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路程和时间的计算

教学目标

1.知道由 v=变形得到的公式s=vt和t=上的物理意义.

2.能够应用速度公式及变形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初步学会解物理问题的基本过程;建立物理情景;明确研究对象;根据给定的已知条件列方程。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应用速度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难点:①将学生习惯于应用代数设未知量x(或y)列方程的方法改为用物理量符号表示已知量和未知量,用相应的物理公式求解;②涉及多个物理过程的问题.分析物理过程,建立物理情景并正确解题。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人新课

前面学习了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概念及变速运动中平均速度的概念,本节课应用速度概念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过程设计

1.路程和时间的计算。

问题:

⑴小明正常步行,10秒钟走了10米,求他正常步行的平均速度多大?

⑵小明正常步行,从家到学校要走10分钟,那么小明上学要走的路程大约是多少米?

⑶小明家到电影院是1.2千米,小明从家正常步行去电影院大约用多少分钟?

在同学们讨论、计算、得出答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确:

速度公式v=及导出公式s=vt、t=的物理意义,即在运动物体速度一定的情况下,运动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2.解物体运动问题的基本过程:

⑴建立物理情景,明确研究对象,分清几个物理过程。

⑵一般可根据题目中所给条件画出草图,并在图上标出已知量和待求量并注意对应关系。

⑶题目中涉及两个以上物理过程时,除分清已知量、待求量以久,要抓不变量和相关量。

⑷解题要规范化,在已知条件中统一单位,要有原始公式,导出公式,数据代入,得出结论。

3.解题:此题研究的是小明正常步行从家到学校和电影两个过程,两过程都是正常步行,速度是不变的。

已知:s1=10米 , t1=10秒,t2=10分=600秒,s3=1.2千米=1200米。

求:v,  s2,  t3

解:=1米/秒,s=vt2=1米/秒×600秒=600米,

t3=

答:小明正常步行速度是1米/秒,家到学校约是600米,他从家到电影院正常步行约用20分钟。

4.典型例题分析。

例 在工程建设中经常要用到爆破技术,在一次爆破中,用了一条96厘米长引火线来使装在钻孔里的炸爆炸。引火线燃烧的速度是0.8厘米/秒,点火者点着引火线以后,以5米/秒的速度跑开,他能否在爆炸前跑到离爆炸点500米远的安全地区?

引导学生从下列几方面分析:

研究问题───导火线和人的运动;

研究对象───导火线和人;

物理过程───(1)导火线的运动:知长度和燃烧速度。(2)人的运动:知速度和需要跑开的距离。

两过程相关的物理量───时间,即人必须在导火线燃烧这段时间内跑到安全区。

解题过程──五种方法求解。

解法Ⅰ:比较距离法(求出导火线燃烧所需要的时间内人跑开的距离与安全区距离相比较)。

已知:s1=96厘米,v1=0.8厘米/秒,v2=5米/秒,s=500米。

求s2.

解:t=,s2=v2t=5米/秒×120秒=600米,

600米>500米

答:人可以跑到安全地区。

解法Ⅱ:比较速度法(求出人在120秒内要跑出500米的速度与人实际运动速度相比较)。

V2=5米/秒>4.17米/秒。

解法Ⅲ:比较时间法(求出人以5米/秒速度跑500米所用时间与导火线燃烧所用时间相比较)。

T2=

解法Ⅳ:应用比例关系直接比较距离法。

因为t=,      t=        t相等

所以, s2

600米>500米。

解法Ⅴ:应用比例关系直接比较速度法。

, v2==×500米=4.17米/秒,

5米/秒>4.17米/秒。

通过此题的讨论应使学生明确:

(1)  解物理问题一般情况下解法不是唯一的。无论用哪种解法,物理过程必须清楚。

(2)  应用比例关系求解时,要注意比例成立的条件,利用相等量或不变量列比例方程。

(3)  具体选用哪种解法简单,需要考虑题目中条件及要求,此题解法Ⅳ比较简单。

三、课堂小结

1.      通过例题分析,带领同学们归纳、总结解物理计算题的基本方法。

2.      通过例题分析,带领同学们通过对比总结出解物理计算题与代数中的同类应用题有什么共同点与不同点。

四、布置作业:课后练习。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