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贤区高三语文第二学期质量抽查试卷

 命题:邵瑾  赵庆辉  孙赤婴  完卷时间:150分钟

一、阅读(80分)

二、作文(70分)

一、1、《归去来兮辞》2、松柏的姿态与附近的建筑物高低相称;松柏参差散植,适当的组合,疏密有致;松柏和周边的建筑色彩和谐。3、D E(承光殿的松柏疏密有致,与附近的建筑高低相称,但“建筑物与山石作对比,大与小作对比”,文中没有依据。引用《老残游记》是为了说明对联在园林中的作用。)4、造园者参照画理,让同一个园林呈现不同的风光。(答题要点:“参照画理”1分;“同一个园林呈现不同的风光”1分。)5、【答题说明:举例恰当1分;相关内容列举正确1分;所举作品中的作用分析恰当1分;总体说明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2分。如《为了忘却的记念中》中对柔石的描写“他的迂渐渐的改变起来,终于也敢和女性的同乡或朋友一同去走路了,但那距离,却至少总有三四尺的。……但他和我一同走路的时候,可就走得近了,简直是扶住我,因为怕我被汽车或电车撞死;我这面也为他近视而又要照顾别人担心,大家都仓皇失措的愁一路”这些细节把柔石在特定环境--跟鲁迅交往中的举止言谈、神情心态表现得极其逼真,活画出了柔石的个性特征:“迂”,集中表现了他极其纯真善良的感情和尊敬师长的品德。再如《守财奴》中对葛朗台“肉瘤”的描写 等。工笔细描往往可以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及真实的内心世界,并能丰满人物形象、深化文章的主旨,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二、6、生动形象地体现了稻草温暖、柔软的特质(1分);同时也突出了作者对故乡稻草的喜爱、眷恋之情(1分)。7、反复地追忆、回味大小农事的闲适、恬静8、①稻草的金黄色彩能带给村人丰收的喜悦;②稻草是鸟雀柔软、温暖的巢,是孩子们的乐园;③稻草是耕牛的食粮。④稻草日常用途广泛。⑤稻草能防寒保暖,安抚劳动者的精神和身躯(写出四点即可)9、①内容上,描写故乡的美丽画面,以收割情景表现乡村生活的热闹、丰富和诗意。  (1分)②结构上,为后文续写稻草的种种温软作映衬铺垫。  (1分) 10、B 。(A、手法有误,应为“比喻”;C、“喧闹”不妥,应该是“平和”;D、“情感含蓄深沉”不妥)11、答题参考:比如“温软的沙子”,“温软的双手”,“温软的海水”等,想象合理,描写能体现“温软”这一特点(2分),能体现“温软”这一词上所附有的作者的情感(2分),语言表达(1分)。

三    1、玉垒浮云变古今 2、映带左右  3、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4、别有幽愁暗恨生  5、奉命于危难之间  6、醉里吴音相媚好 7、仰不愧于天     8、大象无形

四  14、嫦娥,婵娟玉轮,玉盘,玉兔,蟾宫,桂宫,桂魄,广寒,清虚……

    15、A 16: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像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一轮秋影转秋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两句让我们似乎聆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血泪哭诉。(引、评各1分)“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青光更多”两句让读者感受到他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无限热爱的同时,也让人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引、评各1分)

五  17、判处、惩处、判罪;等到;提拔、升职;逼近、迫近18、D 19、(1)陈彦回因牵连被罚到云南守边,随行的家人大多在途中死去。(谪戍、道、定语后置)(2)不久(陈彦回)被活捉,被戴上刑具押送京城,为国牺牲。(已而、械、省略句)20、他人举荐(1分)考核优秀(或有政绩或个人努力)(1分)21、侍亲至孝(1分)忠君报国(1分)善于隐忍(“诚于改过”或“诚实不欺”也算对)(1分)

附译文:

