊胚腔内侧的内细胞群。

C.人类胚胎干细胞是人类囊胚中可发育成胎盘、肝、肺、骨胳、皮肤等的全能性细胞。

D.人类胚胎干细胞不仅指人类囊胚中未分化的细胞,也指成人身上的成年干细胞。

试题详情

8.文中生物学家认为“胚胎干细胞的研究更有价值”,下列不属于生物学家判断依据的一项是

A. 成年干细胞主要分布于骨髓、血液、大脑、胰腺等处。

B. 成年于细胞非常稀少,较难分离和纯化。

C. 成年干细胞并不具有分化出所有类型细胞的能力。

D.成年干细胞在体外难以扩增到三四百代。

试题详情

9.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造血干细胞和骨髓干细胞都属于成人身上的成年干细胞。

B. 成年干细胞在体内的分化方向是确定的,在体外培养时其分化方向则是不确定的。

C. 所谓“细胞治疗的时代”,主要是指利用胚胎干细胞治疗疾病的时代。

D. 利用胚胎干细胞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以治疗糖尿病,已取得初步研究成果。

试题详情

(二)【2004年全国卷Ⅲ】二、(12分,每小题3分)

7.根据文意,下列白鹤梁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原因,错误的一项是 

   A.古人在石梁上刻画的石鱼,记录了1200年以来长江的枯水位。

   B.石梁上许多古代诗文碑刻反映了石鱼的出水时间和距离枯水线的尺度。

   C.为探索长江上游枯水期的发生和水量变化的规律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

   D.石梁上反映长江水位的题刻大多出自历代名家之手,具有艺术欣赏和保留价值。

试题详情

8.根据文意,属于白鹤梁急需保护的理由的一项是 

   A.白鹤梁上的石鱼和诗文碑刻所记载的水文资料可能会遗失。

   B.白鹤梁表层砂岩下的泥质岩容易被水流淘空,悬空的岩体容易蹦落或翻转。

   C.由于风化、船只撞击等因素,白鹤梁已经出现一些环境地质灾害。

   D.白鹤梁将会承受不住三峡工程完工后高水位所造成的强大水压。

试题详情

9.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白鹤梁平时都隐没在水中,每年在长江枯水期才露出水面一次。

   B.白鹤梁上的石鱼和题刻不但出自历代名家之手,而且是珍贵的水文资料。

   C.直到三峡工程开工的时候,白鹤梁上的石鱼和题刻保存得还算完好。

   D.“就地淤埋,岸边复制”也是保护白鹤梁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案。

试题详情

(三)【2004年全国卷Ⅳ】二、(12分,每小题3分)

7.根据文意,下列对文中的“足够的力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所获得的空前的改变社会环境的力量。

   B.地球上的生物施加给自然环境的反向作用力。

   C.环境对地球上生物的作用和地球上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

   D.人类在20世纪所取得的足以改变自然环境的力量。

试题详情

8.下列不属于人类对环境的直接影响的一项是

   A.动植物的形体和习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环境造成的,而生物对其所在环境的实际影响则相对较小。

   B.自40年代中期以来,逾200种基本化学药品被研制出来,用于杀死老鼠等啮齿动物以及害虫、杂草。

   C.喷雾液、花粉、烟雾剂等化学药品的普遍使用,能够不加选择地杀死任何昆虫,不管它是“好”是“坏”。

   D.那些药品中的剧毒物质覆盖在叶片表面上,或者长期滞留在土壤中,能使鸟儿不再歌唱,鱼儿不再遨游。

试题详情

9.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地球上生命的历史也就是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与它们所在的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历史。

   B.化学药品中那些有害甚至致命的物质严重污染了空气、土地、河流、海洋,这是对环境最可怕的破坏。

   C.适应化学药品需要若干个世纪,而人生太短暂,所以人类能够适应化学药品的想法是根本行不通的。

   D.无论化学药品的毒性有多大,有些害虫总有办法演化出具有抗药性的超级品种。

试题详情

(四)【2004年湖北卷】二、(12分,每小题3分)

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有大量工作需要航天员走出密封座舱,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太空是高真空、强辐射和极端温度环境,还有微流星体伤害,必须身着舱外活动航天服以保证生命安全,但也不能立即走出密封座舱,因为还要吸纯氧排氮。由于氧气助燃,容易引起火灾,所以密封座舱中一般不用纯氧,而用以氧、氮为主的混合气体。这样,航天员体内便存在大量的氮。这些氮不像氧和二氧化碳那样会与血红蛋白和缓冲物质起化学作用,而是物理地溶解在血液和脂肪组织中。目前,密封座舱中一般采用与地面相同的1个大气压,即760毫米汞柱,而舱外活动航天服一般采用210毫米汞柱压力。这样,穿上航天服后,体外压力降低,溶解在脂肪组织中的氮便游离出来。由于脂肪组织中的血液供应较差,流动量不大,不能将氮气迅速地通过血液带到肺部排出,因而会在血管内外形成气泡,堵塞血管,形成气胸。这就是减压病。为了防止减压病,必须在出舱前吸纯氧,使体内的氮气逐渐排出。吸纯氧的时间长短,根据密封座舱中氮的含量多少而定。若氮气与地面大气中的比例相同,即占78.09%,则需要吸纯氧3小时。如果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穿着它出舱行走,也不会产生减压病,但制造这种舱外活动航天服,不仅材料、工艺等方面的要求更高,而且会增加穿着后活动的困难。

在太空中,八面无着,双脚无用武之地,必须靠太空机动器来移动身体的位置。目前用的是喷气设备,安放在舱外活动航天服背部,叫喷气背包,通过三个自由度六个方向上的喷嘴喷气,以达到向任何方向运动的目的。另外,太空真空环境中没有空气传播声音,因此,在大空行走时,必须靠航天服背部的无线电通信背包与同事联系。困难还不止这些,比如,太空里没有任何参照物,人容易迷失方向,失去远近感。

当然,太空行走不仅仅是在太空轨道飞行时的行走,还有在其他天体上的行走。比如在月球上行走。登月航天员的经验告诉我们,由于月面没有空气,因而没有空气阻力,加

上重力只有地球重力的1/6,如果像在地球上那样双脚轮流迈步,走起来会轻飘飘的,一蹬地身体就会弹得老高,一步能跨出老远,感觉很别扭,还不如像袋鼠一样双脚并齐、向前蹦跳感到舒适。假如到木星那样巨大的行星上去,其比地球大300多倍的质量所产生的重力及其厚密的大气,将会使人动弹不得。

试题详情

   7.下列对“太空行走”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航天员在航天器密封座舱失重环境中行走,其范围是立体的,可以飘飞到任何地方。

B.航天员在密封座舱外高真空、强辐射和极端温度环境中行走,靠太空机动器来移动身体。

C.航天员在重力和大气环境与地球的重力和大气环境悬殊的月球、木星等其他天体上行走。

D.航天员在太空轨道飞行的失重环境中和在重力、大气环境与地球悬殊的其他天体上行走。

试题详情

8.下列对防止减压病的方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吸纯氧排氮或者提高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

B.吸纯氧排氮并且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

C.如果舱内氮气的含量与地面大气中的比例相同,则需吸3小时纯氧。

D.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

试题详情

9.“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有大量工作需要航天员走出密封座舱,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缺乏传播声音的空气,须借助无线电背包与同事联系。

B.没有田可参照物,不易确定正确的方向。

C.没有空气阻力,行走起来轻飘飘的。

D.易遭受微流星体伤害,须身着舱外活动航天服。

试题详情

(五)【2004年福建卷】二、(12分,每小题3分)

7.对“无线电射频脉冲”在磁共振成像技术中的作用,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它在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时,能引起氢原子核在磁场中旋转,导致原子核旋转频率的改变和共振的产生,同时吸收能量。

B.它在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时,能引起氢原子核在磁场中旋转,导致原子核旋转频率的改变和射电信号的发出,同时释放能量。

C.它能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停止后,氢原子核会按特定频率发出射电信号并释放能量。

D.它能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和能量变化,停止后,射频脉冲会按特定频率把射电信号和能量释放出来。

试题详情

8.根据原文,下列表述不属于磁共振成像原理内容的一项是

A.在磁场旋转的原子核可以吸收频率与旋转频率相同的电磁波,使原子核的能量增加。

B.许多疾病的病理过程会导致水分变化,而这种变化恰好能在磁共振图像中反映出来。

C.在磁场旋转的原子核恢复原状当时,就会把多余的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出来。

D.分析被电磁波照射后的原子核所释放出来的电磁波,就可得知该原子核的位置和种类。

试题详情

9.下列对“氢原子核能够起到类似显微指南针的作用”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当人体于特殊磁场中接受的无线电射频脉冲终止后,体内氢原子核能够导致水分的变化,反映身体疾病的病理过程。

B.当人体于特殊磁场中接受的无线电射频脉冲终止后,体内氢原子核会发射出共振波,显示原子核振荡的微小变化。

C.在人体于特殊磁场中接受无线电射频脉冲的前后,体内氢原子核便会产生微小振荡,发射出共振波。

D.在人体于特殊磁场中接受无线电射频脉冲的前后,体内氢原子核能够通过磁共振图像反映出人体疾病的水分变化。

试题详情

 15.下列对“朊毒体”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是在疯牛病等神经变性疾病研究中发现的一种病毒。

   B.是一种能突然改变形状或发生错误交叠的蛋白质。

   C.是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突触上的一种蛋白质。

   D.是哺乳动物的神经突触中用以存储记忆的细胞。

试题详情

16.对“这种蛋白质在朊毒体状态时会发挥好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朊毒体在发生错误交叠时仍保持了正常的功能。

   B.朊毒体在记忆存储过程中会发挥好的作用。

   C. CPEB在朊毒体状态下仍保持了它的正常功能――蛋白质合成。

   D. CPEB合成的蛋白质会随着记忆的形成加强突触,使突触长期保存这些记忆。

试题详情

17.下列推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CPEB在朊毒体状态下仍能发挥正常功能的事实,证明此前人们对朊毒体的认识是错误的。

   B.了解CPEB在记忆存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客观上对提示疯牛病等神经变性疾病的病理不无帮助。

   C. CPEB合成的蛋白质会随着记忆的形成加强突触,这实际上就是“朊毒体活动”在发挥作用。

   D.由于可能的记忆存储机制已经发现,人类大脑中记忆活动的奥秘很快就会揭开。

试题详情

(七)【2004年浙江卷】二.(12分,每小题3分)

7.对“过敏反应”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过敏反应是指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临床最常见的疾病。

 B.过敏反应是由个体差异和遗传带来的一种临床最常见的超敏反应,如哮喘病。

 C.过敏反应是临床最常见的机体受同一抗原物质再次刺激后所产生的一种异常免疫反应。

 D.过敏反应是由异种动物血清、各种微生物、寄生虫、青霉素等过敏原诱发的超敏反应。

试题详情

8.根据原文,下列明显属于免疫力过强引起的疾病的一项是

 A.衰老蜕变   B.类风湿病    C.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D.艾滋病

试题详情

9.下列对“因免疫系统的失控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这句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自身免疫反应达到一定强度就可能破坏正常的组织结构,引发某种自身免疫病。

 B.免疫系统的失控导致自身抗体出现的频率增高,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

 C.免疫系统各个部分任何一个成分的缺失或功能不全都可导致免疫功能障碍。

 D.免疫系统发生的缺陷有可能导致艾滋病及一些恶性肿瘤的发生。

试题详情

(八)【2004年辽宁卷】二、(12分,每小题3分)

   7.下列有关“网格协议”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网格协议实际上是一种网格计算标准。

   B.网格协议使人们能够链接虚拟和可视化工具等许多东西。

   C.网格协议能够确保异构系统工作协调。

   D.网格协议能提供标准平台,但与计算机本身的计算能力无关。

试题详情

  8.根据原文意思,下列各项中,最适合填人文中第二自然段横线处的一项是

   A.不在乎与对方的计算机是否连接

   B.不在乎对方的计算机位于何处

   C.不在乎对方的资源是否在线

   D.不在乎对方是否签署了网格协议

试题详情

 9.下列各项中,最适合做文章标题的一项是

   A.网格计算技术及其应用

   B.网格计算机与网络资源的全面共享

   C.网格计算机与网格计算技术

   D.网格协议及网格计算方法

试题详情

(九)【2004年江苏卷】二、(12分,每小题3分)

7.下列对“气冰”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是天然气和水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与介质混合产生的晶体物质。

B.是细菌分解海底古生物尸体所产生的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天然气,在介质中生成的固体结晶水合物。

C.是天然气和水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混合时产生的晶体物质。

D.是天然气被水分子形成的笼型结构接纳,在地壳深处的空隙中与介质生成的笼型固体结晶水合物。

试题详情

8.下列对“气冰”“是一种危险的能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相比,“气冰”在开采和运输过程中,可能给生态造成一系列严重问题。

B.“气冰”有利有弊,本身就像一柄“双刃剑”,从目前的情况看,“气冰”的危害远大于功用。

C.如果开发“气冰”资源发生井喷事故,无论对海洋生态还是对海上航行,都会构成极大的威胁。

D.“气冰”在常温常压下会分解为甲烷和水,能够影响沉积物的强度,进而可能诱发海底地质灾害。

试题详情

9.下列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气冰”的气源有海底古生物尸体的沉积物被细菌分解后产生的甲烷,还有在地球深处产生并进入地壳的天然气。

B.与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相比,在导致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方面,“气冰”所起的作用决不比二氧化碳小。

C.如果不进行人工开采,“气冰”矿藏就不会遭到破坏,也不会导致甲烷气体泄漏、增加温室效应。

D.开发已探明的“气冰”资源比开采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困难,这是由陆缘海边的特殊地质条件决定的。

试题详情

(十)【2005年湖北卷】二、(12分,每小题3分)

 1997年5月11日,美国纽约曼哈顿一幢高楼里正在进行一场被媒体称为"人机大战"的国际象棋比赛。对局的一方是1985年以来一直独霸棋坛的俄罗斯棋王卡斯帕罗夫,另一方是美国IBM公司推出的"天下第一"下棋机器--名为"深蓝"的超级计算机。尽管卡斯帕罗夫一开始就声称他是"为尊严而战",但最后"深蓝"还是以3.5比2.5的总比分取胜。对此,世界舆论一片哗然。

 人们历来认为,人类之所以能主宰地球、驾驭生物,就是因为人有智慧、能思维。弈棋往往被视为人类最有代表性的纯智慧活动,世界棋王常常被视为人类智慧的象征。今天,棋王易位于计算机,人们不禁要提出疑问:机器能思维吗?思维是人类的专利吗?人类的智慧已经进化发展了成千上万年,而智能机器充其量只有几十年的历史,如果再发展几百年,我们也许很难想像那时的人工智能的水平和情景。看来,如果有朝一日机器在我们自以为优越的那种重要品质上超过我们,我们就要向自己的创造物双手捧出那惟一的特权!有人甚至认为,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总有一天电脑要超越人脑,使人类成为机器的奴隶。到那时人们讨论的已经不是人类思维的尊严问题,而是人类命运的问题了。

试题详情

机器能不能思维?这不仅是一个科学命题,而且是一个哲学命题。"深蓝"曾于1996年跟卡斯帕罗夫交过一次手,结果以1胜2平3负败北。随后IBM的专家们一方面努力从硬件上提高"深蓝"的运算能力和速度,另一方面加深"深蓝"对棋局的"理解",终于使其棋力大增,最后战胜棋王。难怪卡斯帕罗夫在赛后说,这次比赛"是一群人运用电脑来向一个人的智慧和反应挑战"。机器的"思维"本质上是人赋予的,人的思维是自然界、宇宙间最复杂的系统之一。机器固然能具有可形式化的逻辑、理性特征,但人脑还有意志、灵感、性情和精神,这些却是计算机所无法企及的。
5.对文中画线的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当机器在优越品质上超过人类时,人类就将无法控制机器的思维能力。
    B.当机器也具有思维能力以后,人类就将承认思维不再是人类的专利。
    C.如果某一天机器在各方面超过人类,机器就将使人类丧失思维能力。
    D.如果某一天机器具备了人类的重要品质,机器将享有人类的所有权利。
  6.从上下文看,以下对这次"人机大战"特别引人注目的原因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人跟计算机进行国际象棋比赛尚属首次,所以引起媒体的关注。
    B.一方是俄罗斯棋王卡斯帕罗夫,一方是"天下第一"下棋机器"深蓝"。
    C.卡斯帕罗夫并非是为他个人而战,比赛涉及到人类的尊严问题。
    D."深蓝"最终以3.5比2.5的总比分取胜,导致世界舆论一片哗然。
7.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高速发展的智能机器将来完全可以代替人类的许多智力活动。
    B.有智慧、能思维才使人类取得了主宰地球、驾驭生物的优越地位。
    C."人机大战"实际上是卡斯帕罗夫一个人跟许多人的智力的较量。
    D.计算机在可形式化的逻辑、理性特征方面不能跟人类相匹敌。

