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法跃进政治课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要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倾向;智育工作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中运用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创新思维习惯,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学校智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满堂灌”加“死记烂背”的教学方法成为大多数教师和学生夺取“考试高分”的捷径,然而它完全忽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政治课成了中学教育中“最容易教”和“最容易学”的课程,在学生心目中沦落到了“最不受欢迎”的地步。面对世纪之交的新形势,教育要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中学思想政治课必须走出目前的困境。这就要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精神,切实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彻底摒弃应试教育的模式和方法,加强讨论式教学方法的研究和运用。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以能全面实现教学目标为根本标准。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课程教学的目标要全面化、素质化,体现知识、能力、觉悟三方面的有机统一。遵循这个要求,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也要以既能教给学生科学知识,又能教给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更重要的是能达到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增强行动的自觉性、培养良好心理品质,发展个性特长和道德素质为标准。应试教育对学生素质的理解呈现出片面化、狭隘化的倾向,导致教学方法“简单化”,学习方法“机械化”,教学成果“分数化”,教学质量“低劣化”。这种重知识、轻素质的教学是影响政治课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也是广大学生厌学的重要根源。如何使学生对政治课从‘“苦学、厌学”中脱离出来而变得“乐学、善学”呢?就教学方法来看,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明确指出:“如果学生不能筹划他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不是和教师、同学隔绝,而是和他们合作进行),自己寻找出路,他就学不到什么,即使他能背出一些正确的答案,百分之百的正确,他还是学不到什么。”,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不好的教师是转述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叶圣陶先生多次指出:“教是为了不教”。这些教育思想都说出了教学方法的真谛:要教会学生学习,努力提高学生素质。本文拟就中学政治课教学贯彻素质教育精神,实行讨论式教学法作一初步探讨,以求抛砖引玉。

所谓“讨论法”就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个理论或实际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辩论,相互学习,以求得正确认识的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法对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学习是个矛盾运动的过程,只有通过自己去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才能真正理解和运用知识。中学生由于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的局限,对政治理论的学习最初往往是以“机械记忆”的形式进行的,这种学习获得的认识是片面的、肤浅的和外显的。如果教师也只以“灌输”的方式进行教学,而不经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激荡,就很难解决学生思想中的许多疙瘩,一旦遇到实际问题,就只能进行“纸上谈兵”了。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他所学的知识有没有兴趣,有没有认同感进而自觉地去学习,关键在于他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能不能帮助他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生活的世界是充满矛盾的世界,他接触到的社会现象五花八门、良莠混合,由于立场、思维方式、知识构成之间的差异,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问题所持的态度可能完全不同;即使是同一个学生,他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个人经验也可能与书本上的说法大相径庭。这些知识学习上的矛盾、实践过程中的矛盾、理论与现实的矛盾,这些客观存在的矛盾如果不能很好地加以解决,会使学生觉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感到无所适从,有时就会对书本知识产生信任危机。从根本上说,这些矛盾的解决要靠学生自己,然而由于知识、经验和社会经历的限制,单靠学生个人的力量往往很难对诸如此类的问题作出正确的解释,正如《学记》中所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讨论式教学法能很好地解决以上难题,大家在讨论中能各抒己见,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矛盾能交融在一起,在群体思考的过程中,在思维的相互碰撞中通过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批评、互相教育、归纳综合的过程来共同认识矛盾、解决矛盾,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实际运用能力。一般来说,对某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往往要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人生、价值等诸多因素,只有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才能全面、历史、辨证地分析它。学生在相互讨论中能做到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充分调动群体的智慧和力量,达到认识上的深化和扩展。

其次,学习不仅是获得知识的过程,也是发展能力的过程。政治课要着重培养学生理解、比较、批判、评价、表达等七种能力。能力是在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讨论式教学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过程,它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第一,学生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能加深对知识本身的理解,深刻领会知识的内涵,提高比较、鉴别、分析的能力;在讨论过程中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提高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二,讨论是个学习互动的过程,通过对自我认识的反省与对他人认识的评价,提高学生进行批判和评价的能力。

第三,参与讨论的关键是学生能清楚明白地向其他同学阐述自己的观点,要做到言简意赅,突出重点,就要提高文字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四,对时事热点问题展开讨论,要求学生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敏捷的思维力,较好的综合分析能力。讨论式教学法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上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学习不仅是提高学生智的因素的过程,更是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的过程。

因此课堂教学除了要授以学生知识,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思想素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封闭式教学只会培养出”以自我为中心、孤芳自赏、人格不健全”的学生。讨论式教学是一种开放式教学,是群体活动,它会使学生体会到集体智慧的力量,进而帮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摆脱自我中心,增强集体意识;讨论教学法的主要方式是通过相互论辩组织教学,它要求学生树立团体协作意识、增强竞争意识,培养自信、自强精神,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还有助于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所有这些都对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知识学习的效果

讨论法的使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四、命题引导讨论法

1.充分准备。教师对所提问题应心中有数, 特别是对学生思想中可能会出现的模糊认识、错误认识及社会生活中的敏感话题更应精心准备,充分估计学生讨论中可能会出现的结论,做好应变准备,以便针对学生的不正确认识及时地予以纠正、教育。

试题详情

2.精心选题。首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其次,要符合社会实际,选择的内容要尽可能联系社会现实,体现时代特征,反映社会热点。

试题详情

3.注重德育功能。选择的讨论题要能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如“美国入侵伊拉克的政治企图”以及“在台湾陈水扁公投的本质”等问题就是很值得学生讨论的题材。

试题详情

4.教学过程。讨论前,教师应提出讨论题及讨论的具体要求,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或进行调查研究,认真写好发言提纲。讨论中,要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注意引导他们围绕中心问题并联系实际进行讨论,要努力做到全员参加,机会均等,避免冷落儿的问题,鼓励学生之间积极开展持之有据,言之有理的争论,发扬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但又不固执己见的学风。讨论结束后,教师应进行归纳、评析,澄清错误观念。也可提出一些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和研究。

任何一种课型都不是不分场合的。布鲁纳认为,教师不能按照自认为十分圆满的方式去进行每一次的教学。作为讨论课教学也有其局限性,这就要求教师把握讨论课的适用性原则。  

首先,要从教材内容的实际出发。教材内容要具有可讨论性,结论应该是多样的,在学生中有不同的但存在主体性的观点认识,内容是开放性比较强的。

其次,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要分析自己学生的特点、个性、能力等,在学生知识水平、经验认识的基础上确定方法。保证学生对参与讨论问题的兴趣,对问题有言可发,有事可议,内心有表达的需求愿望。

第三,资源上的丰富性、易收集性。围绕一定中心问题进行讨论,这一中心内容的资源相对要丰富,接近学生的经验体验,学生容易进入其中。资源的丰富多样才能保证结论的多样性。

第四,经济性和积极的价值取向。有些内容有可讨论性,学生也有言可发,但价值不大,学生不必花费过多精力去探讨,或者是教育性不强,即缺乏必要性。

总之,讨论课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讨论为中心,以发展为主旨,渗透启发式、研究式、自主探究式学习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课堂教学结构。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