陈彦回,字士渊,是福建莆田人。父亲陈立诚,做归安县丞时,遭到别人诬陷被判处死刑。陈彦回因牵连被罚到云南守边,随行的家人大多在途中死去。等到到了四川,只有陈彦回与祖母郭氏活下来。适逢大赦,又不能返回原籍,押送的官差出于同情就把他们放了。陈彦回和祖母贫穷不能返乡,投靠同乡知县黄积良,冒充姓黄(在四川居住下来)。过了一段时间,陈彦回因为阆中县的教谕严德政的推荐,被授予保宁训导一职。任期已满考核(优秀),到了京城,皇上召见,把他任命为平江知县。过了一年,太祖驾崩,彦回入朝哭驾(吊丧)。之后又因为给事中杨维康的推荐,提拔他做了徽州知府。建文元年,因为遵纪守法政绩优良受到皇上的赏赐。祖母郭氏去世,应当离职守丧,百姓奔走京城请求留任。陈彦回穿着丧服到朝廷陈述,请求恢复他自己的姓。屡次请求一直到服丧结束,也没有得到允许。陈彦回把祖母郭氏埋葬在徽州城北面十里路北山的南面。不时地奔走墓下,哭声很悲哀。当地人称这座山叫“太守山”。陈彦回曾经哭着对当地百姓说:“我是一个罪人啊,以前因为逃命冒称他人姓氏。因为祖母活着,担心自首受到惩罚,(所以)隐瞒了二十年。现在祖母已过世,应该自己请求处死。皇上特别宽恕我,我理当以死报国啊。” 燕兵逼近京城时,陈彦回集合义勇之士前去救援。不久就被活捉,被戴上刑具押送京城,为国牺牲。

六、  22、D(3分) 23、美恶(1分)(或答美事恶事或美恶之事),少思寡欲(1分)(或答隐者之言)24、“凡吾之所为,必思而后行”或“思而后行”(2分)25、知行合一(三思后行、深思熟虑、处事稳重都算对)(1分);志行高洁(1分)。意思对即可 

26、苏轼的旷达,是指苏轼虽然面对曲折艰险的人生浮沉,从未消沉绝望,反而潇洒超脱、乐观开朗。(总评1分)如《前赤壁赋》中“惟江上之清风……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等句子(引或述1分),表明作者试图将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中,以求得精神的自由,充分表达了苏轼身处逆境之中坦然处之得失两忘超然物外的旷达情怀(分析1分)。 注:举例与说理切合,言之成理即可,不必强求举例与答案的一致;没有用原文语句,用介绍性、描述性语言亦可。

附译文

建州人章质夫,在公堂之西建了一座厅堂,取名叫“思堂”。他说:“我要天天记住这个‘思’字,凡是我想要做的事,一定要先思而后行,请你为我写篇记文。”唉!我是天下最不懂得思虑的人。遇事就说,不假思索。如果事情还没发生就思考它,那原本就没有事;如果事情已经发生再去思考它,就已经来不及了。我这一生都是如此,从不知应该思考什么。心里有话就脱口而出,说出来就得罪人,不说出来自己就憋得难受。我认为宁可得罪人,也一定要说出来。君子对于善美的行为,就如同喜好美色;对于不善的行为,就如同厌恶腐臭。难道还要事到临头再去思考,判断事情的好坏,决定是躲避还是参与吗!所以临到行义时想到获利,那么所行的义肯定不会有结果;面对战斗时想要偷生,那么打起仗来一定不会勇敢。我认为人生的穷困显达,获取丧失,死生祸福,都是命中注定的。我年轻时曾遇见一位隐士,他对我说:“年轻人,如果你想得道,就应该减少思虑和欲望。”我说:“思虑和欲望,是均等的吗?”隐士说:“思虑比欲望还厉害。”隐者的一席话,使我得到了很大的启发,我一直按照他的话行事。况且无忧无虑的乐趣,真是不可名状。空虚而澄明,纯一而畅达,心安理得从不知疲倦,无时无刻不觉得宁静,就像没有饮酒而陶然大醉,没有闭眼而酣然沉睡。如果用这些话来为思堂作记,不是显得很荒缪吗?尽管如此,思与不思各有各的道理。世间万物都得以养育互不妨害,大道并行互不悖逆。凭着章质夫的贤能,他所说的思,难道是世俗之辈狗苟蝇营的思虑吗?《周易》说:“没有思虑,没有作为”。我愿意做这样的人。

元丰元年正月二十四日记 。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