植物睡眠之谜

自然界有许多植物的叶子会运动,比如含羞草、合欢等豆科植物白天张开叶子,晚上会合上叶子“睡眠”;捕绳草的叶子能闭合起来,捕食苍蝇等昆虫。像含羞草、合欢等植物的这种“睡眠运动”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关注,可是植物为什么会睡眠,却一直是个不解之谜。

18世纪,法国生物学家德梅兰把含羞草放到光线照不到的洞穴里,发现它的叶子依然以24小时为周期开合。这说明含羞草体内存在一种不受外界光线等环境因素影响的“生物钟”。19世纪,达尔文在《植物的运动本领》中说,植物在晚上闭合叶子睡眠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夜晚低温之害”。20世纪80年代,德国希尔德奈希特的研究报告指出,叶子的开合是由一种称为“膨压素”的植物激素控制的。此后,日本上田实等人从植物中抽出包含数千种化合物的萃取物,最后成功分离出两种活性物质,一种是可使植物叶子张开的“兴奋物质”。

植物睡眠之谜之所以长期不得其解,就是因为此前没有人想到使叶子开合的竟是两种不同的生理活性物质。人们进一步了解到,豆科植物叶下珠的安眠物质是一种含葡萄糖的配醣体,白天配醣体水解,安眠物质浓度降低,夜晚配醣体重新合成,兴奋物质浓度相对降低,而配醣体的合成分解是由叶下珠体内的生物钟控制我。相反,铁扫帚的兴奋物质是配醣体,在夜晚配醣体水解,兴奋物质浓度降低,叶子随之闭合。如果用人工合成的半乳糖代替葡萄糖,由于半乳糖在铁扫帚体内不会水解,反而会成为一种睡眠阻断剂,使铁扫帚始终不能睡眠,以致两个星期之后因缺水枯萎而死。

解开植物睡眠之谜,将为某种“绿色”农药的诞生铺平道路。目前的除草剂还无法让田菁等豆科杂草枯萎而不损害豆科植物,研究人员已经人工合成了使田菁失眠的睡眠阻断剂,实验结果是田菁第三天就整株枯死。由于这种阻断剂只对田菁起作用,因此不会影响大豆的生长。

试题详情

(十三)【2005年全国卷Ⅱ】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十四)【2005年福建卷】一、(12分,每小题3分)

1.根据文章,下列对“大洋中脊”或“深部生物圈”有关内容的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平行的大西洋海底山脊,构成了大西洋的“中脊”。

B.“大洋中脊”的发现证明了“大陆漂移”的假说和“板块”现象的存在。

C.组成“深部生物圈”的原核生物生存于深海海底及其下面数百米的深处。

D.海洋“深部生物圈”的数量极多,其生物量是全球地表生物总量的1/10。

试题详情

2.对“我们对生物界的偏见”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混淆了地球生态系统的上层与基础,把原核生物看作是这个系统的上层。

B.对生物圈的认识局限在只占生物圈一小部分的地球生态系统的上层。

C.以为地球生态系统的真正基础,在于那些连细胞核都没有的原核生物。

D.把生物分为古菌、细菌和真核生物,把动、植物看作是真核生物的一部分。

试题详情

3.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原核生物作为生命起源时的生物群,能在还原条件下进行化合作用转化为有机质。

B.热液生物群可生存于因含硫化物热液喷出而形成近百度高温的深海海底。

C.“深部生物圈”的分布范围可以拓宽到极地冰盖、火山热泉、深海海底和地层深处。

D.微微型浮游生物是运用新技术对“深部生物圈”进行探测的又一新的发现。

试题详情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深海测量中对“大洋中脊”的发现,为后来“黑暗生物圈”的发现开辟了新视野。

B.现代地质学研究要重视的几乎没有形态化石的原核生物而不再是大化石。

C.数十亿年来原核生物在改造地球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已开始得到人们的重视。

D.对深海大洋的研究,将是今后开展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研究的主要途径。

试题详情

(十六)【2005年江西卷】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十七)【2005年江苏卷】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动物细胞生长繁殖的规律是左右对称发展。细胞系统左右两侧细胞的生长繁殖总是互相竞争,右侧增长引起跟左侧不对称不平衡,促使左侧细胞生长繁殖;其生长繁殖的惯性使其超过右侧,又促使右侧细胞生长繁殖以趋于平衡,就是在这样的“对称――不对称――对称”中,两侧竞相生长繁殖,直至成形。动物进化是由机体的不对称向两侧对称发展,而两侧对称发展正是从低级动物通向包括人类在内的高级动物的至关重要的一环。现在为多数人所知的最早的两侧对称多细胞动物化石,是在距今5.4亿年前的寒武纪地层中发现的。大量的多细胞动物化石在寒武纪地层中的发现,表明地球上的生命在这个时期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演化,古生物学家称之为“寒武纪大爆发”。1909年,在加拿大落基山脉的布尔吉斯页岩中,发现了5.15亿年前的软体组织动物化石,证明现生动物界的所有门类在寒武纪时已经出现。
  然而,2004年11月我国古生物学家在贵州瓮安县北斗山区的岩石层中,发现了5.8亿年前生活在海洋中的两侧对称多细胞动物的化石。这一新发现在古生物学界激起了巨大的波澜,为我们翻开了地球早期生命演化史册的重要一页,首次将两侧对称动物化石的可靠记录提前约4000万年而到了寒武纪之前。
  北斗山区发现的化石中的这种多细胞动物非常小,它的体长只有0.2毫米,还不及两根头发丝的宽度,肉眼无法看清,只能通过显微镜观察。尽管这一古老动物躯体很小,科学家还是辨别出了它内部的几个器官:一对体腔和成对排列的感觉窝,消化道前端有向腹部开口的口部和紧接其后为多层构造的咽壁所包绕的咽道等。它的形状像是压扁了的龟壳,机体由外胚层、内胚层和完全中胚层组成。它的组织构造的复杂性表明它已经处于成年期的发育阶段。这一化石是迄今为止已知的最古老的真体腔两侧对称动物化石的代表,而真体腔动物的起源至今仍是科学之谜。
  由于这种两侧对称动物很小,它所生存的时期又非常特殊,相当于地球演化过程中严冬刚刚过去、早春悄然而至的瞬间,于是我国古生物学家就将这一化石命名为“小春虫”,并冠以化石产地名,称为“贵州小春虫”。
5.下列关于“小春虫”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春虫”是我国古生物学家在贵州发现的5.8亿年前的两侧对称多细胞动物化石。
 B.“小春虫”是在比多细胞动物大规模演化的寒武纪还早的岩石层中发现的。
 C.“小春虫”化石是根据这种动物的体形特点和它生存的时期、季节、地点来命名的。
 D.“小春虫”这种动物的外形像压扁的龟壳,它虽然很小,但已经有了三胚层的构造。

(十八)【2006年四川卷】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溴甲烷
     溴甲烷,又称溴代甲烷或甲基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它具有强烈的熏蒸作用,能杀灭许多有害生物,是一种高效、广谱的杀虫剂。它对土壤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能穿透到未腐烂分解的有机体中,从而达到灭虫、防病、除草的目的。土壤熏蒸后,残留的溴甲烷能迅速挥发,短时间内即可播种。因此,溴甲烷是目前最受农民欢迎的一种土壤熏蒸剂。由于溴甲烷无色无味,为了保证使用者的安全,常常在这种熏蒸剂中加入约2%的催泪剂作为警报剂。
     但是,前段时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表一项声明,敦促全世界进一步限制使用溴甲烷。
     与真菌、细菌、病毒、昆虫等生物相比,人可能更脆弱。所以,作为一种对有害生物所向披靡的杀虫剂,它对人的毒害也是显而易见的。它是一种强烈的神经毒剂,可对人的皮肤、肺、肾脏和肝脏造成直接的损伤。中毒严重者可出现心脏衰竭、休克等症状,个别中毒者还会双目失明。
      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溴甲烷用于土壤消毒的量约占溴甲烷消费总量的70%。经溴甲烷消毒后的土壤,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然而,溴甲烷在杀灭病原菌的同时,也杀灭了土壤中一些对农作物生长有益的生物,而这些生物对于调节土壤的微生态、抑制病原菌的种群数量和改善土壤结构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经溴甲烷熏蒸处理后,土壤中的生物种类急剧减少,形成一种“生物真空”的临界状态。由于没有其他种类生物的竞争和牵制,农作物的病原菌势必大量繁殖、积累,这就影响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反过来,又不得不加大溴甲烷的用量,从而进入恶性循环。更为严重的是,溴甲烷在使用过程中,会排放到大气中,影响大气臭氧层,破坏大气环境。
     正是由于溴甲烷存在“不光彩”的一面,一些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呼吁尽快禁止使用溴甲烷。1997年9月,《蒙特利尔议定书》第九次缔约方会议决定:发达国家于2005年停止生产并禁用溴甲烷;发展中国家从2005年起,每年溴甲烷的生产量和消耗量不超过1995-1998年间平均用量的80%,并且将于2015年最终淘汰溴甲烷。
    由于世界各国对禁用溴甲烷十分重视,加上《蒙特利尔议定书》的限制,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采取相应的措施。目前,已经有15个发达国家明确表态不再使用溴甲烷。不过,如果这一承诺不能兑现,87个发展中国家将不可能在2015年放弃使用溴甲烷。
5.根据文意,下列对溴甲烷最受农民欢迎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溴甲烷是一种能杀灭各种有害生物的高效、广谱的杀虫剂。
    B.溴甲烷是一种对土壤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的土壤熏蒸剂。
    C.溴甲烷能穿透到未腐烂分解的有机体中,起到很好的防病作用。
    D.溴甲烷熏蒸土壤后挥发迅速,很快就可播种,不误农时。

(十九)【2006年辽宁】二、(12分,每小题3分)

6.本文讲述的核心问题是

A.花与美

B.花与生物进化

C.无性繁殖与有性繁殖

D.进化方式与进化速度

试题详情

7.下列对“花改变了一切”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花使植物得到了动物的帮助,因而有性繁殖不只发生在种属紧密相连的植物间。

B.花变成了果实和种子,增加了食物能量的供应,为动物种类的增多提供了条件。

C.花的出现改变了缓慢、简单与沉睡的世界,各种全新水平的复杂性来到这个世界。

D.花满足了动植物的欲望,动物的欲望被解析、细分,植物也随之相应而专门化了。

试题详情

8.下列与“新的动力”有关系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能够成功是满足其他生物欲望的植物,后代会更多。

B.昆虫受到花的吸引,有时会将花粉传到错误的地方。

C.为满足动物的欲望,花粉以极快的速度广泛传播。

D.拥有花粉的植物和传播花粉的动物之间存在吸引。

试题详情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不失去已掌握的单触的一种花粉传播者,花的特征会越来越鲜明。

B.在共同进化中,动物使花的种类越来越多,这将导致无性繁殖逐渐消失。

C.不能生产满足大型温血哺乳动物需要的糖分和蛋白质的植物将会渐渐被淘汰。

D.花的色彩与气味是植物专门化的标志,花有一一对应的动物作为专门的传播者。

生物发光的奥秘

说到生物世界里的发光现象,人们首先会想到萤火虫,但是除了这种昆虫外,还有许多生物也能发光,人们发现,不同的生物会发出不同绿色的光来,所有的植物在阳光照射后都会发出一种很暗淡的红光,微生物一般都会发生淡淡的蓝光或浅绿光,某些昆虫会发出黄光。仔细地划分一下,生物发光可分两类:一类是被动发光,如植物,那些微弱的红光不过是没能参与光合作用的多余的光,这种光对植物是否有着生物学上的意义目前还是个谜,但一般的看法是这种光无意义,就像涂有荧光物质的材料经强光照射后再置于黑暗中发光那样;另一类是主动发光,尽管有一些主动发光的意义目前还未全部认识清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绝大多较生物的主动发光是有用途的。光是一种能量,主动发光是对能量的一种消耗。生物的生存策略有一个最基本的共同点,那就是在维持生命的正常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去节省能量,因此主动发光必定是主动受光生物生存的一个重要手段

1885年,杜堡伊斯在实验室里提取出萤火虫的荧光素和荧光素酶,指出萤火虫的发光是一种化学反应,后来,科学家们又得到了荧光素酶的基因。经过科学家们的研究,萤火虫的发光原理被完全弄清楚了。我们知道,化学发光的物质有两种能态,即基态和激发态,前者能级低而后者能级很高。一般地说,在激发态时分子有很高并且不稳定的能量,它们很容易释放能量重新回到基态,当能量以光子形式释放时,我们就看到了生物发光,如果我们企图使一个物体发光,我们只需要的它足够的能量使它从基态变成激发态就行了。但生物要发光则需要体内的酶来参与,酶是一种催化剂,并且是高效率的催化剂。它可以促使化学反应的发生,给发光物质提供能量,且能保证消耗的能量尽量少而发光强度尽可能高。在萤火虫体内,ATP(三清腺酸苷)水解产生能量提供给荧光素而发生氧化反应,每分解一个ATP氧化一个荧光素就会有一个光子产生,从而发出光来。目前已知,绝大多数的生物发光机制是这种模式。不过在发光的腔肠动物那里,荧光素则换成了光蛋白,如常见发光水母的绿荧光蛋白,这些绿荧光蛋白与钙或铁离子结合发生反应从而发出光来。

试题详情

(二十)【2006年江西】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四、被动发光的生物拥有更多的基态,主动发光的生物拥有更多的激发态。

8.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试题详情

23.只要一个ATP和一个荧光素发生氧化反应,萤火虫体内就会有一个光子产生。

试题详情

24.生物之所以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是因为体内拥有荧光素或光蛋白。

试题详情

25.生物发光需要体内的酶来参与,生物体内的酶越多,发出的光越强。反之亦然。

试题详情

(二十一)【2006年全国卷Ⅰ】二、(9分,每小题3分)

5.从原文看,下列对“阿尔戈斯”方案相关内容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由3000个随洋流上下浮动的浮标组成全球海洋观察网,监测海水变化。

   B.用装有海水温度和盐度传感仪的浮标,在深海海流中收集相关信息。

   C.用轨道上运行的卫星接收浮标采集的信息,控制浮标工作的全过程。

   D.分析和研究浮标探明的深层海水热容量的信息,绘制“海洋气象图”。

试题详情

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海水温度的变化速度远远低于大气温度的变化速度,原因是海水密度远远大于大气密度。

   B.在“海洋―大气层”系里,海洋被动而大气层主动,海洋变化缓慢,大气层则变化多端。

   C.活跃的循环洋流像一把钥匙,在北大西洋这一“锁孔”中转动,导致北半球气候的不稳定。

   D.海洋洋流的温度和盐度,改变了大气层的热力状态和动力状态,从而影响地球气候的形成。

试题详情

(二十二)【2006年福建卷】二、(6分,每小题3分)

3.下列对“欧盟已经认识到老鼠遗传研究之中的无穷潜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鼠遗传研究将揭示人类主要疾病的遗传根源和环境基础。

B.老鼠遗传研究将找到人类主要疾病的新药物和新疗法。

C.老鼠遗传研究将排出构成老鼠基因组两万种基因的序列。

D.老鼠遗传研究将弄清不同的人类基因组合对不同的人的影响。

试题详情

 (二十三)【2006年湖北卷】二、(12分,每小题3分)

6.下列关于深海潜水动物肺的特性和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人类不同,深海潜水动物的肺可在保留极少氧气的情况下不受损伤。

B.与人类不同,深海潜水动物的肺在水压下变形后可迅速恢复。

C.深海潜水动物的肺覆盖着一层活性剂,因而缩展自如,具有降低心率的神奇功效。

D.深海潜水动物的肺覆盖着一层活性剂,因而坚韧有力,具有抗击高压的神奇功效。

试题详情

7.下列关于深海潜水动物体内肌红蛋白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海潜水动物体内肌红蛋白的含量,明显高于一般陆地动物。

B.深海潜水动物体内肌红蛋白是使其肌肉储存氧气的决定性物质。

C.深海潜水动物在不需要呼吸时,肌红蛋白为肌肉提供能量以便持续工作。

D.深海潜水动物在从水下上升时,肌红蛋白为肌肉提供能量以避免减压病。

试题详情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类不能长时间深海潜水的原因之一是不能将氧气储存于肌肉中。

B.人类不能长时间深海潜水的重要原因是不具有急剧降低心率的能力。

C.深海潜水动物不会得减压病,因为它们的肺部覆盖着一种特殊的活性物质,在被强大水压压扁收缩时,阻止了大量氮气进入血液。

D.深海潜水动物由于肌肉含有一种特殊的肌红蛋白,能将血液中的氧吸收储存起来,提供以后使用的能量,所以可在不需要呼吸时坚持工作。

试题详情

8.根据上下文,下列对“锰结核”的解释,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以海中生物残骸为核心、其他物质层状堆积形成的矿石

      B.火山爆发喷发出的含金属元素的气体的凝结物

      C.表层含有大量二氧化锰、氢氧化铁等物质的沉淀物

      D.含有丰富的锰、铁、铜等金属元素的海底团块

试题详情

9.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锰结核一般是褐色的,在锰结核的“核”上,含有多种金属元素的物质一层包裹一层,外形浑圆。

B.锰结核含有锰、铁等20多种金属元素,它的表面有许多由底栖微生物形成的空管和微窟窿。

C.锰结核的金属元素供应源是大陆或岛屿的岩石、海底火山喷发的气体、本身是盐类溶液的海水以及宇宙尘埃等。

D.锰结核的年增长总量非常大,但就单体的锰结核增长速度看,非常缓慢,远远低于海底沉积物的堆积速度。

试题详情

(二十五)【2006年湖南卷】二、现代文(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二十七)【2007年四川卷】  二、(9分,每小题3分)

5、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积极开发和利用瓦斯,不仅能将本来空排的废气变为清洁能源,更重要的是这样可以有效减少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能源价格上涨。

B、积极开发和利用瓦斯,不仅能将白白排放的废气变为清洁能源,更重要的是这样有利于降低瓦斯对煤矿安全的威胁,并能有效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

C、积极开发和利用瓦斯,不仅可以缓解我国能源供需矛盾,更重要的是这样可以避免瓦斯开发的垄断,并有利于获得国际上的财务支持。

D、积极开发和利用瓦斯,不仅有利于消除煤矿安全的最大威胁,更重要的是这样有利于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并促进我国解决煤矿的气权、矿权分置问题。

试题详情

 6、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我国煤炭开采权和煤层气开采权分置所导致的煤矿企业可以采气却无法采煤的情形,有媒体用《威尼斯商人》中“割肉不许流血”的难题来形容。

B、有研究认为:很长时间以来,人们所能观测到的90%以上的温度上升可能与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有关。

C、获得中央特许权的两家煤层气开发企业,目前在全国拥有相当于陕西省含煤面积60%以上的煤层气开发权和对外合作权。

D、煤矿企业对储存于煤层中的瓦斯采用朝天排放的方式,能够降低煤矿发生爆炸的危险性,但将产生温室效应,从而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试题详情

(二十八)【2007年福建卷】二、(6分,每小题3分)

3.下列对“光子结晶”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光子结晶”是指构造精细、晶粒呈立体排列、可以操控光波的新材料。

B. “光子结晶”具有周期性的排列方式,可以控制特定波长的光线的强弱。

C. “光子结晶”作为一种光学新材料,其能量转换和使用效率较高。

D. “光子结晶”能有效抑制从灯丝中放射出红外光波,让电能更多地转换成可见光。

试题详情

(二十九)【2007年湖南卷】  二、 现代文(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三十)【2008年四川卷】二、(9分,每小题3分)

5.下列关于我国“煤变石油”工程实施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石油消费依赖进口,需求量不断增大,导致石油能源供给出现危机。

B.煤与石油一样,都属于化石能源,但在我国煤的储量要比石油丰富得多。

C.尽管成本相对比较高,但是从经济效益的角度看,煤变石油还是可行的。

D.“间接液化”等技术的出现,为实现“煤变石油”的目标提供了技术保证。

试题详情

6.下列对煤的“间接液化技术”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过适当处理的煤、具有一定温度和压力的反应器,以及气化剂,是制成原料气的        几大条件。

B.催化反应中的化合过程,能够使原料气实现液化,是间接液化技术实施中的一个重要步骤。

C.使用国外某公司研制的催化剂,那么可以生产出32%的汽油、21%的柴油和47%的石蜡烃。

D.“间接液化”是一个将煤加以气化,经净化后再借催化剂进行化合反应,最终生成油的过程。

试题详情

(三十一)【2008年安徽卷】二、(9分,每小题3分)

我们的宇宙外面是什么

在宇宙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常数、叫做宇宙学常数。这个常数在我们的宇宙中起着一种斥力的作用,使得我们的宇宙加速膨胀。20世纪80年代末,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理论物理学温伯格指出,如果宇宙学常数显著地大于它现在所具有的数值,那么它的排斥作用就会过于巨大,以致万有引力根本不可能把物质吸引到一起形成恒星和星系。

据此,一些科学家提出了所谓“人择原理”。也就是说,我们的宇宙为什么是这个样子,那是因为它必须是这个样子,生命才有可能产生,人类才有可能存在。或者说,一些物理常数的数值为什么必须那么大,那是因为只有当它们的数值等于那么大的时候才会有人类存在。

“人择原理”是当代物理学中争论最激烈的问题之一。大多数物理学家认为,在我们的宇宙中,自然规律之所以是这个样子,应该有着某种跟人类毫无关系的层原因。“人择原理”最激烈的反对者说,这个原理是不科学的,它起着帮助“创世论”的作用,意味着有某个类似于上帝的设计者为最后创造出生命和人类,对即将通过大爆炸生成的宇宙作了细致的调节。

但是,另一些物理学家则为“人择原理”另有蹊径。他们认为我们的宇宙只不过是许多可能存在着的宇宙中的一个。事实上,许多物理学家和宇宙家已经开始相信我们的宇宙不是独一无二的,而是许许多多宇宙中的一个。按照这种“多重宇宙”思想,有无数不同的宇宙和无数可能的自然规律。它们并非都生成恒星和星系。即使恒星和星系能够生成,它们那里的不同的自然规律也不一定会让恒星制造出那些对于生命来说至关重要的元素。

当然,按照多重宇宙观点,我们的宇宙就不是惟一复杂到足以支持有意识的生命存在的宇宙。英国天文学家里斯认为,在多重宇宙中,数量众多的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宇宙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海洋”,在这个“海洋”中可能散布着一些“岛屿”,这些“岛屿”被称为“可居住宇宙”。在各个可居住宇宙物理常数的数值仅仅略微有些不同,都在允许生命存在的范围之内。我们的宇宙应该是一个普通的可居住宇宙,并无特别之处。

多重宇宙使得“人择原理”成为一种概率原理,从而具有了科学依据。有一种能够把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调和在一起的新理论,叫做弦论。这种理论主张一切物质都由极其细小的弦组成,这些弦具有一定的能量,在十维的时空中进行振动。弦论所描述的宇宙远不止一个,可达10500个。这是一个我们无法想像的巨大的数字。在这么多的宇宙之中,每个宇宙都有不同的物理特性,可居住宇宙的出现即使只有极其微小的频率,它的绝对数量也必定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

诚然,弦论是一种尚未被实验和观测证实的理论。可是,且不说弦论,实际上里斯走得比这更远。他认为在那些可居住宇宙的“岛屿”上,确定基本物理学和宇宙学状况的物理常数也许可以与我们的宇宙有很大差别。例如,它们或许有更重的电子,或许由一次较冷的大爆炸演化而来,或许光会以较低的速度传播,或许万有引力会更强大。如果真是这样,那可居住宇宙出现的概率就大多了,但它们相互之间的差别也就十分巨大。

(节选自王家骥《别样宇宙花亦红》,略有改动。)

试题详情

5.从原文看,下列对“人择原理”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择原理”是一种以物理学为依据试图解释我们的宇宙生命诞生原因的理论。

B.“人择原理”认为我们的宇宙的自然规律与生命产生、人类存在之间有必然关系。

C.“人择原理”符合多重宇宙理论观点,是用以解释可居住宇宙的普遍适用的原理。

D.“人择原理”受到指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很容易被持“创世论”观点的人利用。

试题详情

6.从原文看,下列对“实际上里斯走得比这更远”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里斯发展了一种能够把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调和在一起的弦论。

B.里斯接受了多重宇宙观点并通过实验和观测创建了新的理论体系。

C.里斯已为“人择原理”和可居住宇宙找到了更多的物理常数的证据。

D.里斯认为物理常数与生命产生之间的关系未必局限于已有的认识。

试题详情

(三十二)【2008年重庆卷】二、(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5.从原文看,下列对“生物钟”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1)一种决定睡眠和觉醒的生物节律?

(2)体力、情绪与智力盛衰起伏的周期性节律?

(3)生物体中存在的周期性循环的生命节律?

(4)感觉饥饿、改变体温的生命节律?

试题详情

6.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对“生物钟”的形成没有影响的一项是?

(二)通过视网膜感受光与暗的视交叉上核?

(三)人体内松果腺所分泌的褪黑素?

(四)广泛的外界信息的周期性变化?

(五)体内激素分泌、新陈代谢速率?

试题详情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试题详情

12.生物钟的研究可以在运动员成绩的提高方面有所作为?

试题详情

13.生物钟的研究可以为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提供帮助?

试题详情

14.生物钏的研究可以自由改变人的生活与工作状态?

试题详情

8.下列对苯酚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苯酚可使吉普赛蛾的生殖变弱,蛾卵变小,蛾幼虫的数量减少。

B.苯酚能抑制吉普赛蛾幼虫生长,而对吉普赛蛾的天敌萎蔫病毒杀伤力更大。

C.树木受到蛾幼虫侵扰时会释放出苯酚,苯酚能够改变幼虫蛋白质活性。

D.蛾虫病大量爆发的情况下,带有萎蔫病毒的树木释放过量的苯酚不如少量的好。

试题详情

9.下列表述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是

A能够产卵的雌蛾更容易感染萎蔫病,这使它们生产出的虫卵变小。

B.苯酚作用于蛾幼虫,使其对萎蔫病毒的免疫力增强,成活率提高。

C.树叶中苯酚浓度越高,越能够成功地保护树木免受吉普赛蛾虫病的侵扰。

D.被包裹在蛋白质小球体中的萎蔫病毒进入蛾幼虫体内之后能够大量繁殖。

试题详情

10.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蛾幼虫体内的萎蔫病毒的生存和繁殖依靠它所寄生的蛾幼虫中的蛋白质。

B.在白杨树丛初发吉普赛蛾虫病时,萎蔫病毒的抑制作用超过苯酚的抑制作用。

C.萎蔫病毒虽然对吉普赛蛾有致命杀伤力,但它们也无法影响蛾幼虫的种群密度。

D.蛾幼虫吞食带有萎蔫病毒的叶子后,有可能种群日趋密集,且免疫力不会减弱。

人类利用聚乙烯材料指称塑料袋使用的历史不过50年,但近年对塑料袋的职责却不绝于耳。全世界每年要消耗5000亿到1万亿个塑料袋。废气的塑料袋造成了很大的环境污染问题,掩埋他们会影响农作物吸收营养和水分,污染地下水;如果焚烧塑料袋则会产生有毒气体,影响人体健康。所以,科学家十分关注如何处理那些垃圾塑料袋的问题。

一般来说,将垃圾生物降解是解决其污染问题的有效方法。科学家用“呼吸运动计量法”来测量垃圾的降解率。他们在一个富含微生物的容器中放入作为测试样本的垃圾,例如报纸或香蕉皮,使他们暴露在空气中,微生物会一点点地吸收着下样本,并释放二氧化碳,单位时间内生成二氧化碳的水平是衡量降解率的一个重要指标。测试结果发现,报纸需要2到5个月完成生物降解,香蕉皮则只需要几天就足够了。然而当科学家用同样的方法对塑料袋进行测试时,却发现它毫无变化,根本没有二氧化碳生成,科学家们还提出,在阳光下聚乙烯内部的聚合链将发生破裂,因此,聚乙烯可以见光分解,但这个过程可能漫长得无法确定。

人们想了很多办法寻求塑料袋的替代品。纸袋很容易降解,自然成为首选。然而,制作纸袋需要耗费木材,一旦舍弃塑料袋而选择纸袋,大量的树木将被砍伐。生产一个纸袋所需的能量,相当于生产一个塑料袋的4倍。纸袋比同样大小的塑料袋重4倍,这意味着运输过程中纸袋还能更高。另外,制造同等用途的纸袋要比塑料袋多生产70%的空气污染和50倍的水污染。同时,处理垃圾纸所需要的空间也更大。目前处理垃圾的 方式是将垃圾掩埋并利用水泥隔绝,接触不到空气、水和阳光,纸袋的生物降解过程会极为缓慢。看来,不论是使用纸袋还是塑料袋,要保护环境,恐怕都得注意不要随意丢弃,而要循环、重复利用。统计材料表明,塑料袋的回收和再生产比纸袋的回收和再生产所需要的能量要少91%。

目前,科学家们也在抓紧研制廉价易得且能够降解的塑料。我们期望,不远的将来垃圾塑料袋的处理就不再是问题了。

                                       (取材于《塑料袋的科学迷思》)

试题详情

(三十四)【2008年北京卷】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6题。

(三十五)【2008年江西卷】二、(9分,每小题3分)

6.下列对文中“白日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白日梦”分为世俗白日梦和超尘拔俗的白日梦,做前一种梦的是凡夫俗子,做后一种梦的都是第一流的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

B.“白日梦”从前是个带有嘲笑、挖苦和讽刺意思的贬词,而现在只用于指美丽的幻想。

C.柏拉图将人比作洞穴中的囚犯,他们始终把影子当成实在的,一直被影子所欺骗,是从不做“白日梦”的人。

D.“神六”科学家设计飞船邀游蓝天的构想就是第一流的“白日梦”。

试题详情

7.下列对“前者是个不可逆过程,后者是可逆过程”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白日梦都是可逆的,而精神病患者的白日梦是不可逆的

B.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白日梦都是可以实现的,而“不可逆过程”的白日梦是不能实现的。

C.“可逆过程”的白日梦都具有魅力,能给人美感,而“不可逆过程”的白日梦不具有魅力,也不能给人美感。

D.“可逆过程”的白日梦都能使别人同它发生共鸣,而“不可逆过程”的白日梦却不能使别人同它发生共鸣。

试题详情

8.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做超尘拔俗“白日梦”的一流的科学家必须有极强的观察、联想、想象、推理能力。

B.“梦幻世界”就是“艺术世界”,它比现实世界好,因为它更富于理想性、更接近人所追求和向往的境界。

C.无法超尘拔俗者还是凡夫俗子都会做“白日梦”,只不过凡夫俗子所做的大多是“黄金美梦”。

D.超尘拔俗者的“白日梦”往往是不太被常人理解的,却常常是创作活动的发酵。

第四媒体

继19世纪的报刊和20世纪的广播、电视之后,1993年因特网开始向公众开放,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正式提出“第四媒体”的概念。在我国,去年年底网民达210万,除传统媒体如《人民日报》等纷纷上网办电子版外,新浪网、CHINABYTE等网站的新闻味越来越足,第四媒体正在崛起。专家预言,10年到20年内第四媒体的影响力将可能超过传统媒体。理由是,广播问世38年拥有5000万听众,电视则用了13年,因特网只用了4年。

因特网作为一种媒体,优势十分明显:跨越时空,全球一网,信息无限,时效更快;文图、动画、声音等多种媒体合为一体;每个人可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发表意见,每一个新闻机构甚至个人都可以随时向全世界发布新闻。对于下个世纪的第四媒体,有的专家这样描述――这是一张个性化的报纸,它是一个带超薄型大平面显示版的移动式网络计算机,不仅有图文声情,甚至扩展到三维空间,它以我为中心,按照受众的需要进行信息项目自主选择、组织。有的专家称之为“我的报纸”。

现在,第四媒体还只是一个小弟弟。即使在美国它也还不能提供比印刷版更多、更快的东西。多数公司只因为这是一个潮流才不得不坚持,一些小报已经停办了电子版。调查表明,关于克林顿绯闻的“司塔尔报告”,只有22%的人是在网上了解到的。这说明因特网在现在的传播中并不占较大比例。有的专家认为,网络媒体现在所能做到的是为传统媒体争取远距离受众,提供交互式服务,满足共性前提下的个性要求。有的专家则认为第四媒体首先要做的,是为争取到生存所需关键数目的受众而努力。

试题详情

(一)【大庆铁人中学】二、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6―8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

(二)【湖北省黄冈市】二、(12分,每小题3分)

在过去两个世纪内,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中,40%被海洋所吸收,大海减缓了全球变暖的步伐,但是将付出高昂的代价:与工业化前水平相比,二氧化碳导致海洋的平均pH值(衡量酸碱程度指标)降低了大约0.1个单位。视现在二氧化碳排放的速度,到21世纪中叶,海洋的平均pH值下降可能高达0.35个单位。

试题详情

海洋酸化给海洋生物带来了严重损害,实验证明,pH值降低0.2―0.3个单位,将干扰海洋中最重要的基础生物珊瑚虫以及其他浮游生物的骨骼钙化,因为构成它们骨骼的碳酸钙对酸性环境非常敏感。在本世纪中叶,以澳大利亚大堡礁为代表的珊瑚礁等海洋区域将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之中。

试题详情

大多数海洋生物生活在日光照射的表层水域,也是二氧化碳最易被吸收的水域。为了保护海洋生物,需将pH值下降范围控制在0.2以内。这是1976年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发布的极限值,二氧化碳减排迫在眉睫。虽然二氧化碳导致海洋酸化的生物反应是不确定的,但是海洋的pH值和碳酸盐化合物数量在几百万年内保持稳定――比温度变化稳定得多。

“我们知道海洋酸化会损害珊瑚虫和其他有机体,但是对大多数物种如何被影响,我们没有实验数据做支撑。”Caldeira说,“实验室内的大部分实验已经完成,结果令人触目惊心,海洋酸化对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无法预言的。”酸化必定会对贝类动物,如贻贝和牡蛎等造成严重损害,对商业捕鱼造成极大影响。其他的生物倒有可能在新的酸化环境中茁壮成长,但这可能包括惹人厌烦的“杂草”类和致病生物。二氧化碳对大气的影响已经引起大部分科学家和公众的关注,然而,海洋酸化已经迫在眉睫,将是另一个潜在的严重环境危机。“在二氧化碳排放问题上,我们不仅要考虑气候因素,也要考虑海洋所受的影响。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抓紧进一步减排二氧化碳。”Caldeira说,“虽然二氧化碳的增加看起来是我们必须接受的后果,但是这同样意味着珊瑚礁及其他重要海洋资源的损失。”

    (《环球科学》2008年7月9日)

试题详情

6.下列对“海洋酸化”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www.1010jiajiao.com

A.海洋酸化是指衡量海洋酸碱程度指标的pH值低于正常的水平。

B.海洋酸化某种程度上是由于海洋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导致其化学成分发生了改变。

C.海洋酸化会损害包括珊瑚虫在内的许多有机体,科学家已经做出了相关的数据统计。

D.海洋酸化减缓了全球变暖的步伐,却给海洋生物带来了严重损害。

试题详情

7.下列对“海洋酸化将是另一www.1010jiajiao.com个潜在的严重环境危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洋酸化将会干扰珊瑚虫的骨骼钙化,从而影响海洋生态的基础。

   B.海洋酸化将会使海洋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从短期来看这能使全球气温降低,但长期来看是一种严重的环境危机。

   C.海洋酸化必定严重损害牡蛎等贝类动物,还会极大影响海洋的渔业发展。

   D.海洋酸化可能会让“杂草”类和致病生物茁壮成长,恶化海洋生态环境。

试题详情

8.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科学家和公众不仅十分关注二氧化碳对气候产生的影响,对海洋酸化的趋势也十分关注,并产生了共识。

B.海洋酸化对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无法预言的,因此有科学家呼吁要加大减排二氧化碳的力度。

试题详情

C.以人类目前二氧化碳的排放速度看,到21世纪中叶,海洋的平均pH值下降将高达0.35。

D.海洋的pH值比温度变化稳定得多,而二氧化碳导致海洋酸化的生物反应也是很确定的。

试题详情

(三)【淮南五中】二、(9分,每小题3分)

6.依据原文,下面对“鸟巢”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A.“鸟巢”是国家体育场,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坐落在奥林匹克公园的中央区。

B.它是由中外建筑师共同合作设计的巨型体育场,可容纳10万人。

C.场馆内外高低起伏变化,可以产生戏剧性和震撼性的视觉冲击力。

D.“鸟巢”是建筑、体育、艺术完美的统一,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

试题详情

7.下列属于“鸟巢”设计东西两头高,南北两头低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因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太阳光对运动员的干扰。

B.这样的设计可以让东西南北四方看台上观众的视线能够均衡地看到整个赛场的比赛情况。

C.为了让南北向的跑道长些,东西向的跑道短些,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让东西两头高,南北两头低。

D.为了让它有比较独特的外观造型,使它成为2008年北京运动会一座独特的历史性建筑。

试题详情


(五)【安徽省临泉第一中学】二、(9分,每小题3分)

5.下列对《公约》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旨在保护濒临灭绝的植物和动物,最大限度保护地球上多种多样的生物资源,以造福子孙后代。

B.首次承认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是人类的共同任务,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C.提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组成部分”、“公平合理地分享来自遗传资源的商业性利用和其他利用的利益”三大目标。

D.出台伊始,所有缔约国都在积极行动,采取措施,来阻止正在以惊人速度发生的生物多样性流失。

试题详情

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现在每小时有3个物种灭绝,40多年后的2050年,地球上四分之一到一半的物种将会灭绝或濒临灭绝。

B.鼠兔作为食物链上的一个环节,被大量毒杀后,以鼠兔为基本食物的动物或断了口粮,或因中毒而死掉,这将可能因破坏生态平衡而引发一场灾难。

C.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工作并不乐观,生物多样性受到了高度的威胁,其主要原因是我国人口数量每年剧增。

D.正在以惊人速度发生的生物多样性流失给我国带来了严重而巨大的经济损失,每年就高达500亿元。

试题详情

7.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学家们根据计算机模拟表明,当今物种灭绝的速度远远快于生物自然灭绝的速度,而造成这一恶果的原因主要是人类生存空间的极度膨胀。

B.1992年就已出台生效的《生物多样性公约》其实在颁布后的十年内没有起到任何时实质性的作用和效果。

C.“蓝图”计划实施以来,已采取积极相应措施,大大降低了生物多样性流失的速度,效果十分显著。

D.我国与TNC联合出资启动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远景规划项目,将在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可以救命的一氧化碳

上世纪60年代,人们就知道身体组织受毒素、紫外线辐射、激素和药物等侵害时,血红素加氧酶―1(简称HO―1)会及时对抗相应的受伤和感染,此时体内会自然地产生少量的一氧化碳。不过,当时人们都认为一氧化碳是组织代谢的副产品。

然而,美国科学家所罗门•辛德在1993年提出,一氧化碳在人体中扮演了一个有意义的角色。它有协助一氧化氮管理人体内部器官的功能,例如大肠的收缩、胃的排空等。但是,研究人员作了很多的努力之后,还是没有检查出一氧化碳在人体中的准确作用。

由于一氧化碳对人体有益,一些科学家想把它用于临床治疗。然而,一氧化碳是有毒气体,使用稍有不当,就会对人类造成伤害。一氧化碳能紧紧结合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形成羧化血红蛋白,使氧气无法载运到全身。当人体内20%左右的血红蛋白转变成羧化血红蛋白时,就会出现恶心、呕吐和晕倒的情况;当人体内40%左右的血红蛋白转变成羧化血红蛋白时,就会夺去人的性命。因此,有些科学家反对把一氧化碳引入对人类的临床治疗。但美国的奥古斯丁•乔和沸里茨•贝奇称,医药界不该这么快拒绝一氧化碳的治疗潜力,一氧化碳疗法是紧急情况下的最好的办法。

2001年上半年,乔和贝奇领导的研究小组指出,患者吸入微量一氧化碳有助于防止器官的排斥反应。他们在进行老鼠心脏移植时,用一种叫做“卟啉”的化学药品将HO―1封闭,一星期内老鼠有排斥移植的反应产生。但如果将老鼠置入含微量一氧化碳的空气中,则可以幸存。也就是说,吸入动物体内的微量一氧化碳可以完成HO―1所能完成的任务。这个实验也说明,20世纪60年代人们在研究HO―1时发现的一氧化碳不是代谢废物,而是在HO―1的作用下,人体为生理防御反应所产生的气体。

2001年底,美国的大卫•平斯基的实验表明,一氧化碳对肺移植手术也大有帮助。平斯基改变了一些老鼠的遗传特性,使它们缺少制造HO―1基因,然后让它们和正常的老鼠一起进行模拟的肺移植手术。平斯基用夹子截断供应到老鼠左肺的血流,一小时后让它们重新恢复流动。结果正常老鼠的生存率为90%,而所有改变过基因的老鼠皆死于产生在肺中的血块。在进一步的实验中,当平斯基给改变过基因的老鼠呼吸微量的一氧化碳后,只有一半老鼠死亡非命。目前,每年有数千人进行肺移植手术,失败率为30%,比其他器官移植失败率要高,比如,肾移植失败率只有10%。因此,医药学家希望把一氧化碳的治疗作用引入到肺移植手术中。目前也有一些医生把一氧化碳用于临床手术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试题详情

(六)【鄂州市期末】二、阅读下面短文,完成6―9题。(12分,每题3分)

(七)【银川一中】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八)【锦州市】二、(9分,每题3分)

在深夜,居民用电和企业用电均处于低峰,如果是核电站或热力电站,便可以将水压缩进位于高处的储水站,当需要用电时将水排出,推动涡轮发电机发电。那么,风力发电能否也像别的发电方式那样,将空气存储起来,到需要时再使用呢?目前,德国工程技术人员找到了一种存储空气的新方法,即在地下建一座大型储气站,用空气压缩机将空气压缩,进行存储。需要时打开阀门,由高压空气推动涡轮机发电,空气排放前,如果再用燃气加热,效率将更高。

试题详情

早在1978年,德国下萨克森州就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空气发电站,两个位于地下658米和800米的储气站是两个废弃的盐矿矿井。这两个储气站的储气量为31万立方米,最大承受压力为70巴,足够供功率290兆瓦的发电机组工作3小时。除此以外,在美国阿拉巴马州也有一个类似的电站,据说美国将要对其进行改造,并将建造一系列新型空气发电站。(如,将于2003年并网的Norton电站就是利用废弃的碱矿矿井,它深入地下800米,储气量达900万立方米,可发电2700兆瓦,相当于二个大核电站的峰值发电量,可满足68万户居民的两天用电。)

试题详情

目前,能源专家对空气发电前景看好,该技术除了能作为应急电站外,也是一种洁净能源的获取办法,如果将其与风力发电机组合使用,它将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提供能源的新途径。一个风力发电机群加上压缩空气电站,无论从技术、还是从经济角度看,均可以与油、燃气、煤或核能一比高下。如我国的内蒙地区,风力资源丰富,建造风力发电机群,加上空气电站,将有取之不尽的能源。

试题详情

为保证能提供充足的电能,一般在设计风力发电站时需考虑各种因素,如,建造一个50兆瓦的电站,并不是说由50台1兆瓦的风力发电机简单并联,这只是指在最佳风源的情况下能够实现,但如果风速降低,其功率可能只能达到25兆瓦,因此,建造时需要安装100台风力发电机,这样,即使在风速较低时仍能提供足够的电能。风速高时,同时工作会出现电力过剩情况,这时就可以将空气压缩进地下储气站,到需要时再放出。

试题详情

空气发电技术现在还少有人问津;原因在目前矿物能源的价格太低,以致人们还无需去考虑。一旦矿物能源耗尽,政府对二氧化碳排放标准严加限制,对洁净能源的需求就会骤然而升。当然,空气发电也并非是零排放。但与热力发电相比,仅是它的二十分之一,每度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0至15克。如果该技术能够投入使用,那么它将是生态能源领域的一项新突破。                                                           

试题详情

5.根据文意,对“空气发电技术”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试题详情

A.利用风力推动涡轮发电机发电的技术。

试题详情

B.以压缩并贮的空气推动涡轮发电机发电的技术。

试题详情

C.既利用风力又以压缩并存贮的空气推动涡轮发电机发电的技术。

试题详情

D.用电处于低峰时的储存风力发电机所用风力的技术。

试题详情

6.对本文所提供的信息,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试题详情

A.空气发电机有两个基本功能,风力大量贮存空气,风力小时释放空气使发电得以正常进行。

试题详情

B.空气发电使用的是洁净能源,二氧化碳接近于零排放。

试题详情

C.空气发电的能源是取之不竭的空气,较之于风力发电机,其能源较少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

试题详情

D.空气发电技术在德国、美国已投入使用,成为生态能源领域的一项新突破。

试题详情

7.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试题详情

A.空气发电需要巨大的储气站,必须建立在有废弃矿井的地方,利用废井储存空气。B.空气发电需要压缩并储存大量的空气,必须建立在风力资源丰富的地方。

试题详情

(九)【衡水中学期中】二、(12分,每小题3分)

几年之后,也许人们就会看到日本的探测器登上月球的画面。日本宇宙开发委员会探月工作小组26日确定,将利用新一代“月亮女神”无人探测器在2010年代中期实施登陆月球表面的探月计划。在欧美、中国、印度掀起对月球“探测热潮”的状况下,此前较为依赖美国的日本应该如何寻找出路呢?
  新一代“月亮女神”的最初目标是收集科学数据。但是,宇宙机构目前正朝着优先考虑实用数据的方向修改计划,设想通过国际合作在月球表面设立据点,并考虑在最有可能成为据点的月球南极登陆。
  探月工作小组的这份报告提出的发射时间是“2010年代中期”,但实际设定的目标是2012年。因为中国的无人探测器“嫦娥2号”预定于这一年登陆月球,日本不想让中国占先。
  另外,当初宇宙机构还设想让更新一代的“月亮女神”带回月球上的沙、石等等。
  宇宙机构最近添加了两项方案:制造比“月亮女神2”更大的登陆器;用建筑用机器人在月面进行实地验证。因为建设月面据点离不开物资运输和施工,日本掌握了这些技术要领,就可以确保在国际合作中的发言权。
  从1998年就开始讨论的“月亮女神”发射计划被推迟很长时间,并被中国首枚探月卫星“嫦娥1号”计划步步紧逼。能在国际探测热潮中打头阵,可以说是运气不错。
  原宇宙开发事业团副理事长五代富文说,“日本很可能被势头正猛的中国和印度赶超。为充分利用日本的技术,需要好好想想应该做些什么”。
  日本的载人太空开发是附加在美国主导的计划中的。20余年里一直都是美国说了算,有关人士都表示“不想再重复苦涩的经历”。对于在运输人员方面不得不依赖美国的日本而言,具有不受制于别国的“主体性”和发挥日本所擅长机器人技术的“独特性”是非常重要的。
  宇宙开发委员会计划小组负责人青江茂说,“各国前赴后继,月球会成为主战场”。
  宇宙开发委员会负责人松尾弘毅指出,“今后的探月与纯粹的科学行为不同,与维护发达国家的地位有关。火星探测也是一样”。
   7.下列是有关日本“月亮女神”计划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一代“月亮女神”无人探测器将计划于2010年代中期登陆月球表面。
  B.新一代“月亮女神”最初目标的修改,至少与日本要维护其发达国家的地位有直接关联。
  C.日本把原计划的“2010年代中期”登陆时间实际设定为“2012年”,而中国的“嫦娥2号”正预定这一年登陆月球,说明日本在此前的各种探月活动中处处占先,这一次也不想让中国在登陆月球上占先。
  D.“月亮女神”计划的最初目标是收集科学数据。
  8.下面是对经过修改的“月亮女神”计划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这个新计划设想通过国际合作在月球南极设立据点并考虑在此登陆。
  B.这个新计划将制造比“月亮女神2”更大的登陆器用以登陆月球。
  C.这个新计划将使用建筑用机器人在月球表面进行实地验证以取得更为科学的数据。
  D.这个新计划还将利用日本早已掌握的月球据点物资运输技术带回月球上的沙、石等。
  9.下列各项是对文章有关信息的综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欧美、中国、印度掀起对月球“探测热潮”的新形势下,日本正加快其“月亮女神”计划。
  B.日本要确保其在国际探月合作中的发言权,就必须掌握建设月面据点所需的物资运输和施工两项技术要领。
  C.日本所擅长的具有“主体性”和“独特性”的机器人技术将在登月计划中的运输人员方面显得异常重要。
  D.日本的载人太空开发在过去的20余年里一直都是由美国说了算,因为它是附加在美国主导的计划中的。
  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后的各种太空探测与纯粹的科学行为不大一样,除了科考价值外,还有维护发达国家地位的因素。
  B.探月争夺战愈演愈烈,各国前赴后继,月球将成为国际竞争和国家综合实力较量的主战场。
  C.日本要抢在中国之前登月,主要是由于两国间长期的政治分歧在短期内难以弥合,为维护民族尊严,所以日本不想让中国占先。
  D.各国大打太空争夺战,可以想象,为了维护各自的国家主权,今后平静的太空将不再平静,对太空的科学研究将不再是太空探测的任务了。
 

秦朝的“铁路”

近来在河南南阳的山区里发现了古代的“铁路”。经碳14测定,系2200多年前的秦朝遗留。原理和现代铁路无异,还是复线,只是不是用蒸汽机车牵引,而是用马力拉动。

专家们都惊叹我国古代2200年以前竟然已经有如此先进的交通设施。秦朝的“铁路”是用木材铺设的。作轨道的木材质地坚硬,经过防腐处理,至今尚完好,不过枕木已经腐朽不堪。专家认为枕木的材质比较软,是有意识地选择的。比较软的枕木可以和夯筑得非常坚硬的路基密切结合,从而使轨道平稳,车子在上面可以快速平稳地行驶。

经过测量发现,秦朝的“铁路”,枕木之间的距离正好和马的步子合拍。马匹一旦拉车到了轨道上,就不由自主地发生“自激振荡”,不能不飞快奔跑,几乎无法停留下来。那么最后又是怎么停下来的呢?专家们的意见是:可能还有专门的车站,在车站枕木之间有木材填充平整。到了车站,马儿就可以逐渐减慢速度并停下来。由于使用轨道,摩擦力大大减小,所以马也可以一次拉很多货物。

有不少专家认为,该“铁路”是秦始皇灭楚国时修建的,目的是进行后勤补给。

但也有不少专家认为,说秦始皇灭楚国时使用过这条铁路固然不难想象,但这决不是个别的工程。历史上记载的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在全国建设驰道,以前一般认为驰道就是“公路”,现在看来应该是“铁路”。由于马匹在上面飞驰,故称之为“驰道”。依此看,秦始皇在2200年以前就已经在全国修建了一个“铁路网”。

对于秦始皇的“书同文”,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人们都可以理解;但是对于“车同轨”各说不一。郭沫若认为是统一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另一些人解释为车轮的距离必须相同。现代的公路上,各种不同类型的汽车轮子间距各不相同,也未见有什么不妥,为什么秦朝的“公路”上必须使用相同的车轮间距呢?而且秦始皇自己的车子用六匹马来拉,这和普通的一匹或两匹马拉的车子车轮间距显然不会相同。现在发现了秦朝的“铁路”,“车同轨”就有了新的解释。按照这种说法,那时修建“铁路”的当不仅仅是秦始皇了。

秦朝时的车子,其轮子非常奇特,现在对照秦朝的“铁路”,一切都明白了,原来车轮的这种特性,使得它既可以在普通的公路上跑,也可以随时进入“铁路”飞驰。据《汉书?贾山传》记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在古代一般来说道路没有必要这样宽,因此有人猜测是“公路”和复线“铁路”并列而行。车子如有需要,可以随时上“铁路”,也可以随时由“铁路”上“公路”。

专家们认为,秦朝末年的连年战争,对秦始皇的“铁路”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后来,由于严重缺少马匹,铁路被废弛了,绝大部分“铁路”在战后被拆,成了普通的公路。还有,汉朝长期分封诸侯,各地群众也没有长途运输的必要,运输线变短,也因此失去了修建铁路的必要性。秦始皇的“铁路”也就这样逐渐失传了。

                                                                

试题详情

(十)【 邯郸市一中期中】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

(十一)【树德中学期中】二.阅读下文,完成5―7小题。(9分,每小题3分)

③四川师大段渝指出,“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出土的齿货贝,只产于印度洋深海水域,而在云南大理、禄丰、昆明、楚雄、曲靖以及四川凉山等地均有发现。把这些出土海贝的地点连接起来,恰是南方丝绸之路,三星堆则刚刚在起点上。”

三星堆青铜文明在接受外来文明的同时,也向西南地区辐射。研讨会上,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李学勤等认为:三星堆文明的辐射影响了西南地区青铜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对西南地区民族文化的凝聚及整合融入中华文化圈起了重大推动作用;其青铜文明诞生年代较之滇文化古远,较早地渗入和影响了滇文化,在滇青铜文化中有着与之相似、相同的因素。如上世纪在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墓群中出土的青铜器,就与三星堆青铜文明惊人的相似。

⑧李学勤高度评价了三星堆的文化价值,认为“应该对其相对独立起源和发展脉络并且高度发展的这一区域性文明,要放眼于更大的文化范围内研究。”李学勤表示,三星堆文化处在南丝绸之路的枢纽位置,南方丝绸之路的形成与之有着密切关系。

先生进而认为西南丝绸之路是欧亚学研究的起点,以前不是欧洲中心论就是中国中心论,从来没有把欧亚大陆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从现在开始,应该把欧亚大陆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三星堆文化正是枢纽之一。接着,先生讲到了商代的对外西南通道,列举了三条证据,一是剑桥大学收藏的一片武丁时期的甲骨,经鉴定来自缅甸以南;一个是香港南丫岛大岗遗址出土牙璋,形制年代接近三星堆,越南出土四件牙璋,与三星堆出土的牙璋接近;一个是台湾发现某武丁时期甲骨上包的织物,非丝非麻,经鉴定是印度木棉,证明了商代后期西南对外的通道不仅存在,并且是畅通的。

――选自2007年05月10日《四川日报》,有删改

试题详情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说明三星堆文化是“具有多元文化来源的复合型文明”的一项是

A.美索不达米亚是世界青铜铸造技术起源最早的地区,并由此向古埃及、巴尔干、古希腊、印度河方向发展传播, 同时对三星堆青铜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三星堆出土了913件青铜器,造型独特,风格完全不同于巴蜀本土文化与中原地区的青铜文明。

C.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与西亚近东地区的青铜器风格一致、功能相同,在年代上也相对较晚。

D.上世纪在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墓群中出土的青铜器,就与三星堆青铜文明惊人的相似。

试题详情

6.下列选项中,能直接证明三星堆文化与“南方丝绸之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一项是

A.三星堆文化通过南方丝绸之路,远播海内外,同时对我国西南地区文化的发展形成了影响。

C.三星堆文明具有相对独立起源和发展脉络并且高度发展的特点,对西南地区民族文化的凝聚及整合融入中华文化圈起了重大推动作用。

D.台湾发现某武丁时期甲骨上包的织物,非丝非麻,经鉴定是印度木棉,证明了商代后期三星堆与南方丝绸之路的通道是畅通的。

试题详情

B.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出土的只产于印度洋深海水域的齿货贝,而在云南大理、禄丰、昆明、楚雄、曲靖以及四川凉山等地均有发现。

7.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三星堆灿烂的青铜文化之所以体现出高度发达的文明,就在于三星堆充满了神秘色彩。

B.三星堆文明的形成大约在公元前14至15世纪,并开始与近东文明进行接触和交流。

C.研究三星堆文明,“欧洲中心论”“中国中心论”都是错误的,应该把欧亚大陆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D.香港南丫岛大岗遗址出土牙璋,越南出土四件牙璋,可以证明三星堆文化的确贯通着古代国际交通线。

试题详情

(十二)【哈师大附中期中】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十三)【大庆铁人中学】二、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6―8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十四)【安师大附中期中】二、(9分,每小题3分)

举一个例子来说,当人们沉浸于征服自然的乐趣当中的时候,盲目改造自然的恶果悄然袭来。例如水资源的问题。我们知道生产1吨小麦要1000吨水,生产1吨玉米要1200吨水,而生产1吨稻米则要2000吨水。我国西北地区人均水的占有量仅是1781吨,与全国人均占有的2200吨还差很多。所以水资源不足影响农业生产是很严重的,再加上自然灾害,那就更厉害了。这样的情况又造成了土地的不合理利用,所以荒漠化的面积在我们国家有很大的扩展,现在有267.4万平方公里土地已经荒漠化,占国土面积的27.9%,在西部地区更多。对于荒漠化的治理,过去3年,国家投资了110亿元,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试题详情

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看到温度上升带来的影响:据统计,如果气温上升1摄氏度,海平面要升高10厘米,而全球3/4的大城市和占40%的人口都集中在离海岸不过60公里以内的地区。至于说生态环境的破坏,比如说森林的砍伐,大家很难估计生态失衡对经济的影响。有人说,生态环境的价值可以估算。印度一位学者提出来,一棵50年的大树所产生的氧气、吸收的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的作用、增加土地肥沃的作用、土壤水分含量的作用以及为鸟类和兽类提供繁殖场所的六项作用加起来,得出来的生态效益是19.6美元。在我国神农架保护区,50年以上的树有50万株,按这样来算的话,神农架这个地区就自然资源来说,生态效益可以大于1百亿美元,赶上2003年整个上海市GDP总值。可是现在该地区仍然比较贫困,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更好地注意。

地球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都是无比精确的,事实告诉我们人类活动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地质营力。现在我们需要从新的视角来考察今天的地球系统,也就是“人类世”。

之所以提出“人类世”这个名词和概念,是希望我们国家有更多的人能够对它进行研究,特别是从科学与人文的视角,更加深入地研究“人类世”。“人类世”是地质学上的名词,我们说250万年以来到10万年前,这叫做“更新世”;10万年以来是“更新世”的晚期;到了1万年前,我们叫做“全新世”。而现在提出来的“人类世”,就是从1万里边,我们再提出来一个新的地质时期。我们需要研究“人类世”,是因为我们国家的土地、历史、人民更有条件为科学做出更大贡献,解决我们的环境问题,达到科学地发展。

“人类世”这个概念的提出,可能是地质学上又一次飞跃。大家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提出,是地质学的一次自然科学史的革命,而为解读自然科学问题提出的“从类世”,将可能是地质学的一次自然人文科学史的革命

试题详情

5.从原文看,下列对“人类世”相关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指从“全新世”后提出来的研究地球环境的一个新的地质时期。

    B、指从地球环境科学和人文科学中寻求自然科学走向的地质时代。

    C、指对地球环境问题从新的角度考察今天的地球系统的地质研究。

    D、指对地球环境进行科学研究以达到生态平衡的地质学一门学问。

试题详情

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过去我们一直以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作为自豪,然而我们又为此付出了水资源不足、土地荒漠化的沉重代价。

    B、生态效益常常被我们大家忘记,因此,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我们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又要考虑生态效益。

    C、环境问题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之一,因此,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是解决好环境问题的根本保证。

    D、地球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更新观念,从“人类世”的角度加以研究,    可能是地质学的一次自然人文科学史的革命。

试题详情

四、考点预测

许多人喝牛奶是为了补钙,不过你如果留心一下国内鲜牛奶包装上的标注,一般没有列出钙的含量,标明的营养成分含量只有两种:脂肪和蛋白质。鲜牛奶有全脂、低脂、脱脂之分,其脂肪含量各不相同,而且在脂肪被视为健康杀手的今天,一般人不会在乎脂肪含量是否达标。蛋白质才是牛奶中的主要营养成分,鲜牛奶包装上都会注着蛋白质含量为100毫升≥2.9克,以表明符合鲜牛奶的国家标准(100毫升≥2.95克)。

试题详情

生鲜牛奶的蛋白质含量一般在3%以上,所以一般都能达到国家标准,除非往原奶中兑水。要提防有人拿水卖出奶价钱,就有必要在收购生鲜牛奶时检测蛋白质的含量。根据蛋白质的化学性质,有几种检测方法,各有优缺点。食品工业上普遍采用的、被定为国家标准的是凯氏定氮法。这是19世纪后期丹麦人约翰?凯达尔发明的方法,原理很简单:蛋白质含有氮元素,用强酸处理样品,让蛋白质中的氮元素释放出来,测定氮的含量,就可以算出蛋白质的含量。牛奶蛋白质的含氮率约16%,根据国家标准,把测出的氮含量乘以6.38,就是蛋白质含量。

所以凯氏定氮法实际上测的不是蛋白质含量,而是通过测氮含量来推算蛋白质含量,显然,如果样品中还有其他化合物含有氮,这个方法就不准确了。在通常情况下,这不是个问题,因为食物中的主要成分只有蛋白质含有氮,其他主要成分(碳水化合物、脂肪)都不含氮,因此凯氏定氮法是一种很准确的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方法。但是如果有人往样品中偷加含氮的其他物质,就可以骗过凯氏定氮法获得虚假的蛋白质高含量,用兑水牛奶冒充原奶。

试题详情

常用的一种冒充蛋白质的含氮物质是尿素。不过尿素的含氮量不是很高(46.6%),溶解在水中会发出刺鼻的氨味,容易被觉察,而且用一种简单的检测方法(格里斯试剂法)就可以查出牛奶中是否加了尿素。所以后来造假者就改用三聚氰胺了。三聚氰胺含氮量高达66.6%(含氮量越高意味着能冒充越多的蛋白质),白色无味,没有简单的检测方法(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这种高科技去检测),是理想的蛋白质冒充物。三聚氰胺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用于生产合成树脂、塑料、涂料等,目前的价格大约是1吨12000元。在生产三聚氰胺过程中,会出现废渣,废渣中还含有70%的三聚氰胺。造假者用来冒充蛋白质的就是三聚氰胺渣,国内有不少“生物技术公司”在网上推销“蛋白精”,其实就是三聚氰胺渣。在饲料、奶制品中添加“蛋白精”冒充蛋白质。

试题详情

三聚氰胺是怎么加到牛奶中的呢?有两种可能途径。一种是奶站加到原奶中。这样做有一定的局限,因为三聚氰胺微溶于水,常温下溶解度为3.1克/升。也就是说,100毫升水可以溶解0.31克三聚氰胺,含氮0.2克,相当于1.27克蛋白质,由此可以算出,要达到100毫升≥2.95克蛋白质的要求,100毫升牛奶最多只能兑75毫升水(并加入0.54克三聚氰胺)。另一种途径是在奶粉制造过程中加入三聚氰胺,这就不受溶解度限制了,想加多少都可以。

三聚氰胺在国内之所以被当成了“蛋白精”来用,可能是因为觉得它毒性很低,吃不死人。大鼠口服三聚氰胺,半致死量(毒理学常用指标,指能导致一半的实验对象死亡)大约为每千克体重3克,和食盐相当。大剂量喂食大鼠、兔、狗也未观察到明显的中毒现象。三聚氰胺进入体内后似乎不能被代谢,而是从尿液中原样排出,但是,动物实验也表明,长期喂食三聚氰胺能出现以三聚氰胺为主要成分的肾结石、膀胱结石。我们无法拿人体做试验,而即使患肾结石的人曾经服用过偷加了三聚氰胺的食物,也很难确定三聚氰胺就是罪魁祸首,除非患者的食物来源很单一,例如只吃配方奶粉的婴儿――没想到还真有人敢拿婴儿来做试验证明了它能吃死人!

有人认为既然蛋白质检测法的缺陷导致了致命的造假,还不如干脆取消蛋白质检测,默许牛奶兑水得了。其实凯氏定氮法的缺陷并不难弥补,只要多一道步骤即可:先用三氯乙酸处理样品。三氯乙酸能让蛋白质形成沉淀,过滤后,分别测定沉淀和滤液中的氮含量,就可以知道蛋白质的真正含量和冒充蛋白质的氮含量。这是生物化学的常识,也早成为检测牛奶氮含量的国际标准(ISO 8968)。“蛋白精”骗局在国内出现已有一些年头,“三鹿奶粉”事件不过是把这一“行业秘密”摆在了公众面前。只有改进国家标准,堵住漏洞,才能挽回人们对国产乳业的信心。

试题详情

6.对“凯氏定氮法”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19世纪后期丹麦人约翰?凯达尔发明的专门用于检测牛奶蛋白质的含量的一种方法。

B.是世界食品工业普遍采用的准确的测定蛋白质含量是否符合国际标准的一种方法。

C.通过强酸处理,释放蛋白质中的氮元素,然后测定氮的含量来推算蛋白质含量的方法。

试题详情

D.食品检测员通过检测牛奶中氮的含量,然后乘以6.38,以判断奶中是否含水的方法。

试题详情

7.有关三聚氰胺被当成“蛋白精”来用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试题详情

A.三聚氰胺含氮量高达66.6%,白色无味,只有采用“高性能液体色谱”技术才能检测出来,因此它是不法之徒理想的蛋白质冒充物。

试题详情

B.三聚氰胺微溶于水,100毫升牛奶最多只能加入0.54克,获利有限,而奶粉制造就不受溶解度的限制,想加多少都可以。

C.三聚氰胺毒性很低,吃不死人,进入体内后似科不能被代谢,而是从尿液中原样排出,大剂量喂食大鼠、免、狗也未观察到明显的中毒现象。

D.动物长期食用三聚氰胺能患肾结石、膀胱结石,而人由于食物来源多样,即使肾结石患者曾食用过含有三聚氰胺的食物,也很难确定三聚氰胺是元凶。

试题详情

把“神舟”七号飞船送上太空的是被誉为“神箭”的长征二号F型火箭。长征二号F型火箭是为了发射神舟号系列宇宙飞船而研制的新型大推力运载火箭,是目前中国起飞质量最大、长度最长、系统最复杂的火箭。为了“神舟”飞船的发射成功,1992年开始研制的长二F火箭,在历时8年的研制过程中始终将可靠性、安全性放在首位。火箭上多个元器件和系统采用了“双保险”设计,假如一套系统出了问题,可以立即切转到另一个系统;同时,火箭提高了元器件等级和筛选标准,提高了发动机的可靠性。其可靠性指标从长二捆火箭的0.91提高到了目前的0.97,其安全性系数更是达到0.997,使它成为目前国内可靠性指标最高的运载火箭。

长征二号F型火箭中有两个系统是独有的。一个是故障检测系统,其中包括火箭上自动诊断和地面诊断两个方面。这套系统可以在飞船待发射阶段和上升阶段自动进行故障检测,一旦有问题它会自动报警。假如航天员正在发射塔的塔架上尚未进舱,他可以就近跳进塔架上的逃逸布袋。布袋是用一种弹力很强的特殊帆布做的,航天员跳进去后可以用四肢的阻力来控制下降的速度,像乘软滑梯一样从上面一直滑到地下室的安全地区。出现故障时,我们还可以将一些故障数据传输到地面,采用地面诊断。俄罗斯的火箭只有自动诊断功能,而没有地面诊断技术。

另一个就是逃逸系统。逃逸系统也叫逃逸塔,在飞船的顶部,从远处看像是火箭上的避雷针。一旦出现意外,它可以随时启动。它的任务是在火箭起飞前900秒到起飞后一段时间,万一火箭发生故障,它可以拽着轨道舱和返回舱与火箭分离,并降落在安全地带,帮助火箭上的宇航员脱离险境。火箭上的逃逸救生系统,美国是在发射30多次,前苏联是在发射100多次以后,经故障诊断才研制成功的。

我国在长征二号F型火箭研发中,质量控制的标准之严格达到了近乎严酷的程度。除了进行正常的专项考核外,还对一些结构件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火箭强度有影响的零配件,只要有一点不足就直接报废,然后重新设计生产,以提高火箭的可靠性。火箭的飞行全过程不过600秒左右,我们却要求产品达到600小时的水平,以确保万无一失。

据报道,送“神七”上天,将是传统状态下长征二号F型火箭的“谢幕之战”。载人航天工程火箭系统总设计师荆木春说,从下一发开始,承担载人航天任务的长二F火箭将迎来大规模改进。

试题详情

7.根据文意,对长征二号F型火箭“故障检测系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系统可以让正在塔架上尚未进舱的航天员安然脱险。

B.此系统由火箭上的自动诊断和地面诊断两个系统构成。

C.此系统和逃逸系统一样,并不能自始至终发挥功能,其作用时间是有限的。

D.此系统中的地面诊断技术是俄罗斯火箭所没有的。

试题详情

8.下列不属于提高长征二号F型火箭可靠性措施的一项是

   A.火箭提高了元器件等级和筛选标准。

B.火箭上多个元器件和系统采用了“双保险”设计。

C.在发射塔上设计安装了逃逸布袋。

D.对一些零配件,只要有一点不足就直接报废。

试题详情

1.下列对“音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音爆是一种空气剧烈振动的自然现象。飞行物越是贴近地面飞行,音爆引起的闷响和大气震颤越强烈。

B.音爆是指飞行物以音速或超音速运动时与周边空气剧烈磨擦而产生的强烈振动以及巨大响声。

C.音爆是飞行物的速度逼近音速时,因其周围的空气密度、压强、温度均发生突变,空气阻力猛烈增大形成的。

D.音爆是飞行物在克服音障的一刹那发生的,其声音与飞行物的高度、速度、大小、形状均有关。

试题详情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新西兰南部地区空中传来的两声“嘣嘣”闷响,实际上是一颗高速运动的小流星在“极低的天空”穿行时产生的音爆。

B.早期由螺旋浆推进的飞机,其最高时速与声速相比仍显得很慢,所以从未产生过“音爆”现象。

C.速度更快的喷气式飞机的问世,才使人类突破了音障,实现了超音速飞行,超音速飞机所以笑傲蓝天。

D.音障是飞机在超声速飞行中必然遭遇到的一个“门坎”, 飞机设计师通过改变飞机外形设计,于1947年克服了音障。

试题详情

7.下列对“湿地”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湿地指长期被静止或流动的水体覆盖的地域,如沼泽地、湿源、泥炭地或水域地。

B.湿地中的人工湿地有水库、渠道、水田、塘堰等,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

C.湿地通常被认为是指水域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这只是对湿地的一种狭义理解。

D.湿地中的水体与湿地的其他组成部分难以分割,共同构成了湿地整体的生态系统。

试题详情

8.下列对“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与人类生存发展休戚相关”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自然环境独特的湿地,为许多野生动植物提供了“家园”,也为人们提供了理想的旅游、休闲场所。

B.自然资源丰富的湿地,是人类的“衣食父母”,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所有物资,如食物、饮水、能源等。

C.生态系统完善的湿地,就像一块天然“海绵”,既有很大的蓄水量和很快的蓄水速度,又能将水慢慢排出。

D.生物构成多样的湿地,可以利用生物自身的功能有效降解和转化有毒物质,因而有“地球之肾”的美誉。

试题详情

9.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湿地面积的锐减,将会对与之相关的生态系统安全构成威胁,带来严重的后果。

B.捕捞和采挖湿地动植物破坏了湿地的生态平衡,从而导致湿地生态功能的减弱。

C.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上游湿地生态的破坏必然带来下游湿地水质的污染。

D.各类湿地生态功能完全不同,因此湿地生态的恢复和重建必须要有具体的目标。

试题详情

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湿地资源丰富,占世界湿地资源的十分之一,因此我国淡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

也很高。

B.人类应当汲取为了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牺牲湿地的教训,不要再为自身利益去利用湿

地资源。

C.只要大量种植芦苇、香蒲、莎草等植物,就能充分保持湿地在自然状态下的“原型”

状貌。

D.只有着眼于全面地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对各类湿地生态的恢复和重建才会真

正有效。

  2009届新课标语文考点预测:自然科学类

试题详情

二、高考真题

(一)7、  【解析】该题重点考查对“人类胚胎干细胞”这一概念的解释,测试的是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和辨析并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对“人类胚胎干细胞”的概念的理解在文章的第一段中,特别是是第一段的第一句话。对概念的理解应该抓住它最本质的特点,也就是要注意它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本质特点。对“人类胚胎干细胞”的概念理解应抓住文章中“人类胚胎发育早期”“囊胚”“内侧”“内细胞群”。A项错在“囊胚外表的扁平细胞”是胚胎的支持组织,不包含其中。C项是对“人类胚胎干细胞”开始分化的解释。D项由第二段可以看出,成年干细胞与人类胚胎干细胞不同,所以“也指成人身上的成年干细胞”不正确。

【答案】B。

试题详情

8、【解析】该题重点考查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这道题比较简单,A项只是说成年干细胞的分布,与生物学家判断无关。

【答案】A。

试题详情

9、 【解析】该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该题错在把原文中的“基本上”与“也有一定”说成肯定,在整合信息时故意设置障碍。A依据第二自然节前半部分,C依据第二自然节后半部分,D依据第三段。

【答案】B。

【解析】该题重点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A项说法太绝对,只是在鼠身上的实验去得结果,把在小鼠身上的研究说到人身上。

试题详情

10、【答案】A。

试题详情

(二)7.【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意的理解。能力层次为D级。根据原文“因此白鹤梁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加上白鹤梁上的题刻大多出自历代名家之手,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和保留价值,白鹤梁因此成为三峡库区惟一一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D项明显不是原因。

【答案】D

试题详情

8.【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意的理解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题干是“”,关键是一个“急需”,在A、B、C、D四个选项中,显而易见D项最“急需”。

【答案】 D 

试题详情

9.【解析】A说“白鹤梁平时都隐没在水中”而原文却是“白鹤梁多数时候隐没在江水中”把“多数时候”改成“都”把特称判断说成了全称判断,A项错误。B项说“石鱼和题刻不但出自历代名家之手”而原文确是“题刻大多出自历代名家之手,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和保留价值”也扩大了范围。D项的“就地淤埋”是保护白鹤梁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案而“岸边复制”不是保护白鹤梁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案这是非常明显的。C项叙述和原文一致。

【答案】  C 

试题详情

10.【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推断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根据原文“葛院士为白鹤梁专门度身定做的‘水下宫殿’正式动工,白鹤梁也可以‘永见天日’了”中的“也”字可以推出其他各单位所提出的方案也可以使之重见天日。因而D项错误。

【答案】 D

试题详情

(三)7.【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能力层次为B级。解答此类问题要抓住词语的本质属性,A B C项都大而空,因而不对,正确答案是D。

【答案】D

试题详情

8.【解析】此题重在考查理论的推断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A项陈述的对象是“生物”而不是“人类”,不符合体干要求,因而是错误。B、C、D明显正确。

【答案】A

试题详情

9.【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判断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A、B、D符合原文的表述。C项和原文对比去掉了“这些”二字,这些根据原文又是“有毒甚至是致命的物质”这样毫无疑问就扩大了词语的使用范围,因而是错误的。

【答案】C

试题详情

10.【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推断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根据原文“很大程度上是由环境造成的,而反向作用,即生物对其所在环境的实际影响则相对较小。只有到了20世纪,作为物种之一的人类才获得了足够的力量,有效地改变他所在的世界――大自然。可以推断“A.动植物的形体和习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环境造成的,人类也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动植物的质量。”是正确的。 “B项,化学药品和辐射线能够改变生物的根本性质,所以治理环境污染的首要任务就是控制化学药品和辐射线。”句子本身不存在因果关系,因此错误。C项“可见人类研制化学药品是得不偿失。”缺少根据,纯属是“无中生有”。D项的“药物喷洒的发展过程卷入了一个永无终点的螺旋”和原文“药物喷洒的发展过程似乎卷入了一个永无终点的螺旋。”对比,就会发现少了“似乎”二子,这样看来D项就犯了“绝对化”的错误。

【答案】A

(四)【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意的理解。能力层次为D级。A项B项C项的解说均不够全面。

试题详情

  7、【答案】D

试题详情

8、【解析】B项将“防止减压病”的不同方法合并成一种方法。分析文章第二段不难看出,“防止减压病”的方法是“吸纯氧排氮”或者“提高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而不是并且“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

【答案】B

试题详情

9、【解析】根据文章的二三两段不难归纳出“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的困难的原因。“没有空气阻力,行走起来轻飘飘的”只是表现而不是“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的原因。

【答案】C

试题详情

8. 【解析】此题考查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此题围绕“磁共振成像原理内容”,列出四种表述,要求考生选出不属于原理内容的一项。要答好这道题,就要把筛选区间定位在原文的二、三两个自然段,A、C选项的表述可在第二自然段的第四句中找到相同说法。D选项的表述与第二自然段第四句第二个分号后的语句所述是一致的。B选项的表达与第三自然的第二句的表述完全一样。但它的陈述对象是“病理过程”而非磁共振原理,显然是错的,这是偷梁换柱以干扰考生。因此考生在阅读时一定要始终抓住说明的对象以及说明对象的特征,注意各自然段中的主题词(突出本文主要内容的那些关键语词)。

8、【解析】题干的要求是让人明确“新生儿生命的寿命还在出生之前若干星期,亦即还在母腹中就已开始了“这个意思。答题区域在第二、三、四自然段,而D项是从父亲的外在的角度来谈,所以不能证明。

9、 【解析】A项可参考第一自然段倒数第二句,C项可参看第四段第一句,D项可参看第五段最后一句话。而B项来自最后一段第一句话,从“只有母亲的声音才能够让腹中胎儿从母腹内的背景噪声中鲜明地听出来,而外界的声音则‘消逝’,听不见“一句可以看出, B项颠倒了条件关系。

【答案】B

试题详情

10、【解析】A项应是“新生儿的睡眠与清醒周期是不断变化的“。可参看第一段。B项“因此我国现行对人寿命长短计算的方式是错误的“这句话属于无中生有,本文根本没有谈论这方面的内容。D项“所以好的胎教模式对人脑自我构成功能的产生起到重要的作用“一句原文也没有此意。

【答案】C

(十一)【解析】第6 题考查理解句子并筛选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级。

【答案】C

第 7 题【解析】考查信息的筛选和整合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答案】B

第 8 题【解析】考查考查信息的筛选和整合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

【答案】答案为 D 。
第 9 题【解析】考查根据原文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

【答案】答案为 A 。

试题详情

(十二)5、【解析】B(注意"惟一的特权")
6、【解析】A(并非"首次","曾于1996年交过一次手")
7、【解析】D(参见最后一句)

试题详情

(十三)5、【解析】[A.“植物”范围扩大,“为适应外界环境”也属无中生有。C.“所有豆科植物”范围扩大,“闭合起来”表达不严密。D.“捕绳草闭合起来”“捕食苍蝇等昆虫”,这和“植物睡眠”是有区别的。]

 【答案】B

试题详情

  6、【解析】[根据第3节第一行“使叶子开合的竟是两种不同的生理活性物质”,可以推知是上田实等人的研究成果。]

【答案】D

试题详情

 7、【解析】[A.“叶下珠体内的生物钟控制”的是“配醣体的合成分解”,并非“安眠物质和兴奋物质”。B.第3节中说,“铁扫帚的兴奋物质是配醣体,在夜晚配醣体水解”,并非“合成”。D.“目前”“已经研制出来”有误,只是研究有成果。]

【答案】C

(十四)【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D项的解说将原文中的“有人估计”看作定论,与原文有出入。

【答案】:D

试题详情

2、【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A项没有混淆地球生态系统的上层与基础,只是因为科研能力的不足而导致认识不够。C项、D项都属于正确的认识,不是偏见。

【答案】:B

试题详情

3、【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项中的原核生物只是“据推测与生命起源时的生物群相近“,而不是像题干中所说“作为生命起源时的生物群“。C项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原文的主语表达应该是“生物圈的分布范围”。D项的表述有误,不是对“深部生物圈”进行探测,而是对“海水层”进行探测。

【答案】:B

试题详情

4、【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

A项中两者之间构不成因果关系。B项属于无中生有,根据原文推不出来。D项推断有误,原文说“深海大洋的研究,不仅是地球科学,也是生命科学的突破口“,而不是主要途径。

【答案】:C

试题详情

(十五)7.【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概念归属的理解能力。本题正确选项为D。 这是“我和我们实验室的博士后学者 Kouichi Itoh”的解释并得到了验证。

【答案】D

试题详情

 8.【解析】本题考查考生信息筛选能力。本题正确选项为C。此句要搞清两个喻体:“管弦乐队”指神经元,即“神经细胞”,“不合拍的演奏者”即“不能和其他的突触同步激发的一个突触”。

试题详情

【答案】C
 9.【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文意理解能力,本题正确选项为B 。(A“向四邻的每一个神经元发出信号”不当,原文为“向回路中相邻的一个神经元发出信号”。
C“突触一起激发”与“建立起大脑神经元间的网络联系”在文中有一个条件,即“其强度足以使神经元发放动作电位”,且前后分句之间文中是承接关系,并非递进关系。D前后顺序错,正确的顺序为“当突触快速、高频地激发,引起树突上的跨膜电位差轻微地升高,就会发生短时记忆形成过程中观察到的变化。”)

【答案】B

试题详情

 10.【解析】本题考查考生依据文中提供信息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本题正确选项为B。(A“总是”错,文中表述为“不是所有输入信号都能激发神经细胞产生自己的信号。” C“被淘汰”错。另外,只有“那些其强度足以使神经元发放动作电位同步激发的突触”会被强化,“另有一些神经元得到强化”表达过于宽泛。 D“mRNA的总量不变”文中无此信息。)

【答案】B

(十六)第7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概念的理解能力。本题正确选项为C项。这道题的答案依据,应该从该空后面的材料中查找,可以查找到这样一些信息:太阳的高温使日冕层向外膨胀,使日冕层中等离子中的带电粒子高速向行星空间运动。再比较这四个选项,应该可以得到正确选项。

【答案】C

第8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信息筛选能力。本题正确选项为D项。这道题有一定的难度。应该说A、B、都说到了其中的一部分意思,而C充分条件说成了必要条件。对画线句子的理解,关键是看其在文中起何作用?这就是说要比照该句和前后其它各句的关系。这样一看,划线部分的句子是对上面的句子“强劲的太阳风吹向地球的时候,最明显的是引起地球磁场的变化”的进一步的诠释,前后之间是顺承关系,即“太阳风引起地球磁场变化的”具体结果就是――“强大的太阳风能够破坏原来条形磁铁式的磁场,将它压得扁而不对称,形成一个固定的区域――磁层”,可见,这个句子透露出的信息就是:“太阳风”破坏“磁场”形成“磁层”。引号引住的三个概念则缺一不可。这样一比较,正确答案则只能是D。

【答案】D

    第9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文意理解能力,本题正确选项为B项。B项所说“其温度极高,可达15000摄氏度”,这其中的“其”在这里是指代“太阳”,而在原文中是指日冕层。偷换了概念。解答这样的试题,要注意将选项与原文逐一对照。

【答案】B

第10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依据文中提供信息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本题正确选项为A项。将可能说成了必然。

【答案】A

试题详情

 (十七)5、【解析】 命名与生存的“季节”无关。文中“严冬刚刚过去、早春悄然而至”是对生存时期的一个比方。
【答案】C

试题详情

6、【解析】 文中无相关表述,无中生有。
【答案】A

试题详情

7、【解析】  “相当复杂”夸大其辞,“生长成形”属对“成年期”的误解。

【答案】D

试题详情

8、【答案】C

试题详情

【解析】  “获取土壤中养料”缺乏依据。
(十八)5、【解析】 A[这道题主要考查信息筛选能力,A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原文中是“许多有害生物”,A项却成了“各种有害生物”。]

【答案】A

试题详情

6、【解析】 B[这道题主要是考查句子含意的理解,“无色无味”是甲烷的一种特性,并非它的危害,所以不是“‘不光彩’的一面”。]

试题详情

【答案】B
7、【解析】C[这道题主要考查信息整合能力和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A项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改善土壤结构“的不是“溴甲烷”,而是被溴甲烷杀灭的“有益的生物”;B项中的“四年间用量的80%”不合原文意思,原文是四年“平均用量的80%”;D项忽略了“如果这一承诺不能兑现”的前提。]

【答案】C

试题详情

(十九)【答案】6.B 7.D 8.C 9.A

试题详情

(二十)6、【解析】A“这种光对植物是否有着生物学上的意义目前还是个谜”,并不能断定它是“无意义的被动发光”。B只是生物发光的一类情况。C“同时出现的情况下才能产生”是无中生有。

【答案】D。

试题详情

7、【解析】A.因果关系不成立。B“后来,科学家们又得到了荧光素酶的基因。经过科学家们的研究”“才使得萤火虫的发光原理被完全弄清楚。”D“基态和激发态,前者能级低而后者能级很高”,可见,文中“基态”和“激发态”不是以多少来衡量,而是以“能级”的高低来衡量。

【答案】C。

试题详情

8、【答案】D。

试题详情

(二十一)5.【解析】(A选项中提到3000这个数字在文章的最后一段,在文中主要是指今天科学家在世界海域中所投放的漂流浮标数目,它并不属于“阿尔戈斯”方案。C选项中卫星是用来收集信息的,不能控制浮标的工作,这可以从文章倒数第二段了解到。D选项我们从文章最后一句话可知,绘制海洋气象图是科学家的一个愿景,也不属于这个方案。这道题就是典型的选项与文章比照出结果。)

【答案】B

试题详情

6.【解析】(A选项相关文句在第二段第一行可以找到,C选项可以在文章第三段中找到,D选项可以在文章第四段最后一行中找到。B选项主要看文章的第二段,根据常识我们也应当了解,海洋在与大气层的关系中怎么可能仅仅是被动呢?它们应当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这道题难度系数并不高,还是考查选项与文章相关文句比照。)

【答案】B

试题详情

7.【解析】(这道题难度太大,估计很多考生会做错。因为它属于推断题,需要对文章的的科技知识有所了解,B选项调控热带海洋洋流本身就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C选项人们也无法因为关注“锁孔”而达到预报全球气候变化。D选项“阿尔戈斯”方案只是科学家对未来气候推测提供一条依据,不可能就此消除厄尔尼诺现象。)

【答案】A

(二十二)【解析】C项所说不是潜力,而是研究的过程

【答案】C

试题详情

4.【解析】A项中“欧洲老鼠”计划还在进行当中,至于它能不能“消除人类疾病,延长人类寿命”还不能推断出;B与“智力”无关,文章中未提到;D与“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无关,是要通过研究老鼠的基因来研究人类的基因

【答案】C

(二十三)【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信息筛选能力,对照原文及与D项作比较,即可得出答案。此题在设置是不太科学,C、D两项在表述上惊人相似,学生不需看A、B项,就可判定在C、D中选择。学会比较选择项应是一种考试技能。

【答案】C

试题详情

7、【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信息筛选能力。参照第4段第一句即可推断D项错。

【答案】D

试题详情

8、【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D项错在“特殊的肌红蛋白”。

【答案】D

试题详情

9、【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整合信息能力和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A项以偏概全,从原文来看,并无“深海潜水动物不能快速从水下上升”的信息。C项根据原文“我们人类却不具备潜水途中储存氧气的能力”可以推断错。D项根据第4段第二句“在下潜时,越来越大的压力会将他肮中的氮气压迫进他的血液或别的组织液中”可知,人在下潜时,肺部的氮浓度会发生变化。

【答案】B。

(二十四)【解析】A项以“生物残骸”为核心的说法不准确,“矿石”的定性也不妥当,所以A错。B项“火山爆发喷发形成”只是一种推测所以B错。C项观点也是一种假说,用来作解释不妥当。D项紧扣“锰结核”三字来进行解说,客现平实,不把未成定论的东西作为自己的观点,所以D项正确。

【答案】D

试题详情

 9、【解析】根据作者的观点,C项所列各项都是假说,但除以上原因外,近年来海底多金属矿泉被大量发现,也被人认为可能是这些矿泉带来的矿物质是锰结核形成的基本物质基础。

【答案】C

试题详情

10、【解析】A项说法片面,且只是一种假说。C项原文说这些金属进入海水中后,沉淀出铁的含水氧化物,并没有说能将海中的锰、铁等金属析出。D.文中末段已交代现在已估计出锰结核的年生长量。

【答案】B

试题详情

(二十五)5.【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辨别文中信息并进行整合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根据文中第四段,“生物体的衰老和寿命”应是“由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决定的”,而不是仅由基因组图谱快定的,故D项与文意不合。A、B、C三项均可从文中找到依据:A项为原文第二句,是首句的解说句;B项据文中“与延长寿命有关的基因要在这种逆境条件下才能表达”可知;C项可从文中第四段内容筛选出相关正确信息。

 [答案] D

试题详情

6.【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辨别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A项犯了暗换主体的错误,原文是说果蝇寿命的延长是“在受到极大限制的环境条件下选择出来的”,如同物竞天择,而非“科学家们”选择的结果;B项犯了因果倒置的错误,根据原文,“有些基因改变后将导致代谢活动缓慢,活力降低”;C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应为“与线虫的衰老和寿命有关的基因”中的“一些基因突变后可使寿命延长6倍或更多倍”。

 [答案] D

试题详情

7.【解析】 本题考查对语句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文中第四段由这“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得出了“如果人能活到1200岁,那么要到400岁、500岁才会长大成人、结婚生子”的推论。由此可知,这“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当为“果蝇的发育长期停滞于幼虫阶段”。

 [答案] A

试题详情

8.【解析】 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A项强加因果,文中说,对线虫的研究,“表明生物体存在着与寿命长短相关的单个基因”,同时,由对人类早衰综合症的研究说明“单基因突变可能也是人类衰老的机制之一”;C项所说“人类也只需用基因突变的方式,就能消除寿限的限制因子”,于原文无据,系无中生有;D项,原文说“让人类减少疾患,健康而长寿地生活,才是遗传学家在21世纪追求的目标”,而该项所说“在不远的将来,长生不老不再是神话而是现实”显然夸大其词。

 [答案] B

(二十六)【解析】 A项,需要电流刺激,才“可使高分子材料自动伸缩和弯曲”。 B项,正确,见原文第二小节:“通过控制电流强弱调整离子的数量,可以有效地改变它的伸缩性。” C项,它伸缩时要消耗电或人的生物能。 D项,强加因果。

【答案】B

试题详情

9、【解析】 A项,人造肌肉的伸缩和弯曲需要电的刺激;如果,人的运动带动人造肌肉,它可以产生发电,原文没说是“静电”。 B项,“各个领域”,范围过大;“能在各个领域发挥作用,是因为人造肌肉具有灵活性”,强加因果。 C项,符合原文,见原文第三小节:“如果有了人造肌肉,机器人四肢就会更加发达,能将分子能量的70%转化为物理能量,其功率远远大于传统引擎机器人。” D项,“代替传统机器人完成了任务”,已然未然混淆。

【答案】 C

【答案】 D

(二十七)【解析】 A项中“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能源价格上涨”错,可见第二段;C项中“可以避免”错,同时瓦斯的开发不是为了“获得国际上的财务支持”,见第五段;D项中“促进我国解决煤矿的气权、矿权分置问题”是为了更好的开发利用瓦斯,条件与结果关系颠倒,见第六、七段。)

【答案】B

试题详情

10、【解析】 这是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 A项,第二小节有这样的信息:“研究证明,通过电流刺激,高分子材料能自动伸缩和弯曲,从而可用来制造人造肌肉。这种人造肌肉用粘合性塑料制成,是把管状导电塑料集束成肌肉一样的复合体,在管内注入特殊液体,导电性高分子在溶液中释放出离子,这种复合体在电流的刺激下完成伸缩动作。”由此可推断此项正确。 B项,原文第三小节提供了相关信息。“自行驱动和负重”可能不太好理解,但不是错误。 C项,综合原文三、四小节可以推断出相关信息。 D项,原文最后一段说机器鱼耐力可维持半年,并没有说它可以“持续不断地游动”。

6、【解析】A“煤矿企业可以采气却无法采煤的情形”说法错误,应为可采煤却无法采气。见第六段;B“人们所能观测到的90%以上的温度上升”与原文“观测到的大部分温度上升”不吻合,见第四段;C“对外合作权”错。见第六段。)

【答案】D

试题详情

7、【解析】“就能够”太绝对化)

【答案】C

试题详情

(二十八)3、【解析】“其能量转换和使用效率较高”张冠李戴,应为“在灯丝表面生成出光子结晶,使红外线光波不复存在或者不会从灯丝中放射出红外光波,就能让电能更多地转换成可见光”,使白炽灯的使用效率较高。

【答案】 C

试题详情

4、【解析】A项将未然说成已然,原文是说“有可能以较低价格,制造出光子结晶来”。B项太绝对,原文是说“首先采用硅珠开始研究”D项将未然说成已然,原文是说“现在虽然尚未实现利用自我组织化技术制造出钨丝上的光子结晶”。

【答案】C

试题详情

(二十九)6、【答案】A   

试题详情

7、【答案】C   

试题详情

8、【答案】B

试题详情

9、【答案】D   

(三十)【解析】B项讲的是煤的属性和储量,不属于原因,答非所问。

【答案】B

【考点】考查信息的筛选

试题详情

6、【解析】C项中说的只是“煤变石油”的第二步,“煤变石油”还有第三步加工除去如十六烷值含量、硫含量、水分以及粘度、酸度等后,它才达到合格标准,满足市场需要。文中说“目前,我国的这种“煤变石油”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大约每四吨煤可产出一吨油。”可见可以生产出的石油25%的石油。曲解原文。

【答案】C

【考点】考查文意的归纳和概括

试题详情

7、【解析】A项“彻底改变石油进口的局面。”说法错误,文中说的是“间接液化技术就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观点绝对化。B项强加因果,两者不构成因果关系,文中说的是“由于我国对石油进口的依存度较大,所以国际油价上涨、中东政局变化等因素,都会对我国石油能源安全构成潜在危险。同时由于石油具有流动性好,便于开采、输送和使用的特点,近年来国内石油消费量的增幅大大超过了石油产量的增幅。”,曲解原文。D项“其自身的损耗实际上大约有四分之三。”说法错误,应是除去一些不必要的成分损耗大约四分之三,不是自身损耗。偷换概念。

【答案】C

【考点】根据文中信息推理

(三十一)【解析】该题难度较小,“普遍适用”,夸大其词。

【答案】c

试题详情

7、【解析】弦论主要理论根据是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

【答案】B

(三十二)【解析】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A、B、C三项都只是概括具体的某些方面,属于范围缩小和表述不准确。

试题详情

1.【答案】C

试题详情

2.6、【解析】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D项说的是生物中发挥作用控制的两个方面,属于游离题干,答非所问。

试题详情

3.【答案】D

试题详情

7、【解析】考查根据原文推断。“自由改变”属于言过其实,范围扩大。

【答案】C

(三十三)【解析】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的后半句不正确,从文章第二段首句可知,萎蔫病毒是吉普赛蛾幼虫的天敌,而不是吉普赛蛾的天敌。另外,从文章第三段可知,苯酚对萎蔫病毒的杀伤力与苯酚的含量成反比,不能笼统地说苯酚对萎蔫病毒的杀伤力更大。A、C、D三项均能于文中找到依据,理解正确。

【答案】B

试题详情

9、【解析】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文中第二段可知选项D正确。从文章第一段可知,苯酚使雌蛾生产出的虫卵变小,而不是萎蔫病毒,因此选项A错误;从文章第三段可知,苯酚因为使萎蔫病毒丧失杀伤力,从而使蛾幼虫免遭萎蔫病毒的杀伤,而不是“苯酚作用于蛾幼虫”,因此选项B错误;从文章第三段可知,选项C的表述与原文意思正好相反,因此也错误。

【答案】D

试题详情

10、【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从文章第二段首句可知,萎蔫病毒是吉普赛蛾幼虫的天敌,而不是吉普赛蛾的天敌,因此选项C的推断不合理。从文章第二段可知选项A推断正确;从文章第三段最后一句可知选项B推断正确;从文章第三段可知选项D也正确,因为蛾幼虫的生存状况还与叶子中苯酚的含量密切相关。

【答案】C

【答案】C

试题详情

(三十四)14、【解析】A项由文中第二段一、二句可知,“呼吸运动计量法”是测试垃圾降解率的有效方法而不是唯一有效方法;B项由第二段第五句可知,微生物不能分解塑料袋;C项见第二段三、四句;D项由第三段第五句“纸袋比同样大小的塑料袋重4倍”可知,纸袋的运输成本比塑料袋的运输成本高很多。

15、【解析】A项由第二段最后两句可知;B项由第三段,尤其是此段中第六句话可以看出,纸袋的使用在空气污染和水污染方面比使用塑料袋造成的污染要严重得多;C项由第二段末两句可知,聚乙烯不能生物降解,而其见光分解的过程又极其漫长。最后一段提到科学家目前在研制的是能够降解的塑料。因此,未来的可降解的塑料袋的成分不大可能是聚乙烯;D项推断可由第三段得出。

【答案】B

试题详情

16、【解析】通过文章主体部分可知,纸袋虽然容易降解,但相对于塑料袋来说,其生产和运输成本都很高,制造过程中产生的空气污染和水污染非常严重,同时,处理垃圾纸袋需要很大空间,目前处理垃圾的方式使得纸袋的生物降解过程极为缓慢,而塑料袋的回收和再生产需要消耗的能量相对要少得多。因此,在可降解的塑料袋发明之前,循环、重复利用塑料袋是解决塑料袋污染环境问题最有效的方式。

【答案】

第一问:循环、重复利用塑料袋

第二问:

(1)用纸袋替代塑料袋不可取,因经济、环保成本过高。

(2)循环、重复利用塑料袋,可减少“白色污染”。

(3)塑料袋回收再生产成本较低。

(三十五)【解析】A“都是”错,原文中是“往往”。B“只用于”错,太绝对了。C“是从不做‘白日梦’的人”错,原文中无此意思,属无中生有 

【答案】选D 

试题详情

7、【解析】关键是确定“前者”和“后者”的指代意义。

【答案】应选A

试题详情

8、【解析】“‘梦幻世界’就是‘艺术世界’”这句话不符合文意。原文是说“艺术世界比现实世界好,因为它更富于理想性,更接近人所追求和向往的境界”。

【答案】应选B

试题详情

三、名校试题

(一)6、【解析】注意看到第一段,提出这一概念的是联合国新闻委员会,紧接着第二句讲到《人民日报》办电子版,其他的网站新闻味越来越浓,也就是说,“第四媒体”具有传播新闻的功能,这只能是报纸。

【答案】D。

试题详情

7、【解析】第二段共有两句话,两层意思,重点不在以“因特网”为话题的第一句,而在以“第四媒体”为话题的第二句;第一句讲因特网的优势,第二句则讲由这一优势所带来的“第四媒体”的特点;第二句的主要意思,就是强调它的特点,即个性化。B项的内容跟第一段的“可能超过传统媒体”不吻合。C项的内容跟第二段的第一句有矛盾,第一句讲因特网的优势,这一优势即是对传统媒体而言,也是传统媒体所缺乏的东西。D项的意思在原文中没有。

【答案】A。

【答案】C。

试题详情

8、【解析】看到“即使在美国它也还不能提供比印刷版更多、更快的东西”这一句话的前后,第三段的第一句话可以看作这段的中心句,第三、四句和第二句是属同一性质的例子,第五句则是对这三个例子的概括:“因特网在现在的传播中并不占较大的比例”。因此C项是对的。A项将“第四媒体”的概念的提出与第三段的“多数公司只因为这是一个潮流才不得不坚持”扯在一起,是错误的。B项与第一段的“第四媒体正在崛起”相矛盾,D项与第二段的第一句相矛盾。

(二)6.【解析】(目前还没有实验数据做支撑。)

【答案】C

试题详情

7.【解析】(“气温降低”在文中没有依据,只是吸收了部分二氧化碳,减缓了变暖的步伐。)

【答案】B

试题详情

8.【解析】(A目前对海洋酸化的认识还不够普遍;C原文是“可能高达0.35”;D原文是“不确定”。)

【答案】B

试题详情

9.【解析】(海洋酸化与气候变化有关系,可以从“海洋化学学者呼吁加大减排二氧化碳的力度,并采取措施解决海洋酸化问题,以遏制气候进一步恶化”“大海减缓了全球变暖的步伐”得到证实。)【答案】D

试题详情

(三)5.【答案】C

【解析】(不吝赐教,诲人不倦,鼎力相助用法错误)

试题详情

6.【答案】C

【解析】(内外不当)

试题详情

7.【答案】A

【解析】(B.目的应为东西方的观众均衡地看两端比赛情况,C跑道的长短和建筑的高低不构成因果关系D项错误)

试题详情

(四)5.【答案】B
6.【答案】C

试题详情

【解析】(A.文章第一段明确指出的是:要区分左右之不同,首先得有赖于某种不对称的基准。B原文为“这一设想最初由奥地利物理学家马赫提出,如今已有实验证明,马赫的洞见是正确的。”D原文为“自然,现实中的驴子决不会饿死,由于某种细微差剐的影响,它会以不可预测的行动去打破这种逻辑上的对称。”)
7.【答案】A

试题详情

【解析】(B原文已指出“人类能够区别左右,奥秘就在于人类的左右大脑是不对称的”跟教育没有关系。C原文指出“就此而言,随着不对称性而来的,就是创造和活力。”推断明显不对。D不一定,原文指出“未来和过去的不对称,才让我们的生活始终都充满希望”。)(五)5.【答案】D

【解析】(D项和原文信息不符,原文说“2002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六次缔约国会议呼吁,各缔约国应从纸上谈兵转向实际行动……”这表明之前大多国家尚未行动起来。)

试题详情

6.【答案】B

【解析】(A项原文的表述“如果按现在每小时3个物种灭绝的速度”,仅是一种假设;C项无中生有,文中没有表述主要原因问题;D项属于以偏概全,文中说“仅外来物种入侵一项,每年的经济损失就高达500亿元”。)

试题详情

7.【答案】D

【解析】(A项属于无中生有的信息,文中没有说主要原因问题;B项表述过于绝对。C项属于无中生有信息,文中没有说“蓝图”计划取得的成绩。)

试题详情

(六)6.【答案】C

【解析】(A.第二段又说“还没有检查出一氧化碳在人体中的准确作用”。B.第一段是说“体内会自然地产生少量的一氧化碳”。D.第四段是说“有助于防止”,不等于“有效防止”)

试题详情

7.【答案】B

【解析】(这是对人体有害的)

试题详情

8.【答案】C

 【解析】这是乔和贝奇研究后的看法。

试题详情

9.【答案】D(

【解析】A.第三段,“造成伤害”,甚至“会夺去人的性命”;  B.文末,“取得一定的效果”。  C.最后一段“希望”一词说明有必要评估)

试题详情

(七)【答案】1.A   2. C   3.D

试题详情

(八)5.【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两点:一是空气发电技术以什么为动力,二是空气发电与风力发电的关系。空气发电机以压缩并贮存的空气为动力,故A、C错。空气发电并非只为储存风力发电机所用风力而设计,第三段“该技术除了能作为应急电站也是一种洁净能源的获取办法”就表明了这一点,故D错)

试题详情

6.【答案】C

【解析】(空气发电机在用电处于低峰时也贮存空气,故A错。末段未指出“空气发电也并非是零排放”,“并非是”不等于“接近于”,故B错。空气发电技术在美国尚未投入使用,故D错)

试题详情

7.【答案】D

【解析】(利用废弃矿井建造储气站,这是用地制宜的措施,不等于非此不可,故A错。空气到处存在,不需依靠风力,故B错。文章并未点明或暗示空气发电成本偏高,也不能因为矿物能源价格低就要求空气发电降低成本,故C错)

试题详情

 (九) 7.【答案】C

试题详情

【解析】(“此前的各种探月活动中处处占先”错,文中无此意,也显得绝对化,因为中国的探月卫星已于2007年成功地完成了绕月飞行,中国已在探月活动中“占了先”,设计此干扰项还有考查学生关心时事的因素;A项见第一段第二句;B项见末段;D项见第二段首句。)
  8.【答案】D

试题详情

【解析】(“早已掌握”是“已然”,而原文为假设情况,“带回沙、石等”是当初设想,新计划未提及;A项见文本第二段第二句;B、C两项均是第五段的另一种说法。)
  9.【答案】C

试题详情

【解析】(“主体性”指“不受制于别国”,并非机器人技术的特点;A项由全文内容可归纳出来;B项见文本第五段;D项是原文的因果倒装。)
  10.【答案】A

试题详情

【解析】(见松尾弘毅语;B项中“国际竞争和国家综合实力较量”言过其实,应是“太空争夺战”;C项中“政治分歧”无根据;D项中“国家主权”应是“发达国家地位”,“科学研究将不再是太空探测的任务”太绝对。)
(十)5. 【答案】 C 

【解析】错误项设置采用了“答非所问”法。题干问的是“秦朝铁路”,而当时并未发现“车站”,车站只是下文专家的推断。其余每个选项意思都与原文相同,且都属于“先进的交通设施”。

试题详情

6. 【答案】 A 

【解析】错误项设置采用了“偷换概念”法。“驰道”是“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在全国建设”的“铁路网”,A项中所指的应该是河南南阳发现的“铁路”的修建目的。

试题详情

7. 【答案】 D

 【解析】与D项有关信息是“汉朝长期分封诸侯,各地群众也没有长途运输的必要,运输线变短,也因此失去了修建铁路的必要性”。A项依据不当,驰道的布局设计是发现了秦朝铁路遗迹后专家的推断,不一定正确;而且专家推断时现代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复线式设计早已出现。B项找不到相关依据,文中只说了秦始皇“车同轨”的措施理解,并不意味着用秦朝技术来取代各国技术。C项,据“而且秦始皇自己的车子用六匹马来拉,这和普通的一匹或两匹马拉的车子车轮间距显然不会相同”和文中关于“铁路”用途的解说,可见,“铁路”不是专为秦始皇专车而修,两者的间距当不相同。

试题详情

(十一)5.【答案】D

【解析】(此项谈的是三星堆文明的传播而非来源)

试题详情

6.【答案】B

【解析】(A项是三星堆文明通过南方丝绸之路传播,不是论据。C项与丝绸之路无直接关系。D项证明的是商代后期西南对外的通道不仅存在,并且畅通)

试题详情

7.【答案】D

【解析】(A项神秘色彩不能成为原因。B项依据原文是“巴蜀文明与近东文明的接触、交流”,不是三星堆文明产生的时期。C项是指研究欧亚学的起点)

试题详情

(十二)【答案】5、C  6、C   7、D

试题详情

(十三)6. 【答案】B

【解析】(A.与“常规飞船采用化学或电能推进装置,在飞船和推进燃料之间交换动量,而EDT则与此方式不同,它通过对磁场的调制与旋转的行星交换动量。”不符;B.从第二段“使光电池的反应效率降低,而且每克燃料都必须运送到数亿千米之外”,第三段“它利用基本物理定律来提供定向、人造重力、电能,以及推进和拖曳力,同时减少或摈弃对化学能源的需求。”可以看出;C.“能够完成和常规飞船一样的任务,而且无需让飞船携带燃料。”表述错误,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无信息支撑。D.不是对“航天飞缆”的理解。)

试题详情

7.【答案】 D

【解析】(A、B、C信息均可从一二段中获取,D是对航天飞缆的解释,不属于原因。)

试题详情

8. 【答案】A

试题详情

【解析】“利用缆索系统作为太空电梯将人们从地面送上轨道空间”只是假想,没有付诸试验。B、C可以从最后一段得知。D.从第四段末尾的信息推知。)
(十四)5.【答案】 D

【解析】 (“达到生态平衡”与原文内容无关。)

试题详情

6.【答案】 C

 【解析】(“障碍之一”应是“主要障碍”,“解决好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之间的关系颠倒了。)

试题详情

7.【答案】 A

【解析】 (B项“转变观念”意思不明;C项文中并未说明神农架是牺牲生态效益发展经济的;D项前后缺乏因果关系且绝对化了。)

(二)考点预测题

(一)【答案】CBA

试题详情

四、考点预测

(二)7.【答案】B

【解析】(原文说:“一个是故障检测系统,其中包括火箭上自动诊断和地面诊断两个方面。”所以C项将一个系统的两个方面误解为两个系统。)

试题详情

8.【答案】C

【解析】(逃逸布袋是安装在发射塔上的逃逸装置,因此,它不属于提高长征二号F型火箭本身可靠性的措施。)

试题详情

9.【答案】D

【解析】(A原文是“使它成为目前国内可靠性指标最高的运载火箭”;B项无依据;C项原文是“从下一发开始,承担载人航天任务的长二F火箭将迎来大规模改进”,并不是说要被替代。)

(三)1【答案】C

【解析】(张冠李戴,C项陈述的是有关“音障”的形成)

2【答案】C

【解析】(喷气式飞机在“试飞阶段也事故连连”,到后来飞机设计师通过改变飞机外形设计才克服了音障,实现了超音速飞行)

3【答案】B

【解析】(A项,空战并不是人类认识音爆的唯一因素;C项,导致人流鼻血、心脏病发作、孕妇流产,尤其是儿童心理上留下了永久的创伤,这些都是“巨大的副作用”,与“积极正面”无关;D项推断中的两个“自然界”指的不是同一范畴)

试题详情

9.【答案】A

【解析】(该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B项“捕捞和采挖湿地动植物破坏了湿地的生态平衡”的表述不准确,原文是“过度捕捞、采挖湿地动植物”,“过度”缩小了判断范围。C项“上游湿地生态的破坏必然带来下游湿地水质的污染”中的“必然”太过武断,原文的表述是“上游湿地的林木砍伐造成水土保持功能退化,使中下游泥沙淤积,湿地蓄洪功能下降”,主要强调“湿地蓄洪功能下降”。D项“各类湿地生态功能完全不同”言过其实,原意是“由于湿地类型多样,其功能和价值不尽相同”。)

试题详情

10.【答案】D

【解析】(该题主要是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A项“因此我国淡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也很高”错误,原文只说“我国湿地资源丰富,占世界湿地资源的十分之一”,而我国人口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数,人均湿地会大大下降。B项“不要再为自身利益去利用湿地资源”错,人类对湿地资源是可以利用的,只是不能“为了眼前或局部利益而透支湿地资源”。C项“就能充分保持湿地在自然状态下的‘原型’状貌”言过其实,文中信息是“用于控制污染的人工湿地可大量种植芦苇、香蒲、莎草等植物,通过收割再利用或沉积的方式去除水体中大部分的营养盐,这是分散和净化工农业度生活污水的有效办法。”